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宗教文化 > 梅山文化 >

黄钶:用故事编织多彩梅山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丁华时间:2018-04-22点击:

 
用故事编织多彩梅山
——读邵阳市隆回岩口籍老作家黄钶的长篇小说《梅山精英传》

  在草长莺飞,燕舞呢喃,鸟语花香,万物勃发的季节里,我在起点中文网拜读了湖南邵阳籍老作家、知名小说家、岩口山野民间故事家黄钶先生的三十多万字的长篇东方玄幻小说《梅山精英传》,这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湘中梅山文化中梅山教啟教祖师、梅山神张五郎,神奇美丽的传说。笔者读后,感慨多多,惊喜多多。黄钶,一个年逾古稀宝刀未老的拓荒牛,一个文思泉涌妙笔生花的故事老手,一个笔耕不辍奋进前行的宝庆老骥,一个隆回山野会讲故事的老爷爷,他信步在文学百花园中,时不时给人带来惊喜!
 
  黄钶先生,1948年生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岩口镇碑记村。初中毕业时,成绩十分优异,但是无缘进入湖南一师深造学习。十年飘泊湘西,一掬辛酸泪。后逢盛世,三十年站立讲台,面朝九龙山,春暖花开,桃李满天下。有关注他的文学评论文人说他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各种不寻常的冒险事件为描写的中心线索,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有不平凡的经历、遭遇和挫折,情节紧张、冲突尖锐、场面惊险、内容离奇、故事扣人心弦,回味无穷且内涵人生哲理。黄钶先生尤其擅长创作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发生冲突的冒险故事,体现了一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担当的业余文学码字者的满腔爱国爱民族爱乡的赤子之情,以及他那拓荒伏枥、老树新花奋发进取、笔耕不辍的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奋斗写作激情。这就是笔者印象中那创新活力的黄钶先生。
  黄钶先生1996年发表在上海《故事会》期刊上的《青龙洞探险记》获当年短篇故事二等奖后,墙内开花墙外香,接连在《江山文学网》先后推出《一路山歌上南山》、《夫妻梦》、《虎背女郎》、《捕捉千足蛇》、《金马驹》、《金心铜镜》、《九龙福地夜明珠》、《智斗杀人蜂》、《扑朔迷离的梦中情人》、《黄建杰·七星灵獒》、《蛊女情》等小说散文力作,在《起点中文网》上推出三十万字长篇力作《梅山精英传》以及在《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网》发表了上百万字的散文学作品,并于新时代的2015——2017年出版发行短篇小说集《青龙洞探险记》及海内外影响较大、深受读者关注的长篇力作《蛊女情》。更让人惊喜的是,黄钶先生宝刀未老他于2018年气清景明、万物勃发的季节在《起点中文网》推出三十多万字的又一部有关梅山文化的长篇佳作《梅山精英传》。因而黄钶先生被人誉为“最会讲探险故事的老爷爷”、“最会写故事的老爷爷”、“写虎作家”等。现已年逾古稀的黄钶先生,他认为,正逢盛世,时值改革开放和谐春风,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退休不退志,热血沸腾,文思潮涌,随又欣然命笔,码字爬格以自娱。黄钶先生时常说:“深厚的生活积累,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字来源”。黄钶先生于2015年12月29日在《江山文学网》发表的散文力作《九龙福地夜明珠》一文,在我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家乡岩口印记。