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文化大家谈 > 新说文解字 >

揭开洞字的字音之秘:古人所居喀斯特石窟发出的久远回音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贺显群时间:2017-08-08点击:

洞——本初语意是有滴水声的石窟,后来泛指有入口的地下空间。
 
字音根源分析:
   原始音根为石质洞窟窟顶水滴掉入积水中产生的dōng dōng 声,直接音根为咚字字音dōng,本初语意是有水滴声的石窟
 
字音的形成过程:
  石质洞窟窟顶水滴掉入积水中产生的声音---石质洞窟窟顶水滴掉入积水中产生的声音之模拟音节dōng---咚字字音dōng----本初语意为咚咚做响之处的洞字之字音dòng
 隆回岩口金星岩(曾振华摄影)
详解:        
  早期南方人确实借天然岩洞栖身,汉字中的洞字反映这一史实:洞字的三点水,正是空气中水份遇到岩石形成的冷凝水。洞字的字音就是冷凝水成滴状坠入地面积水形成的声响。
  石质洞窟空气中的水份与洞窟之石壁接触而产生冷凝形成水滴,水滴掉入积水中会发出dōng dōng响 声,这个响声会因洞中没有其他杂声及滴水声与洞窟空间产生音腔共鸣而更显响亮。
  水滴掉入积水中会发出dōng dōng响 声这一声学现象,后人以汉字记之,其字形为咚。
  洞字是咚字的同音衍生字,字音是咚字字音dōng变调而来。咚字字音dōng是对石质洞窟水滴声的记录,也是洞字字音dòng的来源。洞字的本初语意就是有水滴下坠咚咚做响的石洞。      
  汉语中的洞字,其实最先指的是喀斯特地貌中一种独特的洞穴-----水洞,就是溶洞。溶洞离不开水,如新化的梅山龙宫,冷水江的波月洞。湿热空气与溶洞石壁接触会形成冷凝水,冷凝水从洞顶掉入地面积水中,会发出“咚咚”的响声,这就是洞字字音的来源。
  后人把冷凝水发出“咚咚”响声并从洞顶掉入地面积水中的现象之为滴。滴字字音系以咚字字音改变韵母而来,滴字的本初语意即指水珠从高处掉入积水中咚咚做响。水珠从高处掉入积水中咚咚做响,以单音节动词记之为滴,又以双音节拟声词记之为“滴咚”。
  中国南方的土壤湿润,没有直立性,所以生活在中国南方的古人曾以溶洞为最佳居所。这个洞,一开始就是中国南方的事物。
  溶洞有水,但是含钙离子较重,硬度大,并不适于饮用。而且因为有水,加剧洞内的空气湿度,容易造成关节炎,不大适合人居,所以古人并不周年进洞,只有西北利亚的寒风南下统治亚洲大陆的大冷天,才进入溶洞中躲避。在暖季,人们宁愿在洞外日晒雨淋。进洞之时,就是冷天到了。中国南方的冷季,人们躲在洞中,古人称之为洞季。后来,有好事者将洞季的洞字改为冬字,冬字的最初语意就是躲进洞中的季节。冬天的感觉叫做冻,冻字的本初语意就是冬天的感觉,就是想要进入溶洞中避寒的感觉。
   
  中国南方阳光充足,雨量丰沛,具有发育远古文明的良好条件。此外,还有一个条件就是南方多溶洞。中国南方的古人,曾以石灰岩溶洞做为天然居所:韶关曲江马坝人遗址,距今12.95万年至13.5万年。英德牛栏洞遗址,距今约8000-12000年。江西仙人洞遗址址,距今万余年。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距今约12000-11000年。湖南隆回境内的石灰岩溶洞特别多,为古人类居住提供了有利条件。隆回县鸟树下乡、候田乡、高坪镇等地,都居住着原始人,距今5千至六千年。
  中国南方的古人类曾以石灰岩溶洞做为天然居所的史实,还在一个汉字的字音与字形上有所体现。汉语中的洞字之字音,发源于石灰岩溶洞中洞顶石壁冷凝水滴落到地面积水中所发出的声音。洞字楷体从水从洞,明确表示是水洞而不是旱洞。结合字形与字音及考古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一个结论:汉字洞的原始语意即指南方的喀斯特溶洞---因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形成碳酸溶解石灰岩形成的地下空间。 
  隆回县多溶洞,这些溶洞就是表达中国汉语言中洞字的原始语意之古老模型。
 
附注:
  构成人类语言的原始词汇发源于早期人类对自然界各种声音的模仿,最先的口语词就是人类模仿自然界声音而创造的模拟音节。原始口语词汇就是人类模仿自然界声音而创造的模拟音节,这是人类语言的基础,原始口语词以外的其他词汇都是将原始口语词改变发音方式以重赋语意的产物。声音是语意的基础,通过声音解析汉字,是一个根本性的解析方法。语意从哪里来?从语音来。通过分析字音的产生方式以解析字意,叫音解。通过分析字形的产生方式以解析字意,叫形解。音解是根本,形解是皮毛,这是学界至今没有正确认识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作者简介:
 
  贺显群,网名湖南雪峰山,隆回县金石桥人,隆回北网金石桥论坛管理和专栏写手。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授权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网站转发,编辑曾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