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民俗与非遗 > 民风民俗 >

诗人笔下的清明

来源:新浪邵阳文艺评论博客撰稿:黄三畅时间:2017-04-02点击:

  历代写清明的诗歌很多,诵读那些诗,揣摩其意蕴,可以看出那些诗人在清明时节的心情或是怎样过清明的。

  唐代杜牧的《清明》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如果天气晴朗,阳春烟景固然佳妙,但“雨纷纷”有“雨纷纷”的好处。唐代杜甫的“好雨知时节”,“时节”应是清明前后,因为这时节才会“花重锦官城”;南宋僧志南的“沾衣欲湿杏花雨”,沐浴着春雨,草更绿,树更秀,花更鲜艳,景色何其宜人。问题是,如果谁在哪一年的清明时节心情不好,而又在路上行走,那么纷纷春雨,就成了他心情恶化的催化剂,从而使他“欲断魂”了。既“欲断魂”,就想借酒浇愁,于是会打听哪里有酒家。“杏花村”虽“遥”,想那“行人”也会去“借酒浇愁”的。那一年的清明时节,杜牧的心情也应是不好的,而且那天他离别了亲友,形影相吊地走在路上,这教他如何不伤感?如何不“断魂”?与之齐名的李商隐在《杜司勋》里说,“刻意伤春又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啊。这首有感而发的诗,其中“欲断魂”的“行人”,何尝不是杜牧自己?既如此,即便清明那天是大好的晴天,也会有外因催他“断魂”的吧。
 
  再来看北宋王禹偁的《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索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薪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王禹偁在这年的清明时节心情也不好。无酒,可以认为是真的;无花,就说不过去,你没有私家花园,但“春城无处不飞花”呢,还有“一枝红杏出墙来”呢,再不济,野外难道没有花可赏?“城里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难道他不知道?只是因为没有酒,无心去赏花而已。这没有酒其实也是借口,是因种种原因无心去赏花罢了。不曾饮酒,无心赏花,当然“兴味索然似野僧”了。所谓“似野僧”,也是想当然,野僧无花无酒,不见得就兴味索然,他有他的兴味之所在呢。好在王禹偁虽兴味索然,也并非百无聊赖,他知道把昨日(寒食节)从邻家乞来的薪火点亮油灯来读书,从书中寻找乐趣。不能以酒浇愁而代之以书,不失一种好方式。
 
  再来看北宋黄庭坚的《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 ,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在这一首诗里,黄庭坚首先要表达的感情是“愁”。首联,用“桃李笑”,反衬出“野田荒冢”的“愁”。颔联,清明时节,冬眠的动物都早被雷声惊出来而活跃于天上地下;因雨水充足而使原野上的草木柔曼多姿:这是一种万物春天竞风流的景象。颈联由自然写到人,人,有在别人坟前乞食而回家后又骄其妻妾的“齐人”,当然是可怜可笑的“愚人”;有宁愿烧死而不愿去朝廷做公侯的介子推,当然是“贤人”。尾联是由眼前的景物而生出的伤感:生前“贤”也好,“愚”也好,到头来总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里,千载以后,谁又识别得他们出来呢,伤感之情,油然而生。由愁而伤感,因由是清明时节(可能是在野外踏青)之所见而生出的。黄庭坚先看到的是“桃李笑”,多么正能量的事物,何以写着写着就生出“负面”的情感?这大概也要以那一段时间他心情愁闷忧伤来解释了。
 
  最后来看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荒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石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写的是清明时节游春之乐。自由自在地在绿意盎然的原野上行走,只见远处四围的山峦一片碧色。乘兴追逐着随风飘飞的落花而穿过柳色青青的小巷,困倦了,坐在水边长着青苔的石矶上小憩。然后是受友人之邀喝酒、赏花,有酒喝就不推辞,不辜负别人的十分诚意;有花更要及时欣赏,要不然被风吹落了。心情这样好,况且是在清明这样的好天气里,更应该尽情游冶,只是不要乐而忘返。这也写清明的诗,写的是清明的美好景色和游春的欢快心情。诗人所表现出的心态和情感是极美好的,是可以效法的。实事求是地说,“三月三日天气新”,一年好景在清明,这是天公的赐予,实在不应该辜负其美意啊。
 
  话要说回来,在南方,清明时节往往是“雨纷纷”的。在这样的天气里,也应该拨开心中的云幕雨障,让心情阳光普照。既然隆冬可以踏雪寻梅,为什么清明不可以冒雨踏青?
  本文原载2017年3月29日《邵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