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人文邵阳 >

让文字介入现实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刘瑞君、彭如时间:2014-06-02点击:

——曾振华与《同声》共成长
(一)绽放
     1989年,民盟支部在时代的机遇中应运而生,盟员坚持不懈的努力,赋予了它最好的生命状态,民盟省机械技术学院支部连年被评为民盟邵阳市委先进基层组织。天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注定了民盟省机械技术学院支部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来刻录社会百态。而文字的张力,正好可以可以承载责任与担当的主题,办一份刊物的主张由此渐渐酝酿。
     1996年的曾振华,入盟不到两年,当时的主委因为他对文字的排列组合能力,而授予了支部宣传委员的职务,创办支部刊物的担子,顺理成章地落到了曾振华身上。当时因为民盟中央杂志叫《群言》,编辑们决定将这份支部内刊取名为《同声》,取与《群言》同声相和之意,同时也取了“民主同盟”“同”字,从而成为“民主同盟”的“声音”。
     在那个没有电脑,没有打印机的几近原始的办公室里,盟员们或编稿,或刻腊纸,或油印,紧张而默契,忙碌而充实。每个盟员因为最纯粹的愿望,而自觉地承担起了分内分外的点点滴滴。又是宣传委员又是主要撰稿人的曾振华,更是在文字的理想与现实的事务中来回穿梭。1996年的夏天,一张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报刊,宛如一朵铿锵玫瑰,以黑白两种颜色从油印机上静悄悄地绽放。当一张普普通通的A3纸以《同声》报的面目出世的时候,盟员们感觉到了自己的气喘心跳的欢喜。更令盟员觉得欣喜与感动的是,当《同声》报飞到民盟省委后,民盟省委机关刊物《湖南盟讯》全文刊载了其中一篇文章“一次有意义的盟支部活动”,并且加了给予了高度评价的“编者按”。就是这一次灼热滚烫的鼓励,坚定了全体编辑将《同声》进行到底的决心,从此,以字为烛,照亮现实,成为编辑们不离不弃的主题。民盟湖南省汽车技师学院支部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唯一坚持编印内部刊物的支部。
     一个美丽的开始,促成了十八年的坚持,在这十八年中,《同声》至少每年印刷一期,时至今日已经印刷了24期。因为坚持,所以不凡,无论时代变迁,人事变动,《同声》一直以关照社会民情的视角,积极传送社会正能量,将一缕阳光射向芸芸众生,赢得了各级领导及盟内的一致好评。


(二)刻录
     放下高贵的、优雅的情感,以发自内心的文字,以直面现实的勇气,刻录社会流变过程中的种种生活形态,是《同声》作为宣传刊物的天生职能。在民盟支部每年的总结会上,关于《同声》与社会责任的问题总是被反复讨论、揣摩和锤炼。作为《同声》导演的曾振华,他更加懂得,《同声》只有在思想、智慧、情感的的营养中才能生存和生长,亦只有避免各种避免华而不实,大而不当的弊病,才能承载起服务学院、服务社会、服务民盟的社会责任。
     为学院发展建言献策,一直是民盟支部的份内工作,也是《同声》的价值取向之一。2008年1期刊载主委曾振华《浅谈职业院校学生的养成教育》,针对学生在传统道德与时代价值观交叉中的迷失混乱,开展技校学生养成教育研究,经过为期一年的探讨调研,2009年曾振华主编的学院第一本德育校本教材《习惯成就人生》带着文字的温度和力度出世,为青春期的孩子提供了一种明亮的人生参照;2011年1期刊载主委曾振华《浅谈我院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得到了学院的高度认同,并最终促成了学院电子阅览室的建立和学院网络建设的全覆盖;2012年1期刊载主委曾振华《关于中等职业学校留守少年问题的探讨》,因其对社会热点的敏感与捕捉,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和把握,获得了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优秀论文一等奖;2013年1期刊载主委曾振华《浅议校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剖析了校训对于学生的价值引导作用。学生处长廖光中《大力培育学生职业精神,努力帮助学生成功》,以艺术表达的形式,推动了学院职业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2014年5月号刊载主委曾振华《技工院校学生不文明行为的调查及对策》,促成了学院加强学生文明行为教育以及对吸烟等不文明行为的纠正举措,对于学院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具有温和而有效的净化作用。
     契合核心价值观,是《同声》中的另一道风景线。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坚定理想,深化信念,是当每个公民都要学习并内化的课题。《同声》所表达的政治思想生态,对于多元意识形态下的青少年来说,更具有拨开云雾指点迷津的作用。
     在于文化方面,《同声》精选本地文化、美食、民俗、人物的种种,让每一篇文章,都成为读者案头的山水。让读者在欣赏文字妙不可言的美的同时,亦同时将一个民风淳厚与彪悍并行,文化与历史共相积淀,旅游与美食双绝的邵阳,活色生香地推到读者眼前。《为知青一代立言留史》展现了一个执著于文学与历史原貌的“龙王”形象,一个精神贵族在落魄中的坚持,他实际是一个文化群体的集中展现,龙王之于知青一代,其实是文化之于邵阳。在“龙王”身上,我们可以乐观地看到邵阳文化的龙腾虎跃。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邵阳便是因为这种对于文学风清气正的追寻,才使邵阳的每一页历史,都有文学的暗香涌动。《邵阳方言童谣拾趣》让人重新回到了一段天真烂漫的岁月,读来令人既温馨又感动,在这温馨与感动中,亦让人看到古汉语在民间语言中的嬗变与传承。《失落的香粉纸》展现了邵阳一段脂浓香纷重的过往,因为这张香粉纸,邵阳的铮铮侠骨,多了一种细腻的柔情。《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许多文化名家在这座艺术丰碑面前,保持着静默与敬仰。但是有一个叫唐国明的人却对世人宣告:我如此还原修补了《红楼梦》,令九州文人,为之心神一凛。《我所了解德国的教育》,让我们触碰了一下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在东西方的对比观照中,激发了国人对中国式教育的反思与创新。
     无论梦想践行,或者信息动态,或者是调查调研,都是文学对于现实的介入,都是民盟支部对社会的代言,对于主流价值观的引领。曾振华作为《同声》的主委,即使十数年辛苦不寻常,亦可以欣慰而笑了。
 

(三)发展
     《同声》的背后,是一个具有战斗力的团队。支部现有盟员十二人,每位盟员都是学院骨干教师和学院的中坚力量,现任主委曾振华1994年入盟,担任邵阳市第十、十一届政协委员,年度考核连续五年为优,是民盟中央先进个人,中国创新教育协会师德楷模。他们本身的文化素养,对社会生活问题的关注,对教育的深度体验和深刻理解,使他们能对各个层面的人物和事件、文化与价值,作出迅速而准确的理解判断,并形诸文字,最终成就《同声》里理性的思考与表达。
      因为十八年时间与智慧的积累,才有了《同声》的丰富与凝炼。因为各级领导的支持,才有了《同声》十八年的生命。十八年里,曾振华由小试文笔的宣传委员,成长成为一个统率群雄的主委,《同声》由原来青涩的油印小报,出落成了有重点、有方向、有思想、有艺术的内部刊物。它作为基层民盟宣传的接力棒,将一如既往地契合中国梦里的核心元素,传递民盟基层组织、党和人民政府的声音,继续抒发平凡生命的光泽,为每个邵阳人展示一份铿锵正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