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邵阳人物 > 魏源魏光焘 >

片纸闲墨魏光焘日常:书法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丁华时间:2017-03-14点击:

  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文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从狭义讲,书法一般多指后世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如今,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已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已大大增加。中国书法有五种主要书体,即楷书体(包含魏碑、正楷),行书体(包含行楷、行草),草书体(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书),隶书体(包含古隶、今隶),篆书体(包含大篆、小篆)。练习书法的方法有描摹(用薄纸、绢蒙在原作上面依照原来的样子去写去画。描红即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描摹也是初习书法的常用方法,基本功。)、临写(习书者对照书法原帖,在另外一张纸上尽可能和原作模样一模一样的书写出来。)背临(多次临写之后,根据头脑记忆中留下的原作形象,再次书写出来。)、创作(依据不断修正的背临书写习惯和书写风格,重新选择书写内容,书写出来的新作品。)总之,书法写作来自于心理。
  梁启超曾在一个公开的演讲中这样评论书法:第一,书法可以独乐;第二,书法可以不择时、不择地;第三,费钱不多;第四,费时不多;第五,费精神不多;第六,成功容易而有比较;第七,可以收摄身心。在晚清,慈禧太后也是一个书法爱好者,不仅会书法创作,还懂得欣赏书法,对书法有一定知识造诣。正因为如此,晚清的官员一般都会练一些字。就不用说,深受慈禧赏识的行伍统军的湘军武威军统帅、晚清重臣魏光焘日常练字写书法了。

  魏光焘,何许人物?魏光焘,他是湖南宝庆府(今湖南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镇金潭)人。晚清政治、军事、外交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与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同为十九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清政府的重臣,晚清民族爱国者、抗俄抗倭名将、中华民族英雄,博达书院首任校长,近代教育奠基人,开启近代博达书院、南京大学的重要人物,曾先后历任晚清八省总督、南洋大臣,民间称其为“海外天子”。
  位于南京的两江师范学堂是1906年1911年在中国南京办学的一所师范学堂,也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立的师范学校之一。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筹办学堂折》,呈请在江宁(今南京)筹办师范学堂。1903年,张之洞署理两江,开始筹建三江师范学堂。2月5日,张之洞上《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拟“先办一大师范学堂,以为学务全局之纲领”,招收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生员,以培养中小学堂教员。3月,三江师范学堂借江宁府署衙开办,着手聘请师资、建造校舍,以江苏侯补道杨觐圭为学堂监督。同月,魏光焘继任两江总督,三江师范学堂在他的任上得以顺利建成,并落实了经费来源。1904年11月26日,三江师范学堂正式开学,校址设在北极阁以南。1906年,南京三江师范学堂易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时任两江总督魏光焘礼聘李瑞清出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即校长)。
  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现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校前身)监督(即校长)李瑞清(1867—1920),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他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首创者和先驱。辛亥革命后,他鬻书上海,成了书法界“金石书派”的领军人物。李瑞清在现代教育与书法领域都成就卓著,影响深远。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著名书法家胡小石、李仲乾、黄鸿图、魏肇文(魏光焘第三子)等皆出李瑞清其门下。在李瑞清的悉心主持下,两江师范学堂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第一学府。
  李瑞清通诗、书、画,尤精书法。自幼钻研六书,学习书法,对殷墟、周、秦、两汉至六朝文字皆有研究。为一代书法宗师,也是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李瑞清的书法,上追周秦,博宗汉魏,各体偕备,尤工篆隶。其书法“秀者如妖娆美女,刚者如勇士挥槊”,潇洒俊逸,各具神态,以篆作画,合画篆为一体。李派书学熔铸古今,不偏不倚,至博且精,勇开风气,所播深远直至当代,为薪火相传的金石书派。
