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旅游美食 > 旅游景观 >

隆回岩口十五景琐记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丁华时间:2018-02-27点击:

  岩口镇地处湘中稍偏西南梅山地域的邵阳市,位于隆回县东北部,距隆回县城36公里,岩水河是岩口的母亲河,一河春水向东流;周温公路纵贯南北,岩六公路越九龙山而过。海拔1142.8米的巍巍九龙山,是岩口的父亲山,千百年来雄峙岩口,守望岩口;九龙山也是九龙回首之地。九龙山绵延岩口全境南北40余里(20余公里),山峰奥衍,往复勾连,九曲回环,云雾氤氲,紫岚缭绕,龙山锦绣。相传山有九龙外游难舍故里家园转身折首复回,故称龙回,也叫九龙回首,因犯帝讳而谐音改称隆回,寓兴隆回旺,1947年隆回建县由此而名,岩口镇内今尚有转龙、龙口、龙山、龙塘、龙井、丰水、划市等有深厚真挚“九龙”情结的地名,这些地名也丰富了岩口镇浓浓的韵味悠长的九龙文化。
  岩口自古以来就是山川秀丽、人杰地灵之所在。其文化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自然风光秀美,尤以九龙山山南膝头岭古驿道为著,山南膝头岭古驿道昔为衡宝通往湘西云贵川诸省的交通要道,沿途名胜古迹众多。据传从唐宋起,有“八景”、“十景”、“十五景”、“二十景”等之说,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其中大部分景观尚存。今岩口境内有著名的龙山叠翠、溶洞清风、膝岭仙迹、回龙望日、顶山积雪、古祠流芳、朴桥春涨、丛林塔影、马鞍效灵、鸡冠戾天、马山岚气、龙洞仙泉、东岭朝霞、九龙瀑布、半山夕照等景观,被民间百姓称为“岩口十五景”。“岩口十五景”就是新时代新气象新岩口秀美山水的代表,这十五景各以其地质特征或其典故传说而取景名,相传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秀才举子走游岩口时皆为行吟赋诗赞美。现笔者踏着古人的足迹,遍历岩口境内诸景点,感而赋诗咏景,以管窥豹,抛砖引玉。
  笔者以《岩口美景颂》为题作诗一首,赞家乡岩口之优美景色。
地灵人说九龙腾,千载悠悠岁月长。
常喜春来楚南早,不愁秋老膝岭黄。
古俗相沿说美景,几番物换见兴亡。
岩水有情龙山翠,朴塘桥廊历风霜。
留传美景昭史迹,文化久远垂邦乡。
往时山川少营建,岂若人力增巧装。
盛世风光难伯仲,开拓境界今辉煌。
百姓计议见主张,顶山四望思翱翔
 
  龙山叠翠
  龙山者,即九龙山。九龙山地处湘中稍偏西南邵阳市隆回县东北部岩口镇,其山脉呈南北走势,构成海拔600—900米丘状山原台地,山下丘岗区平均海拔300米左右,九龙山主峰顶山堂峰顶海拔1142.7米,九龙山是岩口镇的一道屏障,由大小九个山峰聚拢在一起,峰峦叠嶂,溪涧纵横、云雾氤氲。登上主峰顶山堂、放眼群峰,你感觉自己置身于绿树白云之间;眺望山下,可以看见岩口861镇中心区这幅明快的风景图:
带嵲见龙山,苍翠如屏立。
保障托地灵,肘腋连雉堞。
时或见樵子,攀磴劳拾级。
十里镇岩疆,群峰拱而揖。
   
  溶洞清风
凿开混沌紫云瑛,两腋凉生爽气清。
流火不烦纨扇动,瑶台月殿敢相并。
  此诗写的是九龙山脚下的岩口溶洞。岩口居委会(原岩口村)名源于岩口溶洞岩洞出口而名,古时称膝头岭岩口,解放后历届行政单位引用岩口为名。岩口溶洞长达6.5公里,洞中蕴藏着丰富的黄金,且有“金銮殿”、“黄鹤楼”、“金沙楼”、“风车口”、“飞机坪”等49处名景。1969年,深、奇、险的岩口溶洞风光曾引来时任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将军一行前来探察。
 
