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文化大家谈 > 文艺评论 >

读莫美老师的长篇传记文学《李续宾传》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欧阳恩涛时间:2019-09-16点击:

一部填补李续宾与湘军研究的空白之作
——读莫美老师的长篇传记文学《李续宾传》
 
  李续宾堪称湘军最主要的缔造者之一和湘军胜局最重要的奠基者之一:他于1839年创建的乡团,开创了晚清湖南创办团练的先河;他于太平军进入湖南时“首倡团练”,是湘乡县团练的主要募集者、出资者、训练者之一;他与罗泽南共同统率的部队最早使用“湘军”名号,最早使湘军“名震天下”;他在岳州、武昌、半壁山、九江等关系湘军生死存亡的战役中均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创下“一时诸将之中,无与伦比”的战绩。梳理、辨析其思想、作为、影响,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湖湘文化和湘中地域文化都颇有重要的意义;而莫美老师的长篇传记文学《李续宾传》(岳麓书社2019年6月出版)以求真、扎实、严谨的学术态度,生动、传神、细腻的文学笔调,将湘军名将李续宾波澜壮阔的一生精彩再现,特别是展现了李续宾才识过人、用兵如神而又谦恭自让的湘军风彩,为广大读者和湘军研究者提供了扎实的史料,正如著名学者唐浩明先生在序言中称该著是“填补李续宾与湘军研究的空白之作”。
 
  一、在《李续宾传》中读到了一位才识过人、谦恭自让的湘军“儒将”
  近代湖南人才辈出,湘军集团则是近代湖南最大的人才群体,而湘军中湘乡籍(包括今娄底的双峰、涟源和娄星区部分地区)将领人数之多、声誉之大、战功之著、任职之高可谓居湘军之首。陶用舒教授在其《近代湖湘人才群体研究》一书中统计湘军兴起前后人才中115名较有影响力的人物,在全省37个县市中湘乡最多有26人。据同治《湘乡县志》记载,从咸丰三年到同治八年湘乡将领共有7886人,其中有32人载入了《清史稿》人物列传。上述七千多官员中除曾国藩是道光年间任朝廷高官外,其余都是咸同年间从湘军发迹的,在这短短的十余年间湘乡一县出了这么多将领而且有一批显赫人物载入国史,这不仅是湘乡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就在我国古今历史上也属罕见,李续宾就是这一时期湘军的代表性人物。
  李续宾嘉庆二十三年(1818)出生在今涟源市荷塘镇的一个耕读之家,兄弟五人他居老四。五岁开始,与兄弟们一起在家塾“将就书屋”学习,由父亲李振庭督教《孝经》等;从七岁开始,他在父亲指导下学习《毛诗》《尚书》等经传之书,打下了较为扎实的蒙学基础。与此同时,他非常热爱体育锻炼,身体强壮,十一岁时身高已经超过四尺,“有奇力,胜百斤重任。”十二岁时,他拜族人李白适为师,又与同县王勋结为好友,“约岁往还,互证所学。”自此到十六岁前这四年间,李续宾在继续攻读科举事业的同时,与好友王勋、彭昌侃等同学骑射、拳棒之术。道光十七年(1847)他又与王勋相约拜罗泽南为师,从而在往后的三、四年间,学业大有长进。然而,就在李续宾满怀信心朝着既攻举业又练武功、文武并进的目标前行时,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咸丰元年(1851)初爆发于广西金田村,封建地方统治秩序大乱。
  太平天国农民起爆发后,李续宾与其师罗泽南随即着手在家乡湘乡举办团练自保以定人心,并撰写《孙子兵法易解》等通俗读物,定期在团勇中讲习。为此,曾任曾国藩幕僚的王定安在其《湘军记》一书中提及湘军之肇端时写道:“湘军初兴,王錱、罗泽南皆讲步伐,谙战阵,深沟高垒,与贼相拒。曾文正采其说而立营制,楚师之强,莫与京矣。”而著名学者钱基博先生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中说:“无泽南,无湘军。”在该书中,钱先生将罗泽南、李续宾、王錱师徒三人单列成章,视之为影响湖南学风的重要人物,排列仅次于汤鹏、魏源两大学者,而居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之前,这本概述近代湖湘文化重要著作确乎注意到了罗泽南、李续宾等作为创建湘军的重要作用。
  咸丰二年(1852)太平天国长驱直入湘南重镇永州、郴州等地,李续宾与其师罗泽南等率团练严密设防湘乡,受到县令朱孙贻的嘉奖。咸丰三年初,李续宾、罗泽南应曾国藩之约,同赴省城长沙,先后在长沙、衡阳两地实心协助曾国藩“别树一帜”练湘军。次年春,随曾国藩从衡阳挥师东征,随后转战湘北、湖北、江西等地,因功至知府,以道员记名。咸丰六年三月罗泽南阵亡后,李续宾全权统领原罗泽南部湘军,至咸丰八年十月败亡三河之役这两年多时间,转战鄂、赣、皖等地,攻城掠地、战功卓著,被公认为湘军中一位才识过人、谦恭自让的湘军“儒将”。
 
