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民俗与非遗 > 民风民俗 >

岩口土纸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丁华时间:2018-01-26点击:

  造纸做纸,在家乡邵阳市隆回县岩口是一项具有历史悠久的百年传统手工艺,几百年来生产元书纸、四六平纸(卫生纸)、草纸、迷信纸、浆黄纸、土黄纸、老仄纸等纸张,是九龙山岩口当地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其中,元书纸最为考究,生产工艺精细,技术含量高,产出的纸薄如蝉翼,韧性强,质地细腻,书写流畅,吸墨好,在岩口当地堪称一绝。

  以前,在岩口,每个大队(今天的村、居委会)每个生产队(现在的村民小组)都有土纸作坊,俗称“槽产”,一年四季都生产纸张。土纸作坊全年大部分时间生产元书纸和迷信纸为主,其它纸张按市场行情变化,作出相应调整。但生产元书纸的工艺最为复杂、最为严谨。每年到小满时节,生产队安排劳力上山砍竹削竹,这是山里最忙的季节,亦称农忙。斫竹砟竹师傅把已长出枝桠的青竹砍倒,斫去掉枝桠,然后按预先筑好拖竹路,把嫩竹拖到稍宽敞的一个“平塘”(地势平坦的竹林),当作削竹的工场进行加工,通常以五至六人为一个班组,人员搭配要求合理、技术娴熟,在这几人当中削竹师傅技术含量最高,其他几个人作相应配合。挑白坯要求青壮汉子,力气大、耐力强、体力好,一天从高山到村里要挑上二、三千斤白坯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了。白坯放在村里水塘中浸泡半个月,当水面出现混浊,并伴有恶臭时,再捞起进行“断料”(把长1.8米左右的竹白坯切成35——40cm长的短料),用嫩竹篾把它捆好(直径约30——40cm圆柱体)。然后把竹料放入石灰池(要求生石灰)中浆,直至石灰浆染满每根竹料四周。再把石灰浆好的竹料放入竹镬窑中蒸煮五至六天,至七八分熟为止。接下去是竹料进入清洗过程(把成捆的竹料放在宽凳上摔跤),俗话叫“翻摊”。一般情况下把竹料浸入水塘中至少翻十次以上,直至塘中的水清澈见底,如同家里水缸中的山泉水。据听父亲说:“翻摊”是准备做纸造纸原料中最关键的一环,也是最辛苦的工作,不管天气有多恶劣或人为因素都必须及时把竹料里的石灰残留物清洗干净,否则产出的纸碱性太强,韧性不高且不宜保存。然后是进入最后一道制作原料工序,把清洗干净的竹料捞起堆棚,成捆的竹料用人尿或家兽(猪、牛等)尿(可以帮竹料里难腐朽烂的筋快速高度霉烂)浸泡后堆叠在一方阵内,用塑料布或者塑料薄膜、干枯稻草密封十天左右,此时的竹料已经熟透,再把竹料轻轻放入清水塘中浸泡等待土纸作坊“槽产”的加工。

  “槽产”,上了四十岁左右年纪的山里人并不陌生,是专门生产土纸的作坊,里面配有槽桶、竹帘、搡料臼、石制压榨机、壁垅烘干焙屋等生产工具。把竹料放入搡料机中碾碎,通常用“水碓”(采用水量落差产生的冲击力推动石制木结构搡竹料工具运作)或靠人力搡料来完成的,直至把竹料碾碎如浆糊一样。然后放入盛有清水的石槽桶中掏捣搅拌匀,用精密如丝的抄纸竹帘子慢慢有节奏地用劲兜起,俗称“抄纸”。把印在竹帘子上的湿纸层层堆叠上去,直至达到一定高度,再用笨重木制压榨机或百斤左右的大石板榨干湿纸的水分(含水量约30%——40%左右)。家乡的抄纸师傅一般在“抄纸”房的墙壁上或房柱梁上时常会挂一二只画眉鸟、麻雀、小白兔之类的小动物,在干活劳累或清静歇肩之时让你平添一份乐趣,使抄纸师傅他们在劳作中轻松度过每一天。

  在岩口九龙山山里“槽产”与“壁垅焙屋”(两侧用耐火高温的烧砖砌成,中间可用木柴、煤作燃料,表面用精致的石灰粉刷且磨平,再炼上桐油,非常光滑,如同镜子一般)是联为一体的,谁也缺不了谁,谁也离不开谁,仿佛家庭中的老夫妻一般。儿时,严冬季节,我经常与村中玩伴们却爷爷他们抄纸的太田寺岩门前土纸作坊焙屋壁垅煨红薯,烤玉米,烘落花生,烧洋芋,取取暖,听听爷爷他们一些老辈人讲故事,说趣闻笑话;品尝一些诙谐、幽默的闹剧;说不定还能领略到像模像样的花鼓戏精彩唱腔和原汁原味的家乡岩口山歌。这就是山里人所称道的“壁垅文化”。压榨出的纸筒,晒纸师傅轻轻地、娴熟地一张张剥下,用棕刷帚瞬间手脚麻利地快速贴在恒温的焙纸壁垅上,四周轻轻一扫,中间一溜,稍等便刻,一张张薄如蝉翼的土纸就呈现在你的面前。烘干焙好的上等纸就是元书纸,稍差的依次为四六平、老仄纸、土黄纸,最差的是草纸,剩下的次品纸就是岩口人们常用来祭祖拜佛的迷信纸和钱纸。

(文字来源投稿,图片老曾,编辑老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