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旅游美食 > 特产美食 >

蒜 香 隆 回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丁华时间:2017-06-24点击:


  农历三、四月,又是一个大蒜飘香的季节,驱车行驶在春夏之交的湖南邵阳市隆回农村,您已经领略到扑面而来的大蒜嫩嫩的香气,尽管一望无边的蒜田还是郁郁葱葱,而在这中间已活跃着蒜农的身影,他们很熟练地抽着什么,那是大蒜的副产品蒜薹,据说仅此一项价格卖好了,一亩蒜田的蒜薹能卖个四五百元,还有的田土地块开始收起早熟蒜,那效益更是可观,一亩地能卖到三四千元,你看这地头、田边已经开始有了收购蒜薹和鲜蒜的摊点,一些外地口音的客商,已经来到田间考虑指约定产、预约订单,过不了半月二十天,这里的景象定会令人赞叹:隆回县——好大一个大蒜市场。
  隆回红皮大蒜是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的特产。隆回大蒜是隆回的三辣之一,隆回农家所产的红皮大蒜,瓣形美观,辛辣味浓,品质上乘,远销长沙、益阳、洪江和港澳市场,深受消费者欢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港商曾在香港《大公报》上的版面刊载四个小字、三个大字:“宝庆大蒜:香、辣、鲜”。隆回大蒜,海外邵阳人叫它宝庆大蒜,其外皮呈紫红色,故名叫红皮大蒜或紫皮大蒜,又名蒜头,是隆回的传统名产,据传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的,故又名胡蒜。隆回县种大蒜历史悠久,清末民初就有大面积种植。清道光13年(1833年)宝庆府高平(今邵阳市隆回县高平罗洪乡)人邹汉勋撰写的《南高平物产记》载:“蒜,俗称大蒜,每颗六七瓣。初种一瓣,当年便长出蒜苗,八月种植,春食苗,夏初食苔,五月采根”。隆回大蒜,年产200吨上下。隆回蒜乡,主要集中在隆回县南面的紫阳、山界、北山、岩口、滩头、雨山等地区,尤以原紫阳区一带,是传统的大蒜之乡。
  隆回县地处湖南省西南部,雪峰山东麓,属梅山地域,位于320国道邵阳县与洞口县之间,近代思想家、史学家魏源故里,而今是遐迩闻名的大蒜之乡。全县24个乡镇中大部分生产大蒜,从320国道的东端周旺镇到320国道的西端南岳庙镇,从九龙山脚的岩口镇到辰河流域的金石桥、司门前、七江、羊古坳、六都寨、荷香桥、桃洪镇等二十几个乡镇,30余万亩大蒜,东西南北贯通百里、千家万户,几乎家家有蒜田蒜地,户户有晾蒜场晒蒜坪(也称晒谷坪),每到五月收获的时节,一路行来,田里在出蒜,院里在晾(晒)蒜,路上在运蒜,街头在收蒜,抬头看看是蒜,低头看看是蒜,开口说话是蒜,空气里弥漫着也是大蒜的气息,隆回成了大蒜的天下,此情此景,笔者有感《大蒜赏》:“农家做事本艰难,冬种春施夏收蒜。套种高产青黄间,麦收之前忙犁铲。水足肥宽润田园,二茬待到八月半。抗炎免疫养容颜,四季大棚别洞天”。
  “西域得来似韭仙,玲珑玉质紫纱穿。瓣鳞抱柱藏肥土,叶片滋根醉沃园。抗菌消炎瘟症怵,驱腥调味菜肴鲜;皮枯杆朽身强健,雅室农家俱峦牵”。的隆回大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种植传统,早在两千年前就已开始在紫阳、山界、北山一带有一定面积的种植。
  据1949年统计,隆回大蒜种植面积为1200亩,总产2400担。解放后有了很大发展,1951年种植面积2730亩,总产7100担;1988年增加到5493亩,总产达255580担,比1949年种植面积增加4.5倍同,产量增加10.6倍,总产量占当时邵阳地区的38.5%。1962年开始出口,1968年出口量由原50担增加到1160担。1986年开始每年又新增640担的鲜蒜苔出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隆回大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大幅度增长,隆回成了全国十个大蒜生产县之一。近年,因隆回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大蒜品种退化,隆回大蒜的产量已逐年减少。
  然而,真正把大蒜种出特色,种成规模,种出效益,种成品牌,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的事。尤其是前几年国家、省、市在隆回山界、北山一带确定无公害红皮大蒜标准化示范区以来,隆回红皮大蒜才真正种出了名堂。隆回北山、山界、紫阳这里土地肥沃,气侯适宜,具有种植优质大蒜的天然条件。品种几经变迁淘汰选优,逐渐形成了当家品种隆回红皮大蒜,这种蒜不仅外皮呈紫红色、蒜头大、味鲜、瓣均匀,辣味适中,耐储运,而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笔者深情地说隆回《大蒜好》:“长生草窝草中宝,期待佳缘佳菜肴;食欲增添增美貌,用来抗菌抗病膏;很辣很窜够劲道,少灾少衰护心脑;生苗生薹生瓣荞,病秧病根病除掉!”
