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民俗与非遗 > 邵阳民俗 >

黏在记忆褶皱的农家的小满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丁华时间:2016-05-31点击:

  题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视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今年小满的交节时间在5月20日16时44分。
  从气侯特征来看,小满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相继进入夏季,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降水进一步增多,自然界的植物都比较丰满和茂盛,家乡邵阳冬小麦的籽粒逐渐饱满,正用等待收获的心情,来迎接小满芒种的到来。夏收作物已接近成熟,春播作物生长旺盛,进入了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时期。
  这时,走在似棋盘上线条的田埂上,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沁人心脾的麦香,要是有一阵风吹来,此起彼伏的麦穗就像在连连向你招手致意,麦地里翻卷起一层层的金浪。要是没风的时候,你会感受到另一种享受,就会听到一种“吱吱”的响声,那就是麦子在伸懒腰——炸芒。麦子炸芒,就意味着麦子已经老了。
  此时,勤劳朴实的乡亲们不再关注桃红柳绿、莺飞燕舞了。他们在积极准备一场与黄土地的战斗。他们纷纷在镇街、县城的农副超市中购置所需的“武器”:草帽、扫帚、彩条布、镰刀……
  从集市回来,家家户户便忙着“光场”。乡亲们各自去晒谷坪清除杂草,筑细泥土,用泥土填平被雨水冲过留下的高低不平的坑洼,然后用碌碡一遍遍地压,压到平整后,浇上一遍过夜水,再用碌碡(也叫大石滚)来回地碾压,直到地面硬硬的,一眼看去竟像是能反光一样,这才算是一块上好的打麦场——收割回来的麦子就是晾晒在这个地方。所以,离割麦的前几天早晨是最热闹的,晒谷坪里总会传来此起彼伏的“吱吱呀呀”的石滚碌碡声和人们的说笑声。
  小满是个物侯类节气。二十四节气大都可以顾名思义,但是小满却有些令人费解。事实上,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比如家乡农谚有言:“小满不满,麦有一险”。另外,小满亦也可指水田的水已盈满。在我家乡邵阳乡下的农谚里,就有比如“小满不满,干断田坎”,比如“小满不满,芒种不管”。用“满”来形容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无法莳田栽插水稻秧苗。小满前后,家乡邵阳大多数地方平均气温高于22℃,农业生产的夏收、夏种、夏管的工作从此时展开,农事活动进入繁忙的季节。因此,小满是收获的前奏,也是炎热夏季的开始,更是青黄不接的时节。小满时节,麦粒丰盈,尚未饱满,麦香伴着麦浪在大地上流淌、徜徉。小满之满是麦的满,也是江河水的满,是赠与,也是丰艳。“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故小满的状态:宁静、朴素、平和“。相关民俗都与之相关。

  动三车:祝水源涌旺
  过去,家乡邵阳以水车(家乡有的地方叫“龙骨车”)车水进行灌溉为农村大事。谚云:“小满动三车”。这里的三车指的是水车(龙骨车)、油车(榨油车)和丝车(缫丝车)。此时,农田里的庄稼需要充裕的水分,不能断水,农民忙着踩踏水车翻水。
  古人相信万物有灵,水车(龙骨车)也有灵。这时的民俗主要是祭车神。传说车神为一条白龙,小满时节,农家人在车水前于龙骨车车基上放置鱼肉、香烛等祭拜车神。特殊之处为祭品中有水一杯,祭时将水泼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表明了家乡草根农民对水利灌溉的重视。另外,在我家乡隆回九龙山一带,小满节,农民以村组为单位要举行“抢水”仪式。这个仪式,大多由年长德高望重的长辈任执事者约集各户,确定日期,安排准备,至第二天黎明清早天蒙蒙光即群行出动,点燃起火把。待执事者以鼓锣为号,群起以锄头铁锹犁耙作击器相和,踩踏上水车(龙骨车),数十辆龙骨车一齐踩踏动,把河水引灌入田,至河浜水光方止。
  那么,为什么还要动油车(榨油车)和丝车(缫丝车)呢?小满也是油菜籽成熟的时节,人们将油菜籽收割回来,送到榨油坊,启动木制榨油车榨油,做成清香四溢的菜籽油。是为动油车。至于动丝车,是指小满前后,蚕要开始结茧了,养蚕人家忙着摇动丝车缫丝。

  祭蚕神:愿天佑养蚕
  据清代苏州人顾禄的《清嘉录》记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可见,古时,小满节气时新丝已行将上市,丝市转旺在即,蚕农丝商无不满怀期望,等待着收获的日子快快到来。
  我国农耕文化以“男耕女织”为典型。女织的原料北方以棉花为主,南方以蚕丝为主。我们隆回九龙山山区也曾种植过棉花(我记忆中1983年左右还见到过土地上的棉花和雪白的棉絮),蚕丝需靠养蚕结茧抽丝而得,所以我国南方农村养蚕极为兴盛,当然也包括家乡邵阳乡下农村。
  蚕很娇贵,很难养活。气温、湿度,桑叶的冷、熟、干、湿等均影响蚕的生长。由于蚕难养,古代把蚕视作“天物”。为了祈求天物的宽恕和养蚕有个好的收成,因此人们在农历四月放蚕时节举行祈蚕节,祭祀蚕神。
  小满节时值初夏,蚕茧结成,正待采摘缫丝,栽桑养蚕是家乡邵阳农村的传统副业,家蚕全身都是宝,是乡民的家食之源,人们对它充满期和感激。于是这个节日便洋溢着浓郁的丝绸民俗风情。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南下北上的打工闯世界潮,许多青壮年妇女纷纷离家外出,时至今日乡下养蚕的已为数不多了。