  膝岭仙迹(膝岭古道)
  九龙山的山南麓,有一条光滑的石板路,从山脚向九龙山深处伸去,这是一条古驿道,也是一条纸路樵道。山岭自上往下俯视,状如人的膝头,故岭以膝名,称为“膝头岭”,也叫膝岭。其形似一条飘带,民间又把膝头岭称作“九龙山的绿飘带”。
  膝头岭古驿道(含中立亭),位于岩口镇岩口村的膝头岭上,现保存完整路段约4公里,始于岩口, 止于梅塘,跨越九龙山南麓山脉,道宽1.5米,平缓处用长短不一、大小不等之不规划块石砌筑,陡峭段用规整的条石台阶而铺设,整条驿道据说有一万一千一百一十八级台阶,民间俗有“上八下七膝头岭”之称。膝岭古道上曾有四座自上而下,对称壮观,青石筑成,亭顶盖瓦的石亭子。四座茶亭自上而下依次为“仙迹亭”、“中立亭”,“览胜亭”、和“望梅亭”。今膝岭古道上仅存“中立亭”一座,其他三座凉亭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疯狂的岁月中被毁。中立亭依然保留歇脚石、上马石、下马石、两排平行而设的长方青条石光滑供行人乘凉歇息遮风避雨笑看风云畅观烟雨闲谈古今的石凳及碑刻等遗迹。现今沿山与古道比肩并行的岩六公路的畅通,大大改善了岭上岭下居民往来的交通,膝岭古驿道僻静,行走的人少了,偶尔只有一些观光雅兴的人,才会前来亲近它,才会来细细观摩它。膝岭古道一路上风光秀美,可谓十步一景、百步一园。鸟语花香,清风徐徐,信步慢走,心旷神怡。沿途有山光水色,竹荫松涛,白云青岚,溪流潺潺;有磨膝石、印脚石、高僧石窟、观音足、仙迹亭、有字天书、石猪娘、猪崽石、龙眼石、夜明珠石窠等胜景。驻足古道,笔者畅怀行吟《膝头岭》:“膝头岭上绿杨风,吹得山花旖旎红。行到半山回首望,中立亭在翠微中”。一路行来,歇肩凉亭,舒赏山景,把水临风,笔者以“膝岭仙迹”为题作诗道:
何代神人策蹇鞭,石崖岗上寄行窝。
高低腾踏踪犹在,今古流传事不磨。
花草偃时疑整佩,风泉响处想鸣坷。
仙翁留作坪溪景,不比时娇艳绮罗。
 
  回龙望日
  话说“回龙望日”,它位于岩口镇政府北方4公里的虎形村境内,有九龙山北麓山脉一支,迂回蜿蜒,故民间俗称“回龙山”。因山上有金星岩石刻、观日台,古建道家修练的梅峰观和九龙山山顶的顶山大王庙等庵刹,尤其是金星岩石镌“不让武陵”四个字。山下大观之名即源自虎形村内一座“大观”而名。相传南岳大帝夏季来此避暑,香火甚旺。峰顶的望日台,鸡鸣往观,日从海出,大如车轮,红赤晃目,漭漾不定。一跃即升,其日必晴;数跃而升,其日必翳。盖无殊泰山之观焉。“今然其庵刹已毁,仅存断壁残垣。笔者有诗为赞:
梦里行倦忆祝融,鸡鸣山顶望瞳朦。
千层潮水全飞白,一道火云相送红。
直拥金轮辉世界,莫愁龙头舞春风。
应龙欲去频回首,笑指扶桑在此中。
 
