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县域文化 > 文化艺术 >

话 说 岩 口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丁华时间:2018-01-26点击:

  家乡邵阳市隆回县岩口,九龙回首之地。据说在九龙奔大海的远古时代,岩口为一片汪洋之泽,有九条龙舍不下这片钟灵毓秀、物华天宝、风景独好的土地,又游飞了回来,在岩口安营乐居了下来,“龙回”名始得焉,因“龙”字忌讳,后谐音“隆回”,兴隆回旺之意。岩口,湘西南这个居住着汉、回、瑶、满等多个民族,拥有66133之多人口的“大家庭”,这片辖岩口、新坪、温里三个居委会、67个行政村(并村后为35个行政村),557个村民小组,拥有192.7平方公里,占隆回全县面积6.75%的红黄土壤,近一百年来,在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人文地理等方面都留下了光辉且浓墨重彩的一页。

  岩口,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灵人杰。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岩口辖区大观片区在清代隶新化县永固团朴塘村,其近古高平县址(今高平镇小坳)。高平小坳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石制的斧、箭、锛、刀、刮、杵等及大量陶片,经国内知名文博专家、文物学者鉴定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由此可知,岩口先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生存在岩口这块沃土上。

  数千年文化底蕴,孕育出清末远近闻名的“徒中师不中,由命不由人”的名儒马寅。

  在《中国历代白话诗选》一书中,收录有一首叫《咏棉花》的诗,诗的作者是岩口镇石屋村的马寅,这首《咏棉花》的诗被许多文豪公认为是一首好诗。诗的作者马寅,他为人浪漫,仗义疏财、性格豪爽,学识渊博。其曾教过晚清宝庆府知府刘长佑的书,相传还教过清同治皇帝的书,同治皇帝还御赐过“天子之师”字样的灯笼给马寅。

  相传,有一年八月,马寅从宝庆府府城(今邵阳市中心区)回岩口石屋冲探亲,只带了贴心书童随行。主仆两人行至今新邵与隆回交界的青家庙时,见一老妪在官道大路边一土畲里摘棉花。马寅他虽然出身于乡间农家,但由于出身较早,年少时只管埋头苦读书,极少干农活,所以农事农时农活也就不很内行,他就谦虚地走过去问正在土里摘棉花的老妪:“请问这位大娘(岩口方言,阿姨的意思),这棉花何时栽种?什么时侯收捡?”老妪一见,便知马寅是个教书先生,看他问话如此斯文又蛮有礼貌,于是就停下手中的活来,真诚地答道:“看先生这模样一定是个读书人,这棉花三月播种,五月就枝繁叶茂成棉花树,八月就花絮累累,可以摘收了”。马寅听后,略有所思,心有感慨地口占一绝:

  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白。

  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

  摘棉花的老大娘听到这首诗后,连声说道:“这位先生,好诗,好诗。这首诗通俗容易记,读起来蛮容易懂”。马寅也认为自己一时兴起偶吟得的一首诗,确实称得上是一首上得台面的好诗,赶紧叫自己的书童用笔记下。从此,这首《咏棉花》的诗就在民间传开了,并被收入在《中国历代白话诗选》一书中。

  蒋能文,笔名白丁,岩口镇岩口村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知名记者,在《新疆日报》社、《富阳日报》社任过职,昔日作为记者随同毛泽东主席考察过四川,其散文《毛主席来到红光农业社》刊《人民日报》,并入选全国中学语文教材。

  彭卿云,1943年出生于岩口镇星塘村。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文物报》报社社长、总编辑,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国著名的文博专家、文物学者。其许多学术论文蜚声海内外,个人著有《萤光集》等。

  彭建洪(1935——2010),岩口镇岩口村人,中国作家协会湖南分会会员,乡土作家,人称“牛背上的诗人”。他在《湖南群众艺术》、《资江报》、《西北军事文学》、《湖南日报》、《湘江文学》、《诗刊》、《诗歌报》、《世界散文诗作家月刊》、《邵阳日报》、《佛山文艺》、《隆回报》等国内外近百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600余首(篇),并多次获奖。