  李瑞清也是清末民初的著名画家,绘画造诣高,擅丹青,山水、人物、花卉,绘画涉猎广泛。山水师法原济、八大山人,花卉宗恽南田。所绘松石、花卉意境独特,尤擅画佛。
  李瑞清于光绪十九年(1893),到江西南昌参加乡试,中了举人。次年(1894)进京参加会试,中了进士。又次年(1895)在京参加殿试,置二甲朝考一等,选翰林院庶吉士。不久,李瑞清念及母亲有病在身,便请假回家探望,于途中获知母亲去世噩耗,痛不欲生。光绪二十五年(1899),其父在云南权篆迤西兵备道,李瑞清于是年春天入滇省亲,由于闲居无事,便写了《梅花赋》、《日赋》、《秋月赋》,特别是《秋月赋》,一时传颂,纸为之贵。光绪二十六年(1900),魏光焘调任云贵总督,向李必昌咨询政务,李必昌特地指导李瑞清写了篇《代大人拟上滇督魏午庄书》,该文依据云南地理环境,分析了国内外政治形势,就防务、矿业、农垦、金融、贸易、教育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对策,字又写得好,充分显示了李瑞清的才华,魏光焘随即聘请李瑞清到云南学堂主讲《大学》。
  光绪二十七年(1901)正月,李必昌退休,李瑞清随父回到了湖南长沙,阴历八月初四,其父亲李必昌因病去世,李瑞清在家服丧,仍与魏光焘保持着联系,还特地绘画题诗为魏光焘祝寿。诗题为《古松歌寿魏中丞》,末数句云:“我今长啸归故乡,自惭翮短不能翔。敬献此图介公寿,颂公寿考永无疆。条条撑空覆四方,亮节贞心回天霜,侧身西望心茫茫”。(《清道人遗集》17页)诗中表达了希望获得提携的意愿。光绪二十九年(1903)二月,魏光焘改任两江总督,遂延揽李瑞清入幕。双方关系十分融洽,李瑞清写过《荷花生日邵阳尚书置酒张饮莫愁湖上时久旱得雨池沼微凉作此奉谢》一诗。李瑞清与魏光焘亦友亦师,魏光焘跟李瑞清相处久了,目睹了李瑞清的字,加上魏光焘本身的天赋和勤奋,也闻鸡起舞练起了字,有了李瑞清这样的书法人才在身边,魏光焘的书法日臻完善。李瑞清任魏光焘幕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指导魏光焘儿子魏肇文读书写字。魏荣爵曾说过:“祖父魏光焘对李(指李瑞清)的书法至为欣赏。在我父亲魏肇文未就读日本前,祖父魏光焘严格要他随李瑞清学书法。李别名梅庵,字仲麟,号梅痴、阿梅,又称清道人,玉梅花庵主,戏号李百蟹。临川(今属进贤县)人。梅翁籍隶江西,而生长读书皆在湖南长沙。父遂取名桂庵,我长叔亦有拜师者,故贡为幕府,亲如家人。传闻梅庵先生曾向祖父说:‘令郎(指魏肇文)书法已尽取我长而过之!”这自是谦逊之词,祖父以玉砚馈赠以示尊重”。(《从三江师范创办谈到魏光焘和李瑞清》,载《南京大学报》2001年3月1日)
  光绪三十年(1904)七月二十日(9月1日),魏光焘奉调闽浙总督,(《南京大学百年史》14页)“代李纳赀为道员,分江苏试用”。李瑞清任江宁提学使,从此便在教育领域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何开庸《近代著名教育家、书法家李瑞清》,载《清代南京学术人物传》415页)1905—1911年,李瑞清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即校长);1906年正式上任,并一度被委任为江宁布政使、学部侍郎,官居二品,晚年寓沪。
  1904年—1905年李瑞清被分发江苏侯补道,署江宁提学使。1906年此时,“周馥继魏督两江,器兄且逾於魏。时初改学制,废书院,罢私塾,於江宁筹设师范传习所,不於此出不得为童子师,期尽化私塾为学堂,而士之仰束脩膏火为活者众,哗阻不前,事且僵。兄适於是时到省,周见牒如获至宝,即日委为师范传习所总办。念即前制军(指魏光焘)幕府良师致倾慕积年者,群情翕然,英杰人望,日趋就范,育才之盛,过所预期,复委以总办两江师范学堂……兄受命严加整饬,学风倏肃。部署粗定,自请东渡日本考察,兼别求彼邦硕彦备改聘,所订条款至严,且声明无关国际交涉,开前所未闻之创格。归国之日,江督已易端方,聆悉始末,顾同座曰:‘吾以李道为文学教育家,今乃知其复为外交能手也。“也是大见倚任”。(《清道人遗集》274页《行述》)。由此可见李瑞清是晚清教育救国论者,著名教育家、书法家,晚清的人才。

  晚清重臣魏光焘日常的书法活动大概分为三种:练习,自娱,应酬。练习就是天天练毛笔字,魏光焘他的日常书写用具就是毛笔;自娱就是说我今天高兴了,我要写一张字;应酬,就是为朋友写,写了字送人,卖字的情况几乎没有,主要是送人,有的时候是主动送,有的时候是别人要,这称之为应酬。
魏光焘于书法浸淫至深,几十年宦海生涯只要有歇息空闲时间必临池不辍,遍临经典碑帖,游于艺,会于心,以文会友,开创自我面貌,成就艺术人生。他将书法艺术视为怡情养性、通达生命的表达方式。作为晚清一名重要官员,魏光焘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全心投入书法创作,不求名逐利,将书法视为充实生活、抒写性灵的方式,将自我修养浸注于书法中,于笔砚中自成天地。
  魏光焘出生湖南宝庆府西路金潭(今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金潭石山湾)厚道达礼农民世家,其出身寒微,曾作过田(家乡话,耕田种地),放过牛,淘过金,当过厨子,家贫只读过两年私塾。但其聪明才智,福至心灵。闻鸡起舞加油干,不断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撑着他从放牛娃到八省总督,从淘金汉到一代名臣,从低等厨子到抗倭名将,从粗通文笔到晚清重臣。他的“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名言在家乡邵阳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热血男儿,他的精忠报国、勇于担当、敢想敢干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情怀让家乡父老乡亲钦佩,家乡也为他自豪!
