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民俗与非遗 > 民风民俗 >

湖南滩头年画《老鼠嫁女》的传说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丁华时间:2018-07-02点击:

  去年盛夏,家住滩头老街的堂叔老屋翻新,老屋拆迁时,住户堂叔一家搬走后,前往堂叔家帮忙搬家的三堂哥在一堆遗弃的旧书报杂物堆里,意外地发现了几张残破的滩头木版年画,其中一张颇有意思的《老鼠嫁女》,吸引了滩头老街上大家的围观,于是“老鼠嫁女”这个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又引起了人们莫大的兴趣。另外,故乡邵阳市隆回县滩头镇是历史文化古镇,历史上有“楚南滩镇”之称,现在享有“纸都”之誉。从滩头镇果胜路通往后圫里(原隆回四中所在地)的青石板老街是滩头镇一条古老的街道,曾经是滩头古镇工商业繁华之地。明清时期,滩头老街这一带为滩头民间工艺品、木版年画、色纸、香粉纸以及原始的手工古法造纸等生产、加工比较集中的地方。民国初期,滩头年画生产达到全盛期,滩头小镇有滩头年画生产作坊108家、工人2000余人,年产年画高达3000多万份。当时著名的滩头年画生产作坊有正大昌、大生昌、大成昌、道生和、生成昌、和顺昌、松荣祥、忠(钟)良美、宝悦来、天顺昌、义生和等二十多家木版年画作坊在沧桑的青石板滩头老街这里经营,为滩头木版年画的曾经辉煌,留下了不少历史的记忆。堂叔祖屋拆建,三堂哥这一发现,又使人们对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滩头木版年画,至今仍然处于息微状况引起格外的关注。
 
  “老鼠嫁女”在农耕社会的日子里,是中华大地到处都普遍流传的一个民间故事,也是一种民间习俗。
  老鼠和人类与生俱来,它一直危害人类,老鼠到处破坏庄稼,糟蹋粮食,啮咬家具衣物,传播疾病,并且繁殖迅速,危害极大,是一种特别令人厌恶的动物。人们自古对老鼠恨之入骨,又经常束手无策,只好求助神灵的力量,把它们赶出自己的家园。这便产生了把老鼠“嫁出去”的赶鼠习俗——老鼠嫁女。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这时老鼠又开始大量繁殖,民间就流传着正月里是老鼠娶亲日子的传说。于是,人们根据春节期间各自不同的民俗活动,各地安排不同的集体赶鼠运动,从除夕到大年十六,各地分别以近乎相似的方式进行“贺老鼠嫁女”的活动。其实,这是人们希望尽早把老鼠赶走,只不过适逢新春佳节,不愿杀生,图个吉利,用这种方式把那可恶、人人喊打的老鼠赶出家门,以求新的一年家居安宁,庄稼丰收。
  传说新春一到,窝窝老鼠便忙着不是收亲娶媳就是嫁女迎客,它们学着人们娶亲的仪式,成群结队,扛着灯笼,担着嫁妆,抬着花轿,由新郎引路,吹吹打打到“女家”娶亲来了。然后,迎亲和送亲的队伍一齐离开“女家”,又一路吹打到野外,举行它们的婚礼。第二天破晓之前,如果屋主人在家门口烧一串爆竹,燃一挂“大地红”,不论是“女家”或者“男家”的老鼠就再也不敢回来了。
 
  家乡隆回岩口有句古谚:“大年除夕夜,老鼠嫁女时”。隆回滩头古镇、岩口等地“老鼠嫁女”的民间习俗,很久很久以前就流行在除夕之夜。当晚,人们守岁过了子时之后,便要上床就寝休息,家家户户预早把一些老鼠喜欢的食物,从储物间、仓库、厨房、卧室、厅堂、书房一直放置到大门口,算是送给老鼠结婚的礼物。为了让老鼠尽快离开本家,人们在一些黑暗的转弯抺角处,点燃蜡烛,为老鼠送嫁,蜡烛要一直点燃到天亮,使老鼠不敢再回来,而且嫁得越远越好。大年初一,人们一大早举行迎春仪式,燃过爆竹烟花,祈求消除鼠患,来年五谷丰登,家庭人财两旺,生活安康,日子红火。
  民俗往往借助民间文艺的各种形式强化传播和流传,“老鼠嫁女”这一几乎各地都有的民俗也不例外。各地以民间故事为蓝本,涌现出很多儿歌、戏曲、曲艺、绘画、雕塑、剪纸、木版年画等表现形式的民间文艺,历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据说,鲁迅先生非常喜欢“老鼠嫁女”的民间故事,还特别收藏了多幅不同地区生产的《老鼠嫁女》木版年画,其中湖南的滩头年画《老鼠嫁女》,鲁迅先生格外珍藏,并对这一民间习俗进行研究。他在《朝花夕拾》文集中,收入一篇《狗·猫·鼠》的杂文,提及对“老鼠嫁女”的看法,似是对动物世界的描写。其实是对人间百态的嬉笑怒骂。
 
