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文物博览 > 古镇古村 >

隆回山界回族乡古村漫笔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丁华时间:2016-12-20点击:

  2016年4月18日,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山界回族乡民族村被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行动组委会评审为湖南省第二届最美(美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和湖南省第二届美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

  山界回族乡是湖南省仅有的两个回族乡之一,也是邵阳市唯一的回族乡。山界回族乡民族村位于山界回族乡西北部,距隆回县城桃花坪15公里,是最能体现山界回族特色的村,该村地域面积4.2平方公里,古名叫“竹山马家”。民族村建村已有600余年,主要姓氏有马、苏、海等姓;有清真寺1座(清真东寺)。民族村回民团结友善、和谐奋进、勤劳厚朴;民族村物产丰富,是蜚声中外的“隆回三辣”最原始的种植地之一。此外,龙牙百合的种植加工、清真养殖和甘蔗糖(红糖)等历史悠久,远近闻名;该村民俗独特,服饰、饮食、节日、礼仪等都带有伊斯兰特色,村民围清真东寺而居,民居体现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山界回族乡有“百合之都”、“三辣之乡”的美誉。
  山界回族乡于1956年建乡,2016年9月26日山界回族乡举行了庆祝建乡60周年欢庆活动。在山界建乡60周年之际,该乡启动了全长1.98公里,集清真饮食、民俗旅游于一体的“民俗风情一条街”等村寨工程建设。美丽整洁的从山界回族乡民族村至老屋村的山界民族团结大道给山界一道亮丽风景。山界回族乡是回族聚居区,凸显了回族人民的特色,有丰富的回族民族文化:

  清真古寺    
  山界回族乡全乡有四座清真寺,皆为隆回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真寺与回民一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回族宗教活动中心。每日“五时拜”,每周的聚礼,每年两次“会礼”,都到清真寺举行。宗教节日,如先知诞辰,都在清真寺庆祝。婴儿初生时命名和亡人的殡礼也要到清真寺寺内请阿訇主持举行。清真寺同时也是回民的宣教中心,宗教教育中心、文化中心等。

  开斋节   
  在回历每年9月,从见新月到下月见新月的终的一个月里,凡男子在12岁以上,女子9岁以上,都要把斋。即从日出后到日落前,不得进食,直到回历十月一日开始为开斋,届时要欢庆3天,家家宰牛、羊等招待亲友庆贺,并要做油香、馓子、油果子等多达二、三十种节日食品。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即献牲节,在回历十二月十日。节日当天不吃早点,到清真寺做过礼拜之后宰牛献牲。献牲的牛羊,要体态端正,无缺损,宰后的牲畜按传统分成三份,一份施散济贫,一份送亲友,一份留自己食用,但不能出售。

  思绪在幽深逼仄的隆回山界回族乡民族古村的巷道行走,正午的阳光闷热而潮湿,空气中的水汽似乎也被凝结。在明晃晃的阳光映射下,若不留意,很难让人相信,在远离城市的一个偏远乡村,会有如此密集的古民居群,这些明清时代的民居,始终维系着固定的走向。走进山界回族乡民族村古民居,你时常会有一种穿梭在漫长时光隧道里的感觉,一些被记忆剪碎的旧事,在一种古旧气息包绕的氛围里,让情绪陷入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而不能自拔。600余年的民族村村民围清真东寺而居,在我第一次遭遇这一群古建筑群落的时候,脑海里首先跳出的是两个字:“沧桑”。或许是人届中年的缘故,对那些远古的、陈旧的物件,常常会让我陷入进一种怀旧的氛围并勾起对流年况味的追忆。面对古村这一群古民居,沉缅于一种情绪中,若用“温存”二字来形容,是恰到好处的。