  顶山积雪
  顶山,俗称顶山堂,系岩口九龙山主峰,距湘中古城邵阳市中心区约55公里,因其山势高耸万仰,是九龙山的最高点而得名。这里山峦叠嶂,树木葱郁,楠竹青翠,溪流纵横,飞瀑不断。春天杜鹃花盛开,红云漫山,蔚为壮观;夏日流泉飞泻,群峰氤氲,宛若仙境;至秋季层林尽染,山野间流光溢彩,令人觉醉。而一进入冬天,微阴即雪,每当雪雾云开,海拔1142.7米的顶山堂一带,皓雪晶莹,经久不化,形成绿野之上瑰丽的雪顶,令人赏心悦目。人们把这一岩口冬季胜景称作“顶山积雪”。笔者有诗云:
青石尖上吟古今,凌云四顾无人应。
脚踏祥云疑成仙,银山金山朝夕成。
笔者另有一首《顶峰积雪》:
最高峰顶最清寒,积雪深时望渺漫。
中有玉梅花万树,开来如雪遍层峦。
 
  龙洞仙泉
  话说岩口九龙山山南膝头岭下有一座喀斯特石灰石岩溶洞,系一处钟乳石岩洞,洞底就是浩荡的九龙山地下阴河。地下河一头通向白竹坪沙坪岭天坑,一头连着岩口水库,溶洞长达6409米,洞里有丰富的黄金。岩口人这么自豪的说:“我们岩口洞子,洞里有水,水中有沙,沙中有金。是亚洲唯一出产金子的大山溶洞”。岩口溶洞,相传是九条龙居住修练之所,故有“龙洞”之称。洞内钟乳石上的水滴直落地下阴河,长年盈而不溢,水清如镜,甘甜可口,叫仙泉,也称石乳甘甜。洞中钟乳石站成一幅幅图景欢迎远道而来的你:十八罗汉列阵、如来佛祖讲经、太上老君炼丹、观音菩萨稳坐莲台;黄鹤楼、金銮殿、将军柱、狼牙山、金山、飞机坪、风车口、千丘田等岩洞49景让你乐不思蜀,流连忘返。洞内金沙楼不远处有钟乳石蜿蜒如龙,故名龙岩,也有钟乳石水滴入地下阴河,也称仙泉。故岩口溶洞又得名“龙洞仙泉”。笔者有诗赞:
仙洞烟岚复几重,桃花流出水溶溶。
南山文豹终须现,诚聘春云起卧龙。
 
  东岭朝霞
  东岭位于岩口镇政府所在地新坪(旧称毛坪里),在岩口河东岸的九龙山山脉上,逶迤数里,绕抱岩口镇政府公寓区、办公区及生活区。东岭山下有一个军工生产基地,系三线建设时的神秘068地下军事工程,对外称“中国航天工业部7861军工厂,其实是一个人工挖就的地下军工山洞。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7861军工厂搬迁,地下兵工厂才逐渐解密对外开放,人们俗称岩口地下兵工厂为“岩口861军工洞体”。岩口861军工洞体其上林木茂盛,每当清晨曦初,霞光灿烂,草木生辉,非常之壮观。笔者青少年时随父生活在岩口乡政府机关大院,求学于岩口中学时,面对毛坪里九龙山八六一东岭上的朝霞,曾赋诗一首以赞之:
云收曙发闪晴空,谁画朝霞绚岭东。
五色惊开织女锦,九光佛山太阳红。
 
