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民俗与非遗 > 非物遗产 >

笑谈隆回山界回族服饰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丁华时间:2017-01-27点击:

  2016年5月20日笔者游玩山界回族乡,被整洁的回民服饰所吸引。隆回山界回族把服饰通常称为“衣着”“穿戴”。回族是中华民族中最洁净的民族之一。
  2006年,回族服饰已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服饰原本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据山界回族老前辈说,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回族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绣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回民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回民老乡称“马夹”)。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布,并有扎裤腿的习惯。回族青年妇女冬季戴红色、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颜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受穿绣花鞋,并有扎耳环戴耳环的习惯。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禁止偶像出现,故回族服饰图案上很少见到人物、动物、鸟虫的形象,而花卉图案与阿拉伯文字图案则是山界回族服饰最常用的纹样。
 
  少数阿訇等宗教职业者尚保留长袍或号帽外缠头饰等传统习俗。(回族阿訇的经文水平达到程度时,即举行穿衣仪式,穿上绿袍,戴上象征清真寺圆顶的帽子,并缠以白色头布,称为“穿衣阿訇”。)另外,回族宗教人员的服饰与阿拉伯、波斯等腰三角形地的服饰相近,如:缠头与宽大的衣衫等。
  回族服饰,其头饰最为显着。回族男子普遍戴白色或黑色无檐小圆帽,也称礼拜帽,是作礼拜时戴的,现在平时也戴。也有不戴帽子,用白毛巾和白布裹头的,俗称“缠头回回”。遇有红白喜事,男子戴小白帽,妇女戴红、白、绿盖头,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在服饰色彩上,回族人崇尚白色,如白衬衫、白帽子、白色盖头等,这是宗教信仰所致。穆罕默德曾教导回族伊斯兰教教民,白色衣服是最好的衣服。同时,回族视白色为最洁净之色。除白色之外,黑色、蓝色、绿色等颜色也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
 
  传说回族先人多善骑射,好拳术,为了使衣冠整洁利落,多穿坎肩(马夹),打扮成武士模样。直到今天,人们从那些头戴白帽、身穿坎肩(马夹)的回族人中,仍可领略到回族人民的这种爱好的性格特点。回族男子衣着比较简单,一般上穿白色对襟褂(土称“尕汗搭”),上衣于领下胸前有三角形花边,中襟两侧、衣边、袖口均有花边。外套外罩黑色尖领对襟短袄对襟青布黑马夹(黑坎肩),对比强烈,清新悦目,显得为文雅庄重、色调和谐。下穿黑色或蓝色中式长裤,扎腰带,平时扎一般粗布。也有些回族老人穿黑色或灰色长衫。回族男子穿白土布袜子(袜头及后跟处纳花)、黑布鞋或用白线勾的线帮鞋、或者皮鞋、胶鞋。头戴白色或黑色无檐小圆帽,称“回回帽”、“号帽”,亦称“礼拜帽”。回民老年人蓄长须者较多。春夏之交,回族人们多穿布料坎肩,不穿外套,通风透气,异常凉爽;冬天穿棉布坎肩或皮坎肩,再穿上罩衣,舒适方便,保暖而不臃肿。
 
  回族男子服饰的一个典型标志就是头戴白色或黑色小圆帽,俗称“回民帽”,有的在帽上还绣有阿拉伯文吉祥语。回民帽它既有保暖的实用意义,还具有圣洁高尚的含义。号帽因地区、年龄、身份、教派不同,在颜色和款式上会有所区别。
  从颜色上看,有无沿小白帽、无沿小黑帽,大多数回民男子喜欢戴白帽。白色号帽多用棉布制作,春夏季戴用;黑色号帽多用呢绒制作,秋冬季戴用,戴时有的回民男性还在号帽下再衬一小白帽,用作吸汗。号帽颜色因年龄而异,婚姻后青年及老年均戴黑色;未婚青年戴白色或紫红色;小孩戴白色,也有的戴黑色或用白线勾成的号帽。回民男性有的不戴帽子,用白毛巾或白布裹头,俗有缠头回回之称。
  从款式上看,号帽分两种,一种是比较普遍的白、黑色平顶的;一种是哲赫林耶门宦教徒所戴的黑色六角——有的地区、教派还有五角、八角帽。冬天,一些年老的回民,如阿訇不喜欢戴棉帽子,头上仍戴一顶白帽子,耳朵上戴一对绣花的青耳套(棉制或皮制)。
 
