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邵阳人物 > 历数风流 >

李剑农:从邵阳滩头走出去的国际大史学家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丁华时间:2017-12-13点击:

  史学前辈,滩头乡贤李剑农先生(1880—1963),又名剑龙,号德生,清光绪六年(1880)六月十日生于湖南邵阳西乡滩头(今邵阳市隆回县滩头镇)砖屋村,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隆回一中前身——湖南私立松坡中学的创办人。
 
  半生热血半生静
  少年时代,李剑农在旧式私塾度过,熟读经史古籍。早年深受维新派南学会邵阳分会樊锥的影响,对变法维新表示支持。1904年,入长沙湖南师范史地科专攻史学,并于1906年加入同盟会。1910年春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积极参与同盟会的各项政治活动。辛亥军兴,赶回国内响应,并于武昌起义40天后在上海《民国报》上发表《武汉革命始末记》。1912年,与周鲠生等人在汉口创办《民国日报》,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前夕,该《民国日报》遭黎元洪查封,李剑农也受通缉。在黄兴的帮助下,入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旁听并作自由研究,专注政治学与宪法学。
  1916年回国后,曾参与《中华杂志》、《中华新报》等,但旋即因与进步党人的分歧而于1917年3月自创《太平洋》,并任主编。1921年,被地方军阀赵恒惕聘为省宪起草委员会主席,起草省宪。1922年,湖南省自治政府成立,高票当选省务院长。不久,湖南省宪战争爆发,李剑农成为派系斗争的牺牲品,旋于1924年10月底辞职离任,再未踏入宦海。
  此后,李剑农热心教育,1925年与彭一湖创办晨光大学。学校停办后,于1927年夏初赴上海,担任太平洋书店编译主任。1928年3月编写出版《中山出世后中国六十年大事记》,系后来《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之始。1930年秋起,受聘于武汉大学,讲授中国近代政治史和中国经济史课程。日军侵华期间,归籍湖南邵阳,因推崇蔡锷而创办桃花坪松坡中学(今隆回一中),并建成松坡图书馆(今处邵阳市中心区)。1950年被聘为中南军政委员会顾问,1954年任全国政协委员,1963年12月14日病逝于武汉。
 
