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旅游美食 > 旅游美景 >

触摸古镇话滩头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丁华时间:2016-11-07点击:


  古镇滩头位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的东南方,地处隆回、邵阳和新邵三县的交界地。东邻新邵县、东南方向邵阳县,南界周旺镇,西接县城桃洪镇和原石门乡,北壤岩口镇和新邵县。1950年建镇,是滩头政治、经济、文化、交通、贸易等各方面中心。滩头古镇距隆回县城30公里,上瑞高速隆回出口4公里。滩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始建于隋朝,是全国七十二古镇之一,也是国家现代“民间文化绘画之乡”,现被列为湖南“十五”小城镇建设的重点镇。滩头年画、香粉纸和色纸俗称“滩头三绝”,享誉中外。滩头年画是湖南唯一的传统木板手工水印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于1994年在国家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美术一绝展”中,荣获银奖;在2003年中国文物学会举办的首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品展中获金奖。我国文坛巨匠鲁迅先生年画目录的第一号收藏珍品就是滩头年画《楚南滩镇新刻老鼠娶亲全本》。现在滩头年画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抢救的文物。
  滩头特色资源十分丰富。天应石为世界独一无二矿产,储量比较丰富,具有护肤美容保健多种功能,开发前景十分乐观。以天应石为原料的香粉纸,饮誉中外,滩头因香粉纸而被民间称为“香都”。以漫山遍野的楠竹为原料的纸艺加工源远流长,起于明朝,故滩头又称“纸都”。滩头色纸在乾隆年间为朝廷贡品,也正因此,滩头镇曾有“莫说滩头口岸小,四十八个钱米流”的美称。解放前滩头称果胜乡,历史形成两条石板街,长1.5华里,百十户人家,大多经营手工造(抄)纸、纸业加工,部分经营粮食和商业,当时的古镇滩头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解放后,滩头的镇规模逐渐扩大,石板街成为了古迹,新建四条街,以果胜路为中心,全长6公里。行走在滩头古镇老街,处处充满了岁月的痕迹,磨得发光的石板,古老的房子,流淌着清泉的古井,都见证着古镇的历史。滩头年年画在海内外最为有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滩头古街从刘氏族谱和李氏族谱中可以查到,有近三百年历史左右。滩头人把滩头古镇称为滩头街上,解放前,滩头只有三条老街;解放后,划分两个居委会,1982年,划分为三个居委会,六个联组,把原来的一排、二排、三排、四排,加上街道名称,如一排称东风街,二排称三坡街,三排为民主街,四排叫作胜利街,李家排称南长街,二十世纪70年代又增加建设街,并按街道给居民编上门牌号,随着改革开放,新增了青龙开发区,双龙开发区,塘边开发区,恒旺开发区,城东开发区,周围的滩头村、青龙村、塘边村不断溶入,人口不断的迁入,滩头古镇街的规模扩大了近两倍。
  滩头古街位于两山之间,地势狭窄,房屋依山坡而建,中间留下街道,房屋成梯形一字形排开,人们把一层称为一排上,二层称为二排上,三排四排靠另一座山边,一排、二排刘姓为主,三排、四排以外来人家为主。李家排因以李姓群居,所以称李家排。滩头古街建在三条小河流水汇集处,中间有一个大沙滩,沙滩上古树高耸入云,树下设有屠宰场,还有戏台,寺庙,摊担林立,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古街道靠沙滩顶头沿河而上,傍山沿水而建,所以古镇取名为滩头。街道四周群山环抱,山清水秀,青石板铺成的人行道四通八达,交通便利,人们依山而立,偎水而居。滩头古街建设得有特色,三条街道全部用板石铺成,宽2米左右,每间(隔开一段距离的意思)十米处设有一个十字形的漏水洞,漏水洞与街道的下水道连接。街内房屋大部分是木竹结构,上下两层,屋架用圆木杉树制做,铺门用木板装饰,墙壁用竹片织成,抺上石灰沙浆;上层用于作坊加工纸产品,下层用于居住和货仓。街道中有一条小河流穿行而过,河水由塘边村溶洞流出,清凉透底。