《九龙福地夜明珠》一文介绍了家乡隆回九龙山优美奇异的景色,反映了岩口镇在改革开放中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到了一定年龄,回忆便是一种幸福,家乡的山水,家乡的变化,家乡的味道,都会像重新轮回一样,在心中回访。这是作者黄钶的情怀,也为我们展现一个美丽的梅山小镇岩口,美丽的九龙山的风景。正如《江山文学网》夏日清荷老师所说的文评:“这是一篇很好的赞美家乡的文字。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民、家乡天翻地覆的变化……都离不开家乡好领导的锐意改革和积极进取,都离不开这些好公仆的无私奉献,你们能有这样的好“父母官”真是好福气呀。美丽的岩口,美丽的九龙山自然风光,有机会定然去亲历一番!”是的,《九龙福地夜明珠》一文,作者用了夜明珠失盗的美丽传说,引出家乡湘中梅山小镇——岩口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镇政府各届领导克服重重困难、锐意改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带领家乡人民奋发前行走出一条和谐幸福之路,使得这个从前几百人的梅山小村庄变成了如今几万人的大城镇,颂扬了镇领导干部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一心为公、勤政爱民的公仆精神,并予以了充分肯定。同时,作者黄钶还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述了家乡美,描写了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步移景异、堪比张家界的九龙山自然风光,使人如临其境,流连忘返,尤其是文中对岩口溶洞的描写更是令人向往。《九龙福地夜明珠》文章叙述得当,层次分明,描写生动、有趣。笔者个人希望,黄钶先生可否愿意在《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网》推出《九龙福地夜明珠》这篇散文佳作,以飨在省内外各地的更多宝庆游子阅读。可以这么说,《九龙福地夜明珠》一文称得上是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新使命新方向新目标、家乡改革开放40年难得的精品散文佳作。
 
  邵阳市隆回县岩口镇属于湖南梅山地域,黄钶先生就是用故事编织多彩梅山的土生土长的知名岩口籍作家。三十多万字的《梅山精英传》是黄钶先生历经两年时间精心艰辛创作的一部长篇东方玄幻小说,书中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充分体现了作者黄钶用心写作的态度,并且梅山精英神奇美丽的传说故事在黄钶先生笔下有料、有味、有趣。太上老君、吉吉、张五郎、鲁班、天帝玉皇大帝、天母王母娘娘、天仙公主姗姗、忠烈女将花梅香、楚王及梅山扶汉阳等人物被黄钶先生描叙的栩栩如生,可歌可泣。《梅山精英传》书中主人公张五郎,是一个农家娃,冬瓜为父南瓜为娘,他从小勤学苦练,少年古洲拜法,练成梅山大法,而且和混元大德皇帝太上老君的女儿吉吉成为夫妻,夫妻创立梅山教,组建梅山国,帮扶弟子扶汉阳成为一代开明梅王。书中叙述梅山教啟教祖师张五郎两口子为斩杀魔怪,耗费了平生精力。
  张五郎,中华道教名人,传奇的湘中梅山教祖师。中国古代神话主要有两在体系,一是昆仑神话体系,二是蓬莱神话体系。道教始祖太上老君居住古洲昆仑山,少年张五郎拜法古洲尊其为师,并娶其女儿吉吉为妻,后虽自创梅山教,成一代传奇梅山教啟教祖师,实梅山教出自中国道教一脉,故梅山祖师张五郎的传说属于道教昆仑神话体系。湘中人对昆仑神话的贡献是出了个梅山神张五郎及湖湘梅山文化。张五郎在湖湘安化、新化、隆回、娄底、冷水江、涟源等上、下梅山地区很多地方都有庙宇供奉,关于他的故事《张五郎古洲拜法》在湘中广大梅山地域广为流传,人们认为他是善良、智慧、大爱和富于人情味的梅山土著神仙。
