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作品荟萃 > 散文随笔 >

枕头山前的思索

来源:中国城市网撰稿:刘佑祥时间:2017-06-07点击:


立在洞口山门镇蔡锷公馆里的蔡锷塑像  刘佑祥 摄
 
从头收拾了山河,一身尘土;正气磅礴在天地,万古日星。
——长沙岳麓山蔡锷墓庐联

 
 
  公元1890年,大清光绪十六年。
  农历七月,立秋刚过,时近处暑。雪峰山苍莽如黛,黄泥江碧波荡漾,空气中夹杂泥土和秋实的芳香,骄阳炙烤着片片桔园。
  湖南洞口,一个叫水东的地方,在若干年前当地人用石块磊起的大坝下,一群刚下私塾的儿童将衣衫挂到岸畔的柳树上,就迫不及待的跳入水中嬉戏起来。
  正在河畔牧牛的一农夫看到这幕,高声吟到:“千年柳树做衣架”,略带戏谑,也略有期待。
 
  只见一幼童不慌不忙,抹掉额头上的水珠,向着老者略一拱手抱拳,大声回答:“万里江河当澡盆”,旋又觅入水中。
  农夫捋须惊叹:“此子他日必成人中龙凤”。
  “此子”其时年仅8岁,叫蔡松坡、字艮寅。
  他后来的确成了人中龙凤。
  12岁,考中秀才;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后入上海南洋公学,后又东渡日本求学;18岁,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29岁,昆明重九起义爆发,是“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都督;35岁,历经艰辛,间关万里,发动护国战争,武装讨袁,推翻千年帝制……
  可惜的是,时间无情定格在1916年11月8日,这个黑色的日子,一代将星陨落。
  “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时间的跨度只有34个春夏秋冬。34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只是沧海一粟,弹指一挥间。
  “三十而立”,源于《论语-为政》,意为人到了30岁就应该去面对一切困难,或者指认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而他,刚过而立之年就英年早逝。
  后来,他被人们誉为“万世军神”、“再造共和第一人”,再后来,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此时,天宇都知道了他的名字——蔡锷,历史也永久地镌刻—— 蔡锷将军。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哀而挽之:“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中山先生以班超、马援这两个历史名将作比喻,高度赞颂这位忠贞爱国、叱咤风云的盖世奇才。
  称他为盖世奇才并不为过,他就是“人中龙凤”。
  他生命短暂,却建树非凡,无论政治体制、宪政研究、治军思想、诗词对联……可述者甚多,但他最为壮伟的功业,一:领导昆明辛亥重九起义,光复云南;二:冒死犯难,发动领导护国运动,护国倒袁,让千年帝制从此成为历史,再造共和,为国民争得了人格。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里说的,应该指已故之人的精神与灵魂永垂不朽。
  日星永恒,蔡锷不朽。
 