  有人说,喜欢古旧物的人多是对岁月流逝的一种怀念,也是心态渐老的一种体现。可我对这些代表岁月悠长的深厚积累,这些可供鉴赏的古意,会让我感觉到一种稳定持久,安静平和。这些古旧物虽不光鲜,却自有其朴实和持重内涵。我觉得这些古旧的气息并非已与时代疏远,若忽略其表面的斑驳和沧桑,蕴含其中的,都是一些触手可及的民俗与世情。
  在古村落群里,曲曲折折安放着几条深巷,当我第一次踏进这幽深逼仄的小巷时,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它。巷道自南向北穿过村庄的一端,在一片散集着青砖黑瓦的明清建筑群中,青石板铺就的小街,贯穿整个村落。在偏居一隅的乡村,放逐一条如此幽深的小巷,让你可以目不斜视地穿行于浮生流年,如同光阴数百年如一日地在这巷道中踱出的方步,慢悠悠且悄无生息。
  行走在填满暗影的小巷里,正午的阳光洒在布满沧桑的屋脊,一些斑驳的阴影忽明忽暗地洒在我身上。我眯着眼睛,慵懒地行走,用旁观者的眼光打量着周遭的一切,在思绪中臆想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让记忆抚摸时光深处的沉疴,巷口远处探出一些细微的动静,把一种远去的繁盛衍生并通过这声响延伸到乡村的现在。
  在这幽深的巷道里,触摸这些历史留下的痕迹,会让人发出思索的疑问,这布满沧桑的小径,什么是它的载体,是时间吗?那些已然远去的岁月,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言去形容它,我无从得知。我想,那些曾经在小巷里踱出的步子,应该是不疾不徐的,步履轻轻的,就像此时我的脚步声,回响在小巷身后长长的光阴中,回响在四周的墙壁上……这种悠长的宁静,可以把我身上的燥气一点点的退去。
  这一条小巷,每天都曾上演过一场场人生的悲喜剧,有人曾经哭过,笑过。人的一生中注定能坚守的东西太多,而所谓的灵魂,只能我独行。当我们细数时光,在这条幽深的小巷里,做一次神态安然的旅行,在柔软的视线下,朝送暮接时光的匆匆,就会让人有种不知今夕何夕的痛感。
  洗净历史沉积在废墟上的尘埃,从巷头到巷尾,从时光的隐密处,把或喜或悲的情绪放生,将世俗的心,沐浴在一片清莹里。这仿佛是一种奇怪的心路历程,当我们置身其间,曾经的迷离,沉重,终不再拘于这偏居一隅的狭小。在小巷,于脚底一寸寸地丈量时光,那份滞留于隔世古典气息里的不舍,直抵心脾。
  在中国,凡有回族聚居的地方就有清真寺,隆回县山界乡自然也拥有清真寺。阿拉伯式圆拱顶及新月标志,是清真寺建筑中最为常见的样式。清真寺是回民穆斯林进行礼拜等宗教活动的场所。回族群众的婚丧嫁娶、重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也离不开清真寺。因此,清真寺在回族群众心目中是最圣洁的地方,在回族文化中也最具有象征意义。汉语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隆回,回族主要与汉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隆回水陆交通线上,因此其经济文化较为发达。隆回山界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人民还擅长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