  黄钶,20世纪40年代末出生于岩口镇碑记村,岩口中学退休教师,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擅长小说创作,人称“写虎作家”。有中篇小说《虎背女郎》连载于《体育文化月刊》;中篇推理小说《古潭奇案》原发《楚风》,后被选载于《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短篇小说《青龙洞探险记》获《故事会》96年度二等奖。其著作有《青龙洞探险记》、《蛊女情》、《千年梅山情》一书出版发行后,深受海内外读者青睐,影响较大。

  彭如,1964年10月4日出生于隆回县岩口镇岩口村二组,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第八届、第九届政协委员。其作品在《人民政协报》、《文史博览》、《楚风》、《邵阳日报》等报刊发表。

  肖旭驰,岩口镇马家桥村人。中国著名编剧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其中学时代即在国内各大报刊发表作品300多首(篇),曾获“全国十佳文学少年”、“全国十大校园诗人”等称号。1995年成为湖南省作家协会最年轻的、唯一的中学生会员。2003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后,专职从事电影(电视剧)的剧本创作及策划工作。创作的电视剧《非常使命》、《水落石出》、《儿子》、《矿长》、《夺宝》等在中央电视台、北京卫视、山东卫视、湖南卫视等电视台播出,反响颇热,好评如潮。

  罗一飞,1983年生于湖南省邵阳市岩口镇温里村。现在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科教新报》社工作。曾在《知音》、《故事会》等杂志发表过文章十多篇,尤擅报道及通讯,系湖南日报社资深媒体记者。特写《残疾小伙用脚“舞动”奇迹》获湖南2007年湖南全省好新闻三等奖,曾受到湖南省原副省长唐之享的亲切接见并表扬。介绍岩口民俗风情的散文《走进岩口》刊发在《网住乡情》一书。

  马立银,1977年生,岩口镇马家桥村人。曾在隆回县雨山中学执教,现执教工作在隆回县思源学校。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隆回县作协理事。作品散见《西北军事文学》、《星星诗刊》、《邵阳日报》等报刊杂志。隆回县内各纸媒、网络常出现其大名。

  丁华,男,汉族。1972年11月8日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岩口镇塘头村丁家。系湖南省邵阳市诗词协会会员、邵阳市楹联学会会员、邵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青年诗歌协会会员、广东省青年工人(外来工)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作协早期会员。20世纪八、九十年代求学于岩口中学,青少年时代在岩口边镇随父生活;21世纪初浪迹于桃花坪小镇,从而有缘结识了陈球德、邹宗德、张嘉兴、黄镇、龙会吟、胡光曙、黄维一、马萧萧、海啸、杨辉周、周后隆等隆回文坛名师写手,深受他们的教诲。2006年南下羊城,漂泊至今。文学爱好者,媒体自由撰稿人,现客居花城,谋生广州。作品散见于《湖南日报》湘江副刊、《湖南文学》、《文史拾遗》、《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增城日报》、《番禺日报》、《广州文艺》、《广州党史》、《佛山文艺》、《外来工》、《江门文艺》、《邵阳日报》、《白马山》、《望云峰》、《楚风》等报纸杂志,长期为《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供稿。个人有《丁华诗联选》、《岩口吟草》、《岩口乐韵》自费出版,内部交流。《岩口拾遗》正整理文稿待出版。

  黄元龙,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岩口镇文化站退休干部,20世纪50年代末出生于岩口镇岩口村八组,系隆回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隆回县地名文化集锦》编辑,《岩口镇志》副主编,《岩口镇简史》副主编。平生致力于发掘和传播隆回县岩口本土文化,爱吹拉弹唱,会作词谱曲,擅讲百家故事,好写岩口民间传闻趣事,善岩口文史小记、史海钩沉。