邵阳大祥区蔡锷故里文化博览园里 游人如织 刘佑祥 摄
 
 
  “武冈的城墙东安的塔,宝庆府的狮子甲天下”,这是邵阳人常挂在嘴边的顺口溜。
  历史再往上推一点,邵阳旧称“宝庆府”。
  这里所说的“狮子甲天下”,究竟是狮子雕刻的技艺好,还是民俗中的舞狮功夫好,不必去专研。但石达开久攻宝庆不破,最后慨叹“铁打的宝庆”倒是有史为证。
  铁打的宝庆,其实不光是宝庆府的城墙或者宝庆府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更重要的也许是说宝庆府的汉子也是铁打的。
  他们至今对外宣称自己为“宝古佬”,当然,可能不仅仅是自谦、自谑,也许是挑衅,或者是自傲。
  在现代交通并不发达的过往,邵阳的煤炭、竹木及更多土特产要运出去,外面的洋货和精彩要拉进来,只能走水路:下资江、过益阳、穿洞庭、到武汉……
  所以,沿着这个水系,宝庆人建立了不少专属于他们自己的“宝庆码头”。
  至今尚存武汉汉口的“宝庆码头”以及它的故事中,就有关于“宝古佬”的血色备案。
  据传,当年要夺得汉口“宝庆码头”的所有权,宝庆帮与外界进行过“三大战役”。最后一战中,一名宝庆籍的剃头匠彭五爷实在忍不下去了,愤然赤脚穿起擂台上那双烧得通红的练功铁鞋,在大街上走了几步,于是,再也没有谁再敢来挑恤、刁难宝庆人了。
  “你们再敢犟,我们就派飞机来炸死你们”,彭五爷当时穿着铁鞋边走边警告现场的肇事者。
  派飞机来炸,可能是吓人的,不过,也说不定,因为当时的国民政府军的空军司令就是“宝古佬”。
  彭五爷,仅是一个社会地位相当卑微的剃头匠,但他“宝古佬”的血性蛮喷人的。
  世人都说犹太人厉害,“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而邵阳人总被外界戏谑为中国的“犹太人”,但相比犹太人,他们最爱吃辣椒、最能吃辣椒。
  “无辣不成菜”、“无辣不下饭”、“红辣椒炒青辣椒”、“白辣椒放剁辣椒”——这是在邵阳的饭局中最常见的事情,辣椒,也俨然成了邵阳人的标志。
  就拿历史人物来说,在以邵阳为中心的方圆百公里内外,蔡锷之前就有胡曾、魏源、魏光焘、曾国藩、刘长佑、左宗棠等无数光射斗牛的人物。蔡锷同期有康有为、黄兴、宋教仁等无数彪炳史册的豪杰。而之后更是共产党人的群体大展示,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粟裕等等……
  他们都是爱吃辣椒、能吃辣椒的人。
  他们中有人走上过中国历史的最高舞台,成为史册中的一座大山,而且“无辣不欢”。
  欢,也就是酣畅。
  酣畅,才能淋漓。
  比如说,欢畅淋漓的谈笑、欢畅淋漓的作文、欢畅淋漓的把酒、欢畅淋漓的人生,甚至欢畅淋漓的赴死。
  如果将上面那些历史人物的仁慈、博爱、大度、聪明、勇敢、坚毅等等秉性,归结到那内核的原动力上,除了血液中奔涌的“辣”元素,应该就是他们特别信奉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蔡锷,就是如此!
  羸弱秀才,东渡日本,求知若渴,只为报国;
  深研兵法,横贯中西,著书治军,只为强国;
  修文演武,辛亥重九,光复云南,只为爱国;
  忍辱负重,斡旋强权,等待时机,只为保国;
  冒死犯难,间关万里,誓死讨袁,只为护国……
  蔡锷,有人称他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扳道工,在中国历史的列车驶出封建王朝的终点站,而将要倒退或走向岔道时,他力挽狂澜,处险不惊,视死如归,气贯长虹,将列车引向了通向共和的光明之路。
  “誓与民国同生死,誓与四万万同胞共生死。”这是他在云南讨袁出征时的誓言。
  历史这样概括:蔡锷一生最精彩的桥段,几乎全部围绕一个非凡的目标,那就是“推翻专制、建立共和”。他的自由精神、共和精神、人格与道德将永存于世。
  共和不朽,蔡锷不朽。
 
