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民俗与非遗 > 非遗文化 >

笔走滩头年画情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丁华时间:2019-01-27点击:

笔走滩头年画情
(长篇叙事纪实散文)

  过年贴年画,是中华民族的习俗。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民间的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门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家乡湘西南隆回县滩头,生产年画,是名闻海内外的“滩头年画之乡”,古称“楚南滩镇”。可今晚,想起已经远逝多年的滩头年画,如一张张书的纸页,飘落在眼前。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它时时勾起我对滩头年画的记忆,时近年关话年画。
  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根据群众老百姓的不同要求,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门有门画,窗有窗画,灶有灶画,床有床画,还有条屏画、斗方画、中堂画等。年画是春节的标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冀,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总是以喜庆的色彩掀开新年大幕。记忆中最受欢迎的是传统的木版年画,价格低廉,色泽艳丽,画面多以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为主。
  贴年画,始于汉代,到宋代演变为木版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便是现在的年画了。据《风俗通义》记述,先秦两汉时期,就出现了最早的门神画,即神荼、郁垒。唐代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军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于宫门上,称为“门神”,后来,就演变成年画了。
  当时,商业和手工业繁荣,雕版印刷术日渐成熟,民间庆贺新年活动丰富,这些都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宋代时期,年画题材丰富,风俗题材的绘画作品大量出现。到了元代,由于统治阶级不重视“文化艺术”的消极影响,年画的发展,也出现了短暂的“蛰伏期”。到了明、清时期,年画又开始兴盛。这一时期,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在物质和文化方面都得到了改善。这对人们的思想变化产生了非常深厚的影响,反映在人民大众喜爱的民间美术方面最为鲜明。明代年画多为吉祥题材,同时也普及到民间美术各个领域中。清代的年画艺术随着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因素的变化而发展,各有所长。康熙、雍正时期,是年画艺术的恢复和发展时期。其题材为宣传孝、义为主,辅以耕织图和娃娃画,反映了清统治者为了巩固新建立的政权,致力于解决各民族矛盾、发展社会生产和加强思想统治等方面的情况。乾隆时期,年画艺术不仅吸收和借鉴了西洋绘画的技巧,又与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学艺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使这个时期年画艺术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当时民富国强、社会繁荣的真实写照。嘉庆、道光、咸丰时期,清朝国运衰微,正在一步步走向灭亡。伴随着这些变化,年画题材逐渐广泛而深刻地向政治时事靠拢。
  到了民国时期,鲁迅先生积极倡导收集和振兴年画运动,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保护年画这种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积极意义和重要性。
说到底,年画不仅仅只是一张画,而是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变迁,更是一个时代发展变化的折射和反映。年画曾经是家的新装,不贴年画不算过年,有了年画才算年。记忆中,小时侯,每年腊八刚过,总要跟着爷爷奶奶从古镇滩头年集场上请回土地爷、灶王爷、龙王爷、财神爷、仓神爷等掌管全家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的家宅六神,家家如此。秦琼、敬德永远手执利器在忠心耿耿地做着门神,从不跳槽,也不会担心被炒鱿鱼,敬业如初。土地爷、灶王爷、龙王爷、仓神爷、财神爷以及毛爷爷等他们永远那么安详地坐在自己的官位上,各司其职,不争吵,不串岗,不会嫌贫爱富,更不会向玉皇大帝跑官要官,接受着来自民间的膜拜,领受红尘凡间的烟火,安抚着每一颗向往富足、平安、幸福、和谐、和平和共享的心。驻足远望,留在墙上的是年画,留在心里的是透过年画传递的那份温暖的情怀。
  年画的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年画以反映人民生活、生产和喜闻乐见的吉利祥和的内容为主,举凡世俗生活中的一切,如有褒扬忠义的关公、有崇尚自由的嫦娥、还有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汉等,这些都纳入了年画创作范围之内。为配合画面内容,年画还运用题诗、题词、格言、顺口溜、歇后语、回文诗等文字形式,图文并茂,寓教于乐,可看、可读、可吟诵,便于记忆和流传。这些年画,既折射出民间祈福纳祥,又希求富贵平安的心愿,是民俗风情的真实反映。可以说,年画乃集欣赏性、趣味性、知识性为一体,可谓是一部反映民俗生活的百科全书,有的年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如湖南滩头年画《老鼠娶亲》、滩头年画《和气致祥》、滩头年画《秦叔宝》、滩头年画《尉迟恭》、滩头年画《龙凤呈祥》、滩头年画《麒麟送子》、滩头木版年画《秦叔宝•尉迟恭》(正像)、滩头年画《吉祥如意》、滩头年画《花园赠珠》、滩头年画《钟馗》、滩头年画《赵公元帅》、滩头年画《马上报喜》、滩头年画《三羊开泰》、滩头年画《金猴献瑞》、滩头年画《吉娃送福》、滩头年画《金狗赐福》、滩头年画《和旺五福》、滩头年画《诸事如意》、滩头年画《猪福万代》等湖南滩头年画精品。
  从绘画角度说,年画属于中国画的一种,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汉族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我们湖南滩头古镇的滩头年画用手工土纸木板水印制作,不同地方的年画风格也不一样。北京西北一带的年画,以粗犷、苍劲闻名;天津“杨柳青”年画,以细巧、典雅著称;山东潍县和苏州桃花坞年画,则以粗壮、朴实见长;漳州年画,黑底粉印,绚烂多姿,浓丽凝重,独具一格;佛山年画,色彩鲜明,红底黑版,质朴动人,别有风韵;上海月历牌年画胶版精印,细润柔和,色彩缤纷,别有风趣; 湖南隆回滩头年画淳朴稚拙,幽默活力,艳丽润泽,色彩火红鲜艳,造型粗犷夸张,七次印刷七次手绘二十多道工序的制作始成。此外,还有四川的绵竹、广西柳州等地的年画,都具有独特的风采。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打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