  片语有为泽乡民
  1945年春节后,武汉大学教授李剑农从国立师范学院回到松坡中学协调搬迁事宜。松坡中学即隆回一中的前身,由李剑农倡议与门人创办于1942年,为纪念护国大将军、铁血儒将蔡锷(字松坡,湖南邵阳人)维护共和国护国讨袁、再造共和的功勋而将私立中学取“松坡中学”此校名。由于当年学校被国民党74军司令部占驻,松坡中学几经辗转,从赧水河畔桃花坪小镇搬迁至荷香桥北桐木桥刘富公祠,当时学校师生共300余人。
  此时,侵华日军已准备发动以争取雪峰山芷江战略空军基地为主要军事目标的湘西芷江战役,妄图夺取芷江机场,为进攻中国大西南全面侵略扫清障碍。中国抗日军队由国民党王耀武率领第四方面军第18军、73军、74军、第100军,守卫大湘西之武冈、洞口、隆回、邵阳、新化、溆浦、芷江等纵横300余里的雪峰山战线。驻守隆回防线的是黄埔军校第三期高材生、国民党陆军中将、李天霞将军率领的第100军。第100军辖属之63师的55团、56团当时奉命在隆回岩口、大观驻防,准备在九龙山一带阻击日军侵略者。当年时值正在滩头砖屋李家度假休养的武汉大学教授李剑农先生从其得意门生李涛将军和刘建章将军处获此信息,急忙从老家滩头砖屋动身起程赶到桃花坪去拜见了李天霞军长,他是以学者和李姓同门身份前往第100军军部拜访,受到李天霞军长的热情接待。李剑农恳请李军长不要把抗日第一战场设在九龙山一线,声情并茂陈述如在九龙山开战,滩头至岩口地域内人口众多稠密,战争带给老百姓的损失不堪设想。并晓之以理分析,提示日军会绕开邵安公路岩口铺军事要塞,另走捷径乡间道路入侵隆回,参与湘西会战。李天霞军长深思熟虑后当即采纳了李剑农的建议,将第100军55团、56团从岩口、大观调至六都寨北面高平罗洪界一带布防,在滩头三溪暗设伏兵严防把守入侵日军。
  1945年4月14日夜,日军47师团一部突袭邵安公路岩口铺军事要塞。日军联队长加川大佐率日军133联队一万余人从邵阳风吹亭出发,沿空隙西钻,经小塘、严塘过塘市头(今滩头镇塘市)进入三溪,遭中国军队第100军三溪伏兵痛击,随后中国军队快速机动撤出战斗。16日,侵华日军经岩口膝头岭古驿道过六都寨,北进高平,在罗洪界遭到痛击。雪峰山湘西会战序战,中国抗日军队首获胜利,在减少对平民老百姓损失的前提下重创敌军,痛击日军,李天霞将军在当时恶劣的战争环境下能体恤民情,爱国爱民,实为可贵。湘西会战雪峰山战役战后,第100军在桃花坪立下的“湘西会战抗日阵亡将士墓碑”军长李天霞将军撰写的碑文里,记述了这段尘封的战事。原文摘录小段于后:“此次,敌效我游击战法,绕避我军主力而尽沿空隙西钻。及三溪附近,即首遭我军痛击:敌遗窜至隆回寨市以北之罗洪界地区,经我五十五团及五十六团之阻击、地备受重创。湘西会战序战,我已首获胜利矣”。隆回的抗日阵亡将士墓(第四方面军、一百军湘西会战抗日阵亡将士墓)位于湖南省隆回县桃洪镇双井村和尚岭(今桃花新村背后大众山魏源公园内)。1945年秋由国民党政府,在桃花坪城郊灵屋山(今隆回县城文化宫,即现九龙广场)修建公墓一座,以纪念阵亡将士。1985年,隆回县政府拨专款将墓葬迁至新址。
  滩头,岩口沿线百姓虽也遭受了日军侵略者的奸淫掳掠,因侵华日军在滩头、岩口过境前后只有三天时间,老百姓的损失相对较小。侵华日军在雪峰山和白马山、芙蓉山(今桃洪镇320国道旁无量冲,被誉为“抗日英雄山”)一带被中国抗日军队英勇围攻后,节节败退,溃不成军。1945年5月23日,日军109联队一部败退至岩口马头山的马脑山与鸡啄垴布防死守,以掩护侵华日军湘西主力向邵阳撤退,遭到中国抗日军队63师围攻。5月30日,一名日军联队高官在毛桃冲(现岩口镇毛银村)日军指挥所内,被抗日爱国的中国炮兵在漆树下水库方向发射的炮弹越窗而入炸死。配合中国军队作战的另有了架中美联合飞行队战机轮番轰炸马脑山、鸡啄垴侵华日军阵地。5月30日当晚剩余日军残敌仓惶逃往邵阳,鸡啄垴、马脑山山上日军侵略者死尸遍布,马头山、禾基冲、毛桃冲的当地百姓几个月不敢上山。这场抗日的湘西会战以日本侵略军惨败而告终,雪峰山战役让日本乖乖投降,中国以战胜国在芷江受降。李剑农不喜好功,事后告诫亲朋,此事切莫外扬。如今,李剑农先生过世五十余载,把这段尘封七十年的往事搜集公布于众,以缅怀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贡献的已故先人前辈、家乡乡贤李剑农因片言而恩泽广众。
 
  自古英雄出少年
  李剑农老先生出生于晚清,童年时期接受的是旧式私塾教育,熟读经史古籍,少年时在宝庆濂溪书院就读。自古英雄出少年,年轻的李剑农先生并没有因旧式教育而遭到封建思想的禁锢,恰恰相反,他深受维新派南学会邵阳分会樊锥的影响,热忱支持变法维新,更在他进入湖南中路师范学堂史地科学习历史时,加入了中国同盟会,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中,并在毕业后毅然决定留校任教,向学生们传播革命思想。
  宣统二年,满腔热血的他抱着求知与救国的意愿东渡日本,进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3年7月,在黄兴的帮助下李剑农先生进入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探讨欧美各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以及政治史与宪法史等有关资料,并对英国的议会政治和联邦制备加赞赏。
  李剑农的求学经历展现出他刻苦钻研的同时,也透露出先生对于革命的热情与忠诚,先生由此便开始了用笔尖唤醒沉睡的中国的任务,这是时代给予他的使命,也是他为时代打下的烙印。
 
  麓山脚下展师魂
  李剑农先生于1940年夏至1945年冬执教于国立师范学院,即现在的湖南师范大学,此时的李剑农先生已然是一位蜚声学界的名家。在历史文化学院,即当时的国师史地系所创办的刊物《史地教育特刊》上,我们也能看见李剑农先生留下的印记。李剑农先生曾于特刊上发表文章《汉代田租徵纳物释疑》,详细阐释了关于汉代赋税收入中田租徵纳物的问题,举证严明,条理清晰,将问题阐释清楚的同时也为在史地系学习的众多学生带来一定的启发,更突出当时严明治史、严明治学的特点。
  1942年,国师史地学会将李剑农先生扩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近代政治史”讲义合印为《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后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版。美国著名中国近代史学者费正清先生曾评价该书为“中国近代政治史最清晰的唯一全面的评述”,另一位学者林伯格则认为“李剑农的政治史对于中国问题专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书”,可见该书的学术价值。
  李剑农先生治学严谨,待人真诚,在国师史地系任教期间,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尽管任教六年后,先生便离开了国师,但李剑农先生对于史学的态度和精神却流传下来,数十年过去,在现在的历史文化学院,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李剑农先生对学子们的影响,仿佛在下一个转角,我们就能遇见那位带着圆框眼镜的李剑农先生。
 
