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信息动态 >

我省邵阳籍著名诗人谭克修获首届昌耀诗歌奖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曾振华时间:2016-11-09点击:

我省邵阳籍著名诗人谭克修获首届昌耀诗歌奖
(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曾振华综合报道)
 
  11月6日,由青海省作家协会和国际汉语诗歌协会联合主办的首届昌耀诗歌奖颁奖典礼在青海省互助县隆重举行。首届昌耀诗歌奖自9月中旬启动以来,便受到了海内外华语诗界的广泛关注。我省邵阳籍诗人谭克修凭借《万国城》系列组诗捧起了竞争最为激烈的诗歌创作奖。颁奖典礼由青海省作家协会主席梅卓女士主持。我国著名诗人、评论家舒婷、燎原、耿占春、谭五昌等30人,及青海省著名诗人、作家40余人参加了此次颁奖典礼。
  评委会给予谭克修的授奖词:在谭克修的写作中,伏藏着一种明锐的选题意识,一种聚焦时代新的事像与矛盾,并作出深度解读的渴望。2003年,他在当代诗歌大量城市书写和乡村书写之外,首次针对县城问题的《县城规划》,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次的参评组诗《万国城》,再次指向一个前沿性题材——对城市大型新型社区的聚焦。通过对诸如早班地铁、旧货市场、空房子、公寓中的律师、老人的一一扫描,展开了由街区公共场景和楼宅私密信息混成的,更为驳杂斑驳的图像。同样重要的,是贯穿在诗作中以精确呈现为主导的中性叙事姿态。他相信深邃的事项会自己说话,且比饶舌的评判更为有力。而《万国城》中的驳杂图像使我们感受到,它既是由现代生活法则演绎出的喧嚣、荒诞与无奈,又重叠着人心欲望和世俗烟火的古老本质。当然。它更是这个时代的复杂缩影。
  谭克修,1971年出生于隆回,1995年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毕业后,在长沙从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工作。他是长沙市著名的城市规划专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是全国著名的诗人。在诗坛成名很早,90年代读大学期间,作品已经在《诗刊》《星星》《诗歌报月刊》《诗神》《绿风》几大诗刊频频亮相。他曾于2003年获得《星星》《诗歌月刊》“中国年度诗歌奖”,2013年获得《十月》杂志社“十月诗歌奖”。他唯一出版的诗集《三重奏》,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已经卖到150元一册,其定价只有20元。
  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谭克修说,得知自己获得昌耀诗歌奖后,有些意外。他说,对这次获奖虽然有期待,应该说结果也有些侥幸。因为中国的好诗人很多,尤其有很多真正优秀的诗人,并不热衷于参与诗歌评奖,而是在潜心写作。在少数诗人眼里,可能所有诗歌奖项都是荒谬的。他说,如果不算发表在杂志上而获得的年度诗歌奖,这应该是自己20年来第一次整理作品参与评奖。这次参与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被昌耀先生的名字吸引。谭克修说:“昌耀凭一己之力,为汉语诗歌开辟了另一条路:用生命与脚下的土地建立起血脉联系。昌耀已被很多后来者视为当代汉语诗歌的一座‘高峰’,甚至是同代诗人的‘孤峰’。我提出地方主义诗学时,把他视为地方主义写作的先行者。而且昌耀湖南老乡,外界对湖南当代诗歌是有误解和偏见的。湖南已经有几个优秀的诗人,只是都有点心高气傲,不怎么在乎主流的发表渠道,没有被外界充分认识。这次或许是种暗示。”
  从谭克修微信朋友圈转发的诗人曹五木微博,可以看出诗人们对当代诗歌评奖,明显是有些成见的,他说:“现下中国的各种诗歌奖,都是‘非平衡’的。你要么颁给一个‘关系户’,要么颁给一个行家。在第二层意义上,我倒觉得,颁给谭克修恰如其分。因为最少他是个真正的写作者、诗人、当代诗歌的观察者。其他参评者,我既不了解也不想了解。”谭克修就这个问题回答说:“现在的诗歌奖很多,有一些社会资金来赞助诗歌,总是应该肯定的。诗歌界希望出现有一定专业高度的诗歌奖项。但不能因为自己获得了这个奖,就说它有多么好。我现在是不能对这个奖的结果,做任何拔高的。何况,这才是第一届。我觉得获这个奖对我的主要作用,还是广告效应。我的读者,可能要多出那么几位了。当然,对我有些懒散的写作,可能也会有些促进作用吧。我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了。”
  本次昌耀诗歌奖评委,著名批评家耿占春教授对谭克修的获奖,接受访谈时说:“有符合范式的写作,有属于更新范式的写作,谭克修属于后者。谭克修近年来以理论思考与身体力行的创作倡导诗歌的地方性书写,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诗界共鸣,同时他又强调与乡土诗歌的区别,深入探索诗歌的现代性内涵,他的《县城规划》及其雄心勃勃的系列作品《万国城》所体现的正是对现代性经验本土化问题的诗学关注。谭克修力图通过这一活力四射的写作,将复杂、喧嚣的外部世界转化为充满想象力与感受力的人的内在世界。”著名诗人柏桦评论说,“毫无疑问,克修是开了诗风的诗人!”诗人辰水在评论里留言:“获奖结果很完美,谭克修写的是城市,而昌耀写的是高原。其实这恰恰符合谭提出的‘地方主义’写作。昌耀用诗歌坚守了自己的高原,而谭校长也用自己的《县城规划》《万国城》系列诠释了城市。其实这都符合昌耀诗歌的精神,是当下的、现代的、思辨的,是对昌耀精神的继承的发展。”
  近年来,谭克修以对城市的出色书写而蜚声诗坛,他创作的《万国城》系列,是受到诗歌界普遍关注的大制作,在新浪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中广为传播。2016年初在由诗人苏省主持的谭克修作品微信群讨论会时,可谓盛况空前。活动策划者、诗人蓝莲花回忆说,只有《万国城》这样的经典作品,才能创造两小时十几万字的评论量。那次活动吸引了向卫国、龙扬志、周瑟瑟、路云、草树、温柔刀、孙慧峰、邵风华、李之平、李德武、张战、牧野、湖北青蛙、祁鸿升、张建新、衣米一、巫小茶、李锋、林荣、北方之北等众多诗人、评论家参与。