 
  云谷飞瀑(九龙瀑布)
  话说在岩口九龙山深处有一个地方,叫黄金洞,人们习惯叫它为“黄麂洞山上”。据说古时侯九龙山黄金洞一带有几个妖魔,经常兴风作浪,致使岩口这一地区山洪暴发,林毁田摧,百姓难以安生。一天,玉皇大帝驾临九龙山的顶山堂,看到对面黄金洞的山中混沌不开,妖雾弥漫,就传当地山神顶山大王前来询问。山神顶山大王道出原委,玉帝顿时震怒,命领二郎神领天兵天将前去除妖。二郎神武艺高强,一番恶斗,驱走了妖魔。只是那水依旧各流各的,四处泛滥。二郎神执鞭在山里指划了半天,也无法为水找到一个合适的出口,只得再次禀报玉帝。玉帝又驾云亲至九龙山,见一山谷云雾缥缈,深不见底,就说“此处山水最好”。谁知玉帝话音刚落,九龙山诸峰的水,就纷纷汇到了这里,从山顶直泻山谷,声震如雷,长流如练。加之此处长年处于云雾氤氲的缭绕之中,人们就给它取了个名字,叫云谷飞瀑。不过,岩口当地人习惯叫九龙瀑布。
神话传说虽然离奇,但也道出了九龙山云谷飞瀑的不同凡响。
  云谷飞瀑,即俗称的九龙山瀑布,其位于岩口镇政府北方15公里的九龙山黄金洞山上。这里山势回环,峰峦争雄,且林深竹茂,雾漫云飞,形成了九龙山一带壮丽的风光。在黄金洞山上对面的一座悬崖上,一股急流轰然而出,宛如一条白龙从青翠的峰峦间挣脱,一声长吼,威武豪壮。激流飞泻到两边的峭壁上,泼珠撒玉,雾化成缕缕云烟,直泻崖底,落在一块形同虎踞的巨石上,产生强烈的轰响。同时也使崖底一片朦胧,空气中飘散的水气如毛毛雨般下个不停,形成这里特有的景观。
  若从黄金洞双青对面遥看瀑布,你会发现,那白色的瀑布跌在翠绿的群山之间,洗炼简洁,明朗纯净,确实让人产生一种心旷神怡、超凡脱俗的感觉。特别是夏日炎暑,站在瀑前,只觉得凉风清爽,沁人心脾。手触山潭中之水,冰气袭人,可以让人暑热全消,顿觉世界清凉。
如果刚刚晴空万里,倏忽飘来几片云,于是洒下一阵雨点。少顷雨止,天空又是一片晴朗,这种太阳雨的现象,在九龙山云谷飞瀑已是司空见惯。笔者有诗道:
轻烟漠漠锁山腰,一道泉流玉屑飘。
气壮白虹晴欲雨,瀑飞翠壁夜闻潮。
终年匹练寒幽谷,尽日银河泻紫宵。
我欲振衣千仞上,饱餐灵液涤尘嚣。
笔者还有首诗《九龙瀑布》以记之:
日悬山岭满霞天,雾漫林崖生紫烟。
幽谷轰鸣声远响,失惊百练挂前川。
浪花涧落珠飞底,碧水波光映翠岩。
九曲层峦奔四海,溪出仙境恋红尘。
 
  朴桥春涨
  朴桥者,朴塘桥是也,又称破浪桥。位于隆回县岩口镇朴塘村十二组。朴塘桥系隆回、新邵、新化三县的交通要道,过往行人络绎不绝,有道是人来人往含笑脸;桥中桥外溢春风。
  朴塘桥系典型的石墩木廊风雨桥,南北走向,桥全长69米,宽4.7米,共有桥石墩5座,水门6孔,桥亭27间。桥亭两侧置凉板凳,方便过往行人憩息和歇肩乘凉。桥亭屋顶重檐斗角,盖小青瓦。朴塘桥始建于元明之际。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讨元战争中与陈友谅激战朴塘,突遇大水,朱元璋率军一夜之间修桥渡河,乘胜追击,使陈友谅败北而逃。当地也有人说,朱元璋在这场战争中得到朴塘百姓的鼎力相助和粮草支援,战后取得胜利的朱元璋在朴塘河上修建了这座桥以渡行人。现今,在朴塘桥的南端维修碑记中记述了当年朱元璋的军队涉水渡河的场景。每年春天雷雨季节,朴塘河水涨,桃花红艳,雨雾浪漫,此时的朴塘桥风景独好!当地老百姓故称“朴桥春涨”,笔者曾目睹过朴塘春天涨大水的美景,故以“朴桥春涨”为题作诗道:
桃花红处雨如烟,春水生时浪接天。
最是朴桥风景好,一湾新绿涨平川。
 
