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旅游美食 > 旅游景观 >

筑梦城步:“四满”新铺里

来源:中国网撰稿:袁通杰时间:2017-08-11点击:


丹口新铺里。袁通杰摄
  城内,赤日炎炎似火烧:这里,凉风习习如春爽。中国(南山)六六山歌节前夕,记者来到老朋友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下塘村新铺里杨光勋、杨光清家。老远就看到“新铺里”三个大字,原先的房屋左侧多了一排古色古香的吊脚楼。堂前,不知何时建了一口水塘,水面波光粼粼,池内蛙声呱呱,塘央巨龙戏水,塘沿荷花怒放。屋后,一弯清澈见底的河水绕楼而去,流水潺潺,竹涛阵阵,构成一曲动听的苗寨交响乐。周围连片的有机葡萄园,一串串,满架架,紫艳艳,香飘飘———
  那是30年前的这个时候,记者骑单车兼步行进行少数民族地区纪行采访来到新铺里,好客的主人用苗寨特有的礼节厚待我们,打油茶,吹木叶,唱山歌,品山珍,那满堂欢喜满堂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新铺里旧貌新颜,锦上添花,更是新禧多多,新意满满。
 
满屋香
 
  记者刚坐下片刻,便闻见一股沁人心扉的香味,随芳而至的是一串亲切的招呼声:“喝油茶啰!”我双手接过油茶,品一口,就知道这油茶是杨光清的妻子刘仁秀打的。按照苗寨习俗:一碗强盗两碗贼,三碗四碗才是客。我一连喝了四碗。
 
苗寨品油茶。阳箐怡摄
  在城步苗族自治县,流传着“宁可食无肉,不可一餐无油茶”的饮食习惯,当地妇女个个会打油茶。但油茶打不打得好,技术上也有高下之分。当地妇女都想得到“城步油茶习俗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但最后得此殊荣者却寥寥无几,刘仁秀就是这一称号的获得者。从未尝过苗乡油茶的记者,第一次品油茶就是在这里,油茶水甜茶香,配料醉人,从此,记者爱上了喝油茶。
  刘仁秀的祖先自唐朝末期跟随中国西南首领“五溪飞山蛮”杨再思插标为界,最先开发城步的土著苗族。由于城步山高水冷雾多瘴气重,先辈们在这块土地上,与天斗与地斗,与豺狼虎豹斗,顽强地生存,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劳动中,慢慢摸索,尝试,采得高山云雾茶,洗净,蒸煮,沥水,晒干,烘烤,制饼等多道工序,和柴火烘烤保存方法,再将茶叶用柴火文火细熬成汤再加油盐和其它佐料,就成今天的油茶汤。它有驱瘴、祛风、提神、解毒、开胃、养颜、抗癌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刘仁秀自幼跟随爷爷奶奶和父母亲上高山入深林采集山茶和苗药,并得言传身教,和打油茶、小偏方等秘笈。十八岁嫁到本地杨家(杨再思第三十二代孙),公公婆婆待如亲女,又学得许多打油茶,熬茶汤技巧和苗医苗药,更加全面的继承了先祖遗留下来打油茶的习俗和熬制茶汤的要领技术。
  刘仁秀从小就开始站在矮凳上学习打油茶,至今已有五十多年打油茶的历史和经验了,她秉承了娘家、婆家两家先辈言传身教、口传心授打油茶的技术和要领,再在此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创新和改进,她熬制的茶汤既秉承了传统油茶制作工艺,口味更加适合现代生活的需求。近年来,省部级领导、市县干部及外国友人都慕名而来,到她的“新铺里农家乐”油茶示范基地来吃油茶。2009年6月还到邵阳市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专家都称赞城步苗乡油茶风味独特,习俗独特,很有一方代表性,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颗撒落在民间的珍珠。
  现在,慕名而来新铺里品油茶的车水龙马络绎不绝。
 
满廊歌
 
山歌向着高山唱,
高山低头把路让。
农民要把土变金,
幸福日子长又长。
  喝罢油茶,老朋友杨光勋、杨光清兄弟俩一个吹芦笙一个吹木叶,合作了一曲《山歌向着青天唱》民歌。那优美的旋律,那动听的民乐,激起了游客对苗寨山歌的无限情思。
 