  二、在《李续宾传》中读到了一位用兵如神、有勇有谋的湘军“悍将”
  李续宾是湘军著名将领,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英勇善战,因战功受清政府的重用。在湘军的七年中,李续宾“先后克复四十余城,大小六百战,所向无前,一时诸将中无与伦比”,特别是咸丰六年三月罗泽南阵亡后,李续宾全权统领原罗泽南部湘军,至咸丰八年十月败亡三河之役这两年多时间,转战鄂、赣、皖等地,攻城掠地、战功卓著,被公认为湘军中一位“专以救败为务”的用兵如神、有勇有谋的湘军“悍将”。
  纵观其一生,有四场有代表性的战役,即岳州会战是李续宾在湘军中暂露头角一战、半壁山之战使李续宾“知兵之名名震天下、武昌之战被称之为“圣功”、九江之战则是李续宾军事生涯的顶点。为此,莫美老师在《李续宾传》一书对这四场代表性战役都作了细致的解读:如咸丰四年夏攻打岳州时,面对数倍于己的太平军,李续宾巧布疑兵,并命人四处张贴告示,造成了援兵将至的假象,最终击退了太平军,打出了“白旗无敌”的威风;咸丰四年湘军分三路东征,李续宾与罗泽南攻至半壁山时,遭到了太平军十倍兵力的分割合围,李续宾指挥湘军置之死地而后生,依靠山势死战,最终拿下了半壁山,并与援军趁势攻占了田家镇,此战过后,李续宾“知兵之名震天下”;咸丰六年李续宾二克武昌,胡林翼称之为“圣功”,是“生我楚人”;特别是咸丰八年四月李续宾的九江之战是其军事生涯的顶点,莫美老师在《前言》中认为这场战役扭转了整个战争的局势,史学界认为天平天国兴亡以天京事变为分水岭、清军胜败以九江易手为分水岭,湘军攻克九江后实际上胜局已定,即使遭遇三河之挫也只是影响进程,不能逆转大局。
  对于李续宾的英勇善战、用兵如神,莫美老师在《李续宾传》一书认为与其扎营垒以利攻守、慎拔营善打硬战的战术思想是分不开的。李续宾作战特别重视对战场地形的考察,尤其善于扎营和重视对作战节奏的把握;李续宾统兵每到一个新地方所做的第一件事即是登高勘察地势,观察敌方阵势和所处地形,寻求破阵之法。与此同时,李续宾作战非常主张作战节奏的把握,常“先期修垒浚壕”,待敌军来攻则“坚忍不出,待其气尽力乏,然后出而大战,屡以此法致胜。”如咸丰五年五月,罗泽南、李续宾进军广信城西的乌石山,罗泽南扎营山下、李续宾驻扎在山之左侧,唐训方、蒋益澧驻扎在山之右侧,以防太平军数路夹攻。李续宾扎营安稳后太平军已经分别从西门、南门、北门兵分三路出城攻击,李续宾督促丁勇坚闭营垒不为所动;待太平军冲击数次以后,李续宾发兵一鼓作气将太平军击退。此战是李续宾注重作战节奏,运用“以静制动”战术取胜的典型战例。李续宾统领湘军在与太平军的七年交战中经常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又能经常取得胜利,除了战术的灵活运用之外,个性的坚毅刚强、临阵的镇静勇敢也是其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咸丰五年四月李续宾率兵从九江拔营前往江西南昌,此时湘军只有三营总兵力只有2000人。5月5日当李续宾行军至莲湖坂东面的打水桥时,太平军乘李军初至安排全部兵力偷袭。太平军以30000人正面攻击,另外数千人从戈阳线北门出发,暗抄李续宾之尾。此时,湘军与太平军兵力悬殊,太平军分队来犯李续宾从大水桥正面迎击,杀数百人,太平军溃退,湘军追击至五里亭。湘军收队用餐之际,太平军复分三股来袭,被李续宾击退,大溃而走。
  为此,作为湘军统帅的曾国藩上疏对李续宾的生平战绩评价说:“续宾随罗泽南征剿,循勋不自表异。岳州之战,所将白旗,号为无敌,田家镇以少胜多。九江之败,士卒多逃,独所部依依不去,众称其能得士心。军中人人以气节相高,独默然深藏……军中每言肯携带弱兵,肯临阵救人者,前惟塔齐布,后惟续宾。”同时,《清史稿》对其总体评价是:“李续宾果毅仁廉,治军一守罗泽南遗法,勘定武昌、九江,战绩为一时之冠。”
 
