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民俗与非遗 > 民风民俗 >

粽子节里悼屈原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丁华时间:2019-06-12点击:

  中国的大多数节日都和吃有着密切的联系。春节北方的饺子(水饺)和元宵节的汤圆(元宵)自不用说,中秋节等价于月饼节、端午节混同于粽子节,每个节日都有深厚的背景和美丽的传说。这些节日中,唯有端午节让人在食用粽子之余,多一些感慨,多一份联想,联想起那个穿越了几千年,仍铁骨铮铮的爱国之士。
 
  (一)楚国的屈原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屈原,是楚国的屈原。楚国,却不是屈原的楚国。
  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屈原生于楚国丹阳。他自幼嗜书成癖,读书多且杂,年少即显才俊。屈原虽出身贵族,但因自幼生活于民众之中,加之家庭的良好影响,故而了解民生疾苦,同情贫穷的楚国百姓。
  公元前321年,是年屈原十九岁,秦军犯境,屈原组织乐平里的青年奋力抗击,一展其非凡之才华。次年,屈原应楚怀王之召出山进京,后年升任楚怀王左徒,秋,使齐。
  公元前317年始,屈原变法改革,民心沸腾,国力渐升。但因为旧贵族阻挠,变革面临着覆灭的命运。公元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馋而见疏,次年屈原第一次流放汉北地区。为了破楚、齐联盟,秦国派张仪贿赂楚国权贵宠臣,屈原极力劝谏,楚怀王偏听张仪,联秦背齐。齐王大怒,断绝与楚的合纵,反而和秦国联合。楚怀王怒,先后两次兴师伐秦,结果败北,大将军屈丐、神将军逢侯丑等被秦军俘虏,汉中郡陷。
  公元前312年楚怀王复用屈原使齐,齐楚复交。
  公元前304年,屈原流浪汉北。后年秦、楚两国关系恶化。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公元前296年,楚怀王死于秦国。屈原后被免去三闾大夫之职,放逐江南,长达18年。
  屈原曾任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这说明屈原的政治抱负是宏伟的,也部分得到了实现,其变法得到了民众的欢迎。然而楚怀王贪而无信,馋而不明,所以屈原两次被流放。屈原一生在齐楚、秦楚两国关系的更迭中跌宕,无论是高居朝堂,还是流放荒野,屈原对楚国的爱都是那么深沉。
 
  (二)跳江的屈原
  因水而亡的诗人很多,比如爱酒、爱月的诗仙李白,旅居当涂,因酒醉溺亡,卒年六十有二;比如诗圣杜甫,客死在衡州耒阳,被大水围困近十日,卒年五十九。无论是杜子美还是李太白,都是郁郁不得志,老朽而不得报国之门,却仍旧在苦苦等待机会。
  屈原却鄙视这样的生活:不得志,毋宁死。同样是因水而死,他却是自由地、主动地、积极地“一跃冲向万里涛”投向了汨罗江。公元前278年,秦国再攻楚,占郢都。消息传来,屈原重返郢都的希望彻底破灭,于是他作诗篇《怀沙》,后投汨罗江,终年六十二。
  有些死是逃避,是恐惧;有些死却是挑战,是宣誓。屈原投江,凛然无畏,悲愤忧国。国之将亡,其身何用?其言何用?对于一个积极变革的人、一个勇敢御外的人、一个遭流放仍不忘力谏君王的人,似乎这样的死才能不辱其生命的瑰丽。
 
  (三)爱码字的屈原
  很多先贤都在探求“这民族,这文化”的源头,其目的也是要借此“给后代的散漫和萎靡来个对症下药吧”,闻一多先生曾说:“文化是有惰性的,而愈老的文化,惰性也愈大!”
  文化如此,对于民族亦是如此。
  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将其发展为长篇巨制,《离骚》一篇就有2400多字。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在语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句式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起伏回宕、一唱三叹。
  《离骚》巜天问》《九歌》是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离骚》是屈原用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作为堂前高官,他曾经辉煌过、闪耀过,所以不诲;作为国之庶民,他曾经迷茫过、失望过,终却不弃;作为人中智者,他曾经咏唱过、祈祷过,爱之深切。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吃着粽子,悼念智者也是不错的精神旅行。

 (编辑曾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