  梅山张五郎是中国惟一倒立的神祗,是梅山教神系中承载的文化元素最为复杂的一位神祗。他的造像在梅山地域里,有石雕、木雕、竹雕、藤雕、泥塑、纸绘、符讳画等多种,其造型特征为双脚朝天、左手捉鸡、右手持刀的倒立巫师,黄钶先生在长篇小说《梅山精英传》一书中作了详细的描叙。但梅山神张五郎其名号、咒语和出身来历,中国南方各省区、各民族以及各法派的不同坛口,均各有各的不同版本。略为简单一点的,是张五郎他的神职,大致可归纳为“启教祖师”、“猖兵之主”和“魂魄之主”三类。梅山猎神翻天倒立张五郎,武功非凡。他为了学到打野兽的高超本领,多次拜太上老君学仙法,不成。太上老君之女“急急如律令”见张五郎英俊潇洒,暗恋张五郎,并把其父太上老君的本领授给张五郎。尔后携张五郎私奔并结为夫妻。婚后夫妻双双回家,张五郎自高自大,目空一切,不把老婆放在眼里,有时还虐待她,“急急如律令”一气之下,趁张五郎高兴之际,要他倒行,使定法……从此,张五郎只能用手走路了。后张五郎毫不保留地把法术传授给猎户,始创梅山教。梅山分上、中、下三大峒,上峒梅山扶天锡、中峒梅山李天华和下峒梅山赵天祥不但练就惊世武功与捕兽的超凡本领,还跟张五郎学了一些降魔伏妖的法术。后来,上、中、下三大峒峒主他们利用张五郎传授的玄秘的符咒,召徒苦练耙、刀、剑、棍、枪、凳等武术,尤善刀法、箭法、配制弩,籍以制服兽和敌。这上、中、下三峒峒主,生被尊为狩猎大王,死被奉为梅山师祖。
  相传练梅山教到了炉火纯青的,只须用手指一指,鸟儿就从天空掉下来,兽匍匐就擒。若外进山打猎或不准伤害的兽,也只要身怀梅山教法术的他用手一指,石子、箭矢就被堵住,重者鸟铳猎枪枪管炸裂、弓弦绷断而伤及自身等等,这些身怀高超法术本领的人被称为“梅山水师”。此后,猎户都用木雕或石刻一座小型梅山神菩萨(即张五郎翻天倒立神像),置于下坛,称为坛主。猎户进山打猎前请求梅山神保佑:一不被兽咬,二不被毒蛇噬,三不坠悬岩险沟,四不遭脚刺。进山前,必用三块石或瓦片,架在兽踩不到之处,以示梅山神在此。
  梅山,古处楚界,但梅山蛮人断邵州道(今邵阳,宝古佬系邵阳人俗称,也叫邵阳蛮子),不与朝廷通。直至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与中央言和,始置县,上梅山名新化,意为王化之新地;下梅山名安化,意为人安德化。《宋史·梅山峒》载:“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也就是说梅山地域即包括今之安化、新化两县、冷水江市及涟源市、新邵部分地区、邵阳市区、隆回县大部分地区、邵东部分地区、双峰县、怀化小部分地区。《汉书》言“楚信巫鬼,重祭祀”。著名学者顾炎武也说:“湘楚之俗尚鬼,自古皆然”。然湘中梅山这些地方信鬼之风犹盛。研究其巫傩文化内容,多符咒,好打醮,教徒可结婚生子,平日不戒口不忌口,不住道观,平日不着道袍等特点,跟道教正统全真教无关,应是属于张道陵张天师正一派道教范畴,但又结合湖湘本土梅山翻坛老祖张五郎法术的一些内容,故合称其为梅山道教。梅山道教是楚巫文化中的璀灿明珠。在湘中梅山,一般打猎的人在早上出门之前要在梅山祖师面前叩卦(打卦),问问梅山祖师或梅山猖兵,梅山弟子出门该往哪方哪座山头,有望搜出野物(野生动物)等。在梅山人打猎时,用到的法术并不多,可根据情况、周围环境用哪些法术或哪些法术可以不用。据老家长辈口述,笔者在此略谈一下家乡梅山法术种种,解开迷惑之门,以供读者参考。常用梅山法术有:最先学治水之法(五龙法水),治水包括治煞(捏煞)、封血、住(止)痛等;再学脱身利己、防身保命之法(因正教传法,须未学救人先学保身,否则行持时会有邪神作祟附体,害人害己),即变神(化身)、领兵;然后可学收惊之法(俗称追魂斩禁,也叫收魂或喊魂。);接下可以学游山步猎之法(行猎之专门法术)、封邪禁魔、打精治邪之法(因有传度,可以用鸟铳、再借五雷以打为祸精邪。在打猎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古坟古墓、古庙古寺、神坛社庙、游野邪神作祟,故师有传度,可起五雷法火打精邪,该法术至为霸道猛烈,不可轻用);最后可学收兵和发兵之法,必须先学收兵之法。上述各种法术,一般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对己身有好处,有些也可以不学。