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县域文化 >

隆回岩口镇惜字塔炉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彭如时间:2015-09-06点击:

  隆回境内历经百年仍保存完好的惜字塔炉有4处,岩口镇就占了两处。   

  河边村惜字塔
                                                                                          
  “珍重闲司籍,搜罗小拾遗。” 是隆回县岩口镇河边村惜字塔上的一副对联。对联的意思是劝告世人珍惜书纸,爱护环境。
  惜字塔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坐东朝西,通高12米有余丨,为三层楼阁式砖石结构。逐层缩小,第一层为四方形,石墙高1.52米,边长3.92米;正面嵌石碑,中心开炉口,上方楷书阴刻“惜字塔”三字。南北塔壁上各嵌石碑一块,碑文依稀可辨,大意为记叙修建惜字塔的目的意义,告诫后人“读书当因敬字而惜字”。第二层为八方形,叠涩式石檐,塑飞禽走兽。八方设窗台,四虚四实,虚实相间。其中四面实窗内塑有佛像,两则雕双龙抢宝,形态逼真。第三层为六方形,均开有实窗,窗内亦塑有佛像,端庄肃穆,栩栩如生。塔顶以砖砌如意斗拱,塑有麒麟,六方檐角吊饰风铃,微风吹动,清脆悦耳。整座塔造型古朴,结构严谨,雕刻细致,为当地一景。
  惜字塔炉是用于烧毁有文字的纸张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纸”理念的体现之一。相传河边村的村民自古崇尚读书习字,代代出秀才,却无人考中举人,更无人中进士、点翰林。究其原因,都认为是村里的人常将字纸随手乱丢,任意践踏;或用来覆瓿裹物,拭几糊窗;有的甚至充当茅厕手纸,亵渎了文明,触犯了孔圣人。于是,由蒋子玉的父亲牵头,众村民捐款修建了这座“惜字塔”。翌年,果然考中了两名举人,会试又中了一名进士,一时传为佳话。从此,河边村的村民尊奉“惜字塔”为“圣塔”,自觉将废弃的文稿字纸捡到惜字塔中焚烧,再也不乱丢乱弃,形成了一种爱惜字纸的传统美德,一直流传至今。
  随着岁月轮回和风雨侵蚀,“圣塔”已逐渐老化,精致的棱角开始掉落,墙体开裂。当地政府已把“圣塔”列入文物保护范畴。
  河边村惜字塔碑文书刻了敬字惜字的重要、当地不爱惜字纸的陋习、以及建塔经历和愿望等内容,计232个字、21行。前面从“国家借文章以鸣盛,吾儒籍诗书以进身。断简残篇,皆是圣贤之液;单词双字,无不入经史之膄”来论说“读书当因敬字而惜字”。中间从建造缘由“宣圣曾参入梦之言,尊文帝佛藏同经之训”喻示此塔融合其他宗教主题,同时供奉仓颉、文昌、土地等神明;从建塔经历“鸠工庀材阅两其而告毕”想象当年修建此工程较复杂、工期较长。后面落款仅留碑文撰稿、书写者姓名及碑立日期。

 

  塘坳村化字炉

  塘坳村化字炉。位于隆回县岩口镇塘坳村村委会背后。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青石垒砌,共二层,呈六角形,每层出石檐和翼角。通高约4.5米,底径约0.75米。底层炉门阴刻楷书“惜字炉”及年代。塔顶为四角攒尖石锥体,刹为葫芦形。塔身外表未加粉饰,现塔体向东南稍倾。
  塘坳村惜字塔炉建造年代最早,为石料材质,密檐式形制,高度不足8米,其个性形态具有相对粗朴、厚重;碑文因历经一百八十余年的风化,字迹已模糊不清,大抵只能看出前面部分捐资者名单和捐款数目及后面建造时间“大清道光己酉年仲秋月“、修建者“石匠蒋顺雲、侄得遑、徐三元仝修”等内容。炉口两侧“羽翼先贤流至泽,昌明后学振斯文”对联依稀可辨。由此可见,塘坳村惜字塔炉是由当地民众捐资、三名石匠施工、意为纪念先贤、传承后人而修建的。
  化字炉、惜字塔,因其形似塔,故多统称惜字塔炉。惜字塔炉是以“敬惜字纸、惜字得福”为信仰追求的,以焚烧字纸为主要功能的,具有中国古塔形态特征和实用器物性质的特殊建筑类型。它是昔日用于烧毁书有文字纸张的地方,与其他用于烧金银纸的香炉塔不同。自清末以后,惜字塔炉再无新建,徒有遗存。       
  这两处惜字塔炉,建于村庄水口之间,或建于村庄人流集中的空间,成为当今民间文化、传统建筑的一道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