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文化大家谈 > 文艺评论 >

微媒体的审丑艺术探析

来源:新浪邵阳文艺评论博客撰稿:聂世忠时间:2017-01-19点击:

微媒体的审丑艺术探析
来源:新浪邵阳市文艺评论博客   邵阳学院 聂世忠
 
摘要:我们应该正视微媒体的传丑、审丑,它对社会影响极大,本文描述了微媒体丑恶事件产生的现象、背景及原因,客观分析了微信审丑的特征,反思微信审丑中的问题误区以端正大众健康的审美观,培养大众审丑审丑的鉴赏力。
In this paper: We should confront the media of ugliness, ugliness, and its influence to society is grea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icro media phenomenon, the background and reasons that ugly incident, an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 media ugliness, reflect problems in micro media ugliness and misunderstanding to the aesthetic view of public health, to cultivate the public appreciation of ugliness
关键词: 微媒体 审丑 探析
Keywords:Micro media ugliness The article
 
  一、微媒体中美丑的变异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没有网络”、“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就是微信时代!腾讯在2013年1月15日宣布微信国内用户3亿,《》评价中国微信为“正积极尝试扭转中国本土互联网产品无法推向世界的命运”。
  2015年3月湖南邵阳市发生了一起女司机酒驾被查,女司机在车上脱掉衣服只穿胸罩,下车后又脱掉所有裤子与警察发生肢体冲突(见2015年3月11日微信号quewen2014),这段视频经过微信一下子传到课堂,课堂上微信的力量比教师上课的吸引力强大无比。被千古传诵的造物者的神迹之“人体美”在微信中变异为羞耻丑陋的袒胸露臀。让人浮想如米开朗基罗的《失乐园》的亚当、夏娃在今天 的微信里摘掉遮羞树叶裸奔在沥青路上。
  微信文化是典型的个性文化的一种,显得自由多样,标志我国人民的生活经济文化形态的转型。微信改变了传统的电影电视艺术传播方式,被视为“富媒体”的微信在蚕食着大众的阅读空间,这种浅表化碎片化的传播颠覆了传统美学,反传统美学微时代的艺术美学呈现出草根、微小、便捷、琐碎、互动特征。传统美学意义上的崇高神圣感消失了,对革命英雄主义的讴歌被眄视,微信用户发布信息的种类,扩大了传播内容的表现形式和信息容量,有专家指出:“微”作为以去中心化、动态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和赛博化为特征的新兴的传播方式,在文化和日常生活层面上,它是一种祛魅时代的平民文化,去精英化时代的草根文化。
  微时代的审美也被挤压至“微”,滴水般的碎片丑信息影响社会细胞层,纷杂冗乱的信息冲击社会,尽管微信丑艺术不如传统艺术美那么永恒经典,但这种零碎的短艺术以丑恶自私迷惑大众,容易造成谩骂、猎奇、以致围观,微媒体的无微不至、尽微致广,最后会造成全中国的审丑“集体狂欢”,微媒体的“微言大义”已经深入了中国人的意思形态。
  微媒体审丑就如网络病毒一样胁持艺术的传播,有时让人束手无策,特别是小青年们猎奇心强,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容易接受丑陋、荒诞、恶搞、炫富等恶俗视频画面,导致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改变,在现实交流中易发障碍,在微信细碎时间中变得浮躁,真正像躺在床上吸大烟般懒得思考,“微信”成为了“危信”,前些年的网络审丑形象代言人凤姐、芙蓉姐姐、hold住姐、干露露、犀利哥,近年的“秦火火”、“立二拆四”、炫富的“郭美美”、微信中被传火热的北京优衣库不雅视频、“用鸡鸡作画”、“裸体婚礼”等等引发了“注意力经济”,倾倒了大众,在微信里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精英文化与劣根文化交融,同时,微信传播的自由随意迎合了小青年们的心理需求,他们的思想行为动态难以被掌握,主流媒体的审丑教育相对尴尬。在微信中带来的国外文艺思潮侵蚀殖民化过程中,艺术的真善美被假恶丑毁灭,微信时代的美学主导错位,无原则艺术态度造成了艺术的失范无序与杂乱无章,微信丑恶事件的传播歪曲了人类价值观、异化了人类的生存观,消解了人的自然与自我的平衡关系,扭曲了人性,影响社会群体情绪,甚至给人类带来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消极悲观无望等情绪。造成人格分裂、自私、私愤、金钱至上、道德紊乱,微媒体建构的世界让其捉摸不定、犹豫彷徨使人的精神层面失落,享乐欲望与价值理性分裂与对立。正确的美育观频频受到丑恶荒诞的纷扰,处于对艺术和艺术感受的启蒙期的青年,因单纯与缺乏经验陷入迷途中,特别围观这些丑恶荒诞的东西时人们会显露出某些轻狂和草率。
 