木叶吹歌传承人杨光清在木叶吹歌。袁通杰摄
  新铺里,这里是山歌的园地,这里是芦笙的乐场,这里还是木叶传承的基地。你看,在游客包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杨光清之子杨昌鑫正在一边敬酒一边深情地唱着苗寨山歌,声情并茂的山歌演唱,激起了一阵阵喝彩的掌声。在农家走廊,杨光清惟妙惟肖的木叶声,让游客仿佛置身深山密林聆听百鸟欢唱。
  城步苗族自治县是苗族文化重要发源地,也是湖南取之不竭的民族文化源泉。 30年前,杨光清就对记者唱道:
苗乡树叶青悠悠 ,
摘片木叶吹山歌 ,
问我山歌有多少 ,
一片树叶一支歌。
  是的,杨光清的木叶吹歌堪称一绝。在新铺里 ,杨光清一亮出他的木叶吹歌绝活 ,总要被猎奇的外来游客团团围住。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 ,杨光清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贵人 ,湖南省民族歌舞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继光下放到城步丹口镇下团村 ,就住在他家里。在何纪光熏陶下 ,喜欢吹拉弹唱和民族歌谣的杨光清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白天 ,杨光清教何纪光耕地挖田 ,晚上 ,何纪光教他发气练声。那段情同手足 、相濡以沫的岁月 ,是杨光清一辈子的记忆珍藏。提及已故老友 ,杨光清感慨万千 ,何继光老师是位民歌大师 ,也是位山歌王子!他那首《挑担茶叶上北京》红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就是根据城步山歌曲 牌“贺郎歌”改编的。
 
杨光清之子杨昌鑫在给游客唱山歌。阳箐怡摄
  在城步苗乡 ,唱山歌 、吹木叶好似孪生兄弟 ,吹木叶的人必会唱山歌 ,但会唱山歌的人却不一定会吹木叶。杨光清就是能将两者发挥到极至的人。他曾躺在杨梅树下两天两夜,认真领悟吹歌诀窍 ,也吹掉了几萝筐树叶 ,终于能吹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为掌握吹歌诀窍,他尝遍山中树叶 ,年轻时曾误吹过有毒的虫叶子 ,他唇边至今留下伤疤。由于长年吹木叶 ,他的嘴唇也与别人有所不同 ,嘴皮里面由于天天吹靠风力刀削出一条小小凹槽。而今的他早已吹得出神入化 ,小小一片树叶 ,到了他的嘴里就能吹出千变万化的歌声 ,并由此获 得“江南一叶”的美誉。
 
满楼宝
 
  在新铺里木屋阁楼上 ,记者看到了杨光清建 的“苗族农耕文化博物馆”,以及他花费30多年心血所收集的520件珍贵农耕文物 ,有清代同治年间收租的官斗 、苗族渔鼓筒 、民国老皮箱 、清代洗脸架 ,苗族地区的砣钻 、绵锯 、松油桶 、桐木梆等。记者见到一只“谷冲”,杨光清介绍说,旧时青黄不接时,存粮已尽,田里的稻子还未成熟,而且是从稻穗尾端开始成熟,为救命,不得不从每一稻穗尾端采下几粒成熟的谷子积少成多,用“谷冲”烘焙,再用石磨磨成粉熬粥救命。更让记者激动的是他收藏的那只锈迹斑斑的马灯 ,杨光清说:“ 这只马灯是1934年秋红军长征过丹口时送给我奶奶的 ,那时我奶奶将家里仅有的100多斤粮食送给红军,红军十分感谢,临走时,送了这只马灯作纪念,至今已有80年了 ,它是这些文物藏品中最为珍贵的 ,如果国家军事博物馆愿意收藏 ,我将无偿捐献出来。”
 
满楼农耕文化。袁通杰摄
  绕农家乐里走一圈 ,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正屋旁的厢房是何纪光夫妇下放住过的房间 ,门边嵌 着“名人旧居”金匾。堂屋右边木壁上挂着一张其姑姑杨辰娣和大哥杨光勋在北京受到中央领导接见的照片。创 办“自强图书宬”,传播文明新风 ,被国家文化部 、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优秀读书家庭”。农家乐墙壁上悬挂着近百节用竹筒雕刻的苗文化箴言 ,文字通俗易懂 ,道理深入浅出 ,足见杨光勋、杨光清兄弟俩的诙谐幽默和文化素养。
  小小新铺里 ,承载着深厚的苗族文化 ,难怪近几年声名鹊起 ,甚至成为省内外自驾游客和背包族进入城步的首选目的地。  
 
满堂红
 
荣誉证书。袁通杰摄
  此次是记者第四次来新铺里采访,记得第一次是1987年,记者在骑自行车兼徒步进行“少数民族地区纪行”的途中,其时杨光清的木叶吹歌和刘仁秀的打油茶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次是来这里采访他的哥哥杨光勋自费创办的“自强图书宬”。如今昔日古色古香的新铺里的正面墙上,除早先就有的注明“1957年4月14日毛主席及中央政治局常委刘少奇、朱德接见湖南少数民族参观团并合影留念、杨光清的姑姑杨辰娣前二左六”和“1977年6月22日华国锋、叶剑英接见杨光清哥哥杨光勋的合影”外,又多了三块引人注目的铜牌,一块是“湖南非物文化遗产城步油茶习俗传习基地代表性传承人刘仁秀”;另一块是“湖南城步木叶吹歌传承人杨光清”;还有一块是国家文化部和全国妇联颁发的“全国优秀读书家庭”。
  是的,这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家,这亦是一个有多人受到过中央领导接见和获得多项殊誉的光荣之家,这里还是一个颇具民族风情的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文图来源中国网2017年8月6日报道,本网编辑曾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