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旅游美食 >

岩口九龙山乡村发现之旅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曾振华、彭如、谢时间:2014-10-28点击:

  2014年10月18日湖南省汽车技师学院旅游和文化教研室全体老师在谢杏主任的带领下,前行隆回县岩口镇九龙山开展“乡村发现之旅” 旅游文化探究活动。
 
  在岩口镇当地农民作家、隆回县政协委员彭如的免费向导下,我们一行参观了被称为“江南第一镇”的岩口镇,考察了正在建设中的亚洲第一洞——岩口水库溶洞,探访了万丈深渊的天坑古溶洞出口,步行了三百多年前西行云贵的古驿道,观赏了白竹坪垅岗风光,进入了“不让武陵”神秘金星岩,在河边村惜字塔旁感受过文化的珍重,去朴塘村风雨桥体会过明太祖那风雨飘摇的历史,更走进九龙山的密林深处黄金洞村与刘师傅一起操作那传承数百年的原始抄纸。
 
  江南第一镇——隆回岩口镇

  岩口有一个号称全国面积较大的镇政府,镇政府所在地是原来7861工厂与8493部队驻地。岩口辖区共192平方公里,生息着6万多人,在隆回的26个乡镇中算是少数几个大户之一。陈、蒋、马、彭、罗五大姓氏占去了岩口的大部分人家,是大户中的大户。岩口分九龙山山脉和山下两大片,东与新邵县接壤,南与滩头镇相邻,西与荷香桥镇交界,北与高坪镇毗连,距县城38公里,距上瑞高速和320国道25公里。
 
  岩口水库溶洞

  在九龙山的腹中,有一个天造地设的钟乳石溶洞,夏天是凉的,冬天是暖的。这是亚洲唯一出产黄金的溶洞,并且产量很高,曾有冶金工业部驻此十多年挖金。洞底是神秘的地下阴河,阴河一头连着碧波荡漾的岩口水库,一头连着沙坪的巨大天坑。我们先来到沙坪天坑,沿着崎岖小路往下小心爬,看到了三面陡峭深谷间,巨大岩石底下张着巨大的嘴巴,那就是岩口水库溶洞的出口。而在岩口水库那边溶洞有两个洞口,一个与岩口水库相连,可以坐皮筏涉水而进。一个是1986年开凿的人工通道。我们在水库边,看到了许多正在运输沙土的汽车,老彭介绍,水库与溶洞正在清淤,政府与商家正在投资开发,不久的将来旅客就可坐皮筏或走旱道,穿越6400多米的溶洞从沙坪天坑洞口出来。
 
  九龙山石板古驿道

  九龙山南侧,有一条石板路,从山脚向九龙山深处伸去,这是一条从宝庆到云贵两省的古驿道,任何一块石板上都重叠了无数脚印和汗水——商人的、政客的、贩夫走卒的。任何一块石板都曾磨破过无数双草鞋或赤脚,马匹疲惫的嘶鸣穿越时空,隐隐在耳边低沉地回响。路旁有四座石亭,撑过了几百年的风雨,有三座没有撑过文革,只有一座“中立亭”至今还在同伴的墓地边独自寂寞着,像失了伴侣的老人。驿道僻静,走的人少,只有偶尔一些雅兴的人,才会来细细观摩它在青春年华里,所带戴过的那些昂贵华丽的首饰——磨膝石、观音足、仙迹亭、有字天书、石猪娘、龙眼石等等。磨膝石是观音送来的礼物,光洁如镜,倘若累了,对着它磨磨双膝,是最提神振气的。传说中来无影去无踪的夜明珠,曾在这里光茫四射,照亮了夜行人的征程,但是现在,它只留下一个遗址,供人追思它的珠光宝气。历史上著名的典故“望梅止渴”据说是在这里出炉的,有“望梅亭”为证,但梅树呢,也随曹阿瞒去了吗?仙迹亭原本是神仙出游的行宫,后来让给了文人骚客吟诗作赋,以助雅兴。再后来行人歇脚吃茶也进来了,神仙就不再来了,但是他们所散逸的仙气,至今还在九龙山缭绕。
 
  白竹坪村垅岗风光

  白竹坪村垅岗是广寒宫里的嫦娥的一块玉镜,被玉免不小心打破掉回人间的,数百亩宽宏的田垅,每一块不规则的垅界,就是那镜面破碎的裂纹。四周高高山岭环绕,从山坡上延伸而下的公路似一条玉带,托起白竹坪与外界的联系。站在山顶公路遥望,四季白竹坪垅岗美丽入画。春季禾苗碧翠、绿波荡漾,夏秋稻谷成熟、黄金海浪。现在正是深秋,稻谷收割结束了,田野更显得宽阔,青黛色的细细的垅界就像是画家为白竹坪村垅岗大地上细描了一般,美得令人痴迷。
 