为了方便行人,古镇热心人在河面上架了十座石桥,有石板桥和石拱桥两种,直到现在的滩头古镇小河河面上还保存有几座石桥。滩头古镇的居民在小河两边建有小码头,共计有四十八处之多,供古镇居民洗刷物料及生活物品之用。街内有凉水井十处,供古镇街上居民日常生活用水。这些公共设施建筑给滩头古街留下十井十桥四十八码头的佳境,也留给古镇雅致的民居风貌。外地人听了后不知滩头是一个多大的城市,也有人说“上有汉口,下有滩头”。滩头古街共有三条街道,主街道全长1.5公里,两条副街道各1公里长,宽为0.5公里,滩头古街总面积为1.5平方公里。民国时期,国民党官僚地主在滩头古镇两端两座山上修建两座碉堡,左边狮子山头上的碉堡用石头砌成,碉堡下面设有团防局;右边象形山上的碉堡用土垒筑成称为土碉堡,常有还乡团乡丁把守看护,乡丁及碉堡内配有长短枪支及火药。
  滩头古街解放前(民国时)属果胜乡管辖,为第五保,由一排上、二排上、三排上、四排上、李家排等街道组成,常居人口有三千余人。滩头古镇最早设立政府机构是民国初期,果胜乡乡政府由划船庙(即现在的岩口镇划市村所在地)迁入滩头,在青龙刘家大院大家办公,当时乡长为刘仲山,本镇塘冲村人。此后果胜乡乡政府办公地址搬迁过好几个地方:李家牌(排)曾银生家、果胜路李尚林家、龙皇殿,最后迁往滩镇碉堡山,在碉堡山山上修建一座办公房,直到解放后。历任果胜乡乡长有刘仲山、刘建勋、李湘元、刘江青、黄玉第、刘旦、刘延、刘博文、李尚林、李焕章、杨保善等人先后担任过果胜乡的乡长。滩头古镇解放后,一九五零年四月隆回取消了旧乡、保、甲制,并对行政划分进行调整,隆回全县划为5个区,滩头镇由第一区管辖;一九五一年十二月,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全县由5个区调整为15个区、412个乡,4个镇,其中就包括滩头古镇在内,由滩头区办事处直接管理,设立两个居民委员会、6个联组,管理两个居委会和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由滩头人民公社接管。1961年从滩头人民公社划出设立滩头镇1976年至1980年改为管委会。1978年,滩头公社管委会合并三溪、双江、滩头镇,更名滩头镇管委会。由于人口不断的增加,规模不断的扩大,1982年,把二居委会划分为两个居委会。第三居委会以李家排为主。1984年,滩头镇与滩头公社合并,合并后统称为滩头镇。滩头古街自古以来是一个商贸、农付(副)产品、土特产交易集散地。主要是土纸、色纸、香粉纸、年画、竹器、竹编产品、农具加工、鞭炮、烟叶、人们日常生活用品销售、生资农药化肥及百货销售为主体。特别是造纸业、色纸加工、年画、香粉纸、烤烟叶,闻名国内外,遐迩远播全世界,号称“古镇一叶,滩头三绝”。古镇滩头大小作坊百余座,工人上千余人,外地人称滩头为“纸都”、“香都”。纸业主都有自己的金字招牌,自己的庄坊,如大兴庄、顺兴庄、和春庄等;色纸有和顺昌、富生昌、生成昌等;年画有高腊梅作坊等。其它各行各业也都有自己的品牌和经营,如吉太祥杂货铺专供油、盐,松和祥专卖布匹,如宝庆楼、鹤庆楼等。米店、药铺、饮食店、理发店、染坊、烟馆、磨坊、肉食,应有就有。由于人口集中,一些衣食住行的服务性行业相继成立。人口越集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到解放前,本地人和外地人在一起经营,共同生活,和谐相处。驻居人口达三千余人。古镇滩头街上的外来人员大多数是邵东、新邵、双峰、湘乡、湘潭、衡阳等地的人。滩头古镇有许多传说:中国四大家蒋、宋、孔、陈;滩头有四大庄,高峰庄、和春庄、大兴庄、振兴庄,说明滩头经济很发达,钱财之多,繁荣强兴。
  滩头古镇的文化与习俗主要有:一、贴门神与送财神的习俗,贴门神是滩头街上居民的喜爱,每逢过年过节,滩头人都要在店铺门上贴滩头年画、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的画像、毛主席画像,除污去邪,以保全家平安。二、送财神,过年后,正月初一开始,滩头古镇周围的乞讨人员,用以准备好了的一小扎木柴,喜钱和财神画像挨家铺门送上,说一些吉祥话,也有一些乞讨人员用其它办法讨取钱财,如唱土地,打莲花闹(也叫打莲花落),古街铺门老板对这些乞讨人不敢怠慢,为了讨个吉利,只得打花一些钱财才算了事。三、听戏和演戏,滩头街上人喜欢看戏,主要戏剧为祁剧,当地人称为大戏。每逢新春佳节,由头首请外地戏班(或戏团)来滩头街上唱戏,一直持续到元宵节结束。滩头街上也有业余戏班,如申山美、肖炳山、周尚、刘寿生等人都是业余戏班成员。另外滩头古镇还有当地的花鼓戏,滩头当地人称为小戏,滩头人红白喜事、唱堂会都请小戏班,唱花鼓戏。