蔡锷生平业绩陈列馆外景  刘佑祥 摄
 
 
  《列子·汤问》篇中记录了两个人物故事:伯牙与子期。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鼓琴,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就源于此,“知音”一词,也就由此而来。
  至于后来演变的“知音已去,断弦有谁听”之寂寥,还有后后来的“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的唏嘘慨叹以及“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的悲愤鸡汤,就离不开红颜插页其中、搞活剧情了。
  上世纪1978年代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前改革开放,1981年代,导演谢铁骊推出电影《知音》。
  对于当时还在读小学四年级的我而言,根本没有办法在大队部的晒谷坪里看懂《知音》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要诠释的思想内涵,但影片中打战的镜头还是蛮过瘾的,至少我能看明白,战争最后是好人打败了坏人。
  但音乐不受年龄的限制。
  “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院子里年龄稍大的哥哥姐姐们哼出的影片主题歌,我听过几次,就能唱出来。
  这个影片后来在谈恋爱的时候,陪着女朋友在影剧院看过一次,但其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为了这个文章,近日,我在电脑上将电影《知音》从头至尾仔细看了多次。
  经典那就是经典!
  辛亥重九,云南起义将领蔡锷自调京以来,目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郁悒于心。
  袁世凯原来复辟帝制之心已久,他一面令人对蔡严加防范,一面诱之以利,并把京都名妓小凤仙介绍给蔡,妄图使其沉溺于声色。
  当时,日本出兵山东,逼袁签订“二十一条”条约,蔡锷力主拒约应战,袁世凯为获日帝支持帝位,屈从签约。
  于是,全国掀起抗日爱国运动,袁便派兵血腥镇压。
  蔡认清袁的真实面目后,决定筹备讨袁起义。
  其实,袁对蔡早就怀抱猜疑,蔡遂用韬晦之计,将计就计,为了麻痹他,公然在云吉班里与小凤仙柔情蜜意,缠缠绵绵。
  将军的名声早就让小凤仙倾倒,但由于相互猜疑和不解,两人虽朝夕相处,却心隔如山。
  在一曲“高山流水”的声律中,小凤仙吐露了悲惨身世和除贼之愿,蔡锷遂袒露“推翻帝制、再造共和”的抱负,彼此终于成为知音。
  “袁皇帝”登基前夕,起义迫紧,小凤仙冒死掩护蔡锷离开北京。
  蔡锷借道日本到云南,打响讨袁第一枪,各省联袂而起,不到半年“袁皇帝”病死,护国讨袁战争胜利结束。
  蔡锷因旧疾复发,在日本病逝。
  小凤仙静坐船头抚琴,思念蔡公,此时,一根琴弦突然崩断,小凤仙一愣,似乎心有灵犀,马上好像明白了什么,珠泪顿时潮涌……
  音乐声起,且泣且诉:“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旷世枭雄角斗争锋,就有多少痴心红颜情深义重呀!
  但多多少少都会带点“酒、色、财、气”。
  西楚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当皇权美人成泡影,舞台上的他泪别虞姬、自刎乌江时,犹端着一杯“酒”;

