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文化大家谈 > 文艺评论 >

穿越历史的山风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丁华时间:2018-04-26点击:

穿越历史的山风
——简评邵阳市民盟作家彭如的文史随笔集《山沟里的风》

  作为一个隆回岩口人,有一本书非常值得一读,那就是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岩口籍民盟作家彭如的《山沟里的风》。这是一本文史性随笔散文集,2016年7月由湖南省邵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编印出版。全书105千字,有彩色图片20幅,书里插(配)图50幅,书中展现的是隆回县岩口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隆回的民俗、民物、民风、民土等历史与文化。2018年雨生百谷时节,我趁周末假日闲遐,再次捧起这封面呈洁白的配有《虎形村田垅小山》彩图怀旧风格的书籍,差不多一口气读完了全书。合上书本,我仿佛听到家乡岩口那九龙山山沟里恒古的风声、舒畅的雨声、九龙山松涛声、清新的谷雨茶笑声……山风回声,声声入耳;山风回声,澎湃而又恬静。山风如酒,山风如歌,山风如岚,山风如琴,在岩口已经城镇化的今天,这是一种幽远而美妙的天籁之音,带给我心灵回归的美好享受。
  彭如,1964年10月出生于湖南邵阳市隆回县九龙山山下岩口镇岩口村。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现任隆回县第八届政协委员,自媒体《九龙回首》网主编。

