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传统文化 >

曾子与《孝经》的关系,我们该如何传承孝道呢?

来源:曾子文化撰稿:传研时间:2016-03-25点击:

  在中国文化史上,谈曾子离不开孝道,而谈孝道又离不开《孝经》,这就使曾子与《孝经》结下了不解之缘。
 
  1、《孝经》的主要作者是曾子
  从写作形式上看,《孝经》开头就是“仲尼居,曾子侍”,点出了曾子的名字。其内容又全是用孔子与曾子问答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从对《孝经》作者的争论看,曾子也是与《孝经》相关联的主要人物。
  《史记》是最早记载《孝经》作者的书,其《仲尼弟子列传?曾参传》说:“曾参,南武城人,子子舆。少孔子46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由于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同,对《孝经》的作者问题产生了三种看法:一是曾子作,一是孔子为曾子而作,一是孔子曾子合作。以至后来的曾子弟子作,所有这些,都与曾子是分不开的。
 
  2、《孝经》集中反映了曾子的孝治思想
  从思想内容上看,《孝经》与其他书籍中记载曾子孝道思想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多数章节都能从其他书籍中找到曾子相类似甚至相同的言论。现摘引部分予以对比:
 
  (一)开宗明义章
  《孝经》:“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教化由此而产生。
  《曾子大孝》:“民之本教曰孝。”人类根本的教化就是孝道。
  《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敢毁伤,不,孝之始也。”人的躯干四肢毛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接受来的,不敢使它们受到诽谤和损伤,这是行孝的起始。
  《曾子大孝》:“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身体是父母给予的。用父母给予的身体去做事,能不恭敬吗? 
  《孝经》:“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修养自身,推行道义,扬名到后世,使父母受到尊贵,这是实行孝道的归宿。
  《曾子大孝》:“父母既殁,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父母即使去世,自己也要慎重行事,不让父母留下坏名声,可以说是终生行孝了。
 
  (二)天子章
  《孝经》:“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侍奉父母竭尽全力地热爱和敬重,把这种道德教化施加给百姓,作天下人的榜样,这就是天子的孝道。
  《曾子立孝》:“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君子行孝,应是发自内心的爱并恭敬地侍奉父母。
  《曾子大孝》:“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广泛地教化百姓并使百姓富足,可以说是永无竭尽地孝敬父母了。
 
  (三)诸侯章
  《孝经》:“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益。”处在上位而不放纵,地位高也不会出现危险;控制开支,节约费用,慎重地执行礼义法度,财富充实也不会遗失。
  《曾子立事》:“居高位而不淫,临事而栗者,鲜不济矣。……诸侯日旦思其四封之内,战战唯恐失损之。”居于高位而做事不过分,遇事而谨慎的人,很少有不成功的。诸侯每天都在考虑封国内的事,战战兢兢只怕失去封国和减少疆土。
 
  (四)卿大夫章
  《孝经》:“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不符合先王礼法规定的服饰不敢穿,不符合先王礼法的言论不敢说,不符合先王道德的行为不敢做。服饰、言论、行为三个方面都完全符合礼法,这样才能守住宗庙、官职。这是卿大夫的孝道。
  《曾子立事》:“君子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守此战战也。”君子见到利益就要想到由此而可能引起的对名声的损害,见到不好的事情就要想到由此而可能带来的指责,贪恋情欲就要想到由此而可能产生的耻辱,生气恼怒就要想到控制不住而由此发生的祸患。君子应终生为遵循好这些而战战兢兢。君子“言必有主,行必有法,亲人必有方。”说话一定要有根据,行动一定要有准则,亲近人一定要有道理。
 
  (五)庶人章
  《孝经》:“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顺应大自然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而辛勤劳作,从耕种土地中获取收益,严格要求自己,节约用度,用来赡养父母,这是普通百姓的孝道。
  《曾子本孝》:“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普通百姓行孝,力所能及地准备好饭菜奉养父母。
 
《曾子大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对父母孝敬奉养不顾耕作的劳累,可以说是尽力气孝经父母了。
 
  3、曾子的“孝四篇”与《孝经》的关系
  《大戴礼记》有“曾子十篇”,“曾子十篇”中论述孝道的有四篇,我们姑且称它为“孝四篇”。“孝四篇”与《孝经》同是论述孝道的,它们之间也有着密切关系。
 
  (一)立论的一致性
  孔子思想的显著特点是把伦理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他提出仁德的目的就是为了治理社会。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方法,他也把伦理作为实现政治目标的手段。曾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孝”,他论述孝道的目的,同样是为了治理社会。
 
  (二)论述的相承性
  《孝经》的有些观点是建立在“孝四篇”的基础上的。没有“孝四篇”的论述,《孝经》的一些观点就缺乏依据。
 
  (三)内容的互补性
  曾子的“孝四篇”与《孝经》反映的主题是一致的,都是反映孝伦理和孝治思想的。然而又各有侧重,“孝四篇”侧重反映曾子的孝伦理思想,《孝经》侧重反映曾子的孝治思想。因而它们的内容是互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