  张学良从“帅”到“囚”,始终与赵一荻不离不弃,情暖黑山白水的风花雪月,意恸日月潭碧波闪泪,让山河又多了一重颜“色”;
  祁同伟以“人民的名义”吞枪自杀,高小琴以“人民的名义”甘当“小三”并为祁同伟生儿育女,他们俩肯定是虚构的人物,但这个故事反映的是,断头是因为贪“财”;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江山换色,社稷易族,后人评说吴三桂是因为李自成这个“农民”竟敢夺走他这个“朝廷命官”的心爱之物陈圆圆,而咽不下那口“气”。
  至于蔡锷与小凤仙的故事能表达什么,褒贬不一。
  有人说蔡锷是舍身为国的大将军,英姿非凡,是“万世军神”,家有娇妻爱子,虽身往青楼,却心藏鸿鹄。
  也有人说蔡锷是“风流军阀”,毕竟难过美人关。
  蔡锷作为那个时期的朝廷命官,喝点小“酒”、贪点小“色”、聚点小“财”本也不足为奇,这几样,不必刻意去点评。
  非要点评,无非去说这个“宝古佬”爱霸蛮!爱赌“气”。
  放着好好的高官不做,非得要和皇帝老子去“赌气”!
  因为蔡锷认为,“皇帝”又不是什么好东西!刚刚推翻帝制,你又要去当什么鸟“皇帝”?四万万同胞又成了什么?还不又成“奴才”?还不天天要跪着向你“三呼万岁”?喃,你想让历史倒退,我就不干!就是要把你拉下金銮宝殿,我就带着人民推翻你,就要争回这口“气”,你想何滴?
  这口“气”的底气,就是“誓与民国同生死,誓与四万万同胞共生死”。
  这口“气”的根源,就源于一个字,“国家”的“国”。
  反过来说,小凤仙,一个落魄青楼的世微女子,她又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就凭她如电影里所描绘的竭尽全力帮助蔡锷脱险,帮助蔡锷扳倒“袁皇帝”,为四万万同胞争回国格和人格这口“气”,不管她文凭有多高,政治觉悟有多高,至少可以这样认为:在“大是大非”面前,她有着非凡的大局意识和过人的胆识,我们就认为她了不起!
  1916年12月1日,当蔡锷遗体自日本运回国时,北平各界人士在北平中央公园举行隆重的公祭大会。
  小凤仙感于蔡锷在风尘中与之相遇并引为“知音”,虽萍水相逢,但情真意切。公祭那天,她身着丧服,素车白马,手捧挽联前往灵堂祭奠。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几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挽联情词并茂,传诵历久不衰,哀婉凄绝,义薄云天,读来让人长叹不已,泪湿衣襟。
  野史也好,正传也罢,只要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知音”的故事就会不绝于耳,侠骨柔情之演绎,必定绵绵滔滔,欲说还休。
  知音不朽,蔡锷不朽!
 
