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邵阳人物 > 还看今朝 >

唐启刚:一个守住原始三峡这方净土灵魂的人

来源:中华长江之子QQ空间撰稿:北京文涛时间:2016-12-13点击:


  世界上的大峡谷十分多,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河流象长江三峡这样拥有一个长400多公里而有7000多年深厚文明沉淀的大峡谷,更没有哪一个如此大的峡谷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突变,数千年承载三峡文明的主要地区将消失在水面下,数百万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迁移,千万年的沧海桑田凝聚在如些短的时刻,使我们的画者和历史、地理学者不得不去捡回这个世界敏感地区的时空发展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国著名画家唐启刚老师的创作空间,去享受这位对三峡非常热爱和对人们非常诚恳的人民画家……
 
  中华长江之子唐启刚画作中超越了一种原生态的抒写,他让那些在象牙塔里,调色磨墨的画家们汗颜。他的画没有他们的透明、秾丽、香醇,也没有他们的那种规矩和方圆。中华长江之子的画,就是从原生态中脱胎出来的,是原始三峡的产物,是精神的大窖中生发出的纯美的醉香。他的画是粗朴的,但那是雄健的粗朴;他的画是凝重的,但那是被灵魂烤炙的凝重! 李可染先生说:“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中华长江之子抒写着对原始三峡最深重的情,最深重的爱,这份情爱远远超过任何一种理论的诠释。他用自己的灵魂告诉世人,他要用守候的方式,呵护他心中的原始三峡的这方“净土”,他坚信那不是虚幻的图景,他的抒写,也许就是漫长的等待:人类需要这方“净土”,因为人类更需要灵魂的栖息地……!
 
  中华长江之子唐启刚将山水画的意境,在文思与笔墨境界上达到了一种心灵的契合,可以这样认为,他的笔墨境界,有时甚至突破了他的文思,这不只是经验修来的,而是感觉,是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痛痒”,是“到笔到纸时,直追出胸中之画,理法相生,气机流畅”的情感抒写。中华长江之子的“胸中三峡之画”,这是腹稿,而一旦表现在纸上,就有了“气机”,就有了诗意的升华。因此,阐释中华长江之子的画,不要囿于它的外在表现,更不要被一种看似重复的画景,遮蔽了判断。中华长江之子“深陷”三峡30春,就是为了向纵深开掘,找到一种凝重的绘画语言,一种可以将凝重托起的诗意。原始三峡有着厚重的诗意,那些诗意很原始、很优美,也很透明。中华长江之子被那种诗意牵绊着,他眼里的“峡江乌蓬船”、“纤夫”……都成了他追寻的原始三峡这方“净土”,那不再是一段传说,他相信传说就是存在,传说就是复活,传说一定有诗意的踪迹可寻!他相信那块隐秘的“原始三峡净土”,在原始三峡的角角落落枝叶伸展。于是,他的“三峡纤夫”、他的“三峡乌蓬船”,他的原始三峡的峡谷、土地,都有了三峡的这方“净土”的影子,那些燃烧的红色,那些凝重的灰色,彰显着一种诗意的重量和力量!

  中华长江之子的原生态作品,是从原始三峡的坚硬外壳提炼出来的,因此,它留下了对原始三峡岩浆一样的火热:那力换狂澜、那橘红的、高耸的原始三峡峻峰、那暗红的像血团一样的太阳,它们与凝重的灰仓,形成一种色彩单一的层次。但红色,却是一幅画的明亮的眼睛,它在板结的原始三峡,眨动着对辽阔世界的探知,这是一双纯亮的眼睛,你能发现那幽深中闪烁的火苗……我真的被中华长江之子感动了,他的那些单一的色块构成的画面,粗粝中彰显着浑厚的力道,他让人感到一种挤压、一种灵魂的压迫,而在这种压迫中,人又会突然升腾起一种对自然的崇拜,仿佛间,你读出了一种画的味道,一种灵魂裹挟在血肉中的悲壮,那是为了心中的原始三峡这方“净土”而致死不变的壮美和崇高……
 