  我国有“五大年画之乡”,即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河南朱仙镇和湖南滩头。
  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土纸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产地在湖南省宝庆(现在为邵阳)隆回滩头镇。隆回的滩头年画,印刷和手绘的结合是它有别于其他木板年画的重要特征,它以鲜艳的色彩,古朴的造型,健康与乐观的图案让观众感受到了梅山文化的独特魅力。
  当年,鲁迅先生就珍藏有一幅《老鼠娶亲》的滩头年画,并在《朝花夕拾》中专门描述了年画中老鼠娶亲的场面。这幅年画还荣获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银奖。
  滩头年画中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称为手绘开脸,画工要把每张年画中的眼睛、胡须、腮红画得基本一致。检验质量时,通常是在100张整齐叠放好的年画上,选择眼角或某一部位,用锥子一刺到底,分毫无差,才算优品,年画作坊常常以此来评定画师的级别。
2006年,风格淳朴、稚拙幽默、土、俗、火的滩头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来到隆回后,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慨:“隆回民艺浓似酒,滩头年画艳如花”。
  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滩头年画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饱满、个性化的造型方法,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滩头年画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一张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从手工造纸到年画成品都在一个地方生产,在全国年画制作中极为鲜见。
  滩头年画分为神像、寓意吉祥、戏文故事三大类,无论是门神、故事或祝福吉祥等内容,都在小小的年画上演绎得淋漓尽致。《老鼠娶亲》、《秦叔宝•蔚迟恭》、《和气致祥》,几乎每幅年画都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现存的四十多个品种成为见证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时间的长河最能验证艺术品的价值,历经三百多年仍旧风采依然的滩头年画已经远涉重洋,成为英、美、德、荷、日等多国大型博物馆的珍藏。中国文豪鲁迅先生在散文《朝花夕拾》中专门描述了滩头年画《老鼠娶亲》,并将滩头年画《老鼠娶亲》视为珍品加以收藏。2003年,滩头年画在北京获得中国传统工艺品金奖,2006年6月,滩头年画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因为滩头年画,湖南省隆回县滩头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现代民间年画之乡”。
  民间年画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态,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元素,通过丰富的艺术形态,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善良的思想,反映出淳朴、纯真的文化意识。年画的艺术形态极其广泛,既可以作为民间美术文化的宝典,又可以作为民间社会世俗生活的历史写照。通过对工、农、渔、樵、商、学、医、卜、忠臣良将、英雄义士、贤妻良母、才子佳人及神仙佛道、名山秀水、花鸟虫鱼的描绘,也反映出民间生活纯美、健康的本原意识。年画的题材大致可以分为:神像俗信、神话传说、世俗生活、吉祥喜庆、历史故事、幽默浪漫等。大部分是以吉祥、喜庆、欢乐、美好等事物,或以典故、成语作为主题,有情节,易于理解。
  年画古称“门神画”,其最早的名称叫“门画”。旧时,每逢新春佳节,人们都喜欢买些鲜艳悦目的年画,贴在门上,或贴在室内堂屋、厅房卧室、灶前窗旁及桌侧床头,院内的神龛上,增添新春佳节的祥和气氛,又借以祈求上天赐给幸福,消除灾祸与不幸,驱鬼镇邪。自明清以来,我国的雕版印刷业十分兴旺。人们在走南闯北,穿街过村中发现了这种造型生动,色调艳丽,印有人物、故事的“年画”。每到新年时节,都被贴在门上、壁上,增加喜庆气氛,深受欢迎。不知从哪一天开始,这种行当也就不声不响地向着离宝庆城西面五十多公里外的一个山区小镇滩头方向转移了,而且一转移到这里,就扎扎实实地安了家,落了户。也因为滩头竹纸纸业的发达和手工抄纸纸业文化的发展,培养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滩头年画。滩头年画,兴起于明末清初,至今已300多年历史,最鼎盛时楚南滩镇——古镇滩头有108家年画作坊,两千多人从事年画生产。小镇上画店、画铺密布,每至年关,大批年画、花纸、土纸由飘乡货郎挑夫挑担销往贵州、四川、云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更远的销往陕西、江浙、福建,甚至东南亚一带,年销量高达3000多万张。
