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文物博览 >

古梅山地区上游出土先秦时期青铜器概述

来源:邵阳文物网撰稿:刘伟顺 申小娟时间:2014-05-30点击:

      摘要:古梅山地区上游出土的先秦时期青铜器较多,其中比较典型有商代的虎纹青铜钹、歪颈堕腹瓠壶(酒器)、商代扁圆体提梁铜卣,春秋时期凹字形铜插、变形夔龙纹铜鼎、云雷纹铜钺,战国时期以兵器为多,主要有双纽青铜矛、几何云雷纹铜短剑、扁茎短剑、弧刃铜斧、双箍铜剑、四环纽铜矛、铜铲、青铜戈等,证明古梅山地区上游早在先秦时期与中原地区交往已较多,且战争频繁,直接导致了“梅山王国”的形成。
     关键词:古梅山上游  出土青铜器  战争  梅山王国
                                                                        
     史学上把夏、商、周三个朝代称为先秦时期,意即秦王朝之前有确切朝代记录的时期。夏朝约在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商朝自前16世纪至约前1046年,大约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商朝灭亡,周朝正式建立。周朝又分为西周和东周,前1046年至前771年称为西周,前770年至前221年称为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前770年至前476年称为春秋,前475年至前221年称为战国。本文所说的古梅山地区上游是指资水上游即今邵阳市所辖各县市区这一范围。
一、先秦时期梅山上游概况
      (一)、夏商时期
      夏、商时期(公元前21世纪至11世纪),梅山地区属南蛮之地,史志称《禹贡》“属荆州”, 荆州即古代九州之一,《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指今湖北南面漳县西之荆山,衡阳即今湖南衡山之阳。古代的荆州没有明确的版图与地界,只是一个笼统的地理称谓,泛指今两湖及其周边各地。当时,后世所称的梅山地区尚未形成,它只是南蛮民族中一部分人的聚居地,也就是尧、舜征伐“三苗”之后,将“三苗”逐驱到了南方各地,而原来的土著南蛮民族则被赶到了更加偏僻的深山老林里,这些土著先民,一部分成为后世所称的梅山蛮的先祖。
     (二)、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前1046年至前771年),位于中原南部的楚国兴起,并接受了周王朝的封号,其势力逐步向长江以南发展,南方各地土著民族进一步受到排挤与打击,并一步步地退守到了特别偏僻险阻的地方躲藏起来,以求得生存。其中土著民族的一个分支——儅瑶,即进入了后世所称的梅山地区,凭着险要的山水地理,生存了下来。而梅山上游——今邵阳市所辖地区尚未归王化,乃属南蛮之地。据史志记载:在西周初年,有召公姬奭巡行南国,曾来到今邵阳市一带,在今市郊看到一棵甘棠树,枝繁叶茂,深感民风可嘉。于是把当地的老百姓召集到甘棠树下,一面向他们宣传周王朝政令与王法,一方面听取大家的意见,为民众排忧解难。召伯离开之后,当地民众感其政德,将他布政的甘棠树保护了起来,当地地名也改叫做甘棠里,又名召伯村,召伯所经之地,留下了甘棠铺、甘棠桥、周官桥等地名,流经甘棠里的河,则命名邵水。
    (三)、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至221年),中原诸侯争霸,割据称雄,楚国的势力逐渐向南方发展,并不断地将被其所灭之国的贵族迁徙到南方来。在这个过程中,南方土著民族则遭到更大的排挤与打击,被迫再次向更为偏僻险阻的山区撤退。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所知,当时楚灭国的移民遍布了今江南各省,湖南的湘江、沅江流域,资江上游,都散布了楚灭国的移民。但是,资江中游,也就是被后世称之为“梅山蛮”所占领的梅山地区,楚灭国的移民却没有插足(见何光岳《楚灭国考》及《楚灭国与移民》)。而梅山的上游地区内,则有楚国贵族白公善曾在此筑城守御,史称“白公城”。
二、出土文物
     (一)、商代出土文物
     今新宁、武冈、邵东、新邵等县市,曾多次发现过夏商时期的文化遗址与文物。1985年1月,湖南省博物馆在邵东县毛荷殿乡民安村征集到一件虎纹青铜钹,此器表面呈氧化性青黑色,质地良好。高32.4厘米,重13.4公斤。钹体两侧有四虎攀附,虎咧嘴卷尾,形象生动;钲中凤鸟伫立,兽面纹铺地。经专家鉴定,这是一件商代晚期的青铜乐器,造型之精美,为国内所罕见①。另外,邵阳境内还发现过一件歪颈堕腹酒壶,又称瓠壶,形似长瓠,口沿曲状,圈足。爬状曲体龙柄,回首卷尾,张牙弄爪。器体饰雷纹、夔纹、勾连纹、蕉叶纹、弦纹、曲折纹等多种纹饰。与该器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青铜