  回族人们都是非常尊敬老者,小伙子们一到六七岁就得进清真寺学念经;回族女孩子,六七岁就把头发都裹住,戴着纱巾,不能穿露出身子的衣服,不能穿裙子。男孩子们则戴上白白的帽子,显得格外秀气;女孩眉清脸秀,婀娜多姿非常爱跳舞。隆回回民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回回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意识已渗透到回族的思想、道德、经济及文化等各个方面,甚至回族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起居饮食、婚姻丧葬等风俗习惯也无不受伊斯兰教的影响。正因如此,在回族的一些重要的俗信禁忌中,多表现出浓厚的伊斯兰文化色彩。

  食物禁戒   
  隆回回族日常生活中,忌食的东西较多。除忌食猪肉外,教法中明令的许多食物的禁戒规定也为广大回族人民所遵守。一般说来,对奇形怪状、污秽不洁、爪利锋锐和性情凶猛恶狠的飞禽、猛兽及鱼类,回族人们都禁食。但大凡禽吃谷的、有胃的、似鸡嘴的可以吃,如鸡、鸭、鹅、鹑、鸽等;而似鹰嘴、食肉的则不能吃,如老鹰、枭、鹜、秃鹫;凡兽是吃草的、反刍的、有四蹄的、性情驯善的可以吃,如牛、羊、骆驼、鹿、兔等;反之不能食,如虎、豹、狼、狮、鼠、蛇、驴、马、骡、狗及猴、熊、象等;海中之鱼可以吃的必须是腹下有翅膀,身上有鳞,且背脊有刺,有头尾的,如鲤鱼、鲢鱼、鲫鱼、黄花鱼、带鱼等,反之不能食的有鲸鱼、鲨鱼和乌龟、团鱼(甲鱼、水鱼)等,海豹、海狮等也在禁食范围之内。回族还禁食用火器猎枪鸟铳击毙的“可食类”飞禽走兽。按伊斯兰教规定,禁戒动物的羽、革、毛、角等,可以为人所用。此外,回族认为,禁食之物在迫不得已时食之无过。因为《古兰经》讲:“凡为势所迫,非出自愿,且不过分的人,(虽吃禁物)毫无罪过”。
  禁食烟、酒、毒品。烟、酒、毒品,也是回族生活中的一大禁忌。回族一般称其为“哈拉目”(阿拉伯语,原意为“禁忌”、“被禁止的”)。禁止饮酒,源于伊斯兰教,《古兰经》“筵席”章里特别指出,饮酒是一种秽行,是一种恶魔行为,要求穆斯林远离。回族以此认为,酒能易人之志,浊人之身。往往宽言寡语者,一经酒醉,便言语失常,甚至卧地发狂、丑态百出。且酒有败坏纲纪,毁灭伦理,以致使人丧失“伊麻尼”(阿拉伯语,信仰之意)的害处,因此要求严厉禁止。不仅是酒,凡对人的精神、意志、道德以及身体有伤害性与摧残性的饮料,回族也要求不予饮用。而且根据伊斯兰教教律规定,凡是所禁之物,既不能食用,也不能卖买。
  回族禁吸香烟也源于伊斯兰教。穆罕默德曾说:“凡是醉人的,都是禁止的”。在回族人们看来,吸烟一旦成瘾,便会使人精神、身体麻醉,长此以往,乃令人喜好毒品,而毒品更是伊斯兰教予以严禁的,被称为是恶魔的行为,故香烟也就成为回族日常禁物之一,在隆回虔诚的回族家中,即使贵宾来访,回民家主人不仅不以香烟招待,也不允许来客在居室屋内吸烟。回族中有些年轻人一般平时也吸烟,但在回族老人面前须回避。在回族的葬礼上,清真寺内及家中念“亥听”(阿拉伯语,意指《古兰经》部分章节的选集,此处指回族在婚丧节庆中所进行的颂读《古兰经》等宗教仪式或活动)时,更严禁吸烟、喝酒、吸食毒品等类似“不轨”的行为。
  禁食自死物、血液。回族的信仰以为,要保持一种纯洁的心灵和健全的思想,就要有一种热诚的精神和一个干净、健康的身体。为此,凡是任何本事不纯净,并且对人无益,甚至有害的食物都是不可食的。自死物、血液便在此禁令范围之内。回族人讲,凡动物自然死亡,体内必然有毒,而一切生物的贪恶嗜欲则是由血气而生,故饮食血液对人身心无益。宰牛、羊、鸡、鸭、回族讲究一定要将其体内血液放干净,方能食用。宰杀后收拾牛、羊、鸡、鸭,要求必须先把其心割去,再收拾其它内脏,因为回族人他们认为,动物虽被宰杀,但心仍然活着。除禁食自死动物外,回族还禁食被勒死的、跌死的、捶死的、摔死的、牛踩死的、野兽吃剩的畜禽。
  自死动物与血液,无疑是回族卫生的、科学的和有益的禁忌。长期以来,它为绝大多数回族人们所遵守,因而保持了回族人健康的体魄,同时,也得到了中国其他民族的好评。
