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邵阳人物 > 还看今朝 >

膝岭松风谦黄钶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丁华时间:2016-10-08点击:

  题记:文润墨香松风舞;学妙德馨花满园(赠黄钶)   
            
  人逢国庆精神爽;月到中秋玉宇明。2016年国庆举国欢庆之际,我收到家乡邵阳古稀作家、隆回岩口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厚道和蔼的文学长辈黄钶先生亲自通过鸿雁千里之遥捎来的一份精美厚礼,——由黄钶先生著、香港香江出版社出版,面向南洋海外华侨发行的长篇小说《蛊女情》样书,这于我来说可谓是喜上加喜,双喜临门。
  国庆之时,“秀丽风光,山青水碧惹人醉;斑斓夜色,火树银花伴月明”。手捧长篇小说《蛊女情》,和悦畅阅详读,爱不释手。夜读《蛊女情》,让我想起千里之遥家乡九龙山下碑记塘古稀仍笔耕不缀的老作家黄钶先生;悦读《蛊女情》,使我忆起千里之外湘楚大地山野边镇岩口萤光灯下冥思苦想构思创作的文人智者黄钶先生;欣读《蛊女情》,叫我思念起远在千里的故乡至今仍晴耕雨读厚道和蔼的耕牧长者黄钶先生;详读《蛊女情》,眼前浮现那位“十年漂泊湘西,一掬辛酸泪;后逢盛世,卅年站立讲台,桃李满天下(黄钶先生自述语)“至今仍傲立家乡九龙山膝头岭被家乡人誉为“膝岭不老松”的岩口黄钶先生的身影……

  岩口,湘中偏西南古城邵阳一小镇,今属隆回,九龙回首之地;九龙山,地处岩口中心,隆回地标,有隆回小五岳“中岳”之称;膝岭者,九龙山山中膝头岭之所在也;松风者,即松树之风骨是也!说到松风,就不由想到九龙山膝头岭上的傲骨青松;提起青松,自然而然地忆起被誉为“膝岭不老松”的岩口籍本土老作家黄钶先生,就想到黄钶先生那有着九龙山有着岩口特有的男子汉风骨。每当我想到长辈黄钶先生慈爱可亲的笑容,每次我从电话中聆听长辈黄钶先生的谆谆教诲,心中就产生一种对长辈老作家黄钶先生松树般风骨的诠释,于是就有了这篇《膝岭松风》的题目。
  松与竹、梅生于寒冬时节,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传统文化赋予的内涵而被誉为“岁寒三友”。自古至今,松其特有的风骨、品格和气节被世人赞誉。青松立于严寒而不屈,挺拔劲直,傲骨英姿,彰显男儿本色,它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竹翠色长存的高洁,也暗喻了一个人不屈的气节。青松在严寒中不屈服,傲然挺立在悬崖岩石之中,经历千万次风雨的洗礼和光阴的打磨,依旧不卑不亢,任凭狂风的肆虐。老作家黄钶先生就具有松树的傲然铁骨、不屈的气节,当坎坷和不如意袭来之时,不屈从于失败民惧怕磨难,敢于坦然面对,因为黄钶先生他深知生于这个浮华的尘世,即有一帆风顺,也会有急流险滩,经历让人丰盈,坎坷磨练意志,灰心丧气只能让成功越走越远,内心渴望的幸福也会遥不可及;身处逆境,淡然处之迎面而来的风雨,顽强不屈服的气节,唯有“淡泊名利”,方能“宁静致远”。从黄钶先生长篇小说《蛊女情》中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舞文弄墨的黄钶先生谦逊的胸怀,不自傲的个性和超群脱俗不同凡响的素养和情怀的君子之风,我个人理解为风骨。文人雅士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和引导者,他们都具备对家国的热爱、对名利的淡泊、对权势的蔑视的气节。黄钶先生足以可以称得上文人雅士。那么,一个真正的文者该是什么样的姿态才具备风骨呢?是不是所有的文人都具备如此的风骨呢?现代文人的风骨与松树的气节到底有没有差别呢?

