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文化交流 > 文化艺术 >

民盟作家彭如喜出笫三本书——《山沟里的风》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曾振华时间:2016-10-13点击:


  近日,邵阳市民盟作家彭如出版了他近十年来在各级报刋发表的文史稿集《山沟里的风》,这是他出版的笫三本个人作品集。
  2011年8月,彭如同父亲彭建洪和儿子彭严志将各自在报刋发表的散文、诗歌、小说编辑出版了家庭作品选《祖孙三代作品集》,邵阳市文联、作协主席张千山亲自作序,书出版后,受到各界读者好评。
  2015年8月,彭如将自已书写家乡岩口风光、风物、风土、风情为题材的散文、诗歌、小说的文章,又出版了一本书《走进岩口有洞天》,本书由张家界市政协原副主席、张家界市文联及作协名誉主席罗长江作序,本书的出版,为推介岩口旅游业的开发和观光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受到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周玉清赞誉:“记录故乡历史是一种文化功德” 。
  近日出版的《山沟里的风》,再次受到了周玉清同志的关注:《山沟里的风》隽秀文美,再次感悟到“记录故乡历史是一种文化功德”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物报》原总编彭卿云赞曰:书收到并粗粗过目,很好!现即兴作对联以贺之!
好景千般自逊山村景;
风情万种不如泥土情!
             彭卿云  丙申仲秋    于北京
 
链接:

