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民俗与非遗 > 民风民俗 >

小年话灶神

来源:情系小水撰稿:闲云野鹤(刘助长时间:2018-03-17点击:

  现代简体字“灶”,“火”部代表功用,“土”边代表材质。
 
  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燧人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火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温暖,增加了原始人的幸福指数。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人类刚开始用火时的“灶”,其实就是个火堆,现在的篝火晚会就是那个时候文明的再现。原始社会大家劳动,劳动成果平均分配。把渔猎成果放在火堆边烘烤,美滋滋地享受着原始的绿色产品。随着铜铁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就有了青铜器,有了铁器,然后把它造作成鼎锅类的炊器,再搞个支架,在下面烧火煮食,男女老少围着火堆,品味着食物的芳香,其乐融融!现在小沙江、虎形山地区的花瑶胞家里偶尔还能发现这些原始遗迹(一般设在中堂,容纳的人多些)。特别寒冬的节假日,他们一家人或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围坐火塘,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孩童小子围着火塘转圈“吵架”,美女帅哥对唱情歌,唱得山欢水笑,夏日无暑、冬日无寒……
 
  随着居家模式的推进和能源的紧缺,“火堆”逐渐改造和衍变,四周封闭,团聚热量,便用黄粘土打造成灶。用木板装模,把粘土夯紧。开好大小合适的灶门。最后,再用一条麻线在灶门口上方拉一道1毫米宽的缝隙,以免正式启用后其它地方开不规则的大缝。这样的灶用个几年后就磨损了,需要重新打造。后来就改用砌砖,也有用大理石砌的。
 
  在以前连照明都是点“洋油”(过去煤油都要进口)的广大农村,柴火灶是必不可少的设备,来了客人也是首先来到厨房,一边帮女主人烧火,一边话家常。主人一样菜做好了,还会用菜勺弄出一两片要灶前烧火的客人尝盐味,那亲戚也不客气,伸出拇指和食指夹住其中一片斯文地放入口中,边吃边竖起大拇指称赞,连说:好吃,好吃!此时的操勺主人一听赞美之词,甭提有多高兴!要是没有客人,自己的父母在灶边,首先尝试的便是自己父母,显得尊敬,此时的老人也正是心里十分想吃的时候。俗话说,老人也是个老小孩,这话就是这个理,意思是说,他们吃东西时急不可待,食量又不大。亲情如火热,哪像现在一个手机比爹妈还亲!
 
  灶,不可或缺,农村人视灶如神,不可亵渎。扫地的扫帚不可扫灶,不可践踏,特别女人。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也有二十四晚的)晚要祭祀。亦称辞灶日,以纸马饴糖等送灶神上天。除夕又迎回,谓之“迎灶日”。
 
  要是某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人家就会说:你是二十三夜冇祭灶,养得个现世报!
 
  祭灶,就是祭奠灶君。灶君的职责,最初是管理人间饮食的事。但到了某朝某代成了玉皇大帝派往各家各户的钦差大臣,每到年终要直接向玉皇大帝述职,报告人间所见所闻,一旦玉皇听了不高兴,就要降罪。《抱朴子·微旨》中记载说,“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说的就是这个。
 
  灶君天天与人们在一起,一家人口的言行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人们既怕灶君,有离不开灶君,唯一办法就是贿赂灶君。
 
  祭灶,就是向灶君行贿。民间往往在灶头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对联。在他要去述职的那一天,家家户户备好酒菜,燃香摆案,念念有词:
  时维岁次××(如甲子年、乙丑年……)腊月二十三日,本宅家主某某等谨备香楮之仪致献于九天司命灶王府君,不求富贵,不求吃穿,只把好言奏玉帝,莫把恶事传天庭。来时降下千年福,去时留下万年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扯得北方壬癸水,盖得南方丙丁火,要天地阴阳年月日时童妇之言百无禁忌……。
 
  灶君酒醉饭饱后上了天,见了玉皇,自然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专说好话。为了保险起见,祭灶时还要摆糯米年糕,意即胶住他嘴巴。令他不得开口搬弄是非,这样,这位身份特殊的“灶君”,是一个小官吏模样。当然,至今还没发现哪家被玉皇怪罪,也许是灶君食主家烟火,忠诚不二!
 
  那么,传说中的灶神又是何许人也?有人说她是个老妇人,《庄子·达生》中说“灶有髻”。司马彪注解为:“髻,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也有人说是男的,比如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还有说法是黄帝死后为灶神,也有说是炎帝死后为灶神。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他是谁不重要,有无也无需查究,也无从考证,难得糊涂吧。


作者简介:闲云野鹤,实名刘助长,旺溪瀑布群景区人。邵阳市作协会员,邵阳新闻在线通讯员。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人。2017年公开发表了八万多字。
(编辑曾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