  阅读完黄钶先生的长篇小说《蛊女情》,我认为一个真正的文者,必须具备的操守。不依附于强权,不媚俗,不骄不躁。谦卑、坦诚、客观、理性,能用灵魂之笔勾画出人性的真、善、美、假、丑、恶,深刻挖掘一个时代的人类精神面貌,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者。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演绎着各自特有的风骨,彰显着泱泱中华民族文化的浓厚底蕴。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传播的日益苍白,古时文人的风骨早已荡然无存。其次,取而代之的是当今文人墨客名利场上的勾心斗角,冠以以文会友的名号,举着谦卑的大旗,将虚名摆在首位,将鲜花和掌声当成了自身价值提升的砝码的文化萎靡。然而,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大家,更没有无懈可击的作品。一味的沽名钓誉,不厌其烦的抬高自己的身价,高高在上,目空一切,将是对文化形态的一种亵渎。为文者,能接受不同的声音,能以卑微的姿态面对自己的作品,严谨的态度力求做到一字千金,才能升华个体,展示其风骨的独特。然,用骄傲和狂妄构建出再美丽的城堡,也都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以鲜花和虚荣换取的价值,也永远是一种灵魂的污垢。如此风骨,与松之风骨将差之千里,远远而观之。
  傲然挺立于严寒中的松,超凡脱俗,不该有任何的杂质,才是其特有的风骨。谦卑做人,不卑不亢,堂堂正正才是真正的人所具备的品格。松之风情,经历风雨侵袭,磨砺出不同凡响的气节。文人墨客唯有做到心口合一,淡泊名利,宁静方能致远。反之,风骨何存?恐怕徒留媚骨罢了!
  “云飞碑记彩凤舞;霞舞岩口祥龙飞”。鸟语花香生态好;年丰人寿幸福多。高秋好赋腾飞曲;盛世当歌奋进诗。金秋十月,阅读黄钶先生之长篇小说 《蛊女情》,宛若也有了秋的风骨,沉稳沧桑,温润奇绝。喜欢读黄钶的文章,更喜欢黄钶这两个字,可理解为黄金珂玉或者金黄的钶玉,确实是文如其名,总觉得是那么美,那么亲切。“秋水文章,黄钶风骨”这八个字,更让人神魂颠倒,一见就爱上了,不能自拔。难能可贵的是,年逾古稀的长辈黄钶先生退休归家,坚信生命在于运动,也在于静止,动静相生,身体刚健。每天耕牧田园,拥抱自然;每天清空自己的心,不染不着,偶尔电脑屏幕前码字,回归清静。一杯茶,几本诗书,安然度日,闲暇时,浪迹山水,放牧心灵。任清风穿透身体,烟水漫过胸膛,山色在心底氤氲,正所谓“腹有读书气自华”。胜日晓风杨柳岸;淡云漱雨杏花天!

  “春到九龙山,花香鸟语;秋至碑记塘,夜明景秀”。黄钶先生身子有点风骨不容易,文字有点风骨,更不容易。古人说,精辟简练就是风骨。黄钶先生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完全去掉粉气,去掉娇喘声,去掉娘娘腔,倒是有铁马金戈、沙场点兵之气。说到底,就是风骨吧!我个人这么理解,所谓风骨,就是一种至柔,一颗柔软的心,一种隐忍和坚持吧。老子说:天下之至刚莫过于柔。
  风骨,不是狂傲,不是阳刚,也不是清高,而是佛门所说的无欲,老子说的至柔。海纳百川,有客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想,这种无欲之刚,这种至柔,就是真正的风骨,其他的种种风骨,应该都是对风骨这个词的误读。人生当是:秋水文章,膝岭松风,黄钶风骨,不言风骨,而自成风骨。
  那么,如何诠释风骨呢?综观老作家黄钶先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我个人这么理解:男子汉的风骨,或许不是文字可以表述。它是这时代硕果仅存的英雄特质,它即便暗寂无影无声,也默默地支撑着这世界长驻。不是危言耸听,这个世界的奴性和媚俗,骨质轻软和疏松,心灵的摇摆和私图,早已将风骨两字剥蚀得犹如虫蛀。风骨的尊严,它不会消弭,它如九龙山膝头岭悬崖峭壁上的青松,傲然挺立,不会屈服。
  风骨,不是弱势下的无助,更不是强者对弱者的欺辱。真正的风骨,在自尊中,在重压下,在苦痛时,在坦途中,都保持着不卑不亢的风度!男人的风骨,不伤人,不害人,不与小人为伍。男人的风骨,被人伤,被人害,也像家乡岩口九龙山膝头岭悬崖峭壁上挺立的青松。人只活一辈子,所以很多人蝇营狗苟,不知耻辱,只管自己活着舒服,那必是小人,风骨全无;人只活一辈子,所以有的人能屈能伸,深知天命;勇于承受风暴雪雾,风骨劲足!
  风骨不分性别,不讲贵贱。有风骨就是好男好女,有风骨就是高贵之人。风骨的稀罕已然是当下严峻的现状。风骨,名气换不来,金钱买不到。可以受委屈,但自尊不失。能够弃机缘,但信念不变。有风骨之人不会把风骨写在脸上,但实实在在地,风骨融化在血管里、骨子里,不可损贬。风骨不在一时,是四季风雨锻炼。风骨如膝岭之松,在世间挺立,甚或独立,甚或断折,也有一种倔强,无声地执着。

