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民俗与非遗 >

今天端午节,吃粽子的时候你该想点什么?

来源:别想摆脱书撰稿:高丙中时间:2015-06-20点击:

 
  今天是端午节。相比起“粽子节”这个带有吃货色彩的节日名,“诗人节”就文雅多了。连小朋友都知道,“诗人节”当然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有陆游、文天祥,反正都是爱国诗人。因此,端午节好像也就成了一爱国主义节日。然而,端午节的由来真的是民间流传甚广的“纪念屈原说”么?有人则说是为了“辟邪”哦……
  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率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的传统节日被邻国抢注,说来可惜,实则也难怪。现如今在中国许多地方,不少人认为端午节只是“粽子节”嘛!相比起趋之若骛的洋节日,很多年轻人更是对端午节不以为然。
  今天,我们吃完粽子其实也有必要想一下:为什么我们民族的好东西,却给我们自己忽略了、遗失了?那么,让我们先来弄懂端午节为什么叫端午、端午节又有哪些习俗吧。
 
何谓端午,何为端午
 
  文 | 高丙中
 
  长久以来,我国历史上对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因不愿看到自己的国家被秦国灭亡而投江自尽的楚国诗人屈原,有的说是远古时代越地先民举行龙图腾祭祀仪式的一种延续,又有的说是由我国最早的夏、商、周三代的夏至节演变而来,此外还有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说等等……
 
孝女曹娥
 
屈原投江
 
  端午节的由来,主要还是与节气、与古代生产、生活有关。端午节又称重午节、端阳节、浴兰节等,是夏季里最重要的节日。
  端午节最初的时令是午月午日,有时还突出它的正时是在午时,所以也叫重午节:午月为斗柄指午之月,即农历五月;午日即农历五月十二支纪日的第一个午日。大约魏晋以后,由于用干支表示的节日不便记忆,形成代之以数字日期的趋势,端午被定在五月初五。
  端午节在许多地方又称为端阳节。端阳者,阳气之端点也。这就是说,端阳是阳气盛极,阴气即将回升之义,这个转折点就是夏至,这个时间对古人来说是十分重视的,很多地方把夏至当成节日。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和夏至节并行于世,同时,两者的习俗逐渐合流。《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以粟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夏至节日食粽。”从这两条文献可知,粽子本是夏至节的食物,却被初五的端午节借用,说明端午和夏至(端阳)的合流。
 
各式各样的粽子

蜂蜜粽(一)

冰粽(二)

蛋黄粽(三)
 
  一些地区如湖北长阳,初五称为头端阳,十五称为大端阳,二十五称为末端阳。这种大小端阳节的系统化就是古端午和夏至的节俗混合之后重新整合的结果。
 
  解密风俗
 
  关于粽子的起源及其形制有几种传说,其中最流行的是屈原的传说,纪念屈原的观念流传至今已千余年,说明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对爱国主义的崇尚,对爱国行为的敬重,这种普遍的爱国情感与节日的具体习俗行为紧密相连,深沉而久远,赋予了端午节的独特而重要的内涵。
 
端午风俗
 
  除了吃粽子,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仅就节日符号来说,并不比西方的圣诞节要少。概括地说,其一是广泛在窗门处悬挂菖蒲、艾蒿;其二是身上缠挂各种端午索;其三是用符图驱邪;其四是饮用药酒;其五是吃粽子;其六是划龙舟或赛龙舟;其七是姻亲交往。
 
赛龙舟 剪纸
 
  悬挂菖蒲、符图,缠挂各种端午索、饮药酒的习俗都与人们的观念有关,进而形成习俗,其目的都是要驱邪辟凶。古人认为的“邪”从何来呢?有什么“邪”需要驱呢?主要是夏季高温、高热,人们面临的瘟病、虫害的威胁。
 
 五毒图

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
 
  艾蒿、菖蒲长期被相信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南宋《梦粱录·五月》记:重午“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四围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
 
端午菖蒲香
 
  端午期间历代沿袭用彩色或曰五色的线、缕、索作为驱邪辟凶的节物,可以概称为端午索。这种习俗形成甚早。《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东汉《风俗通》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
 
端午索
 
  旧时,道教宫观端午节有用朱砂笔在黄表纸上画符馈送或出售的习俗,供民间端午贴在门楣上辟邪。1929年的民间习俗调查所记录的广州午时符有两种图,一是天师像,一是太极八卦图,所配的文字是一样的:中间是“敕令五月五日午时书破官非口舌鼠蚁蛇虫一切尽消除”,两侧是“艾旗迎百福”和“蒲剑斩千邪”。
 
天师像
 
  作为端午习俗的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蒲酒也叫菖蒲酒、菖华酒等,古代民间常在端五制作、饮用,俗云可避瘟气。虽然蒲酒之名史不绝书,但是近世民间以雄黄酒最普及,饮雄黄酒成为习俗,也成为家喻户晓的《白蛇传》情节的。
 
雄黄酒
 
  此外,起码在南北朝的时候,古人就有端午节用兰草兰花调配洗澡水的习俗,所以雅称“浴兰节”。端午节前后,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于是俗称端午节为“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午节期间,家家户户门口悬挂着艾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