  隆回红皮大蒜还有一个挺有诗意的名字,叫“韭叶芸香”,不过有些女人的味道。我却认为蒜是雄性的,并且雄性十足,虽然蒜叶纤弱,但它却有坚强的品质和独特的个性。隆回种植的大蒜在农历三月收获的,叫三月蒜;在农历四月收获的,叫四月蒜。三月蒜稍大于四月蒜,辛辣味和芳香味更浓;四月蒜瓣形美观、整齐。隆回大蒜以红皮蒜为主,株高60——70厘米,叶条带披针形,皮株功能叶6——12片,色深绿,蒜苔长50——70厘米,鳞茎扁球形,外皮紫皮红色,茎瓣(蒜瓣)肥大,一般6——9瓣,纵径3.5——3.8厘米,横径4.5——5厘米,单个蒜球头重30——41.5克,辛辣味浓,具有香气,品质上等,上世纪八十年代港商曾在香港大公报上的版面刊载四个小字,三个大字:宝庆大蒜香、辣、鲜。隆回红皮大蒜生长期210天左右,九月中、下旬播种,株距2——3市寸,行距6——7市寸,每667㎡,产蒜苔300——4000市斤。
  隆回红皮大蒜耐寒力性强,能经得起冻窖,辛香气味浓厚,大蒜辣素高于其他蒜类,宜于生食及调味。1986年,深圳市召开全国粮油食品出口工作会议,会上代表们对隆回红皮大蒜和外地白皮蒜进行了品尝:白皮蒜个头大,但味淡不辣;隆回红皮大蒜个头略小,但味甜气香、辛辣味浓,回味无穷。与会人员众口称赞:“隆回红皮大蒜味香俱佳”。
  隆回红皮大蒜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氨基酸、胡萝卜素、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等各种物质,并含有多种烯丙基、丙基和甲基组成的硫醚化合物,硫胺素、核黄、尼克酸、蒜素、硒和锗等微量元素以及人体必不可少的磷、钙、铁、钾。根据中国科学院组织有关专家对全国不同产区的大蒜检测,证实隆回红皮大蒜所含的具有抑制肿瘤作用的成分高出一般大蒜几倍,甚至十几倍,是最好的天然抗生素食品和保健食品之一,富含人体所需的18种微量元素。
  隆回红皮大蒜是一种菜药兼用植物。用大蒜作菜食,味道鲜美;用为佐料,荤素皆宜。蒜苗和蒜苔,也极为人们所喜爱。用大蒜防治疾病,更是功力神奇。远在1700百年前,神医华佗就用大蒜为人治病。明代名医李时珍用大蒜给人治病有奇效。李时珍他说:“尝有一妇,衄血一昼夜不止,诸治不效。时珍令以蒜敷足心,即时血止”。在隆回民间,用大蒜防治疾病,尤以普遍。盛夏暑日三伏天,人们外出或劳动,也随身携带大蒜,在喝水、吃饭之前,先吃一点大蒜防中暑,或解诸毒。大蒜在山乡农家还可以防治家禽疫病。现代医科科学证明,大蒜含有大蒜素和大蒜新素,对痢疾杆菌、大肠菌、伤寒杆菌等多种病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医学界称之为“天然广谱抗菌素”,民间称其为“青霉素”。大蒜还可以降脂、降压、降血糖,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现代科学资料报道,在蒜中的脂溶性挥发油等,可以激活巨噬细胞的功能,能增加人体对癌的抵抗力。笔者昔年曾作《大蒜赋》旧体诗一首,录下,供读者朋友给我斧正:

          《大蒜赋》
一粒玉珠落人间,不惧酷暑不惧旱。
两只绿耳探峦川,挺身拔高舞翠帘。
只因瘟疫祸人间,苗叶杆薹根全献。
白蒜辛辣含着甜,紫蒜辛勤车犁铲。
  生我养我的隆回岩口是“大蒜之乡”,自然,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大蒜的。