但是,老一辈传下来的器具、经文、口诀等,因为现今年轻人无暇顾及或不屑一顾或外出经商务工没时间勤学苦练,正随着老人的辞世一项接一项地断传或消散,甚至有些人把梅山法术看作是封建迷信加以禁传。如今有梅山文化研究专家学者调查、整理的部分梅山符咒、法术,大都是一些基础东西,大众化的皮毛东西,稍高级一点的梅山符咒、法术内容均不曾见,或是大都失传,或被老一辈视为千金不授之秘诀,不可轻传外人,所以没有被梅山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整理出来。现今保护、传承、研究湖楚梅山文化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阅读黄钶先生的长篇小说《梅山精英传》笔者想起了年少时祖父曾说的梅山故事,笔者祖父说在我们家乡岩口九龙山一带,父老乡亲们供奉的梅山祖师张五郎是梅山猎神。梅山张五郎又称“坛主”、“坛神”、“祖师张五郎”、“统兵张五郎”、“翻坛倒峒张五郎”、“翻坛倒挂张五郎,其造型怪异独特,是梅山峒蛮归化北宋王朝以后逐渐出现在长江流域各省区独一无二的一个倒立神,也是历代官方所禁毁的所谓国家祭典以外的“淫祀”之神。其神格,在我们家乡湘中偏西南的邵阳市隆回岩口九龙山地区把他称为梅山猎神,岩口民间也称张五郎为“梅山五方五路猖兵”的统帅,民间巫工百匠共奉的祖师神,他的神职为“五方猖兵之主”,“五方猖兵”则是指“东方九夷兵、南方八蛮兵、西方七戒兵、北方五狄兵,中央三秦兵”;祭祀梅山神张五郎,要他行使职权的方式,是首先得演示“五郎符”、“五郎咒”、“五郎诀”通知他,然后还得演示“发兵符”、“发兵咒”、“发兵诀”,张五郎他才能“发兵”。笔者祖父是石匠,他告诉我说梅山神张五郎在民间神格虽高,神位却很低,属“下坛”之神。梅山峒区民间的所谓“下坛”,有两重含意,其一是神龛的下层。湘中民居中的神龛一般分上、中、下三层,上层称上坛,为“天地国亲师位”或“X氏历代考妣之神位”;中层为空格,储放香烛纸马纸钱”;下层称下坛,为土地神之位。张五郎的神位,即列于土地神之前,意指其为“地主之神”。其二是无“皇封”的民间之神。湘中民间俗称“国家祭典”之内的神如雷神、财神、火神为“有皇封”的“上坛之神”,无“皇封”的如地主、家主、寨主、山神、祖师、娘娘等,则为“下坛之神”。
  张五郎是梅山传说中的一个神话人物,也是中国诸神中唯一以倒立形像出现的神仙,在梅山水师中,大多数尊张五郎为发源祖师,即使不尊张五郎为发源祖师的,在请神时也必请张五郎,并有记载详细的《张五郎咒》等咒语。家乡梅山地域个别水师派系虽连张五郎的名字都未提及,但在其许多法水咒语中,最后的一句总是“急急如律令”。而传说都称,“急急”是太上老君之女、张五郎之妻,张五郎得法于急急。这个传说故事,黄钶先生在《梅山精英传》里说得蛮精彩,蛮有味道,读者打开《梅山精英传》一读即会被吸引住。对梅山神张五郎的身世传说,有说法不同的很多版本,但在笔者家乡广为流传的《张五郎根源歌》这首梅山地区口口相传的山歌里,张五郎的来龙去脉却清清楚楚:
梅山古人张五郎,神通广大把名扬。
传奇故事多得很,民间千古信五郎。
相传古代楚国内,三年无雨闹灾荒。
饿死黎民无数万,暴尸遍野无人葬。
朝廷下诏请法师,求神降雨解灾荒。
请来两位大法师,金銮殿内设神堂。
道法真人是师父,徒弟就是张五郎。
师徒坛中来作法,普降大雨洒楚邦。
金銮殿内排筵席,表彰师徒神通广。
五郎原名张五即,皇帝赐点成五郎。
梅山本是茅荒地,古来深木饿虎狼。
五郎爷爷心中想,寻师学法保民康。
太上老君神法好,五郎拜师在草堂。
老君有意收弟子,试他心地良不良。
一日师父叫弟子,三天要开百亩荒。
五郎领了师父命,刀耕火种在山岗。
五郎吃尽千般苦,刀耕土地仅几方。
师父有个娇娇女,天天送饭看五郎。
眼看五郎期限到,诚心诚意来帮忙。
口念咒词把法使,熊熊烈火山烧光。
呼来野猪上千只,动嘴动脚翻山岗。
不到两个时辰满,百亩荒山一片黄。
五郎回家告师父,声言荒山已翻光。
师父又把难题讲,三斗芝麻撒新荒。
五郎遵循师父命,一一照办不慌张。
老君又对五郎讲,三斗芝麻全捡光。
天黑之时过升斗,少了一粒破肚肠。
五郎一天捡到黑,量之不足半升装。
又得急急来帮助。呼来鸟雀上万双。
吩咐都把芝麻捡,私吞一粒把命偿。
老君一见如此事,知道爱女帮了忙。
