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县域文化 >

故乡岩口这方土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丁华时间:2015-11-20点击:

  故乡岩口这方土
  ——扯谈岩口与隆回县岩口镇本土农民作家彭如的民间文学
(丁华文  曾振华摄影配图)
    
  一方水土一方人。这方土,就是故乡。它是人生在清晨出发的地方,也是黄昏时最想回到的地方。隆回山城岩口的四季美景让人沉醉:阳春三月,望开花的田野一片锦绣,蜂飞蝶舞;酷暑仲夏,探鬼斧神工的岩口溶洞地下河,感受神秘的“清凉世界”;秋高气爽,登临九龙山,听松林涛声,赏银杏金黄枫叶火红;隆冬时节,伴雪珠欢跳,看阳光下冰消雪融;这里有满山遍野、铺天盖地的竹林,有峭峰飞流、万马奔腾的瀑布,云雾氤氲、晴岚夕照的九龙山高山顶上藏着“深山明珠”——平静如镜的碧湖九龙山天池(九龙山水库),山间幽谷还有清澈甘甜的山泉……岩口是古老的,也是美丽的。说她美丽,是因为山川秀美,风光旖旎……岩口还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为岩口而歌:“走过风雨,走过沧桑,/从未走出岩口慈祥的目光,/每一次回首把岩口湖遥望,/我的爱就汇成澎湃的海洋。/啊,生我养我的地方繁荣富强,/九龙山的厚爱甜蜜芬芳,/都说好儿女心系家乡,/我要为你的美好放声歌唱。//花开花落,草青草黄,/根还扎在岩口温暖的胸膛,/每一次梦中把岩口溶洞回想,/我的心就盛满幸福的琼浆。/啊,生我养我的地方灿烂辉煌,/膝头岭的深情今生难忘,/都说好儿女心系家乡,/我要为你的明天发愤图强。”

  岩口,是一片历史的厚土。岩口地处邵阳九龙山山下,岩水河畔,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它位于隆回县县城的东北面,南及古镇滩头,北通高坪,东接新邵县,西邻荷香桥,西北迎荷田。古属宝庆府,今归隆回县,中途几经变属,由“办事处”而“隆回第九区”而“人民公社”而“人民政府”,1995年合并原大观、梅塘、岩口、马头山、天必五个小乡组建成隆回最大的乡岩口乡,2006年8月14日撤乡建镇,改名为岩口镇。自上世纪公元1958年始建公社制,至今已逾五十七年矣。因九龙山岩峰膝头岭下有岩石洞,其傍洞口,始有岩口,故有岩口镇之称也。岩口是九龙山的出口,古老的史河孕育了它的繁华,土特产、山货、商品贸易和对外交流殊为发达。因此,岩口是隆回久负盛名的重镇,也是个很容易产生梦想的地方。

  岩口,是一片文化的沃土
。岩口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文学人才辈出。中国作协湖南分会会员彭建洪、黄钶、彭如、马立银、蒋能文、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作家彭卿云、著名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肖旭驰、罗一飞、刘贤文及广州谋生的自由撰稿人丁华等文人、学者、作家、编剧家都是从岩口走出去的,这是一种罕见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隆回文坛甚至邵阳文坛的奇迹。特别是出生在这块热土上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蒋能文先生,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彭卿云先生,专职从事电影(电视剧)的剧本创作及策划工作的中国作协会员、著名编剧家肖旭驰,他们的作品里都不同程度地留下民间文化影响的烙印。岩口以他特有的风范孕育出一代骄子,在邵阳、湖南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迹,在时空深处形成一片秀丽的文化风景。
  朝野更迭,岁月变迁,志士仁人,层出不穷。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绿林好汉,迁客骚人,或生岩口之地,或经岩口而过,留之故事佳话,不绝于耳。民间传说,得无盛乎?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讨元战争中与陈友谅激战岩口朴塘,突遇大水,朱元璋率军一夜之间修朴塘桥,渡岩水河乘胜追击致陈友谅败北而逃的颂扬一代中兴之主的故事盛传之久矣。(引用彭如《走进岩口有洞天》一书)