  我小的时候,家里人口多,对蔬菜的消耗量大。所以,母亲在忙农活的同时,还要费脑筋思考一日三餐做菜的事情。我们小孩子也不甘落后,同大人一起把做菜的本领发挥到了极致。春夏之交,青脆的、嫩嫩的蒜薹刚甩出尾巴,我就带着小伙伴们急匆匆赶来了,走进蒜地,一手紧握裹着老腌菜的糯米叶粑,一手去抽蒜薹。叶粑还来不及卷紧呢,便大伙争先恐后地大嚼狼吞虎咽起来。吃罢糯米粑粑,喝一气凉凉的井水,甘甜可口,大家直呼过瘾。蒜薹可凉拌,可生食,可用来炒鸡蛋,也可腌后晾晒,作为应对蔬菜青黄不接时的一种储备。蒜薹的尾巴也舍不得扔,剁碎了炒熟照样是一道菜。
  记得收获大蒜的时节,各家的房前屋后堆满了白生生的大蒜头,迫切地调动着大家的胃口。那一段时日,用青椒,白蒜头和食盐加工而成的蒜泥,常常是饭桌上仅有的一道菜,就着它,我们弟兄几个消灭了一个个用毛巾捂成的饭团和一碗碗热腾腾的面条,个子很快窜得老高,那时我们正处于长个头长高时期。记忆中,家里好像做哪道菜都离不开大蒜。有时是佐料,有时是主料。其中比较有名气的是:蒜泥调水煮鸡蛋(蒜泥荷包蛋)、蒜瓣芫荽炖鱼、蒜辣椒炒鲫鱼、蒜瓣辣椒炒泥鳅,以及红辣椒炒干蒜薹,炒时最好放点干小河虾或干鱼仔干黄鳝。这几道家常菜堪称红薯饭(即煮米饭时米中混合掺和红薯做的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粮食紧张,农村尚未彻底解决温饱问题。)的最佳组合,足以让今天许多美味大餐黯然失色。鲜蒜好吃自不必说,别忘了醋蒜、坛子中盐水浸泡的酸蒜头也是别有风味啊,在大蒜晾晒之前,一定要用鲜蒜多做些醋蒜、酸蒜头。这样,到了寒冬腊月窗外飘雪的时日,三两知己、亲朋好友围坐炭火炉灶旁,撕一块热狗肉,夹一块腊肉丸子,抿上一口米酒,再慢条斯理地掰开醋蒜头、酸蒜头,腾出嘴来谈天说地,两瓶邵阳老酒、三壶糯米水酒下肚,一起醉倒在浓郁的友情里。
  家乡岩口有许多关于大蒜的谚语,如:“大蒜是个宝,抗癌效果好”。“只要三瓣蒜,痢疾好一半”。“蒜敷涌泉穴,能止鼻出血”。“葱辣眼,蒜辣心,芥菜专辣鼻子一根筋”。“夏天肚子疼,大蒜能顶用”。“好庄稼离不开勤劳汉,好厨子离不开葱姜蒜”。……岩口九龙山一带农家至今流传着一个关于大蒜之名美丽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在湖南宝庆府西路岩口九龙山有一座九龙寺(现在叫九龙山庵堂,位岩口镇岩口居委会野山打漏岩处),寺中有个小和尚,名叫龙啻,后来静心修炼而升天,玉皇大帝命他看管御花园。有一天,龙啻到瑶池去玩,看到金花仙姑在采蒜果。龙啻看到此花金光灿灿,香味迷人,他就请求仙姑给他几瓣,拿回去种在御花园里。仙姑不允,龙啻就偷拿几瓣而去。当他刚出瑶池,突然听到仙姑的哭声。他回头一看,原来是王母娘娘来查花,发现蒜果上缺了几瓣,王母娘娘以为他俩私通,违犯天规,拿起拐杖就痛打仙姑。龙啻见此种情况,马上跑回去来到王母娘娘面前跪下,说是自己的不对,偷拿了几瓣蒜果。王母娘娘见了龙啻更是气上加气,不问青红皂白,举起拐杖又打龙啻。在混乱慌忙之中,不知是谁踢翻了蒜果花篮,蒜果一下子全部落入九龙山野山里,蒜果被摔碎入沃土。王母娘娘一看,蒜果不见了,更是火昌三丈,就命天兵天将把龙啻和金花仙姑赶出南天门,落入凡俗。龙啻和金花仙姑到九龙山寻到了蒜果,种在九龙山下。后来,龙啻和金花仙姑他俩都变成九龙山陈山塘清泉。蒜果在九龙山沃土中破土而出成长起来,被人们发现后,就用清泉的水浇灌。从此,大蒜就在隆回大地上传播种植开来。为了和隆回山野的小蒜有所区别,人们就把蒜果起名为大蒜,俗称蒜头、大蒜头。