  古祠流芳
  彭氏宗祠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民国十七年曾进行维修,是目前岩口镇屈指可数的古祠之一。彭氏宗祠位于隆回县岩口镇星塘村,祠堂座东朝西,前临星塘至朴塘公路,后靠树木葱茏的老祖山,北连星塘村委会公房,南是田垅。
  彭氏宗祠系砖木结构四合院,前后二栋,两侧为厢房,总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大门为砖石牌楼式,三门三楼,两边为假门,门额镂雕双龙戏珠,镂刻精致逼真,石雕上方原有泥塑戏剧人物图案和泥塑楷书“彭氏宗祠”四字,1968年“破四旧”时被毁。1994年“彭氏宗祠”四字改为黑漆手写楷体字。彭氏宗祠,原系本宗彭姓子弟就学场所和彭氏清明祭祖用地。1999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兼《中国文物报》总编辑的星塘人彭卿云回乡省亲,不寄宿亲戚朋友家,也不住宾馆,而是在少年读书时的彭氏宗祠祠堂房间铺被而寝,这一举动,在彭氏族人当中传为美谈,称其大孝。2003年彭卿云题长联一副挂彭氏宗祠祠堂里青砖圆柱上,联曰:
  三星伴月、九龙献舞、峰峦环护、晴岚烟雨钟云秀、东西碧水流甘霖、润物稻菽飘香芳园沃土皆天宝
  百代同宗、千户合门、忠孝传家、长幼尊卑共喜庆、文明苍生重科技、兴农勤劳创业学子耕夫尽国华
  现存的星塘彭氏宗祠,抬梁穿枋雕有花草图案。该祠堂布局紧凑,结构严谨,雕饰精致。笔者有诗赞曰:
昔日深藏巷闾中,今朝拓现展芳容。
雕梁画栋存精粹,墨彩书香气正浓。
国运升隆新世纪,家风永继耀先宗。
悠云伴我偷闲适,懒对坊前走马龙。
 
  丛林塔影
笔锋秀出郁人文,形式平将字塔分。
欲抉天章穷碧落,凌霄一管扫烟云。
  此诗系笔者游赏家乡岩口镇河边惜字塔后所写。隆回岩口镇河边村惜字塔位于河边村庄水口之间,惜字塔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坐东朝西,通高12米有余,为三层楼阁式砖石结构。惜字塔是用于烧毁有文字纸张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纸”理念之一。惜字塔烟火熏过的地方,都是先人对于文化的敬重。
  “日暮霞天斜塔影,风拂绿野过闲亭。秋蝉鸣噪音悠远,如诉尘间事不平”。话说相传河边村的村民百姓自古崇尚读书习字,代代出秀才,但却无人考中举人,更没有人中进士、点翰林。究其原因,都认为是村里的人常将写过字的字纸随手乱丢,任意践踏;或用来覆瓿裹物,拭几擦桌糊窗;有的甚至充当茅厕手纸,亵渎了文明,触犯了孔圣人。于是,在清道光年间,由蒋子玉的父亲牵头,众村民齐心协力捐款捐物修建了这座河边“惜字塔”。翌年,果然考中了两名举人,会试又中了一名进士,一时传为佳话。从此,河边村的村民尊奉“惜字塔”为“圣塔”,自觉将家中废弃的文稿字纸、废旧书报纸悉心捡到惜字塔中焚烧掉,再也不乱丢乱弃,形成了爱惜字纸、保护环境的传统美德,一直流传至今。笔者有诗赞之:
河边文笔插云霄,雨暴风狂不动摇。
记下龙山悲喜泪,写成岩水废兴潮。
难忘梓里贫穷貌,喜见农村幸福桥。
此日人民同握管,辉煌业绩尽情描。
 