  二、 微媒体与审丑艺术特征试探析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后美学研究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但在对“丑”的准确定义方面被认为是美学界的“哥伦巴赫猜想”。十年前国内对“行为艺术”中血腥暴力色情等丑恶荒诞艺术的研究较热,如陈履生认为:行为艺术在中国走向一种难以容忍的极端,则已经超越了艺术的界限。2009年2月由国务院新闻办与文化部、公安部等七部委联合查黄关闭了五百多家传播淫秽色情与低俗网站。信息年代高科技纷繁缭乱的新艺术样式呈现社会的时尚,时尚与经典这对矛盾怎样融合?微媒体传播假恶丑为何有极大的围观效应?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微媒体中的审丑艺术研究空间亟待深化。
  微信流媒体传播也可视为一种艺术,首先我们要弄清艺术丑、艺术的丑与艺术中表现的丑三种关系,“欧米哀尔”雕塑是艺术家罗丹用雕塑艺术语言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丑,这里把丑作为一种美来表达了,莱辛曾说过艺术家可以把丑作为一种美的组成因素,美学史上自从罗森克兰茨于1853年《丑的美学》出版后丑变成了一种审美形态。刘海粟指出:“艺术是表现,不是涂脂抹粉”。?
  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再现成为了艺术审丑,人们通过审丑得到美感或快感,美术史上所表现丑的那些经典名作如:蒙克的《呐喊》、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达利的《内战的预感》、杜尚的《泉》包括国内的罗中立的《父亲》、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等等这些作品属审丑范畴。
  其次,我们要弄清微信审丑正负面的作用,特别是负面的作用。这样,我们才会有积极的应对策略。我国的艺术审丑在文学、美术、音乐、影视各领域成为了流行时尚并世俗化,微信的发明使审丑跨越入全新的自由审丑时代。微信审丑不同于上述经典艺术的审丑属新载体审丑,微信审丑并非空巢来穴,离不开传统审丑的影响,也离不开国外后现代主义与艺术思潮的影响,微信这种新载体审丑表现为审丑艺术的转向,微信艺术把中国的互联网艺术推向了世界,微信流行的通俗艺术便是对我国“主旋律”艺术的补充。在大众对传统审美产生疲劳年代微信审丑艺术弥补了审美心理需要,产生微信审丑的围观,难辨真假,微信用户的刷屏围观诞生了层出不穷的丑角,他们的种种丑态使交互双方都获得心理满足感。微信审丑带来了崇高感、快感、恐惧感等艺术情感体验,这是一种娱乐他人与自己,满足好奇心,寻找刺激快乐减轻压力放松情绪的社会需求。微信艺术审丑暴露社会弊端使得人人都是艺术批评家,微信成了针砭痛斥丑恶的工具。
  微信技术的日新月异出现微媒体艺术新特征,微视频图片艺术冲破了话语权的限制性、呈现为受传合一的交互性,与传统审丑艺术相比微时代的审丑审恶审假表现为感性化、大众化、平民化、碎片化、漂走化。只要刷屏就有惊喜!微信的审丑不只是专属艺术的名词,微媒体传播的免费复制粘贴使微媒体审丑即刻成为了生活中的平民化,人人都是审丑艺术的传播者、批评者,人人都在自我表达,甚至一些自恋者频频发送丑异图片视频获取认同、追求娱乐。正是由于微信的这种特有的媒介功能使得微信审丑狂欢于世。
  此外,我们必须从制度层面规范微信审丑艺术。通俗-低俗-恶俗,这也是微信审丑的另一条路线,国务院新闻办出台了我国对丑恶艺术的界定:低俗内容主要包括,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内容,包括宣扬血腥暴力、凶杀、恶意谩骂、侮辱诽谤他人的信息;容易诱发青少年不良思想行为和干扰青少年正常学习生活的内容,包括直接或隐晦表现人体性部位、性行为,具有挑逗性或污辱性的图片、音视频、动漫、文章等,非法的性用品广告和性病治疗广告,以及散布色情交易、不正当交友等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的内容,包括走光、偷拍、露点,以及利用网络恶意传播他人隐私的信息等;违背正确婚恋观和家庭伦理道德的内容等。
  尽管对微信的公众平台有不同认识,但现在不少纸质媒体都在抢占微信平台,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迅速发展为微信公众平台,而且发展势头迅速,不少商家也以艺术的名义开设微信订阅号平台,不少艺术类的微信平台成为了艺术爱好人士手机中的项目,微信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马路、教室、餐桌上、床上都有人在看微信,微信被大众的快捷接受性使创建艺术传播与教育工作微信平台不受环境时间限制,利用微信作为教育教学的手段,拓展了艺术教育的平台,可缩小“代沟”,增进交流,提升相互信任感消除隔阂。把微信艺术审丑与审美并提,丰富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都需关注的事件。
  微信时代丑恶艺术不少是受到国外殖民文化、后现代艺术理论炒作影响:以虚无怀疑、相对非理性主义去消解系统统一性、颠覆经典艺术、否定一切、去中心,捣毁传统和真善美统一的理想。(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特指出“后现代艺术展现了一种随心所欲,新的玩世不恭和新的折衷主义”。后现代主义在艺术的创造上排斥艺术价值的精神性,是彻底相对主义的、无政府主义表现。否定艺术的本质特征、抵毁人类的道德价值和习俗而追求低糜沉沦、追求无序性、无中心、无审美,否定人类、毁灭残杀生命。
 