  禁食猪肉。禁食猪肉,是回族最重要的禁忌,其原因起源于伊斯兰教。《古兰经》讲:“人们啊,你们应食地面上合义的、清洁的食物”。又说:“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割之动物”。至于为何禁食猪肉,伊斯兰教明确指出,猪为“秽物”,是“不洁之物”;故不予食之。据史载,在中近东地区,由于气侯炎热,水源短缺,使得猪常常带有病毒,所以人们自古就视猪为不洁之物,且猪的形象丑陋不堪,令人厌恶。因此这一地区的各族人民,包括犹太民族,均有禁食猪肉的习俗。伊斯兰教适应了中近东人民这一禁忌,并将它作为宗教戒律之一,要求人们加以遵守。所以忌食猪肉并非是回族独有的习俗,世界上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民都有同样的禁忌。
  然而,回族对于猪的禁忌尤其严格,不仅忌食猪肉,而且对其它民族盛过、做过猪肉的炊具、碗筷、器皿也不用、不接触。有些回民甚至连“猪”字也厌恶提起,问起属相,属猪的便以“属黑的”代之;更有甚者,回民中有姓朱的,因朱与猪音同,而改为姓黑的。在一些回族家里,不仅以猪身上东西为成份制成的药物不用,连猪鬃、猪毛的刷子、猪皮衣物、猪皮鞋也不用。回族严格忌食猪肉的习俗,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明显区别于其它民族。今天,一般回民在宗教功课上虽不能严格履行,但对禁食猪肉这一宗教戒律,都能认真遵守。假如有人犯了此禁,那将会被认为丧失了做“回回”的起码标准。
  禁拜多神、偶像。信仰真主是回族人民信仰的核心和基础,一般要求做到“心里诚信,舌肉召认”,不能有丝毫疑问。真主也即“安拉”,是伊斯兰教唯一的最高神,内地回族(一般范围为长城以内)一般称为“真主”,取其“真一清静、主宰一切”之意;中国西北回民多称为“胡达”(波斯语,意为自在者)。伊斯兰教基本信仰认为:“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主的钦差”。即宇宙之中只有独一无二的真主,除此,不能有其他神,或类似真主之神的存在。回族穆斯林讲,真主是独一无二、创造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的真宰,是全知的、全能的、永恒的、贯通一切的、不可分的实体,是无始无终、无像无声、无方位、无定所,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但它的的确确是存在的,不容有任何怀疑和争辩。因此“认主独一”是回民最基本的信条,除真主之外,绝无应受崇拜的。据此,回族除面朝麦加,礼拜真主外,不叩拜其他任何神像,且坚决反对本民族崇拜神像,崇拜多神被认为有着不可恕饶的罪过。在回族的清真寺及一切宗教场所,不仅不准出现任何人的影像,甚至连动物画像在回族同胞清真寺也属严禁之列。因为礼拜时,如果清真寺大殿周围挂有人物、动物画像,那将被认为是崇拜偶像,所以虔诚的回族穆斯林,即使在居室中也不贴挂人物影像、动物画像,桌柜之上也不摆设人、物塑像。回民家中平常多以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字画和古典诗词、汉文“克塔布”(阿拉伯语,意为经典)中的“五更月”以及阿拉伯文书法,克尔白圣寺绣画等装饰。而一般回族家庭,虽然平时也不妨挂一些人、物画像和家人照片,但老人礼拜,或请阿訇来家念“亥听”时,必须将所挂人、物画像罩住,或者把画像、照片翻面。回族同胞认为,这样才算符合对真主的信仰。
