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邵阳人物 > 历数风流 >

谭人凤:不屈不挠、有责任担当的民主革命斗士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admin时间:2018-07-26点击:

  1911年10月,著名的武昌起义爆发了反清革命的巨大风暴迅速席卷了大江南北。为了支撑摇摇欲坠的封建庙堂,清政府起用了北洋军阀袁世凯,向武汉三镇反扑。12月下旬,汉口、汉阳相继陷落。革命党人黄兴在汉阳失守后趁船走上海另谋发动;窃据湖北军政府都督之职的黎元洪逃之夭夭。一时间武昌群龙无首,人心浮动,谣言纷纷,形势危急。险境之中,却有一人挺身出任武昌防御使,担起了保卫武昌的重任。他以“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誓言相号召,布置防务、节制军民,稳定了战局。他就是同盟会元老、辛亥革命时期与孙中山、黄兴齐名的著名革命党人谭人凤。

  谭人凤,字有府,又号石屏,人称“谭胡子”,湖南宝庆府新化人(今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鸭田镇人),生于1860年。他的父兄都是农民,他从小就参加劳动,也爱打抱不平,家境稍有宽裕后才入私塾就学,后来考取了秀才。他平素为人刚直不阿,嫌恶如仇,见到不平的事,“动辄直言抗争”。甲午战争后,看到国事一天天地败坏和清政府的腐朽颟顸,谭人凤非常愤慨,立志“以救国救民之责任自负”,逐渐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1903年到1904年间,他在家乡福田(今鸭田镇)以办学为名,创设了革命机关,来往于湘西宝庆、常德一带,以“山主”的身份联络会党,发展革命力量,准备响应华兴会的起义。华兴会起义失败后,他在隆回、沅陵、常德等地继续活动,伺机再起,不料行迹被当地官府发现,要派兵捕(捉拿)他,他只好从家乡逃出,1906年又东渡日本。
  来到日本后,谭人凤很快就与孙中山等人取得了联系。不久,在黄兴的介绍下加入了同盟会。他年纪大,“同志中推为老辈”,又心地坦荡,行事公正磊落,豪爽无私,知无不言,深为同盟会大家敬重。他往来于南洋各埠,竭尽全力协助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发动起义,很多党人都知道这位年近半百、不畏难、不怕死、勇担当的“谭胡子”。萍浏醴起义时,他潜回内地密谋响应,镇南关之役打响,他借钱作路费赶去参加,1911年广州起义前夕,他又割须改装,匆匆由日本赶到香港,要求参加承担攻坚任务的敢死队。黄兴劝阻要他留下办理后勤诸事,他坚定地说:“君能敢死,余独怕死耶?”经黄兴一番苦劝,他才作罢。
  谭人凤不仅对革命大业忠心耿耿,也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当时同盟会把武装发动的重点放在东南沿海,但多次起义都没能成功。一时间不少党人心灰意冷,连同盟会总部的领导也茫然失措。这时,谭人凤和宋教仁等人总结了失败的教训,提出把武装斗争的重心放到长江流域去的主张。他说,两湖地处中原中枢,在那里起义成功就可以震动全国,否则即使占领了广东一隅,也不足以驾驭大局。后来武昌起义的胜利证明谭人凤的意见是正确的。在取得了黄兴等人的支持后,他带经费两千元赶到两湖联络部署。广州起义失败后,他再一次来到武汉活动。当时武汉的两个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之间门户之见不少,配合不好,不利于革命发动。他就劝他们应以革命大业为重,“和衷共济,相辅而行”。谆谆的劝告和诚挚的理喻终于使两个革命团体心连心联合起来了。武昌起义前,两个革命团体组成了共同的指挥机构,统一行动,密切配合,并肩作战,齐心协力,为起义的胜利铺平了道路。黄兴在写给谭人凤的一首诗中说:“能争汉上为先著,此复神州第一功”。武昌起义的胜利,包含着谭人凤的一腔心血。
  1911年7月,同盟会中部总部在上海成立,谭人凤被推举为负责联络的总务干事。中部总部制定了起义的计划,以两湖为中心展开活动。谭人凤秘密奔走于长沙、武昌、九江等地,积极活动,发动和联络革命力量。
