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工商文化 >

邵商雄霸天下之汉口码头风云(一)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罗春彦时间:2015-04-11点击:

  
  汉口九省通衢

 
  明洪武间,汉口还是未有人住的芦洲,天顺年间始有居民。
  作为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兴起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汉水由以前的多口入江变成一口入江。由此,武汉由武昌、汉阳双城夹江一变而为武昌、汉阳、汉口三城鼎立。汉口因汉水入江口水势平缓,深度适宜,且水面宽广,成为天然的避风良港。
  在明万历年间,汉口被定为湖广诸省漕粮交兑和楚商行盐总口岸。漕粮、盐务,商船鳞集、万舰千艘。
  崇祯年间汉口筑长堤后,既防水患而利于聚居,又可避风浪而适于泊船,故逐渐形成码头重镇,商贸日盛。
  在没有汽车火车的年代,水运交通优势,促使一个商贸中心形成。汉口位居长江、汉水交汇处,面水临江,兼长江、汉水之利,长江、汉水又连接众多的支流、湖泊,形成密布的水网,在全国商业贸易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汉口很快成为长江沿线城镇商业贩运的中转站。
  洞庭湖水系沿岸城镇和鄱阳湖水系沿岸城镇的商业都与汉口密切关联,通过这两大水系,汉口又与两广地区建立了经济联系。由于汉水航路畅通,联系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都很方便,这些地区的商品也大多通过汉水于汉口集散。
  加之汉口四通八达的陆运条件。明清时期汉口通往各地的驿道不断发展。
  在清康乾之世(1662-1796),汉口以九省通衢之势,与北京、苏州、佛山合称"天下四大聚"。汉口渐次形成粮、盐、棉、茶、油、纸、药材及洋广杂货八大行,湖北省内的各色鲜鱼,湖南鄂南的茶叶,江汉流域的棉花布匹,吴越的丝绸及海产品,山西陕西的牛羊皮毛,安徽的茶、油和文房四宝,云南贵州的木耳、生漆,四川的桐油、药材,江西福建的瓷器、果品,以及广东广西的日用杂货,不仅本省、外省同湖北之间的商贸也大半通过汉口转运各地。
 
  汉口客籍商帮
 
  汉口造就了商贾云集、五方杂居的天下名镇。它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商人。
  汉口历来按地区形成商业行帮组织,如安徽帮、山陕帮、宁绍帮、四川帮、江西帮、河南帮、天津帮、广东帮等,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体现了近代汉口客籍商帮的主要特点。
   本地的湖北帮占尽地利、人和,因此经营范围较广,其势力较大的是杂粮、牛皮、棉花等行业。
其他客籍商帮也都占据着不同行业和领域,
  如山陕帮,又称西帮,也包括甘肃商人在内,多开设票号、钱庄,控制着汉口的金融业,其次是长途贩运,将牛羊皮、羊毛牛油、生漆等运来汉口,又从汉口运走棉纱、棉布、南货等;
  宁波帮,又与绍兴商人合称宁绍帮,主要占据汉口的海产品行业及金银加工业。长江航运业,也属宁波商人的重要经营领域,其输入品为棉纱、棉布、绸缎、海品,输出品为各种杂粮,黄豆、桐油、牛油、片麻、芒麻、棉花、大米等类;
  湖南帮占据水运优势,多经营码头、船行,输入汉口的货物以木材、茶叶、大米为多,占贸易总额的80%,其次为杂粮、黄豆、铅矿、锑矿、铁灰、桐油、漆油、芒麻、夏布、药材石膏、雨伞、纸、漆等类,从汉口运往湖南的商品以洋货、洋布、棉纱、煤油及杂货、砂糖为大宗;
  广东帮在进出口贸易方面占有优势,洋广杂货、砂糖、蒲葵扇及食品为主要输入商品,输出商品以杂粮、药材、黄豆、油类、芒麻等为大宗;
  江西帮多经营钱业、银楼、麻、漆等行业;
  福建商人的货物多经江西转运,因此关系较为密切,故人们常将两地商人合称江西福建帮;山东帮主要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输入汉口的产品主要是棉纱、棉布、胶布、绸料等,再将大米等货物运回山东。
  其他还有云贵帮、河南帮等商帮,亦活跃在近代汉口的经济舞台上。
 
  汉口码头甲天下
 
  有了集市,自然需要码头。
  沿汉水最早的码头,是建于乾隆元年(1736)的天宝巷码头。随着发展汉水北岸自上而下,逐年从从小硚口到集稼嘴,地势平坦,江汉汇流,船只可以停港避风,按帮口势力、宗派范围划分区域,形成了大大小小30多个码头。水陆交通方便,因此工商业云集。长堤街、汉正街一带药材、布匹等行业,星罗棋布,粮行商号,堆栈客房,鳞次栉比……到同治七年(1868),已建立码头35个。
  其时,湖北本帮商船、江西商船,多集中于北岸港口。江浙及徽帮商人,资财雄厚,势力强大,占住了北岸最方便的港口。而川黔等地商船,只有停泊在南岸码头,起了货再送往汉口,或者汉口有货要装船,都得另雇渡船了。
  码头势必成为各行各帮争夺之地。正是由于位置的特别重要,划界分疆,就是码头上铁定的行规。码头一旦划定,外帮船只就不能进入了。这样的行规,是以流血为代价加以维护并形成传统的。在码头上,无论是起坡卸货,还是下坡装船,都是各行其道,任何人不得越雷池半步。如要进入码头停泊,就要缴纳停泊费。一旦有外帮船只停靠码头,就被视为来者不善。红白喜事走错码头,都极有可能引起争斗,最后只能破财才能消灾。
   由于来汉人数多寡悬殊(湖南宝庆府在沈家庙一带即聚五万人之多)、路程的远近便利各异(河南、山东辗转车船而来,殊多不便)、人文性情不同(江浙人惯充和事佬;"江西老表是钱精",不愿耽搁做生意时间)、利润丰厚硗薄有别(广东的百货、山陕的皮毛烟叶赚头较大,缴纳停泊费无所谓)等等因素。
  最后,码头争夺战在民风慓悍的湖南宝庆帮和徽帮之间激烈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