四、群众性的娱乐活动,有舞龙灯、耍狮子、扭秧歌、腰鼓队、跳广场舞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有文艺宣传队,九十年代发展有歌厅、舞厅、溜冰场。每当到了晚上,夜幕降临华灯璀璨,流光溢彩,霓虹灯下,街道路边,能看到一群群,男男女女,放着流行歌曲,跳着各种舞蹈。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倶兴。解放后的滩头古镇随着历史的潮流进行一系列改革,一是体制改革,将三条街的居民分成两个居委会,六个联组,选举产生居委会主任、居委会副主任、联组小组长。二是对私营商业、小商小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按行业组织各种社、店,安排就业人员,如供销社,手工联社,竹木加工社,理发店,饮食店,饭店,色纸社,缝纫社,农机厂,斗笠厂,瓷碗蒸钵厂,大米加工厂,挂面(制面条)厂,砖瓦厂等,做到社员个个有事做,人人有饭吃。特别是二十世纪的1958年,中央号召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工业兴修水利搞三线,滩头古镇各行各业如同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为滩头古街增加更多的活力。
  滩头古镇的人们很重视古镇的建设,早在二十世纪50年代,滩头人就认识到要想富修公路,修建了滩头第一条最早的公路,周旺铺至岩口的砂石公路。周岩公路(即现在的县道周温公路)1957年动工,1958年完工,历时一年。当时的周岩公路是一条环城路,从塘边村经滩头中学,李家排背后、碉堡山、红土排过青龙桥(即现在的石桥边),青龙桥当时是两孔木板桥,1969年改建为石拱桥。通车典礼非常隆重。锣鼓喧天,红旗飘飘,彩绸当空舞,人山人海,喜气洋洋,欢声笑语喜盈门,滩头人们人人欢。车是一辆烧木炭的大卡车,领导站在车上,挥手向周岩公路沿路欢庆的群众致谢。由于当年坡高路陡,路面差,周岩公路1961年改道扩建,从街中心(现在的果胜路)穿过,拆迁房屋几十座。滩头古街街上最早用电是二十世纪的1958年,由滩头农机厂火力发电供应滩头街上居民照明,据悉当年供电时间为晚上20时至24时(家乡话为晚上8点至12点)止,电力不足,有时机械机器设备故障,不能发电,给古镇居民带来不便。二十世纪的1958年滩头古镇成立滩头人民公社,岩口公社合并进滩头古镇,辖域扩大,滩头古街由于是人民政府驻居地,自然成为滩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政府各部门单位相继成立。如邮电,金融银行,粮站,食品站,新华书店,学校,医院,汽车站,隆回四中等,滩头古镇的地理位置和作用显得更为突出,同时也增添滩头古街的繁荣昌兴。特别是1970年,七八0九(家乡人们称为八0九)迁入,对滩头古镇的发展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似的变化,真正使滩头古镇蝶变,华丽转身成为隆回除县城桃花坪外第二个重点中心大镇,八0九建设部队,为滩头古镇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一是把周旺至岩口公路扩宽降坡,周岩公路沿途桥梁改建加固,使周岩公路提升为二级公路,提高了周岩公路的运载能力;二是新建了11万伏变电所,改变了滩头人民用电难的局面。由于滩头古镇电通,路好,县内外许多企业厂矿落脚于滩头这风生水起物华天宝之地,如羽绒厂、脱粒机厂等,到1980年年底统计有达50余家。滩头古街最繁荣时期,是改革开放后的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滩头撤区并乡后,体制稳定了,新生的滩头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滩头古镇古街的改造与建设,尤其抓好基础建设:一是对滩头古街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保护;二是增添设施,硬化古街内公路2公里之多,投资200万元改造滩头自来水厂,并改造古街内高低压线路,同时通过招商引资改扩了滩头古街四个农贸市场。