  吃苦菜:救青黄不接
  说完农事劳作,再说说关于小满“吃”的习俗。“民以食为天”,我国自古就是讲究“吃”的国度,在二十四节气的习俗中,自然少不了吉祥美味。“一侯苦菜秀;二侯靡草死;三侯麦秋至”。这苦菜自然是小满时节不能缺席的美味。苦菜味苦,性寒,无毒,利于心脾和胃,因此广为人们所喜爱。将苦菜用开水烫熟,挤出苦汁,用以做汤、做馅、热炒、煮面,各具风味。小满节中,人们沾辣酱(甜酱)食苦菜,既养生保健,又能忆苦思甜,不可不说这是一次难得的美食体验。
  小满时节,麦类、谷物等农作物子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恰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而田间地头的野菜正蓬勃生长,采食野菜来度过饥荒,自是顺理成章之事。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所谓“小满之日苦菜秀”。《诗经·唐风·采苓》有言:“采苦采苦,首阳之下”。据说当年王宝钏为了活命曾在寒窑吃了18年苦菜。旧社会农民每年春末夏初青黄不接之时,要靠苦苦菜充饥。
  苦苦菜被誉为“红军菜”“长征菜”。“苦苦菜,带苦尝,虽逆口,胜空肠”。当年红军长征途中,曾以苦苦菜充饥,渡过了一个个难关。我们家乡隆回革命老区有歌谣唱:“苦苦菜,花儿黄,又当野菜又当粮,红军吃了上战场,英勇杀敌打胜仗”。
  苦苦菜遍布全国,我家乡九龙山遍野漫山山沟水畔河涌旁到处可见,医学上叫它败酱草,岩口人叫它“苦麻菜”、“猫耳菜”,邵阳人叫它“苦苦菜”,李时珍称它为“天香草”。苦苦菜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胆碱、糖类、核黄素和甘露醇等,具有清热、凉血和解毒的功能。 《本草纲目》载:“(苦苦菜)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医学上多用苦苦菜来治疗热症,古人还用它醒酒。我们家乡山区人喜欢把苦菜用开水烫熟,冷淘凉拌,调以盐、醋、辣油(辣椒油)或蒜泥,清凉辣香,吃米饭、包子,使人食欲大增。也有用黄米汤将苦苦菜腌成黄色,吃起来酸中带甜,脆嫩爽口。以前吃苦菜是为了充饥,如今小满时节吃苦菜,却是为了尝个新鲜,清除体内油腻。烹饪方法有清炒、凉拌、炒肉、腌制、做汤、做馅种种。故乡有童谣云:“甜苦菜、麻苦菜,孙子铲来爷爷卖,卖给城里的老奶奶。老奶奶,笑呆呆,说它好吃是好菜”。
  “麦梢黄,女看娘,嫂子争着要吃糖”,这是我家乡九龙山山区流行的一段民谣。九龙山岩口山区自古盛产小麦,小满前后,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望,称为“看忙”,或者叫“看娘”。其实,麦梢黄,女看娘是节令的需要。旧时,农历三四月正是农村青黄不接的时侯,麦收前夕家家都要准备好夏收,父母粮食够不够吃,身体健康的好坏,麦子的长势如何,都是出嫁女儿(外嫁女儿)牵挂的事。女儿回娘家时,随身带着孝敬父母及家中老人的礼品。嫁出去的女儿,由女婿陪同回娘家去看父母,礼仪更重。通常女儿带的礼品有烟、酒、茶、糖、夏令食品、粽子、饼干。我们岩口乡下小满时节及端午节女儿回娘家看娘兴送粽子和猪肉。女儿临走前,娘家人回赠鸡蛋、油饼、凉粽子,还有汗衫、凉席,给外孙子带裹兜、糖果……
  田野的麦子熟了,乡亲们激动得热泪盈眶,麦子那微笑的、摇曳的姿势,多少次,在乡下乡亲们的心目中定格成抺不去的画面。几回回,在乡亲们的梦里演绎着丰收的喜悦。
  随着布谷鸟“布谷——布谷——布谷——”的一声声鸣叫,芒种临近了,麦子熟了……
  邵阳九龙山岩口老家,还有许多小满的谚语:
小满小满,麦粒渐满。
小满不满,芒种开镰。
麦到小满日夜黄。
小满三日望麦黄。
小满十日满地黄。
小满割不得,芒种割不及。
大麦上场小麦黄,豌豆在地泪汪汪。
大麦不过小满,小麦不过芒种。
小满有雨豌豆收,小满无雨豌豆丢。
小满桑葚黑,芒种小麦割。
麦到小满,稻(早稻)到立秋。
小满麦渐黄,夏至稻花香。
小满芝麻芒种谷,过了立夏种黍黍。
小满芝麻芒种豆,秋分种麦好时候。
小满苞谷(即玉米)芒种黍。
小满芝麻芒种香。
小满黍子芒种麻。
小满桑葚黑,芒种小麦割。
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采桑娘子喜天晴,种田哥哥要雨天。
白桐落尽破檐牙,或恐年年梓树花。小满田塍寻草药,农闲莫问动三车。
  2016年5月18日丁华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