  以我肤浅的认识,窃以为《山沟里的风》有以下三个特色或称亮点,借以与读者分享。
  第一,寓知识性、科学性于一体,简约而又系统地介绍了隆回县岩口镇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岩水河变迁和九龙山山沟里的风古今的历史穿越。
  九龙山是隆回四大名山之一,也是岩口镇的父亲山;岩水河是湖南省资江的主支流之一石马江的主源流,更是岩口镇的母亲河。正是九龙山和岩水河千百万年生生不息的伟大运动,才造就了岩口平原、大观平原、朴塘丘陵、添壁马头山梅塘山地和白竹坪垅岗,才有了岩口镇192.7平方公里土地,才有了今天岩口镇内68545人口及高楼林立东南形万家灯火的奢华景象。在沧海桑田恒古漫长的岁月里,大自然的异功神力果然是基础,而人类适应自然的伟大创造也是不可或缺的动力,真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而“天人合一”,正是我们通过解读,对岩口及隆回县的风情、风俗、风土、风物、风华的梅山地域文化内涵的理性认识。
  《山沟里的风》以首要位置和近二分之一的篇幅,简约而又科学地介绍了岩口镇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隆回民间故事、风土民俗,还有山沟里的风古今的历史穿越。《山沟里的风》一书有三大类,即岩口镇的文物和非遗、隆回民俗风情及文史随笔。隆回以及岩口这千百年来林林总总的历史事件、人与自然的抗争、社会进步的足迹,你都可以在彭如的《山沟里的风》书中找到线索和答案,读后会有清晰的了解,省却你从浩繁史料中查找的时间和辛劳。
  《山沟里的风》该书不是学术专著,也不是教科书、工具书,而它寓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汇众多文史资料信息于一炉,能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对隆回特别是岩口镇自然历史地理民俗文化有概要认识。所以,我称之《山沟里的风》它是一本“文史性随笔散文集”。
  第二,作者以艺海拾贝的手法,荟萃了璀璨无比的隆回梅山文化,提示了岩口人以及隆回人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脉络,展示了大隆回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说《山沟里的风》这本书是“文史性随笔散文集”,还因为《山沟里的风》
  这本书文笔好,可读性强,在具有文学性外,还兼具一定的资料性。
  隆回岩口这个九龙回首的地方,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时属楚国,时称“楚南滩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始分属邵州新化县与邵阳县。岩口镇辖区大观片区在清代隶宝庆府新化县永固团朴塘村,岩口镇其他大部分地区在宝庆府邵阳县辖地属隆回巡检司七都和长鄄巡检司六都。民国二年(1912)废团都,建乡保制,岩口分属新化县永固镇朴塘乡和邵阳县果胜乡。1949年10月11日隆回解放,岩口属隆回县一区管辖。1951年11月,新化县所辖27村划归隆回。同年建隆回县岩口九区。1956年岩口九区并入滩头办事处;1958年10月1日建岩口人民公社,年底并入滩头公社,岩口设办事处。1961年8月重设岩口区,辖新田、大观、朴塘、马头山、添壁、梅塘6个人民公社。1978年马头山公社合并到岩口公社,1984年5月岩口人民公社改为岩口乡人民政府。1995年5月,隆回县撤区并乡,岩口、大观、马头山、添壁、梅塘合并为新的岩口乡;2006年9月15日,岩口乡撤乡建镇为岩口镇。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在岩口这块热土上,围绕着九龙山美丽的风光,沧海桑田的家园,村镇田园的乡情,麦稻渔织的农耕……写下大量诗文,罗织成五光十色、璀璨无比的湖湘文化,折射出岩口人自强不息的大气精魂。《山沟里的风》的作者彭如,花费大量心血,笔耕不辍,勤奋艰辛、艺海拾贝地把岩口镇的文物和非遗文化、岩口的民俗、隆回的民间故事等湖湘文化瑰宝创作出来,呈现在世人面前,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
  第三,以抢救式的走访调查,或以彭如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文字,鲜活而又传神地描绘出隆回奇异的梅山民俗文化饕餮,弥补和丰富了隆回文史的文献库藏。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岩口及隆回过去众多习以为常的景象和民间手工业以及隆回民俗,正迅速从人们的视线中退去。比如岩口豆腐的制作、失落的香粉纸、传统的手工制香、石匠手工艺、米粉肉的传统制作、油菜籽榨出香油的制作、岩口民间的中秋习俗、七月半接送老客的民俗、民间祭观音的风俗、梅山坛神的灵气与传说、弹匠弹棉花的手工艺、魏午庄的故事、干鱼庙的地名故事、千谷坳由来的地名故事等,而这些留在人们记忆中的丰富的湖湘文化,地方文献、市县级文史资料中却鲜有记载,甚至完全没有。彭如的《山沟里的风》则很好地补上了这些不足,在《山沟里的风》一书中40篇文章中,彭如通过艰辛笔耕,重现了这些岩口以及隆回山沟里的风情,成为呈献给读者大众的丰盛文化饕餮。
  《山沟里的风》的作者彭如是土生土长的岩口人,对岩口这块九龙回首的热土有着异乎寻常的感情。他出于历史责任感,出于对隆回和岩口故土的热爱,抢救式地通过辛勤的走访调查,或以自己亲身经历写成一篇篇文笔生动、趣味盎然的文字,为读者描绘了近现代隆回一幅幅动人场景。书中有对在豆腐世家看打豆腐的描写;有对香都陶匠的回忆;有《望星楼通书》的前世今生的心声;有在那激情燃烧岁月中的野趣;有岩口镇金星岩、河边惜字塔、塘坳化字炉、星塘彭氏宗祠、九龙山膝头岭古驿道、大观朴塘桥、岩口861军工洞体等的故地旧踪;有逝去的榨油声和尼庵神庙的钟鼓声……这些飘着酱香酒香清茶香泥土香的鲜活、清新逸远的山沟里的风的文化结晶,将成为一颗颗闪亮的夜明珠,而添入湖湘文化宝库。
  家乡岩口有文人闲谈无聊时说过这么一段话:“岩口要想发展,必须走改革开放的强镇之路,坚持改革不止步,开放不停步。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甩开膀子加紧干!必须走旅游兴镇的路……必须高度重视岩口镇文化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开发利用,切实加强对岩口文化九龙山文化的挖掘、提炼、解读、升华,并使之与人文精神培育、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富有历史底蕴、彰显时代特征的岩口特色文化”。这不过是文人间一句开玩笑的戏言“乱弹琴”,今天笔者想来,彭如的《山沟里的风》正是实践的这一戏言,实实在在地为今世及后人做了一件极好的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引自《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读《山沟里的风》可以使你感受到隆回人民、岩口人民、魏源故里的人民热情而又贲张的血脉,可以使你享受到隆回梅山文化家园的甜美与温馨。所以,笔者要向家乡各位文学爱好者、有闲时间读书阅报的读者朋友推荐阅读家乡本土邵阳民盟作家彭如先生的《山沟里的风》。

2018年4月26日丁华于广州
(编辑曾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