  下面节录部分精彩发言。以帮助我们对谭克修及其作品的理解。
 
草树:从胡适的《尝试集》到今天谭克修的《万国城》,在这个意义上,新诗或者说现代诗,的确已经“在高维度空间弄出了巨大声响”。谭克修的写作拓展了汉语的律。如果说当代一部分诗人的创作实践打破了西方的语音中心主义,拓展了语言学的能指范畴,依据汉语的“音”和“形”,为语言开辟了新的航道。
 
温柔刀:中国最大牌的诗人里,唯谭克修真正将镜头聚集到现代广场这个最集中最开阔最有代表性的地方,让它发射出无与伦比的能量。当万国城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整体意象进入诗歌时,我们基本上就可以预言诗歌的春天就要到来了。这是自新诗以来迄今为止诗人第一次将镜头集中对准思潮泛滥泥沙俱下的硕大母题。这个发现与发掘是诗歌界及至整个文学艺术界的一次革命。而作品的主人谭克修是第一人。因此,万国城将是现代诗歌的真正界碑,它的划时代意义就在于将诗歌从各种荒唐的摸索中划分出来,回归到现实主义的地基中落座,受人瞻望。
 
孙慧峰:面对复杂多变的当代生活境况,谭克修用细致的语言现实,捕获生命体验,意到心随,感受、感悟生活细节,发现日常思考与生活经验之间的契合点,然后用诗歌进行纵深的开掘,使生活和情感的真实并驾齐驱,让诗歌超越事物的原本而进入生命的宽阔和生活的开阔。很多诗人也触及现实,但是不论从手法还是思想的深刻性上,我还是说,谭克修的《万国城》最有底蕴也有最有代表性。“诗人具有一种在我们的本质与我们生活其中的现实的本质之间建立意料不到和未经删改的沟通的本领。”希尼说的是伟大诗人的伟大之处,我觉得这句话用在谭克修的身上,非常合适。
 
周瑟瑟:诗人如何面对复杂的时代而作出语言的变革?诗歌如何把个体的焦虑转化为现代性建构?克修的写作解决了这两点。既不是纯粹解决语言立场问题又不是解决如何写的问题,而是把语言立场、写作方式与时代困境、本我态度放在地方主义的全球化视野里来寻找现代诗的出路。他的写作从个体细微的痛感里给出了时代普遍的经验,个人性写作从而有了超出个人的重量,有了在混沌的诗歌现实面前发言的能力。
 
李锋: 谭克修是难得的理性与感性十分均衡的诗人,在当下理性阙如的诗坛,显得稀有而珍贵。他在写的是一种技术密集型诗歌,他用密集的技术撑举起的是一个中年男人成熟厚重的情与思。他不屑于小清新。他诗作里的复杂况味有如醇和的五谷佳酿,绝非杂多材料的凌乱堆放。他的诗通常有结构骨架支撑,有物质细节填充,有个我语言发明,多表现为陌生化修辞,特具新鲜的表现力。他的诗肺活量大,多长句,词汇纷杂,吞吐力强,所指丰富,往往不限单一层面,多有反讽,识见与情致并重。他对创作有着严苛的自我要求,以致诗作总量很少,能读到的不过百首,但却在非常高的水准上保持了平稳,这是一个绝少匹敌的大诗人方有的才具。
 