  禁占卜、算卦。占卜、算卦被回族人看做是有失“伊麻尼”的行为。因为伊斯兰教六大信仰之一的“信前定”,要求人们相信天地之间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和现象,都由真主的意志决定。真主创造生,造化死,世间万事都是“安拉”的定然。回族通常讲,“一切围着太克底尔(阿拉伯语,前定之意)转”,任何人不能预知自己或别人的将来。但人们可用自己的理智来选择信仰,判断善恶,且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言论、行为负责。作为回族穆斯林要求自己顺其自然,不为所求,不为所争。如此,求卜、问卦是有悻于“前定”信仰的,回族称属污秽的“魔鬼”行为,近似于迷信。迷信又与“伊麻尼”是不相容的。所以,回族严禁求卜问卦,否则会被认为丧失了信仰,要受人唾弃的。
  禁赌。严禁赌博,是回族的一种良好的传统美德。族内若有人赌博,那将被认为是破了禁,犯了罪。因教义认为,赌博不仅使人与人之间“相互仇恨”,而且将会“阻止”人们“记念真主和谨守拜功”,是恶魔才有的行为,所以予以坚决禁止。回族由此以为,赌具有十大罪恶,即坏良心、丧品行、伤性命、用祖宗、失家教、荡家产、生事变、离骨肉及犯国法和遭天遣。回族家长和阿訇,经常以此教育子女与人们,要求他们远离赌博这种邪恶的行为。如果沾染上这一“哈拉目”,将会变得龌龊无耻,为回族众人所鄙视。
  族内婚。回族同胞素来以为,男女间的结合,必须的以信仰同一为基础。因此,回族婚姻常常只限于本民族内部。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由于回族散居全国各,与汉族等杂居,所以历史上以至现实生活中,回族同汉族和其他民族青年恋爱结婚的现象,也已屡见不鲜。其中,以回族男青年迎娶汉族等其他民族姑娘为妻者居多。
  回族人在信仰、饮食等生活方面,与非穆斯民族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回族一般实行严格的族内婚姻。一旦涉及到族外,无论嫁、娶,都要求外族青年理解、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感情,并且要虔诚地皈依伊斯兰教,否则,婚姻将会受到家人的反对。外簇青年皈依伊斯兰教,有一套较为认真、严肃的程序。首先回族家长要请外族青年来家,问其对此婚姻是否诚心,愿不愿意“随教”。外族青年若回答“是”或“愿意”,就由回族家长给其讲授一些信仰常识及饮食禁忌,令其认真遵守。经一段时间考察,认为可以信赖,便带其到清真寺,先教以大、小净的洗法(女青年则由回族妇女在家施以教导),沐浴完毕,带至阿訇室内,由阿訇再讲以宗教知识并教其背诵清真言,直至背熟。而后,方可拟定结婚日期。
  回族对“随教”青年的“尼卡哈”(阿拉伯语,意为证婚词、此指由阿訇主持的婚礼仪式)要求严格。成婚之日,父母、媒人、新郎、新娘一一到场,阿訇首先问过回族父母是否有“口唤”(意即是否允许),再问媒人是否交过聘礼,接下问新郎、新娘各自是否真心结合。之后,阿訇考核新郎、新娘有关宗教知识,请其背诵清真言,回答一些信仰问题,并再次对“随教”的新郎(或新娘)嘱以谆谆教导,勉励其牢记“信教为人之本”,而后诵经祈祷,予以证婚,讲明“尼卡哈”是根据《古兰经》,圣训勉励人类结成夫妇的原则进行的。最后,阿訇祝愿新婚夫妻生活愉快,幸福美满。这样,一桩涉及外族的婚姻,方被回族同胞认为是符合教规的,并得到大家的认可。外族青年从此也就被看做是回族的一员了,日后双方所生孩子的民族成分,自然也就以回族为准了。
  回族丧葬中的禁忌。回族的葬礼简单、朴素,但却有着较多的禁忌。人去世后,回族不称为死,而要称为“昌提”(阿拉伯语,逝世)、“无常”、“口唤”成“归真”(意即回归至真主阙于),死人称为“亡人”,尸体要称为“埋体”,以示与其它民族的区分。回族对于衷哭不禁止,人“无常”之后,家人亲朋与其永别,难免表现出哀伤之情,不由自主地痛哭是人之常情。但回族忌讳在亡人面前嚎啕大哭或跳脚拍胸,呼喊哀叫。因为教规以为亡人是顺命归真而去,家人亲朋应当相信真主的前定,而嚎哭被看做是对亡人逝去的“不满”和“怨恨”。