  滩头年画刻板术颇为讲究。如著名刻板艺人高福昌刻得一手漂亮的“陡刀立线”这种特技不仅使作品线条流畅圆润,细而富有力度,而且,由于所刻线条始终粗细一致,坚挺结实,所以雕版经久耐用。滩头年画的传世名作《苗族英雄像》(门神画)、《桃园结义》、《珍珠塔》、《媳妇借伞》等就出自他手。
滩头年画以祝福新年为主要内容,反映着人民的情感、愿望和审美意识,为群众喜闻乐见。滩头年画品种最多的首推门神画,其次为历史故事、神话及民间传说题材。古镇滩头这里的年画图案造型单纯、大胆夸张,画面多用品红、品绿、黄丹、青莲等原色,色彩强烈鲜亮艳丽。滩头年画分为神像、寓意吉祥、戏文故事三大类,无论是门神、故事或祝福吉祥等内容,都在小小的年画上演绎得淋漓尽致。
  滩头年画采用的是木板水印套色,并兼用人工加工的方法而印制的,也就是经过绘制、刻板、套印、修描等工艺过程,使用高纯度三原色套印,既以暖色调为主,又重大块的冷暖色调变化对比,使画面单纯、明快、具有强烈的喜庆吉祥气氛。在印刷完成后,再用手工开脸,加绘五官、胡须,使人物的形象更趋完整。比如人物的面部、嘴唇都是先套印好之后,再用手工把玫瑰红涂上去。这种方法,的确能使人物更有神采,更富韵味,能收到木、刀、水味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这种手工印制方式也的确能显示出为机械印制所取代不了的民间风格。比如设色,滩头年画一般只用品红、品绿、黄丹、青莲三原色,三原色对比,火艳鲜亮,泼辣热烈,爆发出一种原始力量的冲动,给人的印象极深。
  滩头年画构图简练,造型单纯,主体突出,大胆夸张。一般选择一个主体为构图中心,图画留有较多的空白,因而简练、明快、集中。它运用夸张的手法,使形象生动完整。滩头年画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底,到刻板、七次印刷、七次手绘,一张年画的生产需经过二十多道工序。从手工古法造纸到年画成品都在一个地方生产,在全国年画制作中极为鲜见。日本京都大学教授、世界版画评论家黑琦彰先生说:“滩头年画从造纸到成品都在一个地方生产,这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
  因此,构图大胆,用色泼辣,大红大绿,甚是抢眼,细节描绘惟妙惟肖是滩头年画的特点。特别是那张传统年画《老鼠娶亲》,构思更是奇特,让人忍俊不禁。你看那心中暗喜,回头张望的鼠“新郎”,坐在轿中满面含羞的鼠“新娘”,真是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更有意思的是,为了让娶亲的队伍顺利通过,队伍最前面竟还有一群老鼠专管送礼,抱鸡提鱼,正在向挡路的猫儿行贿,而猫却表现出一副暖昧不清的神态。妙就妙在这里,它运用幽默的隐喻方法,反映了老百姓心目中微妙而淳朴的思想感情。
  年画来自民间,每一幅年画都可以说是一幅风俗画。但是,有哪一幅年画像滩头年画《老鼠娶亲》这样蕴藏着如此丰富而又深刻的风俗人情的内涵呢?
  仪仗队前面,那抱鸡提鱼的两个老鼠真只是为向猫儿行贿吗?不是!这里面蕴涵着人们美好的祝愿与愿望:鸡谐音是“吉”,鱼谐音是“余”。这就是岁岁吉祥,年年有余的美好祝愿。民间以鸡羊形象表“吉祥”,以莲花鲤鱼表“连年有余”,早已形成共识,不必多说。而且,鸡是“凤”的原型,“鲤鱼跳龙门”,跳过了龙门就成了龙。那么鸡和鱼,也是“凤”和“龙”的象征。龙凤即阴阳,即乾坤,即男女,即夫妇,故“龙凤呈祥”,是婚仪中不可或缺的祝颂语。
滩头年画,产生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是中国民间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被作为珍品收藏。我国文坛巨匠鲁迅先生收藏的年画的目录中,第一幅就是滩头年画《楚南滩镇新刻老鼠娶亲全本》。鲁迅先生在散文《朝花夕拾》中专门描述了滩头年画《老鼠娶亲》,并将该年画视为珍品加以收藏。时间的长河最能验证艺术品的价值,历经300多年风采依然的滩头年画已经远涉重洋,被英、美、德、荷、日等很多国家的大博物馆列为重要藏品。
  滩头年画作为湖南惟一的以古法手工造纸粉纸木版手工水印年画,曾长期埋没于乡间僻壤,直至1995年,滩头年画才走出“深闺”,第一次与早已在国际领域声名远播的中国四大年画中的——山东潍坊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同台亮相北京,参加国家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美术一绝展”,以其古朴的造型,纯本土原生的用材及艳丽、火辣的色彩,让国内外专家个个“眼睛发直”。有这样一个“传闻”,说当时在评奖时,有专家和评委认为滩头年画应该得金奖。后来组委会考虑到其他年画早已在国际上造成影响,滩头年画属首次参展,于是做湖南的工作,滩头年画只好“屈居”杨柳青年画之后,得了银奖。“金奖银奖”之说,虽不见于正式记载,但滩头年画一出“深闺”便“惊艳”北京,却是不折不扣的事实。2002年,滩头年画列位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第一批名单;2003年,滩头年画又获文化部“中国民间美术金奖”。