  其实,我们的古人对长江三峡早就倾注了不尽的关怀。早在汉晋时期可能便有了“三峡”之称,其中主要便是指今天的长江三峡。袁山松《宜都山川记》、盛宏之《荆州记》、郦道元《水经注》对长江三峡的描述脍人口,北魏“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诗句使我们徒增伤感,却使我们更加记住了三峡,那里蕴藏着太多的神秘、太多的不可思议、太多的让人难以割舍的挂怀……我相信三峡的这方“净土”,或者说三峡的“净土天堂”是存在的,它不是一个幻化的寂静世界,它是千百年来安放在我们心灵中的一片净土。我渐渐理解了画家中华长江之子笔下的峡江纤夫,三峡乌蓬船,三峡生态水禽……以及对三峡这片净土的无限眷念之情,理解了中华长江之子笔下的那铁一样凝重的山峦、峻峰,理解了红太阳浓烈的燃烧下,那被照亮了的无际广袤和浩阔的400多公里的三峡大峡谷……
 
  没有人比我更理解中华长江之子了,他“深陷”三峡30春:他的思维、视野、判断,已经构成了三峡肌体上的经络,于是,他的守候便带有一种对神性所遵循的宿命,一种自觉的精神煎熬,一种痛并快乐着的意识承载。中华长江之子在三峡30年的凌冽中,发现了那些美丽的绽放,生命的栖息地在风浪中、朔风里,悄然延伸着勃勃生机。中华长江之子从外在的粗粝中,找到了细腻、剔透的美感。三峡峡谷,那些坚硬的物质外壳,内里裹着的却是一颗炽热,中华长江之子触摸到了纤细的脉络的搏动;发现了自然生长的素朴,它们以原始的形态,展示着三峡高贵的骨骼和挺拔傲岸。于是,中华长江之子放弃了远行,放弃了一切美好的温馨和海风的沐浴、放弃了夜色中迷醉的酒香。放弃就意味着另一种坚守,中华长江之子获得了坚守三峡权,这不是国家权力的馈赠,而是一个艺术家的自我约束,他懂得,只有“深陷”三峡,他才会找到像海市蜃楼一样的心灵三峡这方“净土”……
 
  中华长江之子笔下的题材看似单一,但却透出一种深邃的诗意。他的“三峡乌蓬船系列”、“三峡大峡谷系列”、“纤夫系列”,其实都是三峡的一角苍蓝、一枚流动的音符、一簇不同的娇艳。中华长江之子笔下的题材的单一,是一个地域的呈现,这样的单一的呈现,是一种纵向的深入,它宛若在巨石上刻字,石屑纷飞,火花四溅,一笔一划,勾勒有力。而这样的刀笔功夫,没有精神驾驭,没有意志的腕力,没有一双探知细微的眼睛,那是绝对做不到的。中华长江之子那些看似在重复一个题材的表达,其实是我们在外形的似与不似之间,误判了他在使用的一个相同的词汇时,词汇的内涵已经深化、拓展和延续……我曾无数次翻阅他笔下的那一组又一组,三峡的“图景”,无论是他表现的“三峡乌蓬”、“纤夫”和“壮丽水漩”,我总像在读一首没有结束的史诗,中华长江之子在分章表现,分节抒写,分行抒情。那些看似重复的山峦,纤夫,乌蓬船。。。。。。那些铁血凝重的色块,那些苍劲的纤夫力换狂澜的动姿以及混沌朦胧的三峡云务,都仿佛像是在启示什么、呼唤什么、传递什么!中华长江之子当然不是在随意勾勒、随意涂抹,他也不是旨在对原始形态的直观描摹和绘制。我感觉中华长江之子的画中有一簇灵魂的火苗在呼啸、蹿动,这是中华长江之子所要表达的语言,这是三峡中独有的语言,这些语言没有人去破译、去解读、去阐释!中华长江之子笔下的原生态,是原始三峡的肌体、三峡大峡谷的肌体,而具体词汇所表达的意义,则是现实的“纤夫”、 “乌蓬船”、是纤夫力挽狂澜挺立在风雪中的苍劲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