  “埋体”(指尸体)未葬之前,回族有守夜的习惯。守夜的亲朋好友都要洗大、小净,以保持“埋体”房内的洁净。房内不得海阔天空高声喧哗,只可追忆亡者,聊谈信仰,互相劝勉以走主道;更严禁守夜期间抽烟、喝酒与赌博。守夜时,禁止狗、猫等动物进入“埋体”房内。回族同胞讲,如果猫、狗进入房内,会惊动亡人,是很不吉祥的。此外,回族不允许给亡人送花圈、挽幛,更反对设灵堂。送“埋体”入坟地时,讲究送葬者须洗大净,而且不允许人们在“埋体”前跑动,应走在“埋体”之后或两旁。
  念“比思敏俩习”。“比思敏俩习”,为阿拉伯语,意为“以真主的名义”。回族同胞习惯在做、吃食物及进行其它一些日常活动时,都要口念或心念“以真主的名义”。如平素炒菜、做饭,油、菜入锅,吃饭、喝水之前,以及担水入缸,均念“以真主的名义”,以表明回族人时刻不忘真主造化万物之思。此外,在吃油香、蒸馍、包子、烙饼、馒头时,回族同胞禁忌囫囵啃咬,一定要首先口念“以真主的名义”,掰做两瓣或更多的小块来吃。回族女主人在厨房炸油香、馓子等食品时,也必须先念“以真主的名义”,且讲究包括家人在内的其他人没有小净不能进厨房。主人认为做这些食物时,须有虔敬的心灵和纯洁的身体,这样炸出的食物,才色泽宜人,酥脆香甜。
  宰性须以真主之名。回族人宰牲时,必须首先诵念真主“安拉”的名字,俗称“道太司迷耶”。即“比思敏俩习,安拉乎艾克白尔”,意为“以安拉之名,安拉至大”。这样所宰之物,才被认为是符合经义的,可以食用。否则,将视为妄杀而禁食。凡宰牲者必须是穆斯林,这是回族宰牲的先决条件,所以,一般回族家中宰牲,都要请清真寺的阿訇或满拉来主刀。宰性时先诵主名,然后割断禽兽的食管、气管与血管,但不能把头立即割下,并且必须空净其血液。在宰杀牛、羊、驼时,回族还讲究只捆绑这些畜物的两条前腿和一条后腿,而留一条后腿在外,并且要求使用锋锐的利刀,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动物临死时的痛苦。此外,在围捕打猎时,回族人箭射、兵击动物之前,必须念诵真主之名。这样,即使野兔、野鸡、雉、鹿、麂、獐之类被射击而死,待血流尽也可以吃。而凡为火焚而死之物,虽诵念真主之名,也不能食用。
  驱魔石。回民墓区,给人的印象是静穆肃重。不仅坟墓一排排,一行行排列得井然有序,而且你会看到每一处坟墓之上,都压有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其中有些坟墓用纯白色或纯青色的鹅卵石堆成,肃穆、庄重。这些鹅卵石,回民称其为“驱魔石”。回族人以为,在墓地上压以驱魔石,一方面可增加墓地庄重肃穆的气氛,更主要的是还可以为亡人驱魔。实际上,因早先回民的墓地多位处荒郊,时常受到野兽的侵扰,为了防止野兽(回民称为“伊比利斯”,意为魔鬼)的刨挖,便开始在坟上压以石块,以使坟内亡人得以安息。长此以往,坟上压以鹅卵石,便成了回族丧葬中的一个习俗。
  驱魔石是亡人亲属每次上坟时,逐渐携带压上去的。有的依原坟在底部周围和顶部之上压以较大的石头,而周围则用形状各异的鹅卵石铺压,坟墓仍呈长圆形状;有的则将坟墓底部以大石头堆为长方形状,而上方却用小石子堆压为椭圆形状。在回族一些先贤哲人的墓地,群众为了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之情,坟外大都以精美的青、白两色的花岗岩石砌成,底部仍呈长方形,上方大多呈拱形状,工艺精细,倍显庄重,可谓是精美的石头会唱歌。除在坟外铺压驱魔石外,山界回族乡一些回族坟内,还须放些小石子或碎石,一般置于“埋体”旁边,它同压在坟外的鹅卵石有同义之用,也是为了驱魔。
  善待鸽子与蜘蛛。回族人视鸽子为和平的象征,在有条件的回族家中,几乎都畜养有鸽子。在所有家禽中,回族同胞最喜爱的也要数鸽子了。来到邵阳市隆回县山界回族聚居区,常常会看到成群的鸽子,在空中悠然飞行,回旋不离,那悦耳的哨音,为人带来和平与安宁。
  鸽子是和平、吉祥的动物。据传说,鸽子及蜘蛛网曾救过伊斯兰教“圣人”穆罕默德,穆斯林回民因而忌杀鸽子。清真寺里的阿訇一般不替回民宰杀鸽子,除非回民中有危重病人要补身体,或者作偏方治病用时,乃讲究用“金刀子”宰,“银盘子”盛血。同样原因,回族同胞也忌讳随便乱打蜘蛛,屋内出现蜘蛛,或者有了蜘蛛网,只是将其轻轻扫出屋外。
