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科教卫体 > 科研动态 >

鹅毛诗人唐国明:以诗一样的精简方式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1+1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唐国明时间:2017-04-13点击:

作家唐国明对哥德巴赫猜想1+1用“个位数法”创新的最简证明
——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是两个奇素数之和
(或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是两个素数之和)
 
摘要    本文根据不管奇素数有无限多,有无穷大,每个大于10的奇素数都逃不过个位数在1、3、7、9中的循环转换性质,而1、3、7、9不管如何两两相加,得出的结果都分别是个位数在0、2、4、6、8之间循环变动的偶数性质;创新试用“个位数法”成功的证明了由哥德巴赫猜想得出的、如今数学界常用来表示“1+1”的命题——“每个大于或等于6的偶数都可以是两个奇素数之和”成立;由于2是所有素数中唯一的偶素数,而大于2小于6的偶数4只能仅能是偶素数2+2的和,因此哥德巴赫猜想“1+1”的原始命题即“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是两个素数之和”同样成立。
 
即“1+1”通用公式为:
 Tn=10(ɡn+ɡn+1)+(mn+mn+1)
 
(偶数T>2;ɡ表示素数P个位数前面的数,当素数P>10时,其作家唐国明对哥德巴赫猜想1+1创新的最简证明(最正确的定稿)式中素数个位数M取数范围只能在1、3、7、9循环取;n>0)
 
关键词     个位数  素数  偶数  奇数 
 
  真理就简单明了的摆在那儿,只是等待人去发现而已。
  哥德巴赫猜想于1742年提出至今被喻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20世纪的数学家们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筛法、圆法、密率法和三角和法那些高深的数学方法。解决这个猜想的思路,就像“缩小包围圈”一样,逐步逼近最后的结果。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证明了定理“9+9”,由此划定了进攻“哥德巴赫猜想”的“大包围圈”。这个“9+9”是怎么回事呢?所谓“9+9”,翻译成数学语言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其它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每个数,都是9个奇素数之积。” 从这个“9+9”开始,全世界的数学家集中力量“缩小包围圈”,自从我国陈景润1966年证明“1+2”之后,当然最后的目标就是“1+1”了。数学家们说,想证明“1+1”,必须找到创新的方法,而我找到的新方法就是个位数证明法,在此暂命名简称为“个位数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前人的成果掌握素数、偶数、奇数个位数的固定特征,运算其个位数出来的结果来判定该数是什么数,来确定“1+1”猜想是否成立的方法。现陈述论证“1+1”如下: 
 
  1、 “1+1”成立的理论过程
 
  素数的定义是,只能被1整除与自身整除的数叫素数。而只能被1整除与它自身整除的素数,在偶数中仅只有2。通过前人的努力与对素数所做的成果证明,凡是大于2的素数,除3、5、7之外,两位数及两位数以上的素数,其个位数,也就是其个位数只能在1、3、7、9中轮回变动,不可能是其他数,所以,除既是素数又是偶数的2之外,其他的素数既是奇数又是素数,以下简称奇素数。根据定义,奇数加奇数之和是偶数,所以两奇素数之和必是偶数。而两位或两位以上任意大的偶数,其个位数不过是在0、2、4、6、8之间循环变动。
  因此,凡大于10的素数,不管有无限多,有无穷大,它都逃不过个位数是1、3、7、9的循环变动(这个分布规律可以在陈景润《初级数论Ⅰ》第一章后面附的5000以内的素数表中可以看出),而1、3、7、9不管如何相加,它所得的结果都分别是个位数都逃不过0、2、4、6、8循环转换的偶数。如少于10的奇素数3、5、7无论怎样两两相加也都分别是偶数。
 
例证: 
1+3﹦4
1+7﹦8
1+9﹦10 
3+7﹦10
3+9﹦12 
7+9﹦16
 
  根据上面得出的结果,4、8、10、10、12、16都是偶数,产生的个位数都分别是0、2、4、6、8;由此可知任何大于10的两个奇素数,只要个位数相加是偶数,它们的相加之和必是偶数。所以任一大于或等于6的偶数可表示为两奇素数之和。也可以按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写给著名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的原话说:一、任何不小于4的偶数,都可以是两个素数之和(如:4﹦2+2);(而欧拉回信说: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是两个素数之和。2是偶数,也是素数,并且是唯一的偶素数,而大于2的偶数4,只能仅能是素数2+2的和。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学界一般习惯说“任一大于或等于6的偶数可表示为两奇素数之和”更明朗好懂。)二、任何不小于7的奇数,都可以是三个素数之和(如:7﹦2+2+3)。
  从以上猜想再看三个分别大于10的奇素数之和或四个大于10的奇素数之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再看例证,用任一大于10的奇素数的个位数1、3、7、9相加,可得:
 