  九龙山“金星岩”

  虽然岁月催老了一代又一代人,然而岩口的地理人文则在时光中愈磨愈有光泽。无论是春华秋实的九龙山,还是沉淀着风流岁月的文物古迹,都足以接待打马前来的客人。即使阅尽天下名胜的徐霞客,也曾在这里驻足不前,在金星岩的石壁上刻下“不让武陵”的千古之叹。
 
  河边村惜字塔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一句话虽然过了些,但说明老祖宗对于文化和文人的推崇。从宋朝开始,“敬惜字纸”就已经盛行,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布衣白丁,遇到有字的纸,是不可以随便践踏、糊窗户、封坛子,更不能拿去上厕所的,必须放到指定的地方集体焚化,以示敬重。于是各地的惜字塔应运而生了。清道光年间,蒋子玉的父亲牵头,以藕塘村修建了一座惜字塔。塘坳村不甘落后,又修建了一座化字炉。惜字塔和化字炉幸运地逃过了来自人类的和自然的一场场劫难,至今仍完好地静默着。烟火熏过的地方,都是先人对于文化的敬重。每一次看到它,便总让人仿佛看到一个文质彬彬的秀才,正将一张张字纸小心翼翼地放进冒着青烟的塔中。
 
  朴塘村风雨桥

  沿岩水河而下,可到朴塘村,朴塘村有桥,它有一个雄纠纠的名字——破浪桥。桥是廊桥,像凉亭,像水榭,像小楼,古朴典雅,体现着中国式的古典桥梁风格。既代替船的功能,也可乘凉,歇肩、下棋、品诗。据传朱元璋率兵经过朴塘过岩水河时,当地老百姓纷纷送来果品慰劳。史书中一直很小心眼的朱元璋,在途经岩口时却格外的知恩图报,为了感激老百姓对他的拥戴,在朴塘的岩水河上修建了这座古桥。
 
  彭氏宗祠
  因为原始的血缘崇拜和宗法思想,清朝道光二十九年(1894年),彭氏族人在九龙山下星塘村建起了一座彭氏宗祠,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描朱画彩,大气恢宏,礼义森严,1991年彭氏宗祠被纳入隆回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坐上了隆回“宗祠文化“的神龛,成为宗祠中的代表性建筑。1999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兼《中国文物报》总编辑、社长的彭卿云同志返回故里题联一副,为雕梁画栋的彭氏宗祠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黄金洞手工抄纸

  弃河入山,走进九龙山的密林深处黄金洞村,因为在深山老林里,所以幸运的保留着古老的造纸工艺。伐竹、泡竹、煮竹……黄金洞人说不清他们的祖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造纸的,只知道这里曾经家家造纸,人人造纸。现代造纸工业的崛起,导致了传统工艺的倒下,现在,黄金洞人家纷纷废弃了石灰池和纸帘,只有极少数人,还在勉强的继承着这一项古老的民间工艺,从容地不闻不问地制出一沓一沓的土黄色的纸。
  我们在刘师傅的抄纸坊里,饶有兴味地看着刘师傅拿着被称为纸帘子的抄纸工具,在黄绿色水池里双手轻轻一捞,帘子上均匀地覆盖着一层黄色纸浆,再放到旁边木板上,一会儿功夫就做成厚厚一叠湿纸,再将沥干水份的纸,送到烘烤房一张张分开贴在烘烤板上烘干,就成了成品宣纸了。
我们的老师看得手痒痒的,朱老师与谢老师,跃跃欲试想现一把身手,最后在刘师傅手把手的指导下,在绿灿灿的水浆中抄了一两回,当然抄出来的是废品。刘师傅他们传承了几百年的手工艺哪能几分钟功夫就不学得会的。我们不得不佩服师傅们,细细的一张纸是怎样细细地从水里舀出来的,又怎样细细地叠放下去,再细细地分开来,再细细地烘干……
 
  一天功夫,走马观花去了很多地、看了很多景,苦与累是一首甜甜的歌,收获的更是乡村文化的快乐体验,我们的向导彭如作家非常朴实敬业,一路上不停地为我们介绍当地风物历史典故,使我们懂得了更深层次的内涵,爬行天坑羊肠小道两位带小孩的女老师的勇敢令人佩服,黄金洞手工抄纸师傅对传承手工艺技术的执着令我们肃然起敬,向导彭如一家对我们的热情款待令我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