 喜读邵阳民盟作家彭如《山沟里的风》有感
文/丁华

  笔者手头有一部文史发表稿文集《山沟里的风》,是邵阳市民盟作家、隆回县政协委员彭如赠送的,彭如是邵阳市隆回县岩口镇人。岩口是彭如精神栖息之所,也是九龙回首的地方。
  从诗歌散文合集《祖孙三代作品集》到地域性散文集《走进岩口有洞天》,再到近日赠我的《山沟里的风》,彭如一直在用质朴的文字搭建起瑰丽而厚重的精神家园。作为作家,虽然他也写琐事、写新闻通讯、写心情,却更为钟爱承载精神之根的历史文化,甘愿以血为墨叙说那一袭博大和悠远。或许是与成长环境(其父是湖南省作协会员彭建洪)和工作经历有关,彭如具有浓重的历史文化情结。
  面对《山沟里的风》,展卷之下,倍觉墨香扑面,沁人肺腑,胸间不由自主地涌动着一股喷薄的热力,我的第一印象是两个字:“好书”。
  好在哪里?好就好在作者独特的眼光、禀赋、学识、灵感以及语言释读出了一段隆回近现代的卓越人文。它似一团团火,燃烧着生命的激情而催人奋发;它笔墨清透平实,在娓娓叙述中而不经意间启动着人的心扉;它没有丝毫的作秀和拔苗助长,一切看似平常却又蕴藉着历史的厚重——我很欣赏作者的笔力。
  彭如从《祖孙三代作品集》、《走进岩口有洞天》到《山沟里的风》以及历年见诸报刊的许多文章,我看到了彭如他的奋斗轨迹,如同一颗闪烁在历史星空上的新星,充满着生命力。就其文章风格而言,他做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彭如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笔落惊风雨,文成泣鬼神”。一篇篇文章,读起来回肠荡气,爱不释卷。达到了自然而不轻滑,凝练而不晦涩,清新而不纤巧,壮丽而不绮靡。彭如他在文学、历史长河中,史海拾贝,兀兀穷年终不悔。基础扎实,成书来之不易。由此可见彭如的治学态度是严谨的,也是值得称道的。
  这些年,彭如或带任务或兴致走访,走读山水,亲近历史,寻风问俗。更多时候,他把喧嚣关在门外,潜心书卷,流连故纸,倾注感怀、咏叹于键盘,思索文化现象之种种。他不顾山高路远,凝眸九龙山《的工抄纸帘子制作技艺》,追溯《“望星楼通书”的前世今生》,爬梳《纸帘子——隆回非遗产品》,不辞辛劳地在岩口镇遍寻《逝去了的榨油声》,在滩头古镇寻访《失落的香粉纸》,每到一处都会情不自禁地挺进历史的纵深,采撷缕缕古风,捧出几许馨香。可谓含辛茹苦;搜珍萃宝。
  和许多作家一样,彭如孜孜不倦地热爱和书写着自己的家乡。对于这片土地的历史和现实,他像熟悉母亲的脸庞和心事儿一样了然于胸,因而追问更加真切,文字愈发诚挚。《木弓奏响“弹棉曲”》、《政治局会议处理的一段“三角恋”》、《老农看相:林彪做接班人不可靠》、《见过毛主席,编进教科书的赤脚医生》、《独一无二的坦克训练法》、《巧计追回防洪木材》、《母鸡为老农洗奇冤》、《回忆在老挝抗美的那段岁月》等怀古之作,以引证、记述与抒怀交互的笔法令人思接远古,在先贤的故事里点燃炎黄子孙的感动与自豪。《搏杀中途岛:美军在太平洋痛击日本海军》的特稿重新勃发了现在沉溺于网络游戏世界的青少年的激情,犹如冬天的一把火熊熊燃烧……《毛泽东发展的第一个中共党员》雄起了许多人追梦、筑梦,团结在正能量和谐共同奔小康的路上。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下,彭如不慕金钱,淡泊名利,耐得寂寞,甘坐冷板凳,实在难能可贵。彭如在文史领域里执着追求,不辞艰辛,并已取得卓著成就,令人钦佩。我为彭如才思敏捷、著述众多而折服。可以说是著作精深宏史实;竭忠苦斗出名家。
  相对于那些随波追流,浮光掠影、轻松快意的文字,彭如的作品是质朴的、深沉的、悠远的,能够伸展精神之根,补给精神之钙。对于写作,彭如从不满足“到此一游”“立此存照”,他时时提醒自己“不能沦为一个庸俗的写作者”,总能以睿智的目光、文化的情怀有所发现和创见。他执著于文化人格的感性显现。读彭如诸文,感奋与收益颇多。其文史作品洋洋洒洒,史料翔实,卓见不群,可见作者彭如纸墨耕耘之辛勤与收获之丰硕。湖湘大地,自古人文荟萃,于今为烈。彭如勇步前人后尘,刻苦钻研,勤奋笔耕,硕果累累,令人钦佩。作者诸文,根植于乡土,以其学术性、思想性、真实性、知识性的完美结合,在邵阳文坛上独树一帜,读之令人如沐春风,欣然沉醉。
  《山沟里的风》以彭如之文笔,记湘中的乡贤,当然精彩。邵阳人杰地灵,人材济济,一旦汇集于一册,顿感辉光拥压而来,令人目不暇接。作者严谨的求实作风和妙笔生花的写作功力,特别是充分运用其几十年间搜集整理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使论及的人物栩栩如生,形神兼备;文集中涉及的事迹和事件,皆有所本,存史求真。
  日常生活和文化视野中,既有稻禾也有杂草,既有鲜花也有荆棘,甚至也会有繁华中的失落、前进中的迷茫。彭如作品执著于现实痛感的拯救,他善于用文化情怀化解现实痛感,让人在精神慰藉中放大格局,坚守自我的高地。他执著于历史文化的当下意义。作品《再也吃不到这么香的油了》、《母鸡为老农洗奇冤》、《巧计追回防洪木材》等,细读之下,是作者对世人的提醒。
  “历尽夏暑冬寒不移志;唯有春华秋实足为怀”。纵观《山沟里的风》,可看出这部文集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
  第一, 涵盖面广,内涵深邃。
  第二, 考文征献,平实不华。由于作者长期从事地域文史的写作,所以每
  涉及有关的人和事,都在大量史料基础上对人物作出恰如其分的叙述和评论。而且作者熟谙史料,信笔拈来,言之有据,斐然成文,引人入胜。如《毛泽东发展的第一个中共党员》、《政治局会议处理的一段“三角恋”》、《老农看相:林彪做接班人不可靠》等文,不下一番笨工夫,是难于写出这些佳作的。在浮躁之风盛行的当今文坛,这种甘于坐冷板凳和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求实作风,难能可贵。
     第三,乡情浓烈,可感可亲。《山沟里的风》中洋溢的浓浓乡情,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可亲可感,可仿可学。如《独一无二的坦克训练法》、《老农看相:林彪做接班人不可靠》、《见过毛主席,编进教科书的赤脚医生》、《回忆在老挝抗美的那段岁月》、《巧计追回防洪木材》等文。
  第四、用词考究,言简意赅。从《山沟里的风》的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彭如对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每一个段落的着落都要求很高,经过了斟酌,推敲再斟酌的反复修改过程。作者的文史作品都是有史可查,有据可考,事核言直。用通俗的语言质朴的情感详细而真实地叙述着一个个感人的文史故事,是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风格。耐人寻味、令人深思、深受启发,具有珍藏价值。
  从历史中走来,在文化深处有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彭如用文字为我们搭起勾檐翘角,在这里可以仰望历史的风华,关注文化的成长,也可以探寻精神的发育、理想的行踪。彭如的《山沟里的风》是一股清新、逸远的九龙腾飞劲吹的岩口风……


   (丁华,男,湖南省隆回岩口镇人,文学爱好者,系已故湖南作协会员、知名农民作家、诗人彭建洪先生嫡传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