军神塔远拍  刘佑祥 摄
 
 
  走G60高速从长沙到邵阳南下,历时三小时三十四分钟,从邵阳南再沿邵阳大道,在魏源佘湖一品住宅小区拐建设南路再走一段县道,历时四十二分钟,就到蔡锷故里文化博览园。
  雨下一阵,又下一阵,薄雾云烟将车窗外的风景变幻莫测,时而像奔腾的猛兽极具动感,时而又像披上婚纱的新娘,娇羞含情……
  久居闹市,沿途才见这一别久远的灵山秀水,同行的摄影记者早就被撩得嗷嗷直叫,不时要求停车冒雨取景。
  蔡锷故里文化博览园在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境内。三十多年前,这个地方叫蒋和桥公社金山大队。
  域名改变,是因为时空需要。这里是蔡锷的祖居地,后人要缅怀蔡锷,并欲借历史名人效应打好文化牌,加强旅游旺区,促进经济繁荣。
  北京西城区棉花胡同66号现保留有蔡锷故居,由前后两院组成,房屋有回廊相连,整体占地面积不大。
  湖南省洞口县山门镇有蔡锷公馆,砖木结构,前后三进,各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现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听说云南昆明也有蔡锷纪念地,没有去过,不敢评说。
  而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以蔡锷故居为核心景区的蔡锷故里文化博览园,资料显示,该项目规划占地面积为382亩。
  这应当为天下最大的纪念蔡锷的场所了。
  但我们来得稍微早了点,整个博览园的建设尚未竣工,不知何故却处于停工状态。
  这应该不是钱的问题,邵阳较之发达地区穷是穷了点,但邵阳人历来爱争“饿”气。
  指挥部一位管事的人告诉我,蔡锷故里文化博览园包括蔡锷故居正屋、蔡锷纪念馆、铜像广场、护国将军门楼、军魂塔、生态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景区游步道以及植被绿化水圳改造等。总投资金额预算为1.5亿元人民币。
  从将军门楼下出发,步行5分钟左右,就到了蔡锷生平业绩陈列馆,陈列馆的外观有点像洞口县山门镇“蔡锷公馆”的样范,一主两辅三栋紧挨着,但这里的主馆有三层,因为停工下了锁,主馆里面包括后面是什么建筑,无法知晓。
  沿着一条蜿蜿蜒蜒的草砂路,经过数丘栽种了荷花的水田,过一座小桥,再步行300米,就可到博览园的核心景点——蔡锷故居。
  步道两旁新载的银杏与桂花树正新叶吐芳,步道的一边是荷花水田,荷叶有的还是新叶田田,有地已露出水面撑开了小伞,雨珠儿在上面滚来溜去,煞是可爱;一边是农民新载的水稻,那比荷叶要规矩多了,一棵棵,一行行,横竖对称,在春水泥地里挺立,仿佛随时准备着接受游客的检阅。
  蔡锷故居一正一横,堂屋正门的门楣上,挂着由启功题写的“蔡锷故居”大匾。
  正屋由一间堂屋,两间室屋及一间偏屋组成。博览园对外宣称已征集到与蔡锷相关的文物500余件、图片2000余张,许是新馆未开,蔡锷故居里面现可参可观文物甚少,除了几张床和几个桌子以外,偏房里陈设了一架老水车,倒是与蔡锷有关的数张泛黄老照片,引得游客参阅并肃然存敬。
  故后面就是枕头山。
  “以前山上没怎么打理,看不出枕头的模样。”当地人王鹏告诉我。
  确实,现在的枕头山经过植被更栽后,原来的枯树杂草已然不见,新栽种的苗木尚未掩盖山体,从蔡锷生平业绩陈列馆那地方往这边看,整个的山体东边较低,西边高跷,中间稍凹,在四周都是水田的大田氹中一山独秀,像极了平展而温馨的牙床上那个能给人类带来无限幸福的枕头。
  军神塔就很巧妙地被设计者定位在枕头山的凹处,中轴线正好对准蔡锷故居堂屋的神龛。
  军神塔共设计了三把剑,在一个基座上构建而成。一说基座四面将有孙中山、黄兴、蔡锷三人的头像大理石浮雕;一说将把蔡锷重九起义、护国战争等画面片段做成浮雕进行镶嵌美化。
  ——因为工程尚未竣工验收,我在现场没有看见任何浮雕及构件。
  但我看见了已经竣工的三把剑。最长的那把高度为18.82米,意喻蔡锷生于1882年,另两把在施工图上标注分别为14.5米和12米,究竟意喻什么,尚且不知。
  站在军神塔旁极目四望,整个景区建造还是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尊重自然、历史的基础上,采用亲近自然的设计理念,以达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效果。
  站在军神塔旁极目四望,邵阳的乡村景色也非常不错。
