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文化交流 > 文化艺术 >

《梅山民俗概论》序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弘 征时间:2016-08-22点击:

  欧阳恩涛先生关于梅山民俗文化的第一部专著《梅山民俗概论》即将付梓出版,我为他高兴。全书近30万字,设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人生仪礼民俗、岁时节日民俗、风俗信仰民俗、游艺娱乐民俗和口头俗语民俗七章,这是我所看到概论梅山民俗文化最详尽、最生动的一本书,其中书中的许多民风民俗反映了梅山人民的勤劳、智慧与善良,有利于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梅山的民风民俗,同时也为想深入研究梅山历史、文化、民俗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
 
  余乡新化与隆回比邻,自古同属“梅山峒蛮”,据《宋史·梅山峒蛮传》载:“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州,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从远古时候开始,这里便孕育了一种神秘古朴的巫文化。在这种古朴巫文化的影响下,这里原始遗风千姿百态,民俗事象多姿多彩,极富学术价值和可利用价值;而这种独特的巫文化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梅山文化。梅山文化,是湘中地区自远古到今一直保存较为完备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梅山地区人们世代创造、传承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性民族文化。其中,独特的民俗文化,是梅山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民俗即民间风俗,在中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如《礼记·淄衣》曰:“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史记·孙叔敖传》载道:“楚民俗,好痹车”;《汉书·董仲舒传》中的“变民风,化民俗”等等。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它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生命意识、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独特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它以约定俗成的丰富内容、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和自觉遵守的约束作用,告诉人们怎样修身治家、和谐相处,怎样扬善抑恶、趋利避害,从而自发调节人际关系,平和消除震荡干扰,有序保持社会的和谐安定;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方式,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梅山地区“旧不与中国通”,北宋以前很少与中原文化交流。正因为如此,才保留了自己原生态的文化,故其民间风俗特色最为鲜明、形态最为古老、文化积淀最为深厚,方言、俗语、谚语、歇后语和童谣等民俗,就是梅山人民千百年来所创造的独特地域文化特别是口头俗语文化民俗的最好见证。梅山民俗“古称楚俗,火耕火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时代,梅山人民的物质生产民俗是以农业生产劳动民俗为主;虽然几经流变,但至今仍在古梅山地区保留了诸多传统物质生产民俗,其中农业民俗、狩猎民俗、养殖民俗、匠工民俗等,它贯穿梅山人民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如播种,旧时农民很少懂农作物的生长知识,但又希望“春播一粒种,秋收万颗粮”,于是祈求土地神保佑丰收。在新化、安化两县及周边地区的农民,旧时有播种前用剪好的“纸钱”,即用土纸仿旧铜元状剪成的大钱币或小钱币置于田间地头,或用土块压住,或用小树枝插牢,献给土地菩萨。这本系祭祀土地爷生日时所为,但播种时农民用来祈求土地神赶走野兽、老鼠,保佑种子早日发芽,茁壮成长。同时,梅山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也形成了独具梅山特色的劳动号子,如新邵的石马江劳动号子、隆回的花瑶呜哇山歌、涟源的梅山打夯歌以及在资江流域反映资水船工民俗的资水滩歌等等。
 
  再看集巫楚文化之大成的梅山地区巫风盛行,人民常常以歌舞礼神事神、祈求鬼神消灾降福。《宝庆府志》载道:“楚俗尚鬼,惟郡为甚,往往信巫而轻医,医之世传者不数见。符鬼之习沿用而不变,凡有疾病,多听于巫”。由于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恐惧与崇拜,造就了“万物有灵”观念,为了支配自然力而产生了巫术心理和巫术行为,自命为能接地连天通鬼神的巫术活动即应运而生。导致人们产生信仰鬼神的浓厚信念,并顽强地扎根于社会底层,形成许多奇特的民俗,如预测风俗、禁忌风俗、压煞风俗、庆梅山、招魂、打符、收惊、绹胎等等,纵观这些民俗无一不打上鬼神的烙印。足见在梅山文化区域里的先民们崇巫、敬神信鬼而形成的民俗信仰已经根深蒂固了。同时,人民常常以歌舞礼神事神、祈求鬼神消灾降福,如梅山木偶戏、安化狮子舞、“棕包脑”舞、涟源珠梅“抬故事”等民间娱乐民俗活动,无不打上了神秘梅山巫楚文化的烙印,同时也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抢救性发掘。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入乡随俗,一个地方有不同于另外一个地方的民俗,人们要想融入一个地方的生活,就应该自觉遵守这个地方的民俗,逆俗而为或者入乡不随俗,有时会闹出笑话甚至被认为伤风败俗;作为一个当地人,也应该认知并传承本土民俗,如果连自己都是一头雾水、无俗可从,又何以去苛求外人入乡随俗;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受外来文化影响而对本土民俗逐渐淡忘。正如欧阳恩涛先生在其《后记》中所言:“我写此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挖掘、保护梅山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梅山地区的民俗文化,丰富梅山地区百姓的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同时也为外地人了解梅山地区的风土人情打开一扇窗户。”
 
  恩涛对梅山民俗研究的深入,令人钦佩;对家乡文化的一片深情,溢于言表。我相信,他的这一专著,尽管或许还存在一些可以商榷之处,但必将会对梅山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的研究富有启发。同时,恩涛年富力强,学术潜力大,希望他继续努力,再接再厉,再不久的将来,写出更多具有创意的论著来,贡献学界。
    是为序!
 
  2016年3月22日于长沙

  
(作者系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历任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芙蓉》杂志主编、编审,湖南省作家协会第四、五届副主席、第六届名誉主席,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