  滩头古镇流传的“老鼠嫁女”民间故事,原本内容和全国各地的大同小异。明清以来,滩头一直是手工艺品创作、生产的重镇,古法造纸、手工抄纸、色纸、香粉纸、剪纸、木版年画等更是凭托民间习俗而名扬天下。因此,“老鼠嫁女”在滩头的木版年画等民间工艺中,一直是极受欢迎的题材,其表现形式原来与中国南北各地的并无多大差异,都是老鼠送嫁队伍前头蹲着一只大花猫,大花猫正要消灭那些为害人间的老鼠,卫护世道安宁,十分清楚地反映着“老鼠嫁女,嫁到哪里?嫁到猫公的肚子里!”的创作意图,特别惹人喜欢,令人拍手称快。
  到了清朝末期,不知是哪位画师创作,又不知由哪位画师创作,又不知由哪间作坊首先生产,滩头古镇出现了一幅完全颠覆原本意思的木版年画《老鼠嫁女》,那就是本文开始提及在我堂叔旧房子发现的那幅版本。究竟是因这一版本木版年画的出现,改写了“老鼠嫁女”的民间故事,或是因世道变化,人们有感而发,刻意改写了“老鼠嫁女”的民间故事,从而改变了木版年画《老鼠嫁女》的主题思想和表现形式,这已经不大重要。重要的倒是这一新版的出现,向人们明确表达了对社会黑暗的批判,滩头“老鼠嫁女”的民间故事从此有了新的说法:
  话说从前有只老猫,变得越来越懒惰贪婪,经常擅离职守,不但无心捕捉老鼠,反而和老鼠鬼混在一起,一方面威逼老鼠带头开道,偷食人们的美食;另一方面又要挟老鼠为它服务,靠老鼠们的进贡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无疑已经堕落到与鼠辈同流合污的地步。
  除夕又快到了,老鼠准备嫁女。风光热闹的场面,怎样才能防御拦阻这只老猫的突然袭击呢?老鼠们都急得团团转。可是快要当新娘的鼠姑娘,它才不担心呢,整天乐呵呵的,一点也不着急。鼠老爹和鼠老妈却非常担心,埋怨女儿说:“女儿呀女儿,过两天就是除夕,你就要出嫁了,你怎么一点也不操心呢?最起码也该好好计谋计谋,想个法子,怎样避开那只千刀万剐该死的老猫啊!”
  鼠姑娘胸有成竹地说:“老爸老妈你们就不用为除夕女儿出嫁日如何避开老猫这事操心了,女儿自有办法应付。因为现在世道改变了,天下的猫如今已经懒得和我们作对,它们都转向爱食鱼肉之类的人间美食。后天过年,人们肯定会准备丰盛的美酒佳肴,我们想办法就从人家那里,弄几条鱼几块肉几瓶酒来,送到老猫家门口,事先预早贿赂它,酒肉落肠,哪有不迷糊的?!”
  除夕那天,鼠辈们偷来了大鱼大肉糯米糍粑猪血丸子和美酒,趁老猫出去晒太阳,把那些鱼呀肉呀糍粑丸子呀酒呀,通通送到老猫的窝边。
除夕夜,好消息传来了:那老猫呷了美酒佳肴,已经烂醉如泥,醉生梦死,扒(趴)在窝边呼呼沉睡了,正做着美梦呢。
  新郎鼠帅哥过来了,送嫁队伍立即出发!只见鼠姑娘头戴凤冠,身穿大红袍,坐上四鼠抬的大红花轿,两只健硕的鼠哥靓仔高举“鼠子迎亲”的大红灯笼开道,还有七八只鼠叔鼠婶,有扛着嫁妆的,有吹唢呐的,有敲锣打鼓的,有击钹的,还有一只陪嫁的“大妗姐”(即“伴娘”)扶着花轿呢,一路吹吹打打,好不威风热闹,红火喜庆。
  送嫁队伍就在老猫身边大摇大摆走过去,那只老猫仍然四肢无力地瘫痪在地,烂醉如泥,嘴里还美滋滋地啃着一条鱼呢。
  故事讲完了,似乎非常滑稽可笑。再看那幅别开生面的木版年画《老鼠嫁女》,和新编故事一样,绘画出和以前相同的题材,但老猫的形象却完全不一样。本来勇猛捕鼠的老猫,现在竟然不忠职守,对老鼠无动于衷,只顾自己享乐了。鼠辈们根本不把原来是天敌的猫放在眼里,只要贿赂它,便可肆无忌惮地招摇过市,为所欲为。令人更为奇怪的是,画里描绘的那些鼠辈们有些身穿清代朝服,有些还作官差模样,还有穿西装洋服的,真是诙谐搞笑,意味深长啊!
  据广东研究木版年画的岭南民俗专家分析, 这一版本的《老鼠嫁女》约产生于光绪末年,属于当时新出现的改良木版年画中的一种时政讽刺画。它出现的社会背景是:中国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后,清皇朝正在一步步走向崩溃。湖南宝庆(今邵阳)也不例外,官绅勾结,苛揖杂税,贼匪如毛,秩序混乱,灾荒连年,经济萧条,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宝庆府的人口,从道光年间的300多万,锐减至100万左右,只见那个时期宝庆府的衰落状况。更何况宝庆府所辖的滩头古镇。
  人们不满当局腐败无能的统治,痛恨官绅官匪勾结压迫剥削劳苦大众的罪行,于是假以民间习俗,借题发挥,给“老鼠嫁女”赋予新的内涵,通过新编故事和改良木版年画,含蓄地揭露批判政治黑暗、苛政猖獗的社会现实,讽刺鞭挞贪官污吏鼠窃狗偷的丑恶嘴脸。

(编辑曾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