不免心口生大怒,骂女不该助五郎。
急急因把五郎爱,就与五郎走出堂。
两人相亲又相爱,古峒藏身学法忙。
时至三年期又满,急急神法全教光。
五郎有了神通法,骄傲自满妄又狂。
眼里没有急急在,妻子内心有提防。
五郎早晚练神法,搬掉脑壳放一旁。
一个筋斗翻过去,身首吻合没有伤。
急急暗中施法术,此时五郎没提防。
翻完筋斗身变样,翻天倒地张五郎。
五郎身首虽变样,神通广大法无常。
上天呼风又唤雨,还可主宰虎和狼。
效法盘瓠把山赶,三峒梅山来武装。
上峒梅山扶天赐,青旗青马青刀枪。
赐给八只青斑犬,管取山羊度时光。
中峒梅山李天华,白旗白马白刀枪。
赐给八只白斑犬,管取山猪置田庄。
下峒梅山赵天祥,黑旗黑马黑刀枪。
赐给八只黑斑犬,管取虎狼进坛场。
梅山自此有尊神,世世代代都敬仰。
上山打猎水捕鱼,出门回家敬五郎。
梅山神主来帮助,每次出门不空行。
苗瑶山寨腊月到,请来“师公”进家堂。
敲锣打鼓大庆贺,香茶贡品进坛场。
猪头四爪必须有,五郎保佑保安康。
梅山苗瑶外地走,见了五郎要装香。
还为五郎雕神像,抬起神像游四方。
梅山处处平安地,全赖尊神张五郎。
  梅山,是湖南省内古代的一个地域名称。梅山地域宽广,这里高山峻岭,溪涧纵横。将古代梅山的地域与现今的行政划分范围对照,它包括湖南省内的邵阳、娄底、隆回、洞口,新宁、绥宁,涟源、冷水江、新化、安化、桃江、益阳、宁乡、常德、溆浦、沅陵、怀化等地,即现今湖南湘中地区、湘西局部地区。安化、新化是梅山文化的腹地。古梅山在当时按地理形貌和生活习性分上峒梅山、中峒梅山、下峒梅山。“峒”是瑶族对自己村落的称呼,一直沿用至今。民间对梅山三峒特征做了概括性的描述:上峒梅山挽弩相杈(山地打猎)、中峒梅山放牛赶鸭(丘陵耕牧)、下峒梅山打鱼摸虾(水乡渔业)。梅山是个历史渊源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宗教信仰古朴的地方。关于梅山,既有远古流传的民间传说,又有载入小说的神话故事,也有真实的历史记录。不论是何种版本的述说,梅山充满神秘,写满战乱。
  古人认为“蚩尤”是杜撰出的一个人物。把蚩尤、黄帝、炎帝并列为中华文明“三祖”,是现代学者对华夏文明追根寻源做出的科学结论。虽然长期盛行的是“胜者王侯,败者寇”的统治思想,历史上统治阶层对蚩尤进行恶意攻击的遮掩,梅山的子民却认为自己就是蚩尤的后人。梅山后人不忘祖,他们用各种形式纪念蚩尤。当蚩尤的故事在历史光阴中流逝、被掩埋时,梅山子民已经把他的尚武精神根植于山野,把蚩尤不屈不挠、敢于在逆境中奋起反抗的英武灵魂,借“张五郎”等名字奉为梅山诸神,使之成为精神信仰,逐渐形成了现实生活中的梅山巫教教派。据考证,梅山巫教诞生于佛教传入中国之前,至今梅山巫教法脉体系完善,有武术防身、治病、打醮表演、解禳、祈福、收禁、收魂招魂等法式。黄钶先生的长篇小说《梅山精英传》里有详述。
  在梅山诸神中,“张五郎”是重要的、最具代表性的神祗,被尊为梅山师祖。传说梅山师祖张五郎法力无边,他的木雕造型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双手撑地、两脚倒立朝天的神像,称“倒立梅山张五郎”。这个倒立形象,在《海游记》、《翻坛咒》中有这样的记载:“志命的命礼,奉请翻坛张五郎,梅山师祖降法场。要知五郎身出处,便是青州大府堂。元和年间九月九,生下翻坛张五郎。一十二岁去拜法,三十六岁转回乡。行在龙虎山前过,仔细思想无座场。此间只有黄樟树,春晶热,夏日凉。鸣角一声天地动,吹倒樟树叶翻黄。大郎当即斗不过,五郎半法便高强。他把竹篮来担水,竹篮担水洒坛场。左脚头上顶碗水,右脚头上一炉香。家家户户有名号,处处坛前有旗枪。不论神坛和庙社,不论师道降坛场。弟子虔诚来奉请,惟愿翻坛五郎亲降临”。在较大的法事科仪中要使用的符书和木版画中的张五郎,不但左脚上顶碗水,右脚上一炉香,而且朝下的左手抓鸡,右手执刀或剑,两手成弧形或十字形交叉;还要五只酒碗,意思是祭猖——取鸡血犒劳五猖,准备和敌手斗法。所以,民间也称“翻坛倒庙张五郎”,以形容他法力高超、无所畏惧的本领。(五猖即山鬼,指横路郎君、修路郎君、拦路郎君、挂面郎君、雷神将等。在神祗中,小辈神都称郎君,大神称菩萨。)