  回族的服饰受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影响较大,和杂居区其他民族相似。但在回民聚居区以及举行宗教活动时,回民则具有自己素雅、端庄大方的服饰。回族女子的衣着为内穿素色右衽或对襟长袍,袍长至膝盖稍下。翻领,衣袍的领口、襟边、下摆都滚边。一般穿蓝色或黑色长裤。脚穿绣鞋或胶鞋,还喜欢在服饰上镶花边。回族女性服装色彩随年龄增加而变深。回族中老年妇女内穿普通袖旗袍、在长袍外套一件深灰色过膝色长坎肩,上了年纪的老年回族妇女一般都穿大襟衣服。回族年轻妇女套长及腰际的短坎肩,年轻妇女的短坎肩有紧身束腰的作用,使体形苗条,显得质朴大方,富有女性美。而且回族少女和媳妇很喜欢在衣服上嵌线、镶色、滚边、绣花,还喜欢佩戴金银手镯、耳环、戒指;有的还点额,染指甲。平时喜艳色,如绿裤子、玫瑰红歪襟短褂,背心前后胸均绣花。
 
  回族青年结婚时,新娘子的服饰很讲究,头戴白帽,外披绿色盖头,盖头上缀有银花、绢花,并戴项链、手镯等银饰物。穿粉红色长袍和绣花鞋,做工十分精细。
  “青丝不见青天”,是世界穆斯林妇女的一种传统的宗教习俗,故回民妇女多以面纱、披巾蒙面遮发。回族妇女一般蓄发,挽髻或编辫,(戴白色圆撮号帽),上顶一块白盖头(也叫搭盖头,也有用其他颜色,如浅色、黑色及印花等)。盖头斜角对折,露出面孔,将两角拉拢扣在下颌下,让其自然垂下披在身上。戴盖头时要求仅露面颊,不露头发。回族妇女的盖头用料十分讲究,现在,大多选用纱布、绸缎、涤纶织物、乔其纱等腰三角形面料。戴盖头的习俗,源于阿拉伯国家,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在阿拉伯地区,原来风沙很大,水源缺乏,人们平时难以及时沐浴净身。为了防风沙,讲卫生,妇女们自己缝制了能遮面护发的头巾。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妇女戴盖头的习俗。故回族女子从九岁时开始戴盖头。盖头的颜色标志着女子的身份与年龄,未婚少女戴鲜艳的绿色盖头(绿色是吉祥色),嵌金边,上绣素雅花草图案,清新、秀丽、明快、悦目;已婚妇女戴黑色盖头,只披到肩头,显得肃穆庄重;老年妇女(60岁以上者)戴洁净的白色盖头,披到背心处,看上去虔诚古朴。女孩子9岁以前不戴盖头,头顶常排一大排花发卡,穿中式艳丽短裤褂和短绣花背心及绣花鞋。在城市里,除少数老年人戴盖头外,多数回族妇女戴白帽,或各色头巾。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回民女性头饰又有了改进,在城市居家生活或经商的回族妇女都以白色护士帽和彩色头巾代替了过去的盖头,使城市回族聚居区色彩斑斓,美化了城市中回族人民的生活,从而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
 