  马鞍效灵
  位于岩口镇政府西南方向5公里处的塘头村,有一座状似飞腾出征战马的山,当地村民俗称“马脑寨”、“寨上”,只因昔日有强盗土匪在山上修筑土寨占山为王,今尚存有土寨遗址,此山就是岩口较有名气的马鞍山。马鞍山脚踩塘头、龙口、天壁三村,马脑壳朝向寨志、向家两村,马尾摆向碑记、高山方向。
  马脑寨位于岩口镇塘头村境内,因其形似马鞍,故又称马鞍山,恰在塘头村至大来的路边。相传古时有一神马,它虽列入神马之列,仍不改劣性,常常私自下凡偷吃大来的禾苗。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后,即命雷公将其劈为两截,身子留在塘头,马头留在大来马脑寨。远望之,仿佛眼神暗淡,肌肉痉挛,一脸凄楚,表现出雷击时的痛苦和不甘。此马脑东、西、南、北四周各十里高处望而清晰。据说抗战时期1945年日本侵略军从荷香桥行至马脑寨脚下,望神奇的骏马生畏,故而不敢进入九龙山岩口境地,是马脑寨的神骏威武庇护才使岩口人民免遭日军侵犯。笔者有诗赞之:
何处来神骏,昂然据银鞍。
飞腾出边塞,百姓皆罗欢。
一旦作霖雨,苍翠迷峰峦。
蛟龙不可测,仿佛入云端。
 
  鸡冠戾天
  岩口鸡啄垴,形似引颈啄食啼鸣的雄鸡,位于隆回县岩口镇政府南方向9公里周温公路旁,地处马头山、毛银、禾吉三村交界的三角村。传说很久以前,当地发生严重蝗灾,颗粒无收,民不聊生,食不饱腹。王母娘娘得知,委派仙界司晨鸡下凡治蝗。司晨鸡来到岩口地界,忠于职守,顾不得休息,连夜将蝗虫消灭,由于疲劳过度,耽误了返回天宫的时间。于是,他对天长叫一声变成了一座山,山顶就是鸡的模样。人们为纪念这位有功的仙界鸡神,就将此山取名“鸡啄垴”。如今的鸡啄垴山岭苍翠秀丽植被繁茂,景色优美,空气怡人。笔者曾以“鸡冠戾天”为题作诗道:
岩石参差戾碧天,鸡冠仿佛望依然。
翔空振翮拟飞凤,浴水潜渊不及茑。
五德咸孚文独著,九霄冲突仰高旋。
人能奋志前程远,也效闻鸣猛着鞭。
  鸡啄垴还是隆回县岩口镇著名的抗日英雄山。话说1945年春,日本侵略军挑起了湘西会战雪峰山战役的序战——邵安公路岩口铺战斗,中国抗日军队在第100军军长李天霞将军的率领下奋死抗战,首获胜利,痛击日军,重创鬼子。1945年5月23日,日军侵华部队109联队一部从岩口铺经滩头、三溪败退至岩口马头山的马脑山与鸡啄垴布防死守,以掩护侵华日军湘西主力向邵阳撤退,遭到早已在鸡啄垴山上严防待战的中国抗日军队63师的围攻痛击。5月30日,一名日军联队高官在毛桃冲(今岩口镇毛银村)日军指挥所内,被抗日爱国的中国炮兵在漆树下水库方向发射的炮弹越窗而入炸死。配合中国军队地面作战的飞虎队(中美联合飞行队)另有3架战机从岩口空中轮番轰炸马脑山、鸡啄垴侵华日军阵地。5月30日当晚剩余日军鬼子兵残敌仓惶逃往邵阳,鸡啄垴、马脑山山上的日军侵略者死尸遍布、马头山、禾基冲、毛桃冲、砖屋冲、狮子垴等当地百姓几个月不敢上马脑山、去鸡啄垴。这场抗日的岩口鸡啄垴之战以日本侵略军惨败而告终,雪峰山战役(湘西会战)胜利后,国民党中国抗日军队评价了岩口鸡啄垴之战对湘西会战所作出的功不可磨的贡献,称岩口鸡啄垴为“岩口抗战英雄山”。
 
