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文物博览 >

关于对十万古田文化遗存的考察报告

来源:邵阳文物网撰稿:Office时间:2014-03-09点击:

    


     十万古田位于湖南邵阳市西南的城步苗族自治县的汀坪乡蓬洞村,南距桂林150公里,东邻新宁崀山,北接绥宁黄桑,总面积89939亩,平均海拔1680米,年平均气温12—13C°,境内崇山峻岭,山峦叠嶂,溪流纵横,芳草如茵,竹影摇曳,丛林莽蕤,沼泽湿地隐布。
     清咸丰年间(1851年)因蝗虫大发,庄稼绝收,接着瘟疫流行,庶民不得已四处逃散、迁徙。自此以后,那里已成为荒芜人烟并保留大量文物古迹的地方,是我省境内乃至全国罕见的灾难性历史文化遗存。2008年9月19至23日,邵阳市文物局、城步县文物局组成联合科考组,对十万古田进行了考古调查。
     十万古田呈梯形分布,北高南低,北为上古田,南为下古田,中间为中古田。在中古田中心有一处直径300米圆形的疑似古城址遗迹,位置略高于周边,形态规整。经进一步考察,在古城址外缘,围绕圆形古城址一周有一条宽约3m左右的护城河遗迹,从高处俯瞰,中古田的正中心被树林呈半圆形包围(除北向外其他三向皆被包围),古城址内有明显的建筑基石痕迹和少量木建筑构件遗存。
      经初步考察,城址外低洼处以沼泽地为主。是因为周围山上落叶和植物由于雨水的作用冲刷到中古田较为低洼的地方,人工排水系统由于灾民逃离而荒废、阻塞,山水上涨,植物腐烂,常年水淹而造成的。在城址外低洼处的沼泽地范围内发现房屋基址。经当地人反映,曾在沼泽地泥下一米左右挖出过修建房子的大木头并发现青石古街道遗存,这就说明该低洼处曾有人居住过,沼泽地应是居民迁走后才形成的。在中古田周围山坡台地上,发现有大量的古屋场遗迹。
     在中古田东北向发现古驿道 (即湖广驿道),该古驿道自湖南城步县到广西资源县,自西向东贯穿整个中古田。十万古田盛产玉米、马玲薯、糁子、粟子、荞子、饭豆、黄豆等粮食作物。过去每年要产十万石,俗称“古田无粮,兵以何养!产粮十万,可抵外患!”“十万古田”因此得名。这里还盛产苡米、白菜、萝卜和药材。曾有“人住古田,胜居苍天”的赞称。明朝时期,古田山镇发达,街道集市、物产丰富、商贸兴隆。
      在中古田的南边山坡上发现古墓群,有的墓葬有碑刻,早的为乾隆时期,最晚的为清咸丰二十一年皇清官员墓葬,该墓葬长四米,宽两米,有甬道和墓室之分,花岗石砌筑。据当地老百姓反映,该墓葬一年前被盗,挖出清朝官帽、翎官和部分金器玉器。在中古田东面山坡上,还发现疑似古墓葬遗存,底径约6米,有花岗石台阶进入墓地,另发现部分清青花瓷残片和明代青瓷残片。
     种种发现表明,作为古驿道的必经之地,当时的中古田相当繁华,是十万古田的政治经济中心。明弘治12年(1500年)为古田县,隆庆三年(1569年)升为永宁州。古田升为永宁州,有文字史料可证:据县志第五卷载“……属横岭者(今长安)武安、武威、武定、长宁(今长坪村)、大定(今大寨村)三才(今长坪七组,小地名三才堡)、从安;属典史者,(可能就是蓬洞)永宁右一,永宁右二,永宁右三,永宁左一,永宁左二;属江头司者,咸宜、隘九、蒙盅、羊角其、附子、武州……。”同卷又载:“嘉靖三十九年,古田瑶攻陷城步,嘉靖四十五年,古田瑶复寇城步。古田建县立州,由此得到记实。”县志第五卷又载:“由兴安五排破羊角隘则扼高寨、鱼鳞;由兴安五排破金子,古田二山。”
      以上历史资料可以证实:古田在明朝立过县、州。
      从中古田往南走,就进入了下古田的区域。下古田主要由侯洞、扫箕塘、白沙坪、青草坪、四方坪、小古田等组成,大多为峡谷地带,地势较低。顺着河流而下,陆续发现有古屋场遗迹及古墓葬(有碑文记载的均为清朝前期)。大量的房屋遗址依山傍水建在山谷中较平坦的台地上,但跟中古田比较起来,下古田的屋场分布就显得稀疏很多。
       由中古田往北上,就是上古田的范围。上古田地势较高,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就是一号高地和二号高地。上古田自古有“演兵场”一说,据汉许慎注辑本,《怀南子 人间训》记载,在秦始皇时期,此地屯兵数十万,防止岭南诸“蛮”北上,其中“塞镖城之岭”一军驻于十万古田。经初步实地考察,确发现被树林包围两块面积各约为60—80亩的开阔地,地势非常平坦,在开阔地北向发现有花岗石砌的房屋基石和台基,约高于开阔平地1.2米,在其周边也分布有古屋场遗址。令人惊奇的是,两块平地虽然面积较大,但因处于树林的包围中,在树林外面根本就不可能看到,隐藏得相当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