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邵阳人物 > 还看今朝 >

上海师范大学博导、教授丁念金:教育科研不倦的探求者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丁华时间:2016-12-13点击:

  距邵阳市中心区55公里的隆回县岩口镇,是一颗耀眼的“乡镇明珠”。名闻湘中的九龙山就座落在岩口镇中心,九龙山盛产沙金。沙金,产于岩口溶洞地下河流(也称阴河)底层或九龙山低洼地带,与石沙混杂在一起,经过淘洗出来的黄金。岩口镇沙金起源于九龙山矿山,是由于山中金矿石露出地面,经过长期风吹雨打,岩石被风化而崩裂,金便脱离矿脉伴随泥沙顺水而下,自然沉淀在石沙中,在岩口溶洞地下河流底层或砂石下面沉积为含金层,从而形成沙金。岩口沙金的特点是颗粒大小不一,大的像蚕豆,小的似细沙(岩口人称之为“金花”),形状各异。沙金颜色因成色高低而不同,九成以上为赤黄色,八成为淡黄色,七成为青黄色。岩口九龙山地域辽阔,江河水系发育,金矿地质条件优越,具有丰富的砂金矿产资源。九龙山砂金矿产资源具有点多、面广、成群成带,集中分布和资源储蓄雄厚等特点,是湘中主要砂金资源区之一。
  科学研究表明,金元素是在超高温超高压的热核聚变中形成的,其过程较短暂,形成则少,所以稀有。这些深藏于地核中的金子,经造山运动,火山爆发,岩浆喷涌而出,形成了岩金。地球上的崇山峻岭中分布着大大小小,含量不等的金矿,经过亿万年的日照、风化、雨蚀,这些金子便随着雨水——溪水——河水而下,在较平缓的稳水区沉积下来形成沙金。金子性稳,与很多化学元素不发生反应,耐储藏;《说文》中载“金,百炼不轻”;金子光亮,其光彩夺目耀眼,辉煌无比。中国知名教育学者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丁念金教授,就是一位金辉国内外教坛的人中之精,人中之金。