  自改革开放以来,滩头古镇新增开发区扩大古街规模,硕果累累:1997年,滩头镇镇政府从青龙村征地三十余亩,聚集社会资金开发青龙开发区,青龙开发区位于滩头古街的东北方(今石桥边),周旺至岩口县道旁边,有苏塘方向小河(峡山口河)流入,是一个黄金宝地,升值无限,当时出让价每平方米达二千余元。青龙开发区设施完整,通过近四年努力,开拓进取奋发图强,按照规划图建设,建石拱桥两座,硬化街道路面1公里,青龙开发区内有社会车站、农贸市场、店铺门面200余个,驻居居民人口近千余人,是一个繁华区。其中社会车站每天都不断有发往大观、岩口、苏塘、马头山、天壁及梅塘等地的客班车,也停靠岩口大观方向开往上海、广东各地、邵阳、长沙、隆回等地的长途客车。2002年,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滩头镇镇政府又从青龙村一组征地二十余亩做为开创设立滩头双龙开发区用地。双龙开发区位于滩头古街的西南面,开发区区内有青龙河流过,有滩头至双江入隆回县城及隆回火车站的县道桃滩公路,有滩头纸业园工业区,有葡萄种植园区、养鱼场,商用店铺门面靠桃滩县道公路两边而建,规划200余个门面全部出让完成,双龙开发区给滩头古街增添了新的一角。
  滩头,元末明初设镇,因镇北有苏塘峡山口河、青龙河、塘边滩水河三条溪水汇流,积沙成滩,始称“楚南滩镇”,后改称“滩头”。滩头古镇历来以“纸业生产”和“年画”而蜚声省内外。滩头其历史文化特征可由史上社会赋予三种誉称去感知体悟。
  一有“南方纸都”之称。主要是指当时滩头纸业的兴盛及纸作坊、纸店铺的繁荣。滩头在隋朝就诞生了众多的手工造纸作坊,元代已是长江以南土纸、色纸、香粉纸的著名产地。民国时期达到一定的规模,滩头全镇有手工抄纸作坊2000多个,从业工人6000余人,年产土纸10万余担,并招来上海、长沙、湘潭等地商人经营纸业、设立纸庄12家。民国16年(1927年),滩头古镇上还成立了专门纸业工会。滩头其如今仍存在传承的手工土法(古法)造纸,比当今国内唯一承载土法造纸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温州瓯海四连碓造纸工序还原始,与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所专门记载的南方造纸的过程几乎完全一致。
  二是“年画之乡”冠名。滩头古镇尤以年画《楚南滩镇新刻老鼠娶亲全本》曾被中国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收藏并赞赏而更出名。1926年2月21日,鲁迅先生在一篇题为《狗·猫·鼠》的文章中写道:“我有床前贴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其实,鲁迅之弟周作人也对此年画作过赞誉,周作人先生他在《苦茶随笔画廊集序》中说:“在我们乡间这种年画祗叫作‘花纸’”。又说:“花纸之中我又顶喜欢老鼠嫁女,其次才是八大锤”。并在《儿童生活诗补》中还特地写了首《老鼠做亲》,诗曰:老鼠今朝也做亲,灯笼火把闹盈门。新娘照例红衣挎,翘起胡须十许根。
  三有“滩京府”之说。这应该缘于用滩头当地特有矿产天应石做成的香粉纸,曾在清代时被列为贡品,专门上贡给慈禧太后及后宫佳丽擦脸美容,由此跟京府里有经贸联系而来的,滩头古镇上现仍保留有青石板路的喻意象京城一样繁华的南长安街和东长安街。同时,现今仍以滩头境内矿物泥浆为原料生产的美人泥而取名“御泥坊”,也许是对滩头这个香粉纸曾为贡品,寄托了对“滩京府”这个誉称的留恋和延深。说实在的,滩头古镇其历史悠久,建筑遗产、文物古迹、人文资源或传统文化也都比较集中,传统街巷脉络清晰,特色鲜明,在省内外乃至海外有一定的名声。正因为滩头古镇完整地保留原有的历史风貌、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深深吸引了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中国文联副主席冯翼才先生的关注。2009年5月,冯翼才先生来邵阳隆回考察魏源故居、滩头古镇和崇木凼花瑶民族村,挥笔写下了“文化邵阳,土厚根深”“隆回民艺浓似酒,滩头年画艳如花”的赞言。
  作为隆回县县内第二大中心城镇,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年画之乡”的滩头,涵含丰富的资源。滩头自然广布的溶洞溪水、楠竹林地,为镇内造纸及纸业纸艺加工企业提供发展和条件;稀有矿产资源天应石得到有效开发,现做成化妆品“御泥坊”品牌叫响全国;也为滩头古镇老街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资基础。古镇老街、年画和造纸作坊及手工工艺的保存、传承,成为滩头镇内珍贵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2006年,滩头城东开发区开始启动,城东开发区位于滩头古镇街的东南方,紧靠滩头环城路,占地二十余亩。由恒旺房地产公司承担开发,滩头城东开发区主要是建材市场、色纸一条街,并经湖南省省政府批准,省国土部门认可为纸业、年画城。滩头全镇已逐步形成了以水稻和烤烟生产主导的现代农业、造纸和天应石加工为主的工业、旅游休闲及商贸物流为主的第三产业服务业。滩头镇内现已聚集了涉及造纸、纸艺、色纸加工、塑胶、制鞋、化妆品、楠竹加工、竹编、房地产开发等30余家企业,为滩头古镇建设增加了经济实力。