  马山岚气
  马山即岩口马头山,原名马脑山,位于隆回县岩口镇政府东南方向7公里的马头山村境内,因山形似马头故名。相传古时有一仙马来到马脑山安居落家。马脑山属宝庆府邵阳管辖,相距五里之外便是宝庆府新化地界。此仙马聪颖,从不吃窝边草,晚上出去只专门偷吃新化地界的禾苗,吃饱后回山里家中栖息。日久天长,邻近的新化人老是发现自己的禾苗被什么动物给偷食吃尽,他们觉得此事蹊跷不对劲,于是在新化地界与邵阳地界相交的村边田埂各个路口关隘,一到晚上便安放设置三角铁钉、铁夹子。仙马不幸踩到新化人安设的尖锐三角铁马钉上,血流不止。第二天,新化人沿着一路血迹寻踪到马脑山上,发现了受伤的仙马躺卧山上奄奄一息,于是杀害了仙马。仙马逝后元神归天,马身化为一座山,这就是现在的马头山。仙马死后,其神灵魂魄久久不散,为了报仇,它仍旧天天夜晚跑去新化地界吃禾苗庄稼……后来,新化人请风水先生指点,在马脑山顶修寺庙一座,日夜念佛经镇住了仙马不再偷吃新化庄稼。
马头山是岩口九龙山的支脉,处于周温公路旁。天欲雨时,岚气先起,缠绕山腰。马头山如骏马腾空,踏云驾雾,气势雄伟。笔者有诗赞云:
马山气势如天马,天娇凌空欲化龙。
四面岚气晴更好,高腾云汉作奇峰。
 
  半山夕照
  半山处于岩口镇九龙山东北麓虎形村境内。当夕阳西下,霞光晚照,景色奇绝。半山附近,有一个名叫金星岩的石灰石岩洞,该岩洞洞口高约6米,宽约3.5米,洞口朝北偏东,洞前视野开阔,相传阅尽天下名胜的旅行家徐霞客,路过九龙山时,也曾在此山岩石洞前驻足不前,流连欣赏山洞前的美景,称赞岩口九龙山有“不让武陵”之美。清康熙44年(公元1706年),岩口当地著名道师蒋惟贵根据徐霞客赞美之意,欣然在虎形半山金星岩山洞口正门上方的石壁上刻下了“不让武陵”四个大字,这几个字楷书线刻,力透石壁,自右向左横书,每字0.5米见方。据传,解放前至解放后到1956年,金星岩石洞内曾是大观、小桥、虎形当地人们办学堂教书的地方。站在夕阳下的半山,面对金星岩的美景,笔者有诗而赞:
日挂林梢下半空,山门开处咽残红。
寒山妆点秋容淡,天作王维一画工。
  以上岩口十五景,乃鄙人一孔之见,望诸子百家,慨慨赐诺,以匡不逮。在隆回县岩口镇境内,除此岩口十五景外,还有许多美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如九峰晴岚、岩水怀金、竹林烟月、九龙天池、朴塘烟雨、白竹清风、天星道场、添壁飞虹、寨志晚烟、猪婆春晖、龙山灵云等等岩口风光无不让人爱恋向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民的幸福生活,离不开金山与银山的支撑,更离不开绿水与青山滋养,发展经济只有与保护自然、保护文化、保护环境相结合,发展才更有意义,未来才会更美好!
  岩口明天会更好!岩口未来更辉煌!

(编辑老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