  丁念金,男,汉族。1964年6月5日生,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岩口镇新田村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基地研究员,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与咨询中心研究员,全国课程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民进会员,中国民进上海师范大学第一支部主委,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丁念金先生1981年9月——1984年7月,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一中读高中;1984年9月——1988年7月,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读大学本科,198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8年9月——1991年3月,在武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读硕士研究生,199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6年9月——1999年7月,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读博士研究生,199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至今任教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丁念金先生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课程论、教学论、教育哲学、教育研究方法;其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的国际比较,教育哲学。
  丁念金教授出版学术专著有:《独立型人格建构——人格转型与教育改革》,2002年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研究方法的新进展》,2004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问题教学》专著,2005年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专著《课程论》,2007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主编《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条件研究——以实践为导向的探索》,2005年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专著《人性的力量——中西教育文化变迁》,2011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等。
  丁念金博士在《课程·教材·教法》、《教育评论》、《现代教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测量与评价》、《基础教育》、《教育科学研究》等国内重要刊物上以及在《外国中小学教育》、《外国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等国际重要教育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主编或参与编写教材和工具书多部,主持省市级课题:有2000年主持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课程运作机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完成);2000年主持上海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独立型人格建构与基础教育改革》(已完成);2004——2007年,主持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小学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条件研究》(已完成);2004——2007年,主持上海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课程决策的系统化研究》(已完成);2009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校本课程决策研究》(已完成)和其他课题多项,参与课题研究多项。2005年3月,丁念金博士获上海市第八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丁念金博士做学问的态度十分严谨,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学识渊博,实事求是地做学问,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可谓“人中之金”,教育学者。丁念金教授主持各级各类课题21项。在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丁念金教授主讲课程主要有:《教学论》;《课程论》;《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原理》;《中国教育史》。讲授的主要的本科课程有:(1)《教学基本理论》,夜大学专业课,每班36课时,2届共7个班;(2)《课程与教学导论》,全日制本科师范类公共课,1课时/周,3届共9个班;(3)《教育原理》,全日制本科师范类公共课,1课时/周,3届共9个班;(4)《教育科研方法》,全日制本科师范类公共课,1课时/周,3届共7个班;(5)《德育与班主任》,全日制本科师范类公共课,1课时/周,3届共7个班。丁念金教授承担的实践性教学主要有:指导本科毕业论文47篇(其中,全日制2篇,夜大学45篇);指导全日制本科生实习1人。“欣承文化任,谨修自我心”的丁念金教授始终坚守“要做教书人,先做读书人”的信念,热爱学生,知识渊博。丁念金教授上课认真负责,知识点分析透彻,能把握所主讲该课程的研究的前言动态,教学具有幽默感,能及时调动课堂气氛,让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学子互动,心与心零距离沟通,用专业的知识思考当今教育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与学生学术共鸣。一个“科研狂人”,绝非“科研怪人”。在学生们心中,痴迷科研的丁念金老师有着一颗“慈父的心”。
  在上海师范大学,有许多读博士的学生们送给对自己的博士生导师丁念金教授的祝福:“愿您的‘花园’花团锦簇,每支‘花朵’都能成为您的骄傲”“丁老师,一年365天,愿您天天都有好心情、笑口常开”……提起自己的学生,丁念金教授总是一脸幸福。
  熟悉丁念金教授的人都知道,他最大的两个爱好,一个是搞教育科学研究和课程学术研究,另一个就是与学生们探讨教育科研问题。每个星期,丁念金教授都会组织学生们召开一次研讨会,学生们在会上汇报研究进展、畅谈研究感想,热情、真诚的交流研讨常常让大家忘记时间。如果哪位学生对某一科研问题仍存在困惑,随时可以敲响丁念金教授办公室的房门,请他答疑解惑。“想要和丁老师探讨学术问题非常容易,只要他不出差,一定是教育学院里走得最晚的那个人”。上师大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生的学生说,丁念金老师每天都会在教育学院往来巡视,主动询问每位学生在研究课题上是否存在疑问。面对学生的提问,他会不厌其烦地进行辅导,直到学生真正听懂为止。有学生这样说“丁老师非常和蔼可亲,从未见过他对任何学生发脾气。在丁老师面前,学生们完全可以畅所欲言”。
  除了在学术研究上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在生活上,丁念金教授同样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学生说,丁念金老师每次出差外地讲学或开学术交流会或外地授课回上师大教育学院,都会带很多好吃的东西给大家共享。但凡教育学院的学生有困难,丁念金教授都会率先伸出援手,因为在他心中,教育学院就是他的家,这里的学生就是他的孩子。
  在国内有教育学者与丁念金教授畅谈交流“学科写作、写中学”的学术理念,丁念金教授认为:学科写作、“写中学”有创意。丁教授说:以后我们强强合作,为中国教育做一点有益的改革。“学科写作”真正立足作文的本质,把写作作为学习、研究、创造的工具,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探索,“写中学”的提出和实验,为优质学习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
  2015年9月20日至25日,非洲博茨瓦纳教育代表团一行8人抵达上海师范大学,开展了为期6天的交流、考察和培训活动。这是民进上海师范大学第一支部主委、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丁念金主持的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项目——“中小学生优质学习及其指导的实践研究”研究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代表团由博茨瓦纳大学的2位教授和博茨瓦纳当地的6位中小学骨干教师组成。
  丁念金教授建立的“中小学生优质学习及其指导的实践研究”是一种基于优质学习的教学指导体系,它由丁念金教授建立。该体系的操作方略包括:转变教师行为;建立个性化学习及发展指导体系;构建新型课堂;建设学习文化;建设多元优质的课程体系。体系的核心是优质学习体系,优质学习体系遵循以下原则:以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为宗旨、学习高度自主化、学习高度个性化、强调创造性学习、超越课堂、整合优化的文化要素。它克服了近现代主流教学体系以教为中心,整齐划一、忽视创造力、局限于课堂等弊端,可以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及学习效率,减轻老师和学生的负担,是教学思路整体性转变进程中的一项突破。
  目前,优质学习体系已经在我国若干所中小学成功地应用,收效显著而迅速,现通过“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向博茨瓦纳推广。通过此次访问交流,双方都感到收获颇丰。特别是博茨瓦纳教育代表团,明确表达了进一步交流与合作的愿望,并期待能早日将优质学习体系在博茨瓦纳的中小学推广应用。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导师丁念金教授主攻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兼及教育哲学、教育评价学、教师教育学、学习学的研究。早先对课程决策有较系统的研究。近年来,在中小学发起并主特基于优质学习的新教学体系创建的实践研究,这种新教学体系,能够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同时显著地提升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文化的研究;开拓素质发展评价研究领域;系统地研究学习过程评价; 并开始致力于探索新型学校(第三代学校)的创建。
  这就是承古创新的丁念金。在大地上跋涉,在天空中飞翔的丁念金,一个从邵阳九龙山走出的人中之金我,一个教育科研不倦的探求者。
  写到这里,我记起了我的一首旧作《风》,借此送给丁念金教授,相信丁教授喜欢。
《风》
风在流浪
风的命运就是流浪
 
风在路上
风的故乡就在路上
  丁念金教授,让风继续吹吧!祝愿老乡丁念金教授生活幸福,教育科研之路越来越开阔,教育学术研究金辉,圆中国教育梦!
  (笔者简介:丁华,男,湖南邵阳市隆回岩口镇人。文学爱好者,自由撰稿人,今漂泊南国广州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