  四海五洲桃李芳
  李剑农先生对于中国政治史研究颇深。他曾以半粟为笔名先后出版了《中山出世后六十年大事记》,《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并在不久后将其扩充为前文所提到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几本著作的问世今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的研究得到突破,因而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1923年,李剑农先生与友人彭一湖在湖南长沙举办晨光学校,以不介于政治斗争相标榜,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1938年,日寇入侵湖北,武汉大学被迫迁往四川,李剑农遂转回老家湖南邵阳西乡滩头镇乡下。居留期间,他见到了老家落后的教学条件以及家乡乡下孩子们求学无门的现状,李剑农为此而十分痛心。在物资匮乏,战火纷飞的恶劣环境下,李剑农先生以自己的一颗仁爱之心,使滩头镇的教育资源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同时怀着对蔡锷将军的敬重之情,他与门人创办了桃花坪“松坡中学”,并发起编印《蔡松坡先生遗集》,募资在邵阳创办“松坡图书馆”,从而彻底转变了家乡的教育窘境。
  李剑农老先生根据长期的研究积累和教学实践,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变化作了系统的研究,编成《中国古代经济史》讲义并印刷发行。解放后,李剑农先生他将《中国古代经济史》讲义分做《先秦两汉经济史》、《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宋元明清经济史》三册出版,力图阐明中国经济发展规律,具有唯物主义倾向,为以后我国研究政治经济史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李剑农先生可谓利在千秋,功在万世。而李剑农先生更是被武汉大学的学生们誉为学问好襟抱好道德好,文章好的“四好先生”。
  李剑农先生著有《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政治学概论》、《中国古代经济史》等作。鉴于李剑农先生在史学研究上的卓越成就,中国史学会于1984年推荐他作为14名华裔之一,入选美国格林伍德出版社出版的《近代国际大史学家辞典》一书。
  李剑农先生刻苦学习,精心研究,成果卓著;李剑农先生他追求真理,寻找救国道路,拒绝参加各种反动活动。他被人誉为“仗剑屠龙一书生”。1954年,《明清史讲稿》尚未修改付印,李剑农先生他却已双目失明。1963年12月14日,因患动脉粥样硬化症,医治无效,这位充满了革命精神和斗志,一生孜孜不倦进行探索与研究的隆回乡贤、史学前辈,现代国际史学大师李剑农先生,终是停下了他,勤奋不辍的脚步,享年83岁。
 