  据《隆回教育志》载:自清代康熙辛丑年以来,隆回县共中进士22名,举人52名,其中岩口籍有进士3人,举人10名,可谓九龙山下文人多。岩口镇名人还有:中国石油专家文光辉、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颜柏青、隆回县作协会员黄胜男、乡土诗人蒋小军(红亚坪)、邵阳市作协会员徐伍莲、晚清才子黎晓垣、企业家向长江、邵阳著名楹联家陈球德、隆回联家、书法家黎祜银、海南海口知名散文作家刘贤文等,他们襁褓于隆回岩口小镇这九龙回首之福地,蜚声于省内外之广宇,为岩口这块古老的土地增添了夺目光彩。

  岩口,这是一片迷人的土地,群山巍峨,云蒸霞蔚,风光秀丽。屹立在隆回县城东北之隅的九龙山,山中晴天多有雾霭环绕,云雾氤氲,紫岚祥瑞;雨天或有碧霞绛云,正所谓岩口风景独好。相传秦时寿佛爷菩萨深爱岩口九龙山此地山水,因坐主峰顶山堂纵观风水龙脉,指数九龙风光,唯忘身后一方而弃九龙山远走云贵川,尔后顿悟,寿佛深感遗憾。又传闻“寿佛与顶山大王争九龙山不得而败走望云山,顶山坐九龙山成隆回名山九龙山山神菩萨”之传说。千百年来,岩口九龙山此山不知吸引多少文人墨客、游人雅士、樵夫商贾环山游览,乐不思蜀,流连忘返;“九龙回首龙回九龙山”等对联更让游客潜心续对,宠辱皆忘。以至于有文人发出了“指顾之间,千里如历”;“虽不能如古人之登泰岳以眺八荒,亦庶几乎小鲁矣”的感叹。

  斗转量移,仙踪难觅,但朱元璋率军乘胜破浪追剿陈友谅叛军,过朴塘连夜赶修的朴塘古风雨桥尚存,桥的旁边有碑文为证。“九龙山八景”、“岩口十景”、“岩口溶洞四十九景”直奔眼底。地处岩口的九龙山;该山的神话故事、传说掌故、史海逸闻堆起来比九龙山还要高,膝头岭古驿道上,至今可以看到观音菩萨过岩口在九龙山留下的“观音足”仙人足迹;道旁的磨膝石,相传为神仙所踩所磨膝解乏而创。中立亭不远的猪仔石,传说神仙赶着一群猪去修膝头岭古道,到此天亮,恰巧古道也修成,猪遂变成石头屹立道旁。塘头的马鞍山(俗称马脑寨、寨上),此地三面环山,中间一马蹄形田垅,据传古时有战马负伤至此,突然乌云笼罩,月色无光,又因负伤流血过多,伏地而亡化作马鞍山,战马临终时疼痛剧烈猛踩一脚,而成现今塘头村此马蹄形田垅。故至今塘头当地人有“乌云罩月马脑寨”之说。岩口溶洞,原名九龙洞(简称龙洞),传说为九条龙住在石洞里修炼之处。岩口的摩崖石刻耐人寻味,位于岩口镇九龙山虎形村山腰部名叫“金星岩”的一天然溶洞洞门口,楷书阳刻“不让武陵”四个大字,力透石壁,每字两尺见方,驻足揣摩,阳刚之气陡然飚升,豪迈之情油然而生,据考证,此作最迟成于明代。金星岩石刻,衬托美妙山景,倍觉锦上添花,游客观后,愉悦舒畅。如今,身处闺中碧玉的九龙山,犹如蒙着面纱的蒙罗丽莎,静待世人去掀开她神秘的面纱,一睹她的风采。岩口溶洞以大而深且又盛产黄金著名。建筑艺术精湛的朴塘桥亭、彭氏宗祠、膝头岭中立亭(仙迹亭)现今更放出时代异彩,吸引游客。古老的岩口镇焕发出勃勃生机,二公里八六一大道(即岩温大道)成为岩口镇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岩口因而享有隆回的“乡镇明珠”之美誉。