  张五郎在梅山诸神中处正神位,在邵阳、隆回的百姓家庭的堂屋(正厅堂),一般都有供奉着自家先人老祖遗像和正神牌位的神龛。张五郎这个神祗就存在于梅山地区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阅读黄钶先生的长篇小说《梅山精英传》,扑面而来的是五彩斑斓独呈风采、神奇的梅山文化舒畅的清风。梅山文化,是湘中地区自远古到今一直保存较为完备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梅山地区人们世代创造、传承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性民族文化。它属于中国文化两大主流之一的荆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支流,与其他区域的文化共同构架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自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蔡煜、章惇开梅山置新化、安化两县之后,历代封建统治者均有意往昔日带有浓厚原始农耕、渔猎生活的巫文化色彩的原始、封闭的土著文化梅山地域土著居民居住地这里移民,梅山地区逐渐成为汉、苗、瑶、侗、土家等多民族杂居之地。由于生存空间的相对封闭和族群的相对独立,900多年来,深厚悠远的土著文化和历代移民带进来的外地文化不断整和、交融、同化,形成了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梅山文化。梅山文化以远古渔猎文化为基石,在梅山古老巫术外衣的包裹下,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间文化与民俗特色,打上了鲜明的地域性烙印。它对于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等领域的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梅山人信奉原始宗教“梅山教”,它具有系统的神、符、演、会和教义。他们信奉的男神是梅山神张五郎。张五郎,又叫开山五郎,是梅山祖师。相传他是狩猎能手,开山修路的巧匠,抗击外侵的英雄。他长着一双反脚,倒立行走,飞禽走兽都是他的传令兵。人们将其雕像敬奉于神龛上,逢年过节,进山巡猎,抗击外敌之前,必先祭祀一番,此习俗历千年不变。梅山人信奉的女神则有众多,流传较为广泛的是白氏仙娘、梅婆蒂主和梅山猎神梅嫦。这三位梅山女神不曾受封建伦理约束,原始性极强,展示了人的本性。
  梅山文化是一种古老的巫傩文化,梅山地域的口头文学非常丰富。尤其是一些古老的神话传说、史诗、歌谣和民间艺术等,可谓是中华文化遗产大观园里的朵朵鲜花。湖南邵阳市作家黄钶先生的长篇小说《梅山精英传》的许多章节来源于民间梅山张五郎古洲拜法的神话传说故事,也就是说,梅山文化区流传广泛的张五郎神话传说故事为黄钶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梅山精英传》的写作提供源泉、素材、脚本和艺术营养。长篇小说《梅山精英传》还原了真正的梅山文化中民间张五郎系列传奇故事,充分体现了作者黄钶先生用心写作的态度。《梅山精英传》这部长篇小说,黄钶先生为我们揭开梅山文化的神秘面纱。梅山文化作为一种原始渔猎文化,浸透了原始巫术的因子。古代的梅山人和今天的梅山巫术承传者们(包括梅山师公、梅山水师、梅山武术师、梅山猎人等),在进山狩猎前要举行“安梅山”的原始巫术仪式。所谓“安梅山”,即给“梅山神”设坛并举行祭祀。“安梅山”要用“三”块石头或“三”块瓦片架在猪、牛踩踏不到的僻静地方,或安在三岔路口的古树下,表示梅山神在此;猎人到了山上,如果发现野兽脚迹,要扯三根茅草,把草尖挽个疙瘩,放到三岔路口,拿块小石子压上,这叫“封山”;还有的猎人进山之后,随手折一根树枝,向这个山扫一下,向那个山扫一下,再绕自己所在的山头扫个圈(三座山),然后盘腿而坐,口念咒语,名为“下法”。——传说这样做了,野兽就会“迷”路,总是在山里转来转去,不会逃走。