  回民女子戴戒指的讲究和汉族的讲究相同:戴无名指上表示已婚;戴中指上表示没有对象;戴小拇指上(即小指)表示已有对象还未结婚。除此以外,回族妇女还喜欢戴手镯与耳环。传说是在很久以前,有位回族妇女养活着一个老婆婆,连饭都吃不饱,她就到一个商人富户家去打短工做饭。每天和完面,沾两手面偷偷回来洗掉给婆婆做面糊糊吃。有一天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婆婆和媳妇都在忏悔不应该吃人家的东西,媳妇把手伸出去想让雷劈掉算了。在一声巨雷下,媳妇不但双手未断,而且两个手上都戴上了金手镯。从此,回族媳妇戴手镯也成孝顺老人的象征。现在有的回族妇女没有金手镯的,就戴银手镯和其他手镯以及玉手镯等。
  回族妇女喜欢戴耳环,除了装饰以外,据说戴耳环还能使人心明眼亮。回民当中有句顺口溜说:“姑娘眼睛亮,耳环子挂两旁”。这话确实有道理。眼部穴位在耳垂中央,戴耳环可以刺激耳部眼睛的穴位。
  回民妇女还喜欢用凤仙花染指甲。这个习俗也是由阿拉伯、波斯等地传来中国的,因为中国在汉朝以前没有凤仙花。汉武帝时,张骞听说西方有一个条支国,后来甘英奉使西域,中国与阿拉伯之间才有了交通。从此以后,互相往来,凤仙花也从西域传到中国。凤仙花的阿拉伯名为“海纳”。周密的《癸辛杂识》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矾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付甲上,用片帛缠定过夜。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涤不去,可经旬,直至迟甲,方渐去之。或云此亦守宫之法,非也。今回回妇女多喜此”。回族形成后,仍袭祖先的习俗,代代相传,时至今日,回民妇女也多用凤仙花染指甲,以示美观。
  盖头,旨在盖住头发、耳朵、脖颈。回族认为头发、耳朵、脖颈这是妇女的羞体,应该加以遮盖。回民妇女戴盖头的习俗,一是受阿拉伯国家的影响,由于丝绸之路及对外贸易,由许多阿拉伯、波斯商人把这种习俗带到中国;二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古兰经》说:“你对信女们说,叫她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除非自然露出来的,叫她们用面纱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饰”。中国回民妇女虽然已弃用面罩,但也以头巾护头面。回族女性一般把头发、耳朵、脖子(脖颈)都遮掩起来,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妇女戴盖头的习惯。回族妇女在戴盖头前,有的将头发盘在头顶,有的留把把头,将头发盘在脑勺后,戴上帽子,尔后再戴盖头。回族妇女的“盖头”,讲究精美,大都选用丝、绸、乔其纱、的确良等高中档细料制作。回族妇女还喜欢在盖头上嵌金边,绣风格素雅的花草图案,看上去清新、秀丽、明快、悦目,清香溢远。 
  传统回族男子的鞋,一般都是自制的方口或圆口的布鞋,也有用麻和线自制的凉鞋。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数回民到商店购置各种布鞋和牛皮鞋、凉鞋等,但是忌穿猪皮鞋。家处农村的回民男子的袜跟、鞋垫一般都是绣花的。另外,回族老人有扎绑裤腿的习惯。回民男子还喜欢穿白衬衫、白高筒布袜、白布大裆宽松裤等。