  近年来,滩头镇镇政府通过招商引资、项目支持、自筹资金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古镇的建设力度。据悉,共投资3500万元修建了环城路,完成曙滩公路(桃洪镇曙光至滩头公路,经滩头双江)、新城大道、新建路的硬化和绿化工程;投资1500万元,完成了青龙开发区、双龙开发区的下水道、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0万元,新建塘边水厂1个、垃圾中转站及水冲式公厕2处(座),完成12公里供水管道,启动双龙开发区集中供水和4.5公里(9华里)雨、污水分流管道工程。招商引资1.5亿元,建成了青龙开发区、双龙开发区、城东开发区等3个开发区,完成恒旺商贸城、城东建材城、商贸小区、纸业一条街、色纸年画一条街、农副产品土特产加工一条街等商住小区开发,累计开发面积3万平方米。经过几年建设,滩头古街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55%、38%,绿化覆盖率30%;镇内城区人均绿化面积达到了1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5平方米,燃气普及率、住宅成套率分别为85%、38%。
  从2004年开始申报全国重点镇以来,滩头镇历届党委、政府一直围绕建设重点镇这一目标,在高起点、高标准完成水、电、电信、广电、消防、交通等规划的基础上,2015年又委托湖南方圆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浙江远见规划设计研究院,分别编制《隆回县滩头镇古城总体规划(2013——2020)》、《滩头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规划贯彻老街新区统筹发展理念,明确城镇发展定位,完善城镇格局,整体提升区域环境,努力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典范。滩头镇内规划控制范围15.42平方公里,镇区规划建设用地3.18平方公里,镇区人口3万人以上。
  滩头镇小城镇建设争取在十二五规划期末,实现滩头城区建成面积达到2.04平方公里,商住楼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城区人口达到2.8万人,个体工商户达到900家,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60%、40%,绿化覆盖率达到40%。力争把滩头镇建设成为一个“产业发达、宜住亲和、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具有明显聚集能力、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集现代农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全国重点镇。
  滩头有多少条路,我不知道,在那里到处是条条陌巷;滩头有多少条河,我无从考究,在那里河流总是太为弯曲。只知道,我是滩头人,我从小生活在这个千年历史的小镇。滩头是一个小镇,一个位于楚南地界的小小的一点。沿着滩头主街果胜路走,大抵一个小时左右可以走完滩头古镇。从小生活在滩头这个地方,那时我父亲在滩头区公所工作,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国家干部,现在的公务员,我从小被父亲带在身边随父生活。只到后来我父亲因工作需要调回老家岩口乡人民政府工作,搬家的时侯,我也去了岩口中学读书,只留母亲带着弟妹们在滩头街上租店铺做点小生意糊口生活养家。从此我就也很少有机会能够呆在滩头那儿。每次都是在期待寒暑假的到来。假期来了,我也就可以理直气壮跟父亲据理力争回滩头去了,因为滩头那里有家的味道,有家的温暖,有家的温馨,还有家的温情和至高的母爱。