  魏光焘虽文化少,自小帮村中祖辈磨墨拉纸,耳濡目染,自小浸淫,后从军军营,数十年来,无论寒暑勤学苦练不辍。虚竹幽兰生静气,和风朗月喻天怀,魏光焘潜心钻研书法,并得李瑞清、陈丹墀等名家悉书用笔开张,气度轩昂,纵横捭阖中见气象沉雄,一派军人风格。比如左宗棠撰文、魏光焘书丹的楷书《平政桥碑记》、魏光焘任云贵总督时题赠云南状元袁嘉谷的昆明聚奎“大魁天下”匾、晚年的《湖山老人自述》等书法作品。
  那么晚清重臣魏光焘要花多长时间写字?据史书载,魏光焘每天练字,每天都会给自己定一个课程的时间表:“每日早起,习存大字一百,又作应酬字少许”。魏光焘写字,而且非常系统,他有时按照篆隶正草行的次序临帖,亦即一天临篆,下一天临隶,然后临正,第四天临草,最后临行,如此往复。魏光焘的晚年生活悠闲自在,喜欢研习天文地理,并备有新式仪器,以窥测星云变化;亦喜欢吟诗作赋和品评金石书画,常与文人交往,其晚年书法颇有功力,每日晨起后,就拿着长旱烟管到签押房闻鸡起舞,撸起袖子书写汉隶约四百字,十年无间断。其子魏肇文亦受其影响勤练书法,成为一代书法名家。“临池得养生”,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内省自我、滋养灵魂的生活方式。魏光焘在晚年身处的时势动荡、摇晃不定的繁杂社会,其能植根书法艺术,灵台清明,坚守书法艺术操守,沉潜书法艺术创作,艺术人生精彩,晚年生活有滋有味,夕阳红。
  日常的书法活动还包括朋友之间的切磋书法和独自领悟书法,魏光焘的友人李瑞清,是晚清民国初最有影响的书法家,魏光焘与其见面时经常切磋书法,据其日记记载,如:“酒后,与梅庵谈字”,“至李梅庵处,观渠作字,不能尽会悟,知平日所得者浅也”。
  为什么晚清重臣魏光焘要花这么多时间来练字?李瑞清在致友人的书札中,曾提到魏光焘为人写对联的事:“魏制军每年必写楹联一二月,藉以消夏。光绪二十九年(1903)后因病中辍,家人以解衣磅礴,出汗过度劝止,去年九月,因为兄旧名致书屋榜,乃先君斋名,必欲亲书,恐手生荆棘,活腕十余日始书之”。练了十几天的字才下笔,为什么这么认真?因为那个时代大家都懂书法,所有晚清官员都会写字,都能写字,你还真不能随便写。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口增加。中国的人口在清代有很大的增长,清初的时侯差不多1亿,到了光绪年间大概有三、四亿。人口增加了,但有些官职并没有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晚清的官员其实很忙,放假少,应酬多,尤其像魏光焘这样的晚清重臣、朝廷的武将名臣。这时侯就有一个问题,是不是人口多了,读书人也多了,那能不能分担写书法的人的负担?说起来在理,其实不然。中国书法的流动有三种模式,一个是同辈之间流动,一个是由上向下流动,一个是由下向上流动。而真正的流动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官越大,名气越大,写字越多,所以增长量越大,他们就越忙。由此可知,位居高层的晚清政治、军事、外交的重臣、总理各国事务的南洋大臣魏光焘越忙。
  晚年定居宝庆城东郊湖山别墅的魏光焘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丝毫没有退减,他深知艺术没有捷径,提高书法技艺不仅仅是学好“形”,更应着眼于“神”。而书法神韵之的渊源就十分重要和必要。只有勤耕苦读,勤琢书法,才能弥补学识的不足。他利用所有的空闲时间,常浏览古代书法,无论汉魏碑刻,抑或宋元手札,他时时揣度,甘之如饴。书法与诗词密不可分,魏光焘也沉迷古典诗词,苦读诗书,背个一二百首古诗不在话下。这样闻鸡起舞刻苦的学习,意在“汲取精华而厚积薄发,取其气而壮我神”,修身养气,艺文双修,终身治艺。醉心书法,晚年魏光焘十分狂热。写书法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有的事,有时写到凌晨5、6点了是常有的,还不知疲倦。