  岩口蕴涵着丰富的民间文化
。千百年来,勤劳淳朴的岩口人民在这片活土之上,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间文化。在岩口,道道田垅,座座村落,哪里不流传着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条条街巷,户户庭院,何处不散落着优美动听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像是一颗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在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传颂不止。
  纵观岩口历史,民间文学之盛,可谓昌也;民间文学之广,可谓宽也;民间文学之长,可谓久也。故民间文学植根于岩口沃土,孕育了岩口文学。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传媒形式越来越多,对民间文学是一种挤迫。如果不抓紧搜集整理抢救,这笔存在于人们口头上的文化遗产就会有泯灭失传的危险。为此,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的岩口本土作家彭如先生责无旁贷的肩负起岩口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抢救工作的重任,他风里来雨里去,走遍了九龙山各地的荒郊僻野,访遍了岩口的村村寨寨,劳碌奔波,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坚信“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铁肩担重任,妙手写文章”,彭如先生的辛勤终究得到人们的认可,他于2011年被邵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推选为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代表。2013年彭如加入非遗中心义工团队,为隆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进行宣传号召。彭如是一位对人生有着执著追求,而在“抬眼是风景,手触是古典,脚踩是历史,呼吸是巫风”的岩口不可多得的民间文学作家。他多年来先后在《楚风》、《人民政协报》、《文史博览》、《湖南日报》、《邵阳城市报》、《邵阳日报》、《邵阳晚报》等报刊及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网、湖南隆回政府门户网、《宝庆风情》发表民间文学作品200多篇。其厚积薄发,成绩斐然。彭如兄写作勤奋,在业余文学创作队伍中,他走的是一条别人很少走的路,或者说别人不爱走的路。不过,这也是一条铺金撒银的路。民间文学,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如《西游记》、《白蛇传》、《孟姜女的故事》、《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诸多文艺作品,都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这些有价值的东西,需要有人去爱护她,抢救她,保护她,否则,她就会慢慢地被时间淘汰了,消失了。
  说起彭如的民间文学创作,首要是搜集、采风。彭如与岩口镇民间农家小院的老一辈“讲白话”(讲故事或讲古的)的民间故事家做知心朋友,时时刻刻不忘搜集故事。他就是这样一位民间文学痴情的掘宝人。他发表过的民间文学作品,有传说、有神话、有史事、有人物、有文革趣闻、有抗日故事、有地名掌故、有山水风景……我就十分喜爱他的《九龙侠女》、《九龙寨传奇》、《魏午庄轶事》、《干鱼庙》、《“文革”轶闻》、《树神的复仇》及《药王采药大东山》等等作品。总之,这不仅使我读到一批朗朗上口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学作品,还看到一位朴实、憨厚、勤恳、率真、认真做学问、硕果累累的民间故事采录家彭如的真实形象,真个是好一位“彭郎逸趣;如意文华”的岩口汉子!

