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民俗与非遗 >

被遗忘的年画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彭严志时间:2014-10-27点击:

  有人说,年画是张贴在门上的春节。

  “兰荷菊梅开满墙,满屋似闻花芬芳。引来燕雀檐前闹,直冲屋里抖翅膀。”一首这样的民间诗借咏年画,描绘了辞旧迎新之际,家家户户张贴年画的喜庆气象。那时候的人们,闻到年画的烟味儿,日子便觉得有了盼头。
  自唐末发明木版印刷术后,民间年画应运而生。朱门深巷间,艳丽而喜庆的年画成为新年第一抹靓丽的红。人们或张贴门神祈求平安,秦叔宝尉迟恭一左一右,威武的大刀眉,滚圆的眼球,飘逸的美鬓,胄甲皂靴的配饰将人物的威武庄严表现的淋漓尽致;或张贴吉祥如意,《和气致祥》、《金玉满堂》等表现吉祥喜庆、寄寓祝愿的题材,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或张贴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人们熟知的《西湖借伞》、《桃园结义》等诉说着一个个古老而灵动的故事。
 
  年画正是用其艳丽润泽的色彩,夸张丰富的造型,淳朴的素材和独到的工艺,表现人们乐观向上的思想情感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现象。
  在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中被他视若至宝的年画《老鼠娶亲》正是出自我的故乡滩头。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底蕴,独特的湘中民俗民风孕育了滩头年画的人文内涵和丰富素材。
  民国初年走向全盛,滩头年画在百余年间经历了兴衰起伏和风雨飘摇。
  滩头年画不假修饰,朴素如古镇深处的山野姑娘,却因独到纯青的制作工艺独放异彩。选材上,年画的印刷用纸选自当地以毛竹为原料的“玉版纸”,纯天然的奶黄纸张简朴大方又独具一格;调配上,品红品兰等颜料均为手工加工,层层谨密;调色上,用水采用当地地下水加上做豆腐时过滤出来的水,色彩纯正而自然。那时候的滩头古镇,慕名前来者络绎不绝,滩头年画在驼铃车马声中走向全国各地。

  年画迎新纳福的意义一直没有改变,现代化的发展却让年画渐渐地被遗忘。当大红灯笼高高挂上琉璃屋顶,当镀金春联镶嵌朱红门槛,还有多少人能忆起那个年画火红的年代?
  滩头年画从最初的一百多家作坊到现在仅存两三家艰难维持,技艺高超的艺人也仅仅两三人。技艺的失传,销路的不畅,观念的更新,让从古镇走出的滩头年画在都市繁华中格格不入。尽管国家政府竭力抢救这一民间文化遗产,滩头年画在现实面前有点自惭形秽。
 
  仅有他们几人,还在坚守着这一文化瑰宝。
  年逾古稀的滩头镇高腊梅老人风雨兼程中蹒跚地陪伴着滩头年画,相依为命。当谈起年画的现状,老人感慨中带着深深的无奈。
  今日的滩头古镇,青苔爬满石阶。尘封的木门,斑驳的粉墙,孤独的老人,被遗忘的时光,一切的一切仿佛在哭诉着昔日的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