  禁踩蚂蚁。在回族居住的村庄、院落,无论大人、小孩,看到蚁群、蚁巢,总是小心翼翼,绕道而行,决不有意踩踏。遇到阴天,蚁群大批出巢时,回民大家走路更为谨慎,小孩若故意踩踏蚂蚁坝要受到大人的谴责。据回族传说,在穆罕默德传伊斯兰教初期,蚂蚁挽救了伊斯兰教和早期的穆斯林,蚂蚁有功,故回族人忌讳随便、故意踩踏蚂蚁。
  回族人民勇敢善良,纯朴敦厚,由于信仰伊斯兰教,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回民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礼仪规范,并积衍钟聚出别具一格的民族心理和社会习尚。这一现象经世代承袭,长期因循,对回族社会生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至今仍有很强的民族性。

  沿着山界民族团结大道,我来到了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的隆回山界回族乡老屋村。邵阳市隆回县山界回族乡老屋村,位于山界回族乡市回族聚居区内,凸显了回族人民的特色。老屋村边上有马家冲、椿树岭等,物华天宝,英才辈出,物产丰富,人勤地灵。在老屋村,我们参观了古朴的清真寺。穆斯林所到之处首先要建清真寺。
  “阅尽千葩百卉春,此花风味独清真”。“清真”,原为普通的名词,是纯洁质朴的意思。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借用了“清真”一词,并赋予“清真”以新的含义加以“垄断”专用。如明清之际的回族学者解释为:“清”指真主清净无染,不拘方位,无所始终;“真”指真主独一至尊,永恒常存,无所比拟。从此以后,回族穆斯林虔诚地称伊斯兰教为“清真教”,称其寺院为“清真寺”。
  回族的清真寺职能用途比较广,作用较大,它既是回族穆斯林沐浴洁身、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又是举办宗教教育、传播宗教常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讲坛和经堂,也是回民举行聚礼、调解纠纷和兴办教育的场所,还是回族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公益事业的一个中心。回族穆斯林每日五次礼拜,每星期五的主麻聚礼以及一年一度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都要在这里举行会礼。阿訇平时还要在清真寺给满拉讲学,给回族群众讲“瓦尔兹(戒劝)”,主持婚丧嫁娶屠宰食用禽兽等有关活动。在动乱年代和革命战争年代,清真寺曾成为回民群众进行反抗斗争的重要场地。现在凡是回族聚居的地方,都建有清真寺。湖南隆回县山界回族乡有五座清真寺,东西南北中,分别位于四方井清真东寺、架枧清真西寺、山界乡政府清真北寺、窑里清真南寺和郑家清真中寺,皆为隆回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回族人都信仰伊斯兰教,人人信奉“真主”,希望得到“真主”的保佑。回族伊斯兰教有相当严密、完整的组织,主持清真寺及其宗教活动的人称为“阿訇”,“阿訇”的波斯语译音是教师之意,是回族对伊斯兰教学者的尊称,是宗教职业者,具有很高的威望。为开展宗教活动,回族还组织有董事会(或称乡老会),职责是管理好清真寺的田地、房产和财产,聘请“阿訇”监督回民群众参加宗教活动等。清真寺的田地由回族群众租种,所收的租谷和出租房屋的收入都归寺庙所有,是举行宗教活动的经费来源。清真寺也经商,以增加收入来补充宗教活动经费。回族的宗教活动及宗教意识也都渗透到经济活动之中,构成了回族的经济特点。