  武昌起义前,那里的革命党人请谭人凤去主持大计。当时他正生病住院,就改由宋教仁前去。后来听说情况急迫,谭人凤不顾别人的劝告,提前出院,赶到汉口。这时起义已经打响,革命党人由于政治上的幼稚,起义后把旧官僚黎元洪推为军政府都督。这时黎元洪对清政府还心存幻想,装聋作哑,不画一策。敌人大兵压境,兵临城下,形势紧迫。谭人凤来到后,马上和其它革命党人一道草拟了各种章程条例,使军政府的工作粗具头绪,逼迫黎元洪下令进击清军。长沙新军革命后,他又赶到长沙,组织了援鄂军,支援武昌。在武昌形势危急之时,谭人凤毅然担起重任,与革命共命运,“昼出洪山,夜归武昌”,精心筹划防御,支撑住了风雨飘摇的局面,为保卫革命果实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民国建立,举国欢腾。许多革命党人以为大功告成,一时间争名攫位,奔赴惟恐不及。但谭人凤头脑却很清醒,他不谋高官,不论大功,仍以北面招讨使的名义在上海组织北伐。在妥协潮流面前,谭人凤态度明朗,坚决反对议和。他分析了形势,认为虽然敌人气焰嚣张,但决非不可战胜。只要革命党人团结一致,决意北伐,全国人民就会群起响应,袁世凯就会成为“瓮中之鳖”,革命党人稳操胜券。这种情况下议和,实在是“大错特错者也”。这些见解在当时的革命党人中是出类拔萃的。
  不久,南北议和告成,袁世凯窃国得逞。各地的革命军纷纷遣散。革命武装的丧失,使谭人凤抱恨不已。南京政府北迁后,黄兴留守南京,还掌握有一部分民军。他急于表白革命党人没有“异志”,又苦于无粮无饷,就要解散这批武装,辞去留守职务。谭人凤坚决不同意,他对黄兴说:“阁员去职后,所恃以保障共和者,君一人而已。何以放弃责任,博功成身退之虚名?”他的努力并没有阻止住妥协逆流,但勇敢的斗争精神却令人钦佩。“若欲问我名和姓,南北议和反对人”的诗句,表现了这位不屈不扰有责任担当的民主革命斗士的坚定立场。
  谭人凤始终坚持反对袁世凯的独裁阴谋。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了国民党代理事长宋教仁。在悼念宋教仁的挽联中,谭人凤痛斥袁世凯的统治是“瘈狗毒蛇全国布,无人心、无天理、无国法”,主张武力倒袁。这时黎元洪与袁世凯勾结在一起,沆瀣一气,排挤革命党人。谭人凤非常气愤,就找到黎元洪,拍桌大骂:“妆辈甘为奴隶,必将稍有人格者排挤而去之,国事尚可堪乎?”
  二次革命中,谭人凤一秉初衷,又回湖南策划独立。但形势已今非昔比,蜕变和涣散已经使革命党人失去了战斗力和号召力。二次革命失败后,他被袁世凯列为“湘省之乱”的“罪魁”,下令通辑。他只好再次东渡日本。有感于革命的失败,他写了这样一首诗:“昔日隹谁仇耻共天,栖随蓬岛已有年。而今光复重亡命,令我逢人色赧然”。对革命党人的瓦解、分裂,他感到大惑不解,称之为“咄咄怪事”。当然他不可能找出根本原因,但他对这种现象却十分痛心。在日本期间,黄兴与孙中山由于意见不合,发生了分裂。孙中山组织了中华革命党,黄兴等拒不参加。谭人凤奔走于孙、黄之间,竭力促进两派恢复团结。谭人凤他的磊落胸怀得到了孙中山的称赞,黄兴也表示要“维持固有之党势”。年迈体衰,谭人凤革命热情依然不减当年,抱病去南洋为倒袁筹款。袁世凯称帝时,谭人凤又到汉口,山东等地策划反袁活动。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揭起“护法”大旗后,谭人凤他也积极响应,去福建、广东等地联络革命力量。终因积劳成疾,1920年4月在上海病逝,终年六十岁。
  章太炎在为谭人凤撰写的墓志铭中以“大哉元功,赫若云雷,既缮以贞、无有曲隈”,称颂了这位民主革命斗士的一生。谭人凤以偏僻乡间的一名布衣秀才而奋起革命,以救国救民为已任,秉志终生不移。在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不屈不挠,有责任勇担当,以马前卒的精神效命前驱,不愧为一个卓越的爱国者和革命者。

2018年7月5日丁华于广州
(编辑曾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