  还有个故事更显得隆回大蒜的珍贵。有一位商人,带着两袋大蒜,从宝庆桃花坪出发,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爬山越岭、经草地过沙漠,一路跋涉到了阿拉伯地区。阿拉伯地区那里的人从来没见过大蒜,他们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东西。因此,他们用当地最热情的方式款待了这位精明的商人,临别时给这位商人他两袋金子酬谢。另有一位商人听说这件事后,不禁为之动心,他想葱的味道不是也很好吗?于是他就带着一批隆回葱来到阿拉伯地区那个地方,那里的人民同样没有见过葱,他们更加盛情地款待了商人,并一致认为,用金子远不能表达他们对远方来的客人的感激之情,经过再三商讨,决定赠送这位商人一袋大蒜。大蒜是个宝,可见大蒜在阿拉伯人心中的位置……
  提到大蒜,不由地想起了我的堂叔的一件趣事。堂叔在我父辈中排行老三,其不光酒量大,还是我们家族最早做生意的,多年前就以大款土豪的身份迁居城里。听父亲说,三叔小时候很聪明也很淘气。有一次,他效仿传说中的周七猴子调戏了一次村姑,被人家骂到了家门口呢。事情是这样的:村头,放学路上,三叔拦住一位高他一头的姑娘,非说人家姑娘偷吃了他家土畲里的蒜苔蒜苗。姑娘感到莫名其妙,羞红了脸说没偷也没吃。三叔说,“你没偷没吃,我不信,我得闻闻你的嘴有没有蒜味,就知道了”。说着,三叔就翘起脚跟把嘴往姑娘凑过去,在姑娘脸上亲出了响声……这是多年前的事了。现在,三叔无所事事,在家抱孙子,红火日子过得很滋润。
  隆回红皮大蒜是个宝,人们离不了。笔者为此曾作了一篇《隆回红皮大蒜赋》,今翻寻出来,录下:

  隆回红皮大蒜赋
  隆回古邑,物阜民丰。雪峰山麓,资水河畔,遥远偏僻,地广土沃。莽莽原野,极天宇之空旷;苍苍山峰,阅岁历之峥嵘。白雪峰顶,淙淙山泉灌农田;杆绿苔脆,好风摇动一川春。清明不在家,白露不在地。陆上奇蔬,生吃腌炒花样多;村道异珍,助农致富水铺金。蒜头蒜苔,绿色银行;蒜泥佐餐,其味鲜美。豫皇梨膺梨王之殊荣,四海传扬;大蒜头争佳蔬之美名,九州飘香。物产一方,实至名归,可与千林竞秀,可与万卉争芳。产业富民,种植助百姓增收;招商开发,栽下梧桐巢凤凰。老妪推小车出售,小票装入布袋;老板订车皮远销,宗银存入银行。插上腾飞翅膀,谱出宏篇锦章。
  尔乃扎根僻野山乡,能屈能伸;不择瘠田薄土,忍贫耐穷,玉立亭亭。杆挺叶茂,葳蕤清淳。非关仪态妆清淡,自是心情爱野风。学士吟诗轻朴素,佳人簪发喜桃红。焉知万亩大蒜地,系在亿民生计中。
  尔乃秉性强健,何惧雨骤风狂;出身随和,也喜晴天丽日。一非国色,二非天香;夺梅菊之质朴,拒牡丹之堂皇。立地扎根,不嫌穷乡僻壤;随缘而生,无论雪域山乡。厌恶养尊处优,鄙夷附势趋炎;常伴竹篱茅舍,远离玉苑华堂。不图艳丽邀宠,但求经济实用,所冀益世康庄。于是苔抽尽而无萎,株挺立而益昂。为百姓增收,为国家聚财。用以疗疾,营养保康;烹肴佐食,味美气香。蒜辫喂羊,蒜地倒茬,默默奉献,品何高良!冬种夏收,农民赞扬。此有公论,丝毫不差。
  隆回肥沃地,资水好大蒜,山川添秀色,风景醉流霞。人来此处,方识隆回真面目;地逢其时,正展锦绣好年华。热土隆回,群情激昂,与时俱进,齐奔小康。
  现今,隆回红皮大蒜已经成为隆回县的象征,成了隆回县的一张名片,隆回县这个名字将如同隆回红皮大蒜这一品牌一道叫响世界。
  愿隆回红皮大蒜一路走好!蒜香隆回,蒜香三湘,蒜香世界!
                          
  2017年6月丁华于广州
  作者简介:丁华,湖南邵阳市隆回县岩口镇人。文学爱好者。现广州谋生,客居羊城,花城某报社专栏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