  彭如兄把采风当学问来做。他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民间文学作品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我们从他的所有发表过的民间文学作品来看;无论是地名传说,还是清官传说;无论是地方名人传说,还是抗日故事,这些传说、故事的记录整理,都保存了它的“原生态”,留存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生动的、鲜活的东西。这正是彭如兄难能可贵之处————忠实于农家小院老一辈“讲白话”(讲故事)的民间故事家的讲述。充满了口头文学的特点和流畅的语言风格,也正缘于此,我个人认为彭如的民间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价值,也希冀我市民间文艺家及民间文学专家学者给予关注……
  彭如民间文学作品中的传说、故事都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它运用的是老百姓的语言,叙述的是老百姓的故事,表露的是老百姓的思想和感情,最贴近人民的心,最能直接或间接反映社会现实。传说、故事情节曲折,语言通俗,形象生动,具有很强思想性和趣味性,是对百姓进行教育和百姓自我教育的良好范本。
  勤笔的人手快,用心的人手巧。彭如兄勤于动笔,善于用脑,日久修炼成写作上快和巧的功夫,并赋予作品以个性化特点。如果纵览彭如先生的民间文学作品,还会发现他独特的写作倾向和鲜明个性的一面。这可从他对于民间传说素材的情有独钟,和文学作品中民间故事题材所占比重的强势明显反映出来。民间传说本是围绕客观实在的事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一般来说,传说的主人公是人,神话主人公则是神;传说多见于社会方面的内容,神话则侧重表达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征服。创作思维机制、功能等也不尽相同。但传说与神话,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在写作上,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无论是作品中的传说还是神话,都具有超现实性的幻想,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超现实因素,而人物和情节都具有现实性。这些故事决不是空穴来风,最初应该有一个历史事实的影子。为了追求故事的传奇性效果,彭如兄的不少作品还采取了超现实性的魔幻情节来加以强化。通过幻想加工,把内容充实了起来,转化为更趋完善的传说故事。
  流行于民众被喻为“活的书”的民间传说,自由灵活,不惧践踏,不怕摧残。在生长与毁灭的漫长进程中,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可怕的震撼力。书籍被焚,传说再生;儒生遭坑,民众犹存。文字受检禁,嘴巴难封闭。有时,一则小小的传说可以激活一支力量去动摇一座大厦。
历朝历代层出不穷的民间传说的存在和流传,表达了民众的心声、愿望和诉求,鞭笞着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及社会上一切不好的人和事。但口头传说的功能也受到局限。于是就必然产生诉诸文字的新传说。但如果要传承创新,像历代文人和彭如先生那样变口头传说为可读之“书”的民间文学作品,让古老的故事素材焕发青春,也决非易事。
  这些年,彭如先生独辟蹊径,看准民间传说的素材,坚持走自己认定的路,笔耕不辍,勤奋努力,眼睛向上,对相关素材,多方发掘、搜集、整理、加工制造成有用的题材,从而写出许多取民间素材为内容的佳作。
  选择自己熟悉的、想写的材料构思为文,几成写作界的一个共识。彭如兄立足家乡岩口,坚持耕耘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岩口这片热土上,以自己喜欢的原始的“传说核”为素材进行创作,不仅数量可观,也使民间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与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具有清新的乡土气息和浓厚的家乡味。阅读彭如兄的民间文学作品,似觉加工而不刻意包装,整容并不掩饰本来面目;改造而不失原汁原味,民众行为心理没变,民间文学天然素质依然;离奇有趣而不矫柔糙作,创新而不去本质特征。具体说来,大体有如下的一些体会:
  一是超现实思维活跃。阅读彭如的民间文学不难发现,作者创作时的超现实思维极为活跃。大体都采取超现实性的幻想,利用幻化和虚拟手法进行再创造构思,注入一定程度的超现实因素,从而使人物和情节都具有现实性。无论是对传说还是神话的整理创作,对所反映的社会想象和创作的思维机制,几乎都是自觉和主动的,都是以自觉或比较自觉的思维方式,去讲述某一历史时代的具体人物或事件。一般都超越了神话创作不自觉的艺术思维方式,对于神话故事也只注意保留下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人格化、神灵化,从而曲折地反映人类现实的人与自然界的种种关系。彭如的民间文学中的传说大体属于幻想与现实相结合的超现实思维的产物。
  二是民众意识强烈。民间传说,产生于民间社会,流传于人民大众,是民众自由表达意愿,诉求和理想最为方便快捷的一种方式。阅读彭如兄的作品,无疑会得到印证。有的揭露黑暗,表达民众追求光明的心理,要求改变等级制度,倡导社会人人平等。如《党旗挂在禾基冲》《滩头纸业工人大罢工内幕》及《孟姜女的故事》等。有的提倡勇敢正义、安良除恶或力戒贪腐。《九龙侠女》、《九龙寨传奇》和《魏午庄轶事》当属此类。此外,还有《“文革”轶闻》、《魏源喝墨水》等幽默好乐的故事。总之,这些作品,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表达了各自强烈的民众意识,显现出浓郁的民意色彩。
  三是地方特色鲜明。彭如兄的民间文学作品,以故乡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家乡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构成的传说,要占据相当大的一个比重。这里除去历史事件和人物,单从地方风物来看,以名胜古迹为背景的,有《九龙山的来历》,《林塘桥的故事》,(均见《走进岩口有洞天》一书)等;以山水景点为依托的名医故事《药王采药大东山》及岩口本土秀才的故事《马寅与“咏棉花”》等;还有《干鱼庙》、《千谷坳》等地名故事及《小茶鼎的故事》。独特的地方风物,反映出相应的地方风貌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从而让民间文学作品的乡土气息和家乡味道更加浓厚。
  四是人文底蕴丰厚。作家作品天生文化载体,彭如兄的民间文学尤显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实。涉及到的名人有:魏午庄、魏源,彭松涛、彭梅生、王璇、马寅、药王孙思邈等。作为人文底蕴的基础,梅山文化给彭如的民间文学注入了相应的思想内容和文化品位,如《梅山坛神的灵气与传说》等。阅读完彭如兄的民间文学,我感慨良多……由此就想起了故乡岩口,想到了家乡九龙山,于是自然地想起一脸敦实至今仍一如既往栉风沐雨左手农活右手文学的彭如兄来,脑海忽然闪现出一句话:“小草的伟大在于它从岩石的缝里挤出来,在千万只脚的践踏下,骄傲而慷慨地赠给大地绿色。”用这句话留赠远在千里之遥的彭如兄。
  故乡岩口这方土,抬眼是风景,手触是古典,脚踏是历史,呼吸是巫风。彭如兄的民间文学,为广大读者献上了一道简约而丰美的地域文化美餐,在这里特写下如上读后感想,谨以此供读者朋友阅读时参考。这几天我又细读了彭如兄赠我的《走进岩口有洞天》,写了一首歌词《岩口最美丽》,送给彭如兄,送给生我养我的地方每个岩口人和外籍在岩口工作生活或经商的朋友们及天南地北岩口人,希望大家喜欢它:
             
  岩口最美丽
  千年不老的名字,
  万年不变的美景,
  一段厚重的历史,
  一片传奇的故事,
  湘风楚韵的魅力,
  含着绿茶清香的气息,
  山水连着惜字塔的灵光,
  养育出勤劳勇敢的人民。

  岩口最美丽    岩口最美丽
  你美在传奇的故事里,
  你美在米酒飘香的春天里。
  岩口最美丽    岩口最美丽
  你美在昨日的烽烟里,
  你美在岩口人今天的心里。

  最后祝以丰富家乡文化为已任的彭如兄创作丰收!民间文学创作更上一层楼!
                                  
  2015年11月11日于广州天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