  岩口,这是一片富庶的土地,资源丰富,物种繁多,名满天下。岩口境内富含煤、铁、金、铅锌、锡、铜、硒、磷、大理石等3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黄金矿藏丰富,岩水河两岸沙金遍布,岩口九龙山的金含量更是令人称奇,据九龙山山上的白竹坪老人们讲,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九龙山沙坪岭至白竹坪一带垅岗,在秋天收获了苞谷(玉米)以后,只要将苞谷蔸轻轻拔出,其根上的黄金便粒粒可数。九龙山的岩金分布较广,方圆十公里都发现有金脉,含金量也较高。九龙山的岩石中富含石英脉金矿体,经亿万年沉积地质演化和自然风化、流水(特别是九龙山地下阴河水)侵蚀,形成了砂金(沙金)和块金两种黄金形态。九龙山西南面石灰石花岗岩(大理石岩)沟壑交错,由脉金风化后演变而成的砂金随水冲流、朝岩口、白竹坪、沙坪岭的溪流山涧沉积。经年累月,日久天长,水推沙淹,最终归落九龙山独特的岩口喀斯特石灰岩溶洞和河流之中。九龙山东面大观方向为风化块金,从零点几毫克至几克一块不等。1986年至1989年在大观石屋滩农田中乡民挖金,2克以上的块金比比皆是,最大的一块4.8克。岩口镇大观农田底下遍产黄金,沿大观河而下逶至五湖庙,但大观河下游黄金储量不大。《岩口镇镇志》史载:1942年,岩口村民彭桂生等人在岩口溶洞发现了黄金,此后岩口九龙山黄金矿产资源遭到滥采乱挖狂淘。1972年隆回金矿开凿修筑隧道铺设矿车铁轨2582米至九龙山山体岩口溶洞岩洞中心采金十余年,1974年至2006年建有隆回金矿水泥厂。

  岩口镇白竹坪村位于九龙山西南面,是一个物华天宝的大美地方,同时也是中国目前已发现并开采的代表性风化金矿藏丰富之地。白竹坪产出的黄金虽细如粉尘,但其储量与含金量之高却十分罕见,毛金溶化后成色即达98%。据1987年《隆回县志》记载:“原生石英脉型金矿在九龙山地区的牛才坳(今牛才岭)至老屋冲、腰山冲、大岭山、山公寨等地约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出现3个矿体,长为110—130米,厚1.23——1.6米,含金品位为2.57——7.71克/吨。砂金矿藏岩口溶洞矿区为2.61吨,白竹坪至石界岭砂金矿区为1.44吨。”1987年,九龙山老屋冲林区有村民发现脉金矿,最高含金量达到每百斤矿砂产金几十克,折合每吨矿砂含金上千克。

  岩口,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滩头年画的主产区之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滩头年画,清雍正年间已风靡全国,名振天下,名闻遐迩全球,为中外美术馆和博物馆所珍藏,世界著名文豪鲁迅先生也珍藏有《老鼠娶亲》的滩头年画。新中国成立后,滩头年画焕发青春,硕果累累,有2000余件绘画作品在国内外各级报刊刊登发表或展览会盛大展出,部分滩头年画作品和绘画作品先后在瑞典、挪威、日本、德国等国参展,滩头年画部分精品分别被联合国及全球世界上各国政要元首珍藏。1987年,国家文化部命名隆回为“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同样的,岩口也是滩头色纸和滩头香粉纸的主产地。岩口的滩头色纸鲜艳夺目,真正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产品畅销云贵川。同时滩头色纸也带动了滩头纸马店的兴旺奋起。岩口所产的香粉纸芬芳馥郁,香气袭人,可谓“酒香不怕巷子深,风吹十里也闻香”,滩头香粉纸产品远销欧美和东南亚。