  骄傲或者孤傲,并非风骨。风骨是植根于爱的精神,可以缄默,可以冷峻,但爱在骨子里,无人能逆转。锻造你自己的风骨,即便你成不了别人风骨的旗帜,但可以为这世界增添一丝阳刚,增加风骨的气场。你的哪怕一丝风骨,也足以令人敬仰。就如邵阳岩口籍本土作家黄钶,风骨使他赢得乡人赠给其“膝岭不老松”的尊称,这也可以说是他“膝岭松风”的人生文学的价值取向,容纳有度!详读完黄钶先生的长篇小说《蛊女情》样书,从中我也深悉长辈黄钶先生的文学创作经验,即:观察事物和写文章要有历史上的事实作根据;要有广大人民的生活经验作根据;要放到实际生活中去检验一下,看是否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因此,黄钶先生的文章大多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说理,不以华丽之辞取胜,而以逻辑严密著称。如果从文学作品风骨上看,我认为黄钶先生的长篇精美小说《蛊女情》应是较具风骨的了。他和孟子一样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黄钶先生有如此胸襟和刚烈的性格,表现在他的小说作品上,就形成了高屋建瓴,锐气逼人,酣畅雄肆,喷薄有力的风格。也体现了黄钶先生文如其人的观点。如长篇小说《蛊女情》就构思独特,笔锋辛辣,骨力十足,气势磅礴,淋漓痛快。我悦读他的小说,不娇柔,不造作,不粉饰,不雕琢。总会有言辞铿锵有力,大气磅礴,文气贯通,酣畅淋漓的感觉。

  同样的,黄钶先生的小说是文学色彩较为浓厚的。超现实,纯想象的文学创作,决定了黄钶先生他的语言瑰丽,想象奇特的风格。在黄钶先生的文字中,善用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但黄钶先生他文字的整体风格仍然是雄浑豪放,汪洋恣肆,风骨犹存。由此可见,老作家黄钶先生专心做学问搞创作育桃李,不愧为人师。
  山河千古秀,平野万象新。笔者详读完长辈、邵阳作家黄钶先生长达十数年厚积薄发、宝刀未老的文笔优美、人物形象较多、有感而发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的长篇小说《蛊女情》样书,《蛊女情》长篇小说作品的确是作家的生活历程和心理情绪错综曲折地反映。读者看了《蛊女情》,必将有助于加深对黄钶先生这位作家的了解,加强对作家黄钶先生他所描写的社会生活的认识的,也进一步深深明了作家黄钶先生概括生活的广阔视野和高尚的社会责任感。
  同甘共苦声声唤;与时俱进阵阵风!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踏遍青山人不老,山野风景独好!
  最后以笔者的一副楹联和一首现代诗歌与长辈黄钶先生互赏以作结尾,期待不忘初心的老作家黄钶先生文学创作道路上继续新长征,精美佳作不断:
旭日融融,看碧水霞飞,资江鱼跃,地富民殷歌盛世;
红旗猎猎,喜群英胆壮,志士情浓,龙腾虎跃续长征。
《远处的山》
远处的山
也很平凡
 
阳光也罢
风雨也罢
多少年过去了
它只牵挂着
几片云彩——
有时侯浓
有时侯淡
 
长出些树
长出些草
其实
看的久了
就发现它
还能长出些精神——
不卑不亢
不把自己小看
 
祝贺黄钶先生长篇小说《蛊女情》出版发行!
   2016年国庆丁华于广州
  (笔者简介):
  丁华,男,上世纪70年代生于湖南省隆回县岩口镇马脑寨下一山村。文学爱好者,业余文学评论爱好者,自由文字撰稿人。现漂泊南国花城,羊城谋生。系湖南省邵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邵阳市诗词协会会员、湖南省邵阳市楹联学会会员、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