  滩头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和四川绵竹四大年画相比,显示出来的是更多的简洁、质朴、鲜明、热烈的艺术风格。滩头年画人物造型夸张、洗练,神态生动。如门神的造型,为突出头部“粗眉大目,神形要足”,艺人们大胆地将人体高度缩减为四个头高,体态作横向夸张,充满整个画面空间,形成一种方厚如山的体量感。
  桃花坞木刻品种很多,雕刻手法十分精细严谨,游丝般的细条,还留下木刻刀锋镌刻的韵味,使人叹为观止。标志着我国古代细线雕刻技艺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是民族木版年画中的瑰宝。天津杨柳青年画,素雅柔和,线条流畅,古朴凝重,有强烈的感染力,尤其是描绘戏剧内容的年画,人物的性格、神态、表情、举动都刻画得出神入化,极为出色。
  故有人评价说:天津杨柳青年画有文人画影响,苏州桃花坞年画略占了西洋画风。只有湖南滩头年画未脱母体,保留了原有风味。滩头年画它造型拙朴,雕琢粗犷,色彩强烈,线条简练,天机自然,落笔纵横挥扫、吞吐自由,表现出民间美术作品的质朴、纯真、幼稚的美,是民族文化几千年积淀的结晶。
  令我如痴如醉的,是滩头年画所代表的文化,它几乎能在任何一个适宜的地方,甚至在每一幅作品中,顽强地显露出来,标明自己的作用和力量,它在历史舞台上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滩头年画中蕴涵着一种教人敬畏、感恩、有度、为忠、为善、为孝、惩恶以及与自然植物、动物和谐相处的总体精神目标和理念。它不仅是一种民俗艺术,更是人类社会的民间信仰,是人的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也是支撑特定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试想千百年来,人们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敬畏之心,创造出如此多的年画,而这些民间的瑰宝,又蕴含着人们多少的期望。岁月深处年画新!今天,我们有责任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年画它是一种重要的民族艺术,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宗宝贵财富,将年画这一民族艺术永远的传承下去。我想,有年画的春节,一定是个更具年味和历史的春节。笔者赏读家乡隆回滩头年画,一挥而就《滩头年画》:
 