  回族由于受伊斯兰文化艺术的影响,民间刺绣以其独特的风格,广泛流传,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回族聚居区,特别是山区,回族姑娘们常常以刺绣比聪明,争巧手,看本事,视刺绣为一种吉祥的艺术情趣。每个回族姑娘或媳妇,一般都有一个刺绣用的小包袱,平时注意购置各种刺绣针、剁针和花丝线。每当有走乡串户的货郎担来到山乡村头时,妇女们争相选购五颜六色的花线。山界回族乡距离隆回县城桃花坪5公里,回族姑娘们大多数步行或乘坐通往县城的公共汽车上桃花坪街上购置。到农闲时,回族姑娘、媳妇们便互相串门,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地坐在一起,拿出绣花绷(一种绣花的工具),忙起刺绣活计。回族妇女的刺绣都有自己的巧妙构思和飞针走线的“套路”,姑娘和媳妇们坐在一起,取长补短,互相竞争,越绣越美,越绣花样越多,真可谓百花盛开,多姿多彩。鞋头、袜底、鞋垫、坎肩、经挂、裹肚、香包、缠腰、枕顶、枕套、帽沿、耳套、荷包、围裙、盖头、褥面等用品上刺绣着各种花纹和图案。
  回族的刺绣富有想象力和艺术魅力。虽然伊斯兰教义禁止崇拜偶像,禁止在造型艺术中表现有生命的物体(人和动物),但回族姑娘和媳妇们她们创作日常生活用品和鸟类动物时,往往绣成一种错综复杂的图形,使鸟类等形体交织在花草图案中,以求形似。
  刺绣花草图案和几何图形,是回族妇女刺绣的绝技。在邵阳市隆回县山界回族乡回民家里,笔者看到她们的枕头、坎肩(也称“马夹”)、挂图、围裙等处绣的花卉,形象非常逼真,形似蝴蝶的花朵,娇嫩的花瓣,淡雅恬静,仿佛使人感到散发着暗香。
  回族有些刺绣作品,很注意变化装饰,给人以整体美。回族姑娘们往往撷取大自然中各种不同的植物叶,构成自己想象中的花草树木,枝与叶、花与蔓和谐地统一,有点像汉族人刺绣图案中的百花百果一棵树的创作方法。
  回族妇女的刺绣,不仅表现自然美、生活美,而且还艺术地表现其宗教信仰。当回族姑娘或媳妇买回一块干净的布料后,洗完大小净后,便请阿訇书写上阿拉伯文中堂,然后便不分昼夜,千针万线地刺绣。绣完字,一般还用传统的阿拉伯几何图形或云纹样绣上花边,挂在墙上,颇受人们的喜爱与好评, 充分体现了回族妇女的审美心理。
 
  近年来,回族人民生活日渐提高,居住在城市的回民,特别是回族青年人,也和汉族一样,有不少人已喜着新潮时装,讲求款式新颖别致,色彩艳丽多姿。穿着考究的西装,系上颜色鲜艳的领带,头戴无沿小白帽,将民族特色和时代感相融合,也显得十分潇洒、英俊,落落大方。
  回族服饰是回族宗教信仰、生存环境、文化活动的生动写照,也是回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如今,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城乡回族的服饰较之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的五六十年代(上世纪)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中青年回族男女,穿戴打扮丰富多样。回族男子的衣服由单一的白汗衫、青坎肩、便装、中山装向西装、夹克衫等款式新颖的方向发展。城市里的一些回民穿着打扮,已很难从服饰上辨清他们的族属了。
  回族服饰的传统文化和多数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的一样,也面临着如何很好的保持沿袭传承的问题。笔者根据调查,邵阳市隆回县山界回族乡回民现有回族服饰样式古板,色调单一;回族服饰缺乏专门人才,研发力度不够;信息采集传播不快,缺乏必要的沟通,发展回族特色产业又缺乏一定文化氛围。
 
  由此,笔者认为,发展回族服饰,首先要在有需求的回族群众中去挖掘市场,有了这个固定的市场,各相关服装企业在做工、面料选择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开展回族服饰的设计,比如回族婚礼服、礼拜服、高中档生活装等才可能有所作为。另外,回族人们居住比较分散,随着社会的发展,除特定场合(比如清真寺礼拜)外,大多数回族群众不着回族服饰,因此发展回族服饰的市场太小。回族的服饰文化底蕴很深厚,回族服饰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服饰风格。回族服饰之所以没有形成自身风格,与回族人们的散居有很大关系,加上受汉文化影响比较大,回族民族特征不是很明显。笔者在此希望服装设计师们能推出一批具有回族风情的服饰,同时服装生产厂家能够以低利润对回族服饰进行推广。笔者个人认为,发展回族服饰首先回族同胞要有自己民族的设计师,在回族服饰的基调和设计上大胆创新,把民族文化与市场结合起来,把回族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结合起来,把开发高档服饰与中、低档服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回族服饰的明天会更美好!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回族服饰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农历2016年腊月丁华
  (丁华,湖南邵阳市隆回县岩口镇人,现广州谋生。文学爱好者,独立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