李之平:《旧货市场》《地心引力》《精神病院》《一只猫带来的周末》等诗大体对应第一段对他写作总述,是语言与思维的深刻复杂的探寻与打通,是步步为营,层层解决矛盾问题的坚实写作(你不会看到他有站立不稳,虚飘不定的无意识忽悠式写作,都是落地的,及物的,夯实落拓的),甚至可以说是当代诗歌写作最具有挑战语言与逻辑复杂性的高难度空翻,并走向畅达通透之路的最有力的解读文本之一部分。如果你想象最高超的跳水运动员的最后的跳水动作,他的写作的高明部分也是如此,那就是平稳落水,水波不兴。
 
李德武:克修在文本预设思路、架设布控、路径取舍以及技术处理上,形成了一套精准的把控叙事陌生化成型体系,具有极强的高辨识度,善于把主旨藏再文本意象后面,拒绝向读者推销任何结论性的预判,而是用现象举证完成对靶向的外围渗透与围堵,形成一种导向性态势,引导、绑架读者完成向文本主题的逼近与顿悟,同时巧妙用一些枝节稀释文本意图的过于凸显和话题介入的敏感度,用意象的皱褶覆盖事件棱角的锋利。显然,克修这组《万国城》系列作品的精神向度与达意是对其地方主义理论的文本范例举证和理念的成功诠释。
 
张战:谭克修惯于在冷静而忧郁的观察中思辩、怀疑、选择、抗争、放弃。他的诗歌主题尽管大多涉于死亡、孤独、衰老,哀伤,但却并不冰冷,有着鲜活的生命肌理。他的诗歌空间是立体叠加的,时空转换大开大合,往往由一个支点扩展成一个或几个大的爆炸性的空间。他的诗有复杂的叙事层次,多重多维意象交织,却大多有着精致而严密的结构。他善于抓住现实生活中的随机出现的事物重新排列组合,构筑成一个有序的诗歌世界,并赋予这个世界以意义。
 
邵风华:谭克修的写作我非常熟悉,在他这里,诗歌版图是一个完美的规划。当现实与他的思想出现分歧,他的诗歌就是一种纠正。至少在诗歌美学上,他是一个追求纯粹的人。对于克修而言,具体的诗歌文本的分析已经无关紧要,因为作为一个成熟的诗人,技术之类的问题都是形而下的。所以,我对克修只管抱有期待。他写出的就是他自己。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也足够了不起。
 
林荣:这两天,借着《思无邪诗刊》微信群众评谭诗的机会,集中阅读了其《万国城》和各位诗人、评家的部分评论文字之后,颇受触动,想到了布罗茨基的一句话:语言及其文学,尤其是诗歌,是那个国家所具有的最好的东西。显然,谭克修的诗无愧于这样的说法,无愧于这样的赞誉。
 
湖北青蛙:作为诗人的谭克修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似乎是第一人、第一次以宏阔和细微的笔触,真实地写及、呈现了这个时代的症候和变化。而且特别地令人称道的是,他并未以某种政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感,以故意深刻的语调来评判这个时代获得的欣喜、失去的悲伤,和物化的成功、人心的荒凉,而是着力于刻画其他诗人未见全面、深入地表现的“地方”之变,以及人们身上染有某种外露杂驳的喜悦而内里荒芜的情感色差。谭克修用此诗笔,某种意义上完成了史笔之变。
 
牧野:谭克修自觉疏离了现代汉语诗歌文本语义无性繁殖、增殖的时尚化写作与表现,以人文主义批判立场介入当下,他将日常经验提升到汉语诗学一个陌生表现场域,呈现多维度复合语义的叙述与表达,其诗写的开阔与深度,又总是让历史与现实互为镜像,玄妙、精微,生动而又鲜活。阅读谭克修的万国城,总使我联想艾略特之《荒原》,及其所处时代一一现代性乌托邦神话破灭的荒谬与绝望。
 
北方之北:谭克修是一个有写作野心的人。他不满足于单纯地记录思想个人生活体悟,虽然多年以前他就创作出了《海南六日游》、《县城规划》那样的代表作品,但他一直寻求突破,努力打破原有的巢臼,力图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现在《万国城》出现了。阅读《万国城》系列,你可以发现,人的天性是对一切事物的丰富、美好都有所期待,在诗歌的世界里,哪怕是对暗夜、对蝼蚁的描述,也往往带来光明、慈悲、拯救的烛照。独角兽因为存在而存在,谭克修是万国城里的独角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