1+3+7﹦11
1+3+9﹦13
3+3+9﹦15
1+7+9﹦17
3+7+9﹦19
 
  根据上面得出的结果,11、13、15、17、19都是奇数,产生的个位数都分别是奇数个位数逃不出的1、3、5、7、9;所以三个奇素数之和不是偶数,是奇数。因而从这可得出任意大于9的奇数,可以表示为三个素数之和,即“1+1+1”。而小于10的奇数如7﹦2+2+3,9﹦2+2+5,所以哥德巴赫猜想即任何不小于7的奇数,都可以是三个素数之和成立。
 
  再看四个奇素数相加,只要相加四个奇素数的个位数1、3、7、9就可以得知。例证:
1+3+7+9﹦20
1+1+3+7﹦12
1+3+3+7﹦14
1+3+7+7﹦18
9+9+3+1﹦26
(其他省略)
 
  不管如何相加,四个奇数相加之和其个位数都分别是0、2、4、6、8;分别是偶数。所以由此可知,偶数个奇素数相加之和必是偶数;奇数个奇素数相加之和必是奇数。
  综上所述,一个任意大于或等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述为两个奇素数之和(或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是两个素数之和)。
  
  2、“1+1”成立的公式证明过程
 
  若两奇素数之和用T或t1,t2,t3,…tn表示,奇素数用P或p1,p2,p3…pn(P>10)表示,奇素数P的个位数之前的数用G或g1,g2,g3…gn表示,奇素数P的个位数用M或m1,m2,m3,mn表示,M取数的范围根据奇素数构成的规律只能在1、3、7、9中循环转换取数。
 
  假设t1=p1+p2或p1+p2=t1成立
  证明两素数之和是偶数,或任意大于或等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素数之和。
 
证明:
 
  根据上述条件,P表示为GM 
  G是素数P个位数以前的数,则可以表示为10g。
  M是素数P的个位数,只可以在1、3、7、9中轮回取数。
 则10g+M=P
 
  则 
P1=10ɡ1+m1
P2=10ɡ2+m2
 
  那么 
t1=p1+p2
t1=(10ɡ1+m1)+(10ɡ2+m2)
 
  由此式则可变为 
t1=(10ɡ1+10ɡ2)+(m1+m2)
 
  再变为 
t1=10(ɡ1+ɡ2)+(m1+m2) 
  10(ɡ1+ɡ2)是已知的偶数,M的取数范围是1、3、7、9;则m1+m2只可以是:
 
1+3=4
1+7=8
1+9=10 
3+7=10
3+9=12
 7+9=16
 
  则m1+m2是偶数。而 
10(ɡ1+ɡ2)+(m1+m2)=t1
 
  则t1是偶数,所以 
t1=p1+p2 或 p1+p2=t1成立
 
  因此两奇素数之和是偶数,或任意大于或等于6的偶数可以为任意两奇素数之和得证。
 
  其总公式为
 
Tn=Pn+Pn+1 
Tn= GnMn + Gn+1Mn+1 
Tn=10(ɡn+ɡn+1)+(mn+mn+1)
 
(T≥6,其mn+mn+1式中M取数范围只能在1、3、7、9循环取;n>0)
  
  综上所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是两个奇素数之和(或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是两个素数之和)。
  而小于10的素数是2,3,5,7;2是唯一的偶素数,其他都是奇素数,比如偶数8可以表示为 
8﹦3+5
 
  其个位数是3与5,10位数分别是0,代入上面公式: 
8﹦10×(0+0)+(3+5)
 
  再如特例4,因为 
4﹦2+2
  2是唯一的偶素数,其个位数是2,个位数以前是0,代入上面公式: 
4﹦10(0+0)+(2+2)
 
  所以只要不小于4的偶数其表现公式都可以是
Tn=10(ɡn+ɡn+1)+(mn+mn+1)
 
(偶数T>2;ɡ表示素数P个位数前面的数,当素数P>10时,其mn+mn+1式中素数个位数M取数范围只能在1、3、7、9循环取;n>0)
 
  因此其上式是“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是两个素数之和”的通用公式。即哥德巴赫猜想“1+1”的通用公式。
  所以本人创新试用的“个位数法”在此成功的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1+1”。
 
参考文献:
 
[1] 陈景润 《初级数论Ⅰ》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2-05-01
[2] 百度百科《世界三大数学猜想》2017参考
[3] 百度百科《哥德巴赫猜想(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 2017参考
 
2017年3月30日—2017年4月12日于岳麓山下
 

 
  作者简介:
  唐国明,男,汉族,现居长沙,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自发表作品以来,已在《诗刊》《钟山》《北京文学》《星星》诗刊及其他国内外刊物发表作品数百万字。2016年出版先后在美国与秘鲁《国际日报》中文版发表连载,以反复阅读的方式考古发掘出埋藏在程高本后40回中的曹雪芹文笔,以考古的科学方式修补复活出符合曹雪芹语韵与曹雪芹创作原意的“红学”作品《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其追梦事迹已被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北京卫视、贵州卫视、辽宁卫视、湖北卫视等电视台,《新周刊》《中国日报》《中国文化报》《广州日报》《潇湘晨报》《三湘都市报》《长沙晚报》《西安晚报》等无数报刊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