  三、在《李续宾传》中读到了一位英勇忠烈、知人善任的湘军“宿将”
  咸丰八年八月,李续宾挥戈北上,一月之间连下太湖、潜山、桐城和舒城四城,兵锋直指安徽省的省会庐州;十月,李续宾与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在三河镇三河之役中兵败身亡。他战死三河后,曾国藩、胡林翼都十分悲痛,哀叹“此番长城顿失”;咸丰帝诏曰也对李续宾的去世表示哀叹。可见,三河之战李续宾的死亡对清廷朝野、湘军的打击之沉重。李续宾死后清政府追赠总督,照总督阵亡例赐恤,谥忠武,在湖北、江西、安徽及湖南长沙、湘乡本籍各建专祠。
  对于三河之败莫美老师在《李续宾传》中用扎实的史料记述了这段史实,让读者读到了一位英勇忠烈的湘军宿将。庐州是清朝安徽原省府安庆沦陷后的省府所在,又是扼守太平军北上的要冲;庐州失守,关系重大。咸丰帝担忧太平军再来一次北伐,随即谕令李续宾火速赴援并于咸丰八年七月二十三日的上谕道:“着官文即行知照李续宾、都兴阿等先其所急,改道赴援庐州……毋稍延误。”主持皖北军事的清军将领、钦差大臣胜保和安徽巡抚翁同书二人接连上书求援。早在咸丰八年六月,胡林翼在写给李续宜的信函中就提到过,楚地战事留李续宜守护鄂地也是迫不得已,但一旦形势好转,“仍与迪公左右相依,则楚、皖兵事实为万分稳妥。”但胡林翼时值丁忧,未能在鄂统筹后援当为憾事。从李续宾最后的叙述来看,他本人并非不知道身临险境:“伏思我军自入皖以来,千里赴援,则力罢矣;连日战胜,则气散矣;沿途分兵,则势孤矣;屡拔坚城,则伤众矣。虽经飞檄调营策应,然缓难济急,而该逆死守伪城,援贼又逼,我劳而贼顾逸,我客而贼反主,我寡而贼甚众,我饥而贼固饱,胜负之机,殊难预料。”《清史稿》对此的分析颇为简陋:“三河之败,亦由分兵所致”,并引述“军兴十年,皆以退走损国威。吾前后数百战,出队即不望生还。今日必死,不愿从者自为计”李续宾在三河大战中的遗言,凸显其忠烈色彩;刘蓉在《与胡咏之宫保书》中对三河之战也有过一番分析,暗指朝廷决策失误所致:“三河之败,由于兵力太分,疏中固已及之。其所以进兵之速,或谓屡奉催速之旨,调兵未集,仓促出师;而谕旨所以敦迫,谓由胜帅庐州溃败所致”;曾国藩对李续宾其气节褒奖有嘉的同时,对三河之败也归于分兵之累;胡林翼事后评三河之战也不得不说:“兵事以全军为上,得土地次之。善战多杀贼为上,攻坚斯下矣……不待贼来而轻进,以濒于危,又顾虑后路之虚,而一分再分,是以败也。”
  李续宾一生知人善任、广育人才,培养了总督杨昌濬,巡抚李续宜、蒋益澧、刘蓉、唐训方,布政使刘连捷、蒋凝学,按察使萧启江、金国琛等近三十位在《清史稿》中立传的湘军名将;同时,李续宾为人仁孝、忠义、廉明,颇具人格魅力,被清廷授予最高谥号“忠武”,被胡林翼尊为“圣人”,曾国藩也称其“损己济物,近古无伦”。
 
  最后,衷心感谢莫美老师在百忙之中为我们广大读者提供了这么一部建立在确凿史实基础上、公允评述李续宾历史功绩、填补李续宾与湘军研究的空白的学术专著,我坚信这部学术专著的出版能为李续宾研究、湘军研究以及晚清治理史研究及政治外交史、思想文化史研究提供许多扎实的史料与学术观点;也热切的期待老师在李续宾及其晚清湘军研究上不断有新成果、新著作!

(编辑 曾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