  造土纸,在岩口是一项具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几百年来生产迷信纸、草纸、浆黄纸、元书纸等纸张,曾经是岩口当地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其中元书纸最为考究,生产工艺精细,技术含量高,生产出的纸薄如蝉翼,韧性强,质地细腻,书写流畅,吸墨好,是岩口乡村各宗族书写族谱家谱的上等好纸,在岩口当地堪称一绝。以前,在岩口,每个村每个生产队都有土纸作坊,俗称“槽产”,一年四季都生产纸张。据岩口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说,昔年岩口土纸近卖荷香桥、滩头、周旺、桃花坪、六都寨、高坪,远销邵阳、云贵川、怀化、洪江等地。

  岩口有土纸,就有竹编和手工抄纸帘子。岩口手工抄纸帘子是邵阳市隆回十二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隆回滩头古镇生产的白泥浆香粉纸同滩头年画和滩头色纸素称“滩头三绝”,在国内外久享盛名,其中滩头年画和隆回瑶山的花瑶挑花并称“中华二绝”。滩头三绝的用纸大部分纸源是从岩口镇的岩口、梅塘、大观、马头山等地购进的手工生产之土纸,竹帘子是生产土纸工序中之抄纸不可缺少的工具。据《隆回县志》记载:清朝嘉庆年间,滩头、峡山口、马头山、岩口一带盛产的“五色纸”被列入贡品送往宫廷,至今算来有300多年的历史了。这就说明了抄纸帘子的制作在岩口就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岩口古老的竹编制品,饮誉隆回全境,聪明能巧的竹编工匠(俗称篾匠),全凭一双慧眼,两只巧手,腹有经纬,脑藏构思,篾纸篾片在他们手中上下翻飞、左右穿梭,各种各样的竹制品竹器生产、生活用具便刻做成,竹编出的生活用具、生产用具美观实用、经久耐用,深受草根百姓的青睐,令人爱不释手,于是又有了叫响隆回的金字招牌“岩口竹编之乡”的美称。

  岩口有隆回四大名山之一的九龙山。有高山,必有好水。九龙山山下的龙山村不远处,即是岩口九龙山矿泉水水厂,九龙山矿泉水源自岩口九龙山地壳深处花岗岩构造裂袭(隙)带,富含锶、锂、硒等20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水质纯净,口味甘甜,人称“石乳甘泉”。岩口农家百姓用九龙山的井水酿出的酒,香甜可口;用九龙山的泉水打出的豆腐,晶白细嫩,口感上佳。如今,岩口豆腐和岩口水酒(岩口米酒)已经成为岩口镇响当当的两张名片。

  岩口是隆回有名的“烤烟之乡”,烤烟也是岩口镇农民的主要经济命脉。岩口是隆回辣椒、生姜、大蒜的主要种植乡镇之一。辣椒、生姜和大蒜,统称“三辣”。隆回三辣,名声遐迩,饮誉中外。1958年,周恩来总理品尝了隆回辣椒后,欣然命名为“宝庆辣椒”。北京市王府井街头赫然横挂“正宗宝庆辣椒到货”,隆回三辣的产品现今还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斯里兰卡以及欧洲、非洲等许多国家,是“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外文化交流、中外沟通的桥梁。

  如今,岩口的农副产品不断向深加工方向发展,龙牙百合、虎爪生姜、猪血丸子、岩口豆腐、九龙山绿茶、红薯干、岩口土纸、岩口竹编、岩口竹木加工、岩口烤烟等在保持特色、保持优势的基础上,不断融入科技含量,产品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蓝天当纸,岩水当墨,惜字塔当笔,书不完岩口的名人、名胜、名产,写不尽岩口的风情、风华、风流。岩口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为岩口人民谋幸福。纤梦岩口竞风华,让岩口走向世界!

  岩口明天会更好!岩口未来更辉煌!

  实干新征程,奋进新时代!

2017年冬月丁华于广州

(责任编辑老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