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民俗与非遗 > 民风民俗 >

记忆中儿时的游戏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丁华时间:2018-08-21点击:

  作为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游戏承载着人们的童年记忆。曾经,路边、田野是儿童的“领地”;木头手枪、缝制的沙包是儿童最自豪的玩具。游戏大都是自创的、粗糙的,却锁住了我们脑海深处最真切的儿时记忆。
 
  踢田,也叫跳房子,俗称跳格子。踢田主要是女孩子玩的游戏,方法很简单,先在地上画上并排两行共十个格子代表“房子”或者“田”。假如两个人玩,则每人手拿一块瓦片作为用具,然后一起站在端线上,将瓦片向最远的横线投去,瓦片离该横线近者即可获得先跳的资格。其方法为,先站于端线上,将瓦片投落到第1格内,再单足跳入该格;然后将瓦片踢到第2格,再单足跳入第2格,依次前行,到第5格、第6格需转弯。如将10个格都顺利跳完,回到起点,则将瓦片直接投落到第2格内,继续单足跳、踢。但是,每次完成一个循环后,都有奖励,即可享受一次“田产之利益”,也就是可以自由选择一个格,据为己有。自己跳至该格内时,可以双足着地休息后再继续往前跳。而另外一人跳至该格时,不仅必须跃过,而且瓦片也不准投入该格内。一个人占据的格,如果超过半数,即胜全局。投瓦片时投错地点或瓦片压于线上,跳格时踏线上,踢瓦片由格旁外出及压线等,均视为犯规,如遇上述情形,即改由对方投跳。大概是用脚踢瓦片太费鞋破和容易伤脚的缘故吧,后来玩跳格子踢田的用具改成了串起来的算盘珠子或小石子。
  跳橡皮筋。是在两人或多人腿上拉根像皮筋,其他人在橡皮筋上跳出各种花式,成功完成的就可以升级,否则就要换人。会跳橡皮筋的女孩多半都是灵秀的,充满活力,因为经常运动,所以大多数人身材很好。
  弹打玻璃珠。玩的人各出对等的玻璃珠数枚,在地上画线为界,在圈子里各人轮流将自己的弹子玻璃珠弹击对方就近的玻璃珠。谁的玻璃珠被对手的玻璃珠击打出去就输了,而且还要把被打出去的玻璃珠给赢家。
  打啪啪纸。用一种特制的玩具手枪,里面的“弹药”就是一卷“啪啪纸”。纸内有一点点火药,一开枪,内部机关就推出一小点,然后小锤打中火药,“砰”一声,有声有火有烟,神似真枪而无杀伤力。
  拍卡片纸。即将印有《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连环画故事中的人物的小硬纸片剪下做成卡片,放在手心中两人对拍,谁能将图案拍翻背就算赢。也有把卡片纸放在台桌面上或地面上拍的,谁拍翻了就算谁赢。家乡孩童俗称“把拍”。
  辘铁圈,也叫滚铁环、滚铁圈。是用一条“丫”形铁丝(或树枝)滚动一个大铁圈。参赛的人预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口令一出,大家边跑边滚,谁的铁圈不倒而且先到达终点谁为胜。
  跳鸡,也称“斗牛”。参加游戏的人均用手抱起一腿,单腿跳动,互相触碰撞击膝盖,能站立不倒的就算赢。也有“画地为牢”的,大家跳动着互相碰撞,被碰出所画圆圈即输。
  丢手绢。大家围成一圈唱歌,一人拿着手绢在圈外走,歌声一停立即就把手绢丢在一人背后,被丢的人发现(觉)后捡起手绢马上追,若追不到丢手绢的人就算输,然后就由他来继续丢手绢。
  翻花绳,俗称“插花”。把一根细细的彩色线绳两头系上,一个人把绳圈套在双手上,参加游戏的其中一个人用手指挑出一种花样,另一个人则把绳子变成其他形状。如此循环,互相竞赛,可以变换出如面条、金鱼等许多花样,一根细绳可以玩一整天,变换出三十多种花式。最好玩的是细绳在自己手上是一种花式,一翻到伙伴手上就换成另一种花式,有时挑错了,花式散开,又重新一级级来过,如果创出新花式,肯定得到其他伙伴赞叹。
  飞竹蜻蜓。蜻蜓用竹子削制而成,主体是一根圆杆,上端带三个翼片。将它放在两只手的手掌中搓动,使它具有一定的速度,突然松开手,竹蜻蜓就能飞起来。其原理和飞机的螺旋桨转动带动飞机升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是一样的。
  竹筒射水枪。要截取一段汽水瓶盖粗的竹筒,而且一边是密封的,一边是开口的,密封的那边钻一个小孔,把一根木棍用布绑住一头放入水里抽水,然后拿出水面往前一推,水就会往外射,可以射很远,就像现在的玩具射水枪一样。不过,自制的竹筒射水枪,它取材方便,制作简单,而且不用花钱。
  打噼啪筒。这是一种射击的玩具,名称取自它发出的声响。具体做法是截下一段大概20厘米长手指般粗的竹筒,用刀子在2/3的地方切断,成为两段,然后再截下约10厘米长的另一细竹条,细竹条要能塞入长竹筒里。而弹药就是树上掉下来的小果实,比如棕树籽、松柏树籽等,或者把草纸或土纸湿水后捏成小圆球纸团,无论哪种弹药在距离近时都可以打得人隐隐作痛,更妙的是如果打在脸上、手上,还会留下一个小小的印子,可以统计战绩。这种制作简单的游戏符合小孩子好动好斗活跃的心理,尤其是在男孩堆里风靡多年。故家乡孩子们叫这种游戏为“打野仗”。
 
  记忆中的儿时游戏几乎都是集体游戏,没有三五个人玩不起来。像捉迷藏、跳格子踢田、跳橡皮筋、丢手绢、岩鹰抓小鸟等就是最常见的几个集体游戏。还有一种至少十个人参加的“贴大饼”游戏,两人一组前后站立,所有的组围成一个圆圈形状,也就是大饼。一切就绪,游戏开始了:一前一后追逃的两个人在大饼内外窜来跑去,逃的人可以在任何时侯贴在一组人的前面。于是变成三人一列,最后边的那个人就必须逃跑,追的人继续追。如果未能贴上大饼就被捉到,这人就必须反追。一旦全神贯注地投入了游戏,大家都会很开心,心情愉悦舒畅,忽而顿足惋惜,忽而开怀大笑。这种游戏,家乡孩童又称“捉特务”、“抓坏蛋”。
  好多集体游戏名字不同,玩法都差不多,有时一场游戏下来,竟然也会累得喉咙干渴,手脚发酸发麻,所以那时的伙伴中几乎见不到小胖墩。
  不知从何时开始,孩子们似乎都变得不太爱动了,成了电脑迷、手机迷等低头一族。而家乡街巷里弄深处“斗牛”的男孩、“踢田”的女孩,成群结队的孩子玩着“跳像皮筋”和“捉迷藏”的情景,还有妈妈们那一声声“回来吃饭啰”的呼唤,将永远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

(供稿丁华 图片来源网络,编辑曾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