 
滩头年画
门可落鹊,还落下大片桃红
它们大老远赶来凑趣
提倡路人驻足,重返春光
 
要暗示或催促人们收拾妥贴
月色凝结时,一支烟火引诱另一团
点燃满世界的葱茏
 
画出了神,秦叔宝和尉迟恭反客为主
瞭望五彩缤纷的人间
  每值岁末,老家隆回滩头、岩口等地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人们以此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因而滩头年画也成了滩头、岩口等地民间新年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年画因一年才更换,或者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为“年画”。人们在室内张贴年画,房门上张贴门神和对联,大门上悬挂起大红灯笼,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家乡老人们觉得只有这样把家里装扮一番,才有过年的样子,才是过年的味道。
  千百年来,年画不仅是年节的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也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还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在信息不太通畅的时期,对于那类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媒体。年画这种内容够得上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包蕴着一个完整的中国民间的精神风貌。年画又像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特征。这些个性因素,不仅在题材内容里,从各个年画产地习惯的体裁、用色,线条及其不同的版本韵味,也能一眼识别出来。可以这么说,在年画之中,我们可以了解和认识全部的民间风情。
  年关将近,日子在新春节日的氛围中预热,人们从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回到家庭中,又匆匆匆忙忙在为节日奔走。在贴上大红对联,挂上亮堂的大红灯笼之后,似乎会想起红丹美艳的滩头年画,想起民间新年的那道古朴典雅的风景。也许,时代进步了,曾经红火的年画也会返老还童;也许,喜欢年画的不仅仅是民间,它正以新的面容进入百姓之家,登上大雅之堂。

(编辑曾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