  凡是艺术的学习者,莫不从临摹前人优秀传世作品开始。随着书法技艺的精进,随着对书法的深入了解,魏光焘认为从严从勤地在传统中下足功夫,笔下有较深的传统烙印,这样才能很好的继承传统;但是他也认为,有传承无创新,便不可走出传统,那么就没有了自我的艺术创作,下笔就不可能真正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灵性,也就无法形成个人风格。因此,魏光焘他认为写字贵在顿悟。顿悟就需用脑去思索,冥思苦想,去领悟前人法帖之精神,并在此基础上自我创新,手脑并用,反复揣摩。不然也只是依样画葫芦,无所讲益。这样的艺术要求,使魏光焘写一幅字前,总要追根溯源,一字一句弄懂,不懂之处,请教书法界朋友或文友是常有的事。这样,了然于心,自己再反复思考,追求章法的变化,让书法传承传统的“形”,也不缺自己的“神”。
  品高艺自高,魏光焘晚年享书法乐趣,“痴于白纸黑墨变换所致之无穷乐趣”。一笔一划之间,白纸黑墨相衬,是写字,也是写心情。书法的乐趣就是这种通过自己的手勾画出内心声音的玄妙。而这玄妙却只自己知晓,神秘而酣畅。书法就是如此让魏光焘感动。魏光焘认为,写字就是写人,要打动别人先感动自己。至于,书法给予他的感动,或许是字的线条之美,或许是其独特的章法结构,书法自身总有一种方式让他感动。有的人会情不自禁夸赞自己,但魏光焘认为,那是一种心情无比舒畅的美妙之感。让自己感动的好作品是可遇不可求的,特殊的特点、特殊的材料、特殊的心情,才能得出一副好作品”。都说字如其人,说的是形,也是品。魏光焘认为,书画作品能否为人称道,一靠功底,二靠品位,三靠学养。功力、才情、人品,三者缺一不可。书法就像人一样,人在道德层面对自己要求要高,对自己要求不高那么品就高不起来,艺术的格调也谈不上高雅。因此,修身学养,魏光焘一直以此要求自己,纷繁社会中、动荡红尘里,他严谨修身,尽情在书法艺术自省畅游。
  少年时,魏光焘的理想是解决温饱问题,福至心灵从军当个小官;直至成功步入军营,逐年立军功战功,官越当越大,身边接触的大人物一年比一年多,此时的魏光焘感到了自己的文化少,所受教育的程度不高,面对同僚文友和上级领导,他感到了处境的艰难,官场的复杂,人际的重要,心中于是有了压力。迈入官场的魏光焘的理想是做一个勤奋开拓、攻艰克难、稳中求进、爱国爱民、有担当敢想能干、忠君敬业的官。在当官的宦海生涯里,魏光焘深感自己的文化少,特别与一些文人打交道,他也对诗词联对及书法产生了兴趣,希望通过书法改善生活和与文人的沟通,然而经过几十年的研习、顿悟,书法渐渐变成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尤其到了晚年,书法则是魏光焘生活的一种“止庸”的消遣和乐趣,再无法放下。晚年的魏光焘“不求闻达,但求能够养成我胸中浩然之气,不至虚度其时。以期能于一岁一月而有所进境,无所停滞,足矣”。
  “少小年时别故乡,谋生宦海苦奔忙。沧桑世事等闲看,振笔时闻墨翰香”。这是笔者2016年3月涂鸦的一首《题晚清魏光焘临池挥毫》的旧体诗;笔者还有一首写晚年失意时的魏光焘的七律“只影孤身行苦旅,为酬少志别乡津。夙兴夜寐经霜累,颠沛流离每负薪。桥柱题文君莫笑,长门赋就换谁金?闽浙毕竟非乡土,倦客归时向楚堙”。在此一并奉上,以飨读者。
  “孤诣苦心未肯松,但将遗补少年功”。晚清重臣魏光焘的淡泊、勤勉、谦逊,在书法之间,诗句之间,给予我索,让人真切触摸,心有所思。

          2017年3月10日丁华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