  三、微媒体审丑艺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微媒体审丑中发挥综合学科的运用
  我国目前对微信审丑艺术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相对网络审丑艺术研究而处于薄弱,对微媒体审丑艺术的研究要从全方位考虑,要通过事例举例实证分析进行逻辑演绎,从艺术学、美学、传播学、经济学等学科入手进行客观分析研究。现在大众对微信媒体传播的图片视频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图像驱动文化使文化产品的消费呈现碎片化、表层化和快速化,微信图片视频可以跨越网络防火墙,与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与文化交往,微信信息带有较大的感性与主观性,难以让大众对收到的信息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一触即发使人人成为不良信息的传播者、网络文明的破坏者。
  微话语的大量繁殖带来新的社会和文化的问题,中国微媒体丑恶艺术的发展和表现如水面斑驳漂浮不以理性的方式来推展的,作为艺术教育者应该正视微媒体的双重影响,要看到微媒体给艺术教育带来的机遇。艺术教育者在跟学生进行交流过程中要把握好微信时兴的网络语言、丑恶现象、艺术新闻,通过丑恶背后的分析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二)根据微媒体接受的心理交流特征进行审美教育交流
  微信时代对审丑艺术的欣赏需要有很强的的心理适应能力,艺术教育管理者需要时刻把握大众心态,掌握大众交流方式与大众心理,将一些不良事态控制在萌芽状态,在当前大众审美疲劳、迷惘的微信年代亟待从学术理论上对微信审丑艺术做系统梳理,把被微信侵蚀了的精英权威美学观再树立起来,微信在传播丑的事件时就具有了批评价值,“审美的丑是一种以艺术性的否定来肯定现实存在的美,它能使人们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颤,化腐朽为神奇,于丑怪中见光华。”
  在微信年代蒙昧时代的浓情、游牧时代的无私无畏、农耕时代的好汉英雄主义、工业时代的科学理性仍然具有生命力,微信里同样可以张扬古希腊罗马的至尊崇高、文艺复兴的神人同形同性之人文主义、古典浪漫主义,再造阿弗萝蒂特之美,同时也可表现百花齐放、魏晋风骨、汉唐恢弘,让拿破仑、成吉思汗精神化为微信年代的英雄高尚,继承传统铸造微媒体年代的“男神”与“女神”,利用微媒体即尊重英雄更关爱平民的特色,在“微”生活中提高大众的审美鉴赏力,让微媒体的审美遍地开花、触向每一个社会细胞角落,利用微媒体传播优雅与崇高的大美风尚,消解那种多元碎片的丑恶娱乐。
  (三)主流媒体转向
  我国主流媒体为电视广播、各级党报党刊等,自从有了电脑手机,大众接受新闻又添了新工具新载体。现在是“微媒体”年代中国的媒体体制到了非改不可了,微媒体在我国其实早在《诗经》、《庄子》、《论语》、《老子》这些经典微言可算得上“微媒体”,这些都是见微知著、微言大义的微媒体言论,也可为中国传统的主流媒体言论,现在吃皇粮的党报、卫视应该结合微媒体时代对大众被荒诞丑恶艺术吸引力的实际需要在多学科领域进行研究,占领微媒体为主流媒体。网络、博物馆、美术馆、报刊、杂志等等平台要对丑恶荒诞艺术进行分类整理分析,辨别良莠,形成对审丑艺术本质的科学认识,提出充实理论依据。通过个案研究将通过对“微媒体时代的审丑艺术”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和剖析,揭示在微媒体年代审丑艺术的交融特色规律与本质,使大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树和谐高尚的审美社会。
  (四)形成微媒体“自我净化”机制
  在当今信息泛滥与信息处理信息社会智能化的网络遍布社会各个角落年代,人们的生活网络wifi中需要对纷至沓来的信息进行甄别、选择和处理,从而把生活变得清晰、条理、高效、愉悦。作为微媒体时代的审丑艺术要开展课题研究发挥专业特色如用图形图像学理论去整理出中外审丑艺术实例,系统梳理微媒体时代的审丑艺术特征,深入分析微媒体审丑功能,运用艺术学、美学、文学、哲学、传播学、广告营销学等人文科学的知识与网络技术、计算机图形图象技术、印刷技术、包装材料技术等科学知识评价微媒体审丑意义价值,对每时每刻都在充斥着人们的视野积极和消极的信息扰动人们思维和情感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分析,特别是对给本来快节奏的生活带来了烦躁不安泛滥信息进行艺术剖析,梳理出微媒体时代审丑理论,提出新的微媒体时代审丑理念。让大众在快速高效信息社会生活有更多的富余时间,精神得到更多舒畅安逸。
  本文得到湖南省邵阳市社科联立项《微媒体审丑艺术研究》项目的(邵社评[2016]3号)资助
  作者简介:聂世忠(1961- ),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从事艺术与设计基础与理论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