  滩头是小镇。这里的居民,这里的思想,这里的文化,甚至这里所能包含的一切都受到小镇滩头传统的影响。这里没有前卫,这里没有繁华,这里没有时潮,这里没有喧嚣,这里没有更多。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很平常,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很难展现出新的味道。滩头是小镇。在小镇长大,在小镇的天空中我从小一路走来。滩头的四周都是山,居民的住宅就一般建筑在山谷之间。所有这里拥有狭长的过道。这里的道路注定不很平常。滩头的每座山,每一片木,每一根草,每一块石,每一座房,甚至每一口井和每一个岩洞我都清清楚楚。毕竟我来自这个小镇,毕竟这个小镇到现在也还是那么的小,小到我经常喜欢爬上碉堡山山坡去了望,了望这个小得仿佛不能再小的小镇。现今的我,每忆起小镇,说一句小镇家乡特色的方言,这是传承千年的人文记忆。一字、一言、一语调,这寄托了多少故乡的人文素养。
  滩头的历史悠久,是中国的七十二古镇之一。这里还保留着青石板的街道行人来往的过道。在滩头古镇老街老城区,房屋的飞檐仍在向我们讲述这个小镇的沧桑。“莫说滩头口岸小,四十八个钱米流”。

  滩头有三宝:色纸,年画,香粉纸,号称“滩头三绝”。因此古镇滩头有“纸文化博物馆”之称,同时也就拥有了“纸都”“香都”的美誉。滩头色纸在清朝乾隆皇帝年间就是朝廷的贡品,受到皇宫贵族的青睐。滩头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应石,这种天应石是制造香粉纸不可或缺的原料。在滩头,不管男人女人的皮肤都很白嫩,主要就是长期的饮用这种天应石渗出的地底天然地下泉水或涂抹天应石泥浆这种矿物的因素。滩头香粉纸具有很好的护肤洁肤美白的功效。滩头是中国的年画之乡,滩头制作年画的历史考究也至少有三百年。鲁迅先生的年画收藏品中第一件就是滩头的《楚南滩镇新刻老鼠娶亲全本》。这件年画我家也有收藏,是我父亲收藏的,我觉得是很漂亮耐赏的一张年画。因为纸,滩头的纸马也出名。
  在近代,古镇滩头也涌现出大批的挺立潮头勇于担当的风云人物。著名学者大学教授李剑农,曾追随孙中山、黄兴反清闹革命,为民争人格,后留学日本、英国。其著述颇丰,著有《中国经济史》,还有《政治学概论》等著作。现今的重点中学湖南隆回一中的前身是松坡中学,是当年李剑农教授躲避日寇骚扰回家居留时,为纪念著名的家乡爱国将军蔡锷(字松坡),带头倡议筹资在桃花坪修建的,而李剑农先生也是松坡中学的第一任校长。抗战时期,国民党第新六军军长刘建章,32师师长李涛都生长在滩头。后来他们积极抗日,率军远征缅甸、越南,在历史上他们率领的抗日军队被称为赫赫有名威震敌胆家喻户晓的“缅甸远征军”。现在滩头人还有不少的亲人和朋友在缅甸、越南、老挝和泰国、印尼、新加坡及马来西亚。
  滩头是小镇。但是滩头接待的游客很多。很多人来自韩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及台湾、香港、澳门、南洋等地区和国家。这些观光游客,他们大多慕名而来滩头古镇,想看看滩头的年画,摸摸五色的艳丽色纸,过一把滩头古法原始手工抄纸瘾,想用滩头的香粉纸抹擦一下脸。尽管滩头很闭塞很边陲,在一个可以移得上死胡同的角落,但这个角落并不寂寞。因为滩头有年画,有色纸,有香粉纸,还有手工抄纸,正可谓“酒香不怕巷子深”。
  滩头的历史印记已经开始逐渐的退去。青青的石板,幽幽的古街,古老的矮房,当一切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这里的山是空的,这里曾经驻扎居住着过共和国四支军队。801,806,863,809曾经是滩头古镇这里地域的划分。这也仿佛成为滩头历史最新的见证。一个千年的老古镇,始建于隋朝。段段的历史,滩头已经走过了千年的风雨千年的沧桑千年的岁月。
  亲眼看见小时侯走的泥凹石凸不平坑坑洼洼的泥巴道路开始铺上水泥; 亲眼看见刻有年画的石板就这样的在风雨中陨去;亲眼看见青石板的光亮小路被无情的翘起撬开,为了防滑,也为了修路;亲眼看见那一座座的小桥,或被推倒,或被压埋在了那现代恢宏的建筑物的石基之下。在滩头,一切关于历史的仿佛在逝去。
  想想那些井,再看看那排排的路灯。
  那是滩头,古老的小镇。
  异乡的我,突然想起滩头的雪,在那个小镇,每年都会下雪的。淡淡的洁白一层。
  古韵悠悠,滩头这座被岁月荣光包围的千年古镇,正以新的姿态拥抱世人。愿故乡滩头在岁月里安好,愿故乡滩头的子孙心念家乡,心怀乡愁。
  2016年10月20日丁华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