梅山巫术中这种用“三”来“迷惑”动物的原始数觉特性,是梅山文化的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特征。这一特征除了在上峒梅山的山林狩猎活动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外,在中峒梅山、下峒梅山的水域平原农耕渔牧活动中也有反映。如,具有梅山神力的中峒“活梅山”在放鸭时,要用一根竹尖鸭梢(俗称“描金梢”)“朝天划三个弧圈,再向前摇晃三下”,据说这样做了,鸭群就会朝着他指定的地点而去;而且鸭群到那里后,只“在鸭梢圈定的几块十几块田里的附近范围活动,从不越雷池半步”。下峒梅山巫术活动中“三”的运用要隐晦些。下峒“活梅山”在水田或水塘捉泥鳅打鱼时,首先要把捉到的第一条泥鳅或鱼的尾巴用口咬断,然后放回水里,据说这样做了,在捉泥鳅或鱼时泥鳅或鱼就会随手而来;但等到再捉到那条被咬断尾巴的泥鳅或鱼时,却不管这时捉到了多少泥鳅或鱼,整个捉泥鳅打鱼的活动就必须结束。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举动呢?以前一直不解,自读完黄钶先生的长篇小说《梅山精英传》后,我才认为这也是运用“三”来迷惑捕捉对象的一种巫术行为。这个过程很像易经阴阳二爻的形成和单卦的排序过程:第一条泥鳅表示阳爻“一”,把它咬断则裂变为阴爻“一一”,这就恰好构成了一个数字“三”,把它放回水里,就是用“三”去迷惑捕捉对象;而再捉到那条被咬断尾巴的泥鳅或鱼,表示复得阳爻,即一个单卦(“离卦”)的排序过程结束,所以必须停止捕捉泥鳅或鱼的活动。
  我们在黄钶先生的《梅山精英传》这本书中可以读到有关于“倒路鬼”的章节。梅山先民在原始数觉时期形成的这种对“三”的迷惑,不仅成为“三峒梅山”巫术(也可说是“梅山教”)的基本构架,更被作为一种神秘力量继承和定格在了梅山神张五郎身上。——在梅山文化中,张五郎就是一个具有“迷惑”法术特征的“倒路鬼”!笔者家乡梅山地区都这样传说:某人走夜路,如果在非常熟悉的地方迷失方向,转来转去又转到原处,怎么也走不出去,那这人他便是碰到了“倒路鬼张五郎”;因此,张五郎又叫做“倒路张五郎”。
  在家乡的梅山地区,人们往往还要在“三”岔路口立一块指路碑,上刻“弓开弦断,箭来碑挡”八个字。家乡一般传说这是为了挡“将军箭”,但“将军箭”与三岔路口毫无关联,“一毛钱的关系都冇有”,因此笔者认为这最初也应当是用来防“倒路张五郎”的:在下峒梅山,张五郎又称“坛主”,据说他常常用箭射人(家乡梅山人骂人,常说:“你这坛主射的!”)。人们在三岔路口的指路碑上刻“弓开弦断,箭来碑挡”八个字,便是想以此作为咒语来挫败张五郎的法力,不让他的“迷惑”之箭射中,从而在三岔路口不迷失方向、走错路。
  黄钶老师的长篇小说《梅山精英传》一书中详述了梅山神张五郎的诞生,以及“张五”与“端午”的密切关系,笔者也认可黄钶老师的说法。关于梅山“张五郎”这个神祗的诞生,民间主要有四种传说:1、“从端午节种的南瓜(或冬瓜)中诞生说”;2、盘古——黄斑犬说;3、太上老君女婿说;4、青州(或郴州)知府张世魁说。这四种传说明显地有一个从原始文化到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的时间流变过程。特别是张五郎系太上老君女婿的传说流传面更广、影响更大,并直接承传在今天的梅山巫歌中,但我们不能据此就认为这是张五郎之所以为神的本来面目。我个人认为民间流传的张五郎“从端午节种的南瓜(或冬瓜)中诞生的”传说,这个传说具有鲜明的远古“葫芦神话”和“创世神话”色彩,比较符合张五郎作为原始狩猎神的时代特征和梅山文化作为原始渔猎文化的文化属性,我认为它应是关于张五郎的最早传说;至于“青州(或郴州)知府”的传说仅保留了张五郎的狩猎神原型,体现了儒家“官本位”文化对梅山文化的强势扭曲和彻底变形——由此产生了一种不伦不类、自相矛盾的文化特征:民间所信仰的关于张五郎的巫术内容是原始时代的,而张五郎却成了具有“儒官”身份的猎户。关于张五郎是太上老君女婿的传说,则隐约保留了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期的某些原始文化因子,更多的是反映了宋开梅山后所融入的道教文化内容,标示着道教文化对梅山文化的改造与融合。顺着“从端午节种的南瓜(或冬瓜)中诞生”的传说往下研究,特别是细读《梅山精英传》以后,我发现“张五郎”之名并不是指“姓氏排行”,而与“端午节”有密切关系,可以说,“张五郎”就是“端午节”的人格化。
