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民俗与非遗 >

一晚上的被窝戏、木偶戏,长沙成了“戏窝子”

来源:微信湖南里手撰稿:刘银艳时间:2015-03-09点击:

 
  3月5日,元宵佳节,凄风冷雨,却挡不住这家茶馆里70多个人的热情似火,喝彩如潮。
 
  长沙河西新民路近湘江路口的尚书房茶馆,湖南著名的民间文化保护者、著名民俗摄影家老后(刘启后),带着邵阳县燕窝岭布袋戏老艺人和隆回章几塘梅山木偶戏班和在此演出。
 
  “锣鼓一响,一声吆喝,戏就要开场了”。一担子就挑起了全部行囊,担子一放,扁担一抽,木凳一摆,竹棍一支,被单一围,舞台就搭成了。生旦净末丑,金戈铁马,五千年历史,借由一方小小的舞台,经由一人小小的指尖,演绎得惟妙惟肖,精彩绝伦,这便是地处邵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了三四百年的历史,现在仍然还在流传的民间表演艺术——布袋戏,又称“被窝戏”。这一天,在尚书房茶馆上演的布袋戏,连老外也赶来捧场了。
 
  “源于汉,兴于唐”的木偶戏,木偶精雕细琢,华丽丽的装束令人惊叹,演员则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或舞刀弄枪,或长袖善舞,美不胜收。
 
  为了约齐整邵阳的布袋戏和隆回的木偶戏,老后费了老大的劲。邵阳县燕窝岭布袋戏老艺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袋戏传承人刘永安,年近七十,在家安享晚年,是个有个性的老艺人,也不大愿意长途跋涉出远门演出。
 
  可老后是谁?30多年苦苦坚持,就只做一件事:挖掘、记录、抢救、保护和传播民间文化。今年1月,他与歌唱家郭兰英、剧作家刘和平、画家周韶华、诗词家叶嘉莹等12人获选“2014中华文化人物”称号。老后与刘永安已有10多年的交情,老后一句话,刘老二话不说,挑起戏担就辗转赶到了邵阳市汽车南站。
 
  这边厢,老后与他请来的木偶戏班,搭乘大巴从隆回出发,到达邵阳市后,与司机好言好语,拐进城来接上刘老,一个民间文化表演队伍就这样浩浩荡荡开往长沙。队伍中,年长者居多,年纪最大的87岁。这些老人一声咳嗽,都让老后紧张半天,生怕有个什么闪失。
 
这个表演木偶戏的老人有87岁了。
 
老后和刘永安老人在搭建布袋戏舞台。
 
舞台搭成,只等锣鼓一响,戏就要开场了。
 
  这一晚,首演布袋戏。但见刘永安熟练地钻进布帷内,隐匿了起来,只能在竹棍子与布帷之间偶尔窥见他的眼睛。先是锣声响起,接着是鼓、钹、哨子,声响渐次变大,越响越紧。忽然间,一个木偶从门帘子里“窜”将出来,应着锣声节奏,连唱带舞。这燕窝岭的方言唱词也许没几个人听得懂,但那浑厚苍劲、略带沙哑的嗓音,却带着一股浓烈的古拙与质朴。于是,手机、相机、录像机齐上阵,要把这十年难遇的画面留下。
 
  隐匿在布帷后的方言戏曲,终究只能听个热闹,老后不愧是30年的民俗文化研究者,了解观众最想看到什么。于是,布袋戏老艺人第一次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在高高的茶台上搭起了戏台子。
 
  观众们也把小小“布袋”里的“重重机关”看得真真的。布袋里的板凳,前安小钹后挂锣,艺人两只脚尖跷起各套一根小绳索,右脚尖踏下钹就响,左脚尖踩下敲大锣。凳前方还有一面鼓,布袋戏艺人,不仅十个手指舞弄木偶,装男扮女,行来走去,还要敲锣、打鼓、使钹、吹鸡喇。半个小时下来,即便是寒冷时节,他也已满头大汗。
 
  布袋戏止,木偶戏出。这一回,隆回章几塘木偶戏班要表演《河北借兵》,刘备前往河北借兵前,先恭祝观众们元宵节快乐。操作木偶的刘祥铸,46岁,是戏班中年纪最小的。戏班共9个人,都来自同一个家族,年纪最大的已经87岁。木偶戏是祖传的,到刘祥铸手上已是第五代。
 
  刘备出道的时候,除了两个忠心耿耿的兄弟——关羽和张飞,可以说是一无所有,没有自己的军队,或者说虽然有,也很可怜。所以刘备经常要向别人借兵。可要借兵谈何容易,一时间唇枪舌剑,剑拔弩张。
 
演出完毕,木偶们好不容易休息一下。
 
  这个家族木偶戏班行头有两套。文革中,一套被没收烧掉了。刘祥铸的大伯悄悄把剩下的一套收藏好,后来,才取出行头,重新开始演出。从小就跟父亲学木偶戏的刘祥铸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便到哪个院落演出,都是人山人海,演多久观众看多久。现在,一年也就演出20多场。欣慰的是,毕竟还有年轻人感兴趣,有3个徒弟正在跟班学。刘祥铸说:“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还是希望有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