  滩水波澜今犹在
  任何一个中国国家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了解自己国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我在18岁时就有这个观念,也许是读了家乡史学前辈、近代政治经济史专家李剑农的著作,受了他的影响。随着年岁增长,我读到中国不少近代史佳作,仍觉不过瘾。
  及至后来读到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大为叹服。李剑农先生是湖南邵阳市隆回滩头人,跟我是正宗地道的老乡。有这么一个国际大史家,是滩头的福气,是隆回的骄傲,是湘中的荣光,邵阳才显得体面。李剑农本人就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政治人物,曾在民国时湖南“联省自治”中走到风头浪尖,一度官至湖南省省务院长。但作为曾经的政治人物,他在著述中几乎不带偏见,也不为自己参加过的政治运动曲护,难能可贵。此书在其名著《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上增补而成,将近百年极复杂的种种大事件讲述得清晰流畅,且时有鞭辟入里之深刻史论,文笔也好,是我个人极喜欢的一本近代史著作。
  李剑农,曾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主任,是我国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著名史学家,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对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都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
  李剑农他所著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一书,被美国汉学泰斗费正清誉为“对中国近代史的最清晰、唯一全面的评述”。1956年由邓嗣禹先生及他的学生lngalls首次编辑、翻译成英文版之后,在美国、印度曾多次再版,但真正了解其内幕的人并不多。1991年李剑农他与陈寅恪、陈垣等14人,一起被收录于美国纽约格林伍德公司出版的《近代国际大史学家辞典》中,成为国际上有名的史学大师。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是一本享誉中外的学术名著,也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经常参阅和广泛引用的经典著作。该书由李剑农教授在1930年所著《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的基础上,因大学教学的需要,将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这段历史被写了三章,更名为《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942年由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史地学会印刷出版。此书一出,即大受欢迎,市场上很快售空,而“各处尚有来函索者”,1943年又交由蓝田书报合作社印刷发行,1946年由蓝田启明书局改印成线装四册本出版,1947年由商务印书馆制成平装本,分上下两册出版,1948年再版。近年,国内复旦大学(2002年、2008年)、武汉大学(2006年)、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商务印书馆(2011年)等国内著名大学和出版机构又多次再版。台湾商务印书馆也曾于1963年刊行该书,后又于1992年再版。Nostr.and该出版社曾先后于1962年、1963年、1964年、1968年四次再版;斯坦佛大学出版社(Stanford.Univ.Press)同时也相继在1956年6月、1967年、1969年三次出版,该版本为560页,比Nostrand版本增加了15页。在书籍封面设计与装帧风格方面,Nostrand版全封面采用大红色,鲜明亮丽。相比较而言,斯坦佛大学版则稍为逊色;1963年,美国东西出版社(East—West Press)也曾出版过此书;1964年印度版本又在新德里出版。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该书在美国20世纪50至70年代期间,是一本在研究生教学中非常流行的参考书。2013年11月,武汉大学出版社首次在国内出版英文精装版,可见该书的无穷魅力。这可能是滩头人杰李剑农先生当年没有想到的,也是对他的学术成就最好的纪念。
  邓嗣禹先生在英文版《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出版之前,首先交给恩师费正清审阅,并在此书第一页的显著位置,注明“献给费正清”(TO  JohnKingFairbank)。费正清回信时,对该书作了较高的评价,他认为李剑农所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最清晰的唯一全面的评述,……对于西方的研究学者来说,作为一种可靠的纪实史和重要资料的简编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这本书衩翻译成英文出版之后,受到国际史学界的广泛赞誉。耶鲁大学的汉学家沃尔克(RichardL.Walker)很快就看到了英译本书籍,首先于1957年4月在《美国历史评论》上发表书评指出“李剑农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不仅是作为这一时期研究生的基本参考书目,而且也作为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学术评价的观点,引入到西方。邓嗣禹和英格尔斯在编辑与翻译中克服了许多困难,将原始的中国资料转变成易懂的英文。通过删掉重复的内容和增加系统的注释、索引和文献目录,将原著的价值进一步强调出来”。哥伦比亚大学的伟伯(C.MartinWilbur)对此也强调指出“翻译者通过删除书中许多累赘的内容,缩短了书籍的篇幅,对原书内容重新进行了文献编辑,对来路不明的词句增加了引文,同时还增加了效果良好的书目提要和地图,这些工作对于西方各层面的学生而言,他们都将是受益者”(PacificAffairs,1957年6月,第2期)。华盛顿大学的斯坦利(SPector Stanley)也在迟后的1958年,发表书评指出“对于一本学院层面的教科书而言,译者不仅提供了鲜活的评述内容,而且还提供了一种广泛了解中国历史著作的翻译标准。这本书对美国教师与学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The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第4期,1958年4月)。
  60多年过去了,读者还可以在国内外各大图书馆,检索到李剑农先生《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及《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英译本,同时也可以检索到《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这本书的最新版本,它仍然在放射着学术的光芒!
  《近代中国政治史》是研究中国问题的经典,该书作者李剑农是武汉大学历史系著名教授。一九九一年美国出版的《近代国际大史学家辞典》收录一八00年以后的世界各国大史学家六百六十四人,其中中国(包括华裔)十四名,李剑农就是其中之一。这十四名中国国际大史学家按英文字母排列顺序是:陈寅恪、陈垣、范文澜、翦伯赞、梁启超、李济、李剑农、吕思勉、吕振羽、钱穆、王国维、魏源、萧公权、周谷城。《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一书纪事可靠,资料重要。美国学者林柏格评价该书说:“李剑农的政治史对于中国问题专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书……该书在阐明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革命和立宪运动,以及类似这样一些问题方面,是值得一读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一书,李剑农是秉公直书,立论客观。
  李剑农出生于一八八0年,曾亲历了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军阀混战,直至北洋军阀覆灭。李剑农在编著中国近代政治史之前,曾编撰了长达七百八十八页的《中山出世后六十年大事记一八六六——一九二八》,为撰写近代政治史打下坚实的基础。李剑农在撰写过程中,严格信守“以客观事实下判断”的原则,以自己卓越见识,对许多重大问题作了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结论。
  李剑农撰写近代政治史,是当时人写当时事,大多数人还健在,不少人还在政治舞台上握有大权。李剑农和书中不少人物有这样那样的关系,可是李剑农能够做到秉笔直书,李剑农不但对他人秉公评论,对自己本人所做事情也照样毫不掩饰地批评。
  李剑农在分析历史事件时能做到探求根源,善于联系形势分析问题。因此能给读者很大启示。

2017年11月10日丁华于广州
(文字来源作者投稿,图片来源网络,编辑曾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