  我这样说的理由不仅因为在今梅山腹地尚有张五郎诞生于端午节种的南瓜(或冬瓜)中的民间口头流传——在这个传说中,张五郎他就被称为“端午郎”;而且还因为“张五”与“端午”在语源上的完全相通:在古汉语中,“张”、“端”二字是同源字,其语义相同,声音相近,可以通用;在梅山腹地新化方言中,“张”、“端”二字同源则更为明显:新化称“正月”即称“张月”或“端月”!笔者家乡邵阳市隆回县岩口镇大观、九龙山南麓一带乡村昔日属宝庆府新化县辖区,正宗的梅山地区,至今岩口镇大部分岩口话与新化话语系相接近,“正月”读“张月”或“端月”。
  “五”和“午”也是同源字,二字完全同音;“午”与“五”语义密切或即为“五”。“端午节”在古代也称“端五节”。至今,笔者家乡还有一些老人家仍习惯把“端午节”叫作“端五节”。
  其实,在先秦时期,“张五郎”便称“张五即”——“张五节”。传说他是楚庄王时期的一个巫师,曾成功地为楚庄王求雨,楚庄王很高兴,在“即”字上加了一点,便成了“张五郎”。梅山腹地新化方言(笔者家乡岩口方言归属新化方言语系)今仍称“郎”(男孩)为“即”,如“二毛即”、“猛子即”、“崽即”等,笔者回老家,村子里大多数人称呼笔者“华崽即”,而笔者的实名却很少有人称呼;梅山人称送节日礼物为“送即”,如端午给岳父家送礼称送“端午即”,中秋给岳父家送礼称送“中秋即”,过年未来郎巴公(未婚女婿)给准岳父家送礼称送“年即”。以上笔者所说的,无非是一些肤浅的皮毛东西。其实,老作家黄钶先生早就在其长篇小说《梅山精英传》一书中作了精彩、丰富、有趣有味的述说,有兴趣的读者朋友不妨去读读《梅山精英传》,相信您们在《梅山精英传》有所收获。因为,阅读新时代,黄钶有故事!
  综观黄钶先生的小说,浸润在诗意文字里的人文情怀,有着山水之间流转的神韵,很有特色。通过小说展示自己的文化情怀,对作家的笔力是一种考验。黄钶先生不但在他小说创作的审美视野上定位很高,而且他写散文、诗词也同样具有很高的美学追求,比如他写过的城步南山山歌节、湘西乡村,岩口小镇,或潇洒灵动,或沉雄壮美,赋予了作品诗性品质。黄钶先生的小说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故事情节感人,至真至诚;黄钶先生的小说富有人文情怀,有思想品格的支撑,他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美、发现博爱。读者有闲功夫请读读黄钶老师创作的小说吧,比如《青龙洞探险记》、《虎背女郎》、《古潭奇案》;比如《蛊女情》,还有《梅山精英传》等等,读了之后你心中会有山水阳光的。
  说实在的,在我心目中,在我脑海里,黄钶先生是个平凡的人,是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长者,是个腹藏万书的穷教书匠,是个手拿粉笔、钢笔、锄头铁笔的快活臭文人。总之,黄钶先生是我们家乡笑啸山林引以为傲的乡贤;用故事编织多彩梅山的老爷爷。
  黄钶老师醉情于小说创作之举,或许与当下热衷牌局、专注于闲聊世俗长短的某些时风错拍难融。但他的确为时代特别是为银发族摸索出了一条笔耕有为之路,亦堪称强身健脑之标杆。而今,黄钶先生年逾古稀,仍思进取,笔耕不辍,奋力前行,其处世为人之正,其求知问学之勤,的确堪称楷模。唐刘禹锡诗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诚哉斯言!作为其家乡岩口晚辈的笔者,有诗与他共享互勉;诗云:
笔耕乐
乐在春风意韵中,吟歌笑看日斜红。
登临望远生佳趣,绘展丹霞映劲松。
愿黄钶先生的小说像一支支林中响箭,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响彻神州大地!

2018年4月20日丁华于广州
(编辑曾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