  由于宗教的原因,回族少与其他民族通婚。按照伊斯兰教的规矩,回族的小孩出生后要请“阿訇”帮起名字,长大至几岁后要学念经,与大人一起到清真寺去做“礼拜”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法律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人人信教和从小念经的情况已有所改变。隆回县凡是回族居住地,在乡村,总是一片片一块块地集中在一定寨子或山村,例如山界回族乡;在城镇,又总是集中在一定的地段和街道,例如隆回县城桃花坪工商下街及建设街一带。回族同胞的主食以米、面为主,肉食方面禁忌颇多。
  在隆回山界乡回族聚居地,回族老年男子喜欢穿黑色或者灰色的长衫,中年男子爱穿白衬衫,外套黑坎。回族男子多戴号帽,上清真寺礼拜时,则头缠白包头。回民号帽大致有两种,一种白色、黑色或红色的平顶圆帽;一种下圆上尖带梭的“弁冠”。而回族妇女则披盖头。盖头,亦称“面纱”。穆斯林妇女的遮面护发头巾,从头顶直垂肩部。盖头既是装饰品,也起防沙保洁作用,已成为回回民族习惯。回族男子对胡子很讲究,因年龄和教派的影响,回民男子胡子的形状也各异。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回民服饰无论新旧,都以整洁、得体为上。“居处净”是指回民生活环境的清洁与美化。回族民居讲求整齐、美观、大方;室内外多饰以山水风景、几何图形、植物花卉、砖雕等,室内喜挂阿拉伯文中堂字画;院内喜种葡萄、果木、花草;院内鸡棚、鸽舍、畜圈、牛栏各有所处,里外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现在的隆回回族久居汉族之中,在不少的生活细节上表现出回汉文化的相互交融和谐共生。他们在开斋、宰牲(古尔邦)、圣纪这三大节日中尤为重视开斋节,届时要在清真寺举行大型的庆典,各级党政领导和兄弟民族的群众都要到清真寺里祝贺。又如回族人原是不贴对联的,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文化的相互交融,现在很多回族家庭在开斋、结婚,甚至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也请阿訇写上红红的“经对子”贴于门边,以示自己喜庆的心情。
  在山界回族乡游观清真寺,至此,我对隆回回族文化的理解,已经越来越深入了。回民清真古寺,它让我非常全面地接触与了解了隆回回族及其所信仰的文化的内涵与魅力。爱国爱教,是湖南隆回回族文化的核心理念。古寺苍桑二百年,信主爱教多圣贤;今朝穆民逢盛世,旧貌从此换新颜。
  最后我用我的一首《沁园春·赞山界穆斯林》词一首结束我的这篇文章,因为这首词不只是表达了我的心声,同样也代表了我们所有到达隆回山界的观光游客的共同心声。

《沁园春·赞山界穆斯林》
山界风光,
蓝天白云,
蔗林泥滩。
望山川水角,
波浪滔滔
山界河边,
碧波荡漾。
回新回辉,
穆民之乡,
邦克之声充云天。
清真寺,多宏伟庄严,天堂人间。
 
直达乐园之道,
引穆民兄弟,促和谐。
守五时拜功,信道行善。
历史悠久,人口上万,建寺五座,勤劳和善。
宣传古兰,引导人类向正道。
穆斯林,中国南方(隆回)明珠,光辉灿烂。
另附诗一首《清真寺印象》以飨读者。
 
清真寺印象
离开城市的喧嚷,
离开世俗的欲望……
哪里能找这么一块地方?
肃穆,圣洁,安详!
这里没有强权的霸道,
没有纳贿的肮脏,
没有升官的阶梯,
没有发财的梦想……
这里是一块超凡的净地啊,
遥遥地对这后世的天堂!
那些在人世上碰了壁的,
又朝这里转了方向;
那些被罪恶抓搓心的,
又到这里寻找失落的理想……
啊!清真寺啊——
社会大海里的一个小岛,
人间和天堂的一道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