  在湘西南,小满是一个迷人的时节,这个节点正是南方的初夏,大部分的花已经开过,大地的颜色便不单调,近水远山,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山川、田野,都有层层叠叠的深浅不一的绿色涌到你眼前。
  水边的垂柳,长满了绿叶,柳梢到了可以点水的程度,大部分的农田已经插种,禾苗儿亮出了一茬茬让人心疼的绿来。
  玉米长到齐膝高了,邵阳特产“雪峰蜜橘”已结出了蚕豆大小的果儿,丝瓜藤盘上了篱笆,有的已经结出拇指粗的瓜了,那些盛开的菜花不时引得蝴蝶蜜蜂儿盘旋或者停留。
  站在军神塔旁,我也在苦苦思索,为何蔡锷从出生到病逝及至若干年后的今天,从未离开过“剑”。
  记得上次在湖南洞口山门镇蔡锷公馆参访时,看到过一张图片,图片拍的是一块石碑。这种石碑,南方人称“将军箭”。
  据说,将军箭是南方巫师最常用的解除小儿关煞的做法之一,将军箭专妨男儿,女命不忌,如小儿带此煞,轻则头面、手足带伤疤,重则眼瞎耳聋、四肢残疾,乃至夭折。
  所以,新生儿出生后,父母长辈总要请“八字先生”根据小孩的出生年、月、日、时,算一算孩子的“八字”大不大,是否带有关煞,如有,则出钱打一座外形似“剑”的石碑,刻上“箭来碑挡,弓开弦断”两句话,选一个路口,挖一个坑,放上这个人的生辰八字,再把石碑压上去,可化解灾难。
  这应是蔡锷一生中的第一把“剑”。
  史载:蔡锷18岁时应梁启超的召约,东渡日本,入日本大同高等学校,后改入东亚商业学校,加入了唐才常的自立会。第二年随唐才常等19人回国,计划在汉口起事,结果失败,仍返横滨,在此以前蔡名艮寅,在此以后才改名为蔡锷。
  “锷”,繁体字为“鍔”。若将“锷”字拆开,其为左右结构。基本字义“金”指金属刀具,“咢”意为血盆大口。“金”与“咢”联合起来表示“刀剑的大开口”。本义:刀剑的刃。说明:“锷”的反义词是“锋”。前者指战斗部(见血部分)宽大,后者指战斗部(见血部分)狭窄,如矛头,箭头。
  这应是蔡锷一生中的第二把“剑”。
  这两把“剑”,说实在的,只能去意会。
  但他真正用过的“剑”,现在云南省博物馆可以看到。
  这是一把九狮指挥刀,刀长99厘米,弧形钢质刀身,中间起脊,近刀脊处有很长的血槽,刀尖为侧锋。刀柄较长可供双手持握,包裹刀柄的鲨鱼皮上布满半透明颗粒,为天然形成,既坚硬又美丽。鲨鱼皮上嵌有铜质镀金花饰,除传统的菊花外,还有五色旗、铁血十八星旗、五角星及“共和”两字。刀柄处装有錾刻华丽花纹的铜质镀金护手,精美绝伦的刀鞘亦为金属所制。
  据说这把刀是袁大头授予蔡锷的。
  但令袁大头万万没想到的是,蔡锷后来却用这把刀,指挥千军万马将他从金銮宝殿的“皇帝”宝座上生生的赶了下来,粉碎帝制,再造共和!!!
  这应是蔡锷一生中的第三把“剑”。
  这是挑破中国近代史黑夜的利剑,使泱泱中华保持了国体,让四万万同胞争得了人格,让泱泱中华迎来黎明,迎来红日。
  所以今天直面将军故居,再仰望枕头山上这三把直插云霄的利“剑”,足以使我感到灵魂中一种强力的撞击:将军虽逝,英气长存!
  将军并没有走远!在他的故居家园,在他曾为之咯血捐心的泱泱中华的万水千山之间,一直以来,他将那把斩首凡一切破坏“共和”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放置枕头,枕戈待旦,一旦拔剑,则“剑”气长虹!
  王鹏说这是整个景区最能撼动他心的景观——军神塔,但我认为,这是军神塔,更是军魂塔,“万世军魂塔”!
  国于天地,对那些为国家、为民族而洒血捐躯者,必有与立!文章、数据、图案、节点或可商榷,青史传录或可补正,甚而先烈碧血白骨亦会淹灭枯烂,惟天地正气,不曾瞬断息绝!
  沉思间,远处飘来了歌声:“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一声声,如颂如歌如赞礼,赞的是,将军拔剑南天起,我愿做长风绕战旗”……
  帝制共和起云烟
  将军拔剑在南天
  长风绕旗保国体
  知音岂止小凤仙
  长风不息,蔡锷不朽!
 
  后记:湖南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电视剧《少儿蔡锷》出品方负责人周健先生在该剧开拍之前,曾约我多次到洞口选演员、选场景并秉夜畅聊,并嘱我写点什么。
  日前,也专程去过邵阳市大祥区蔡锷故居文化博览园参观,感慨万千,遂作此文。
  千秋万代,蔡锷不朽!
  刘佑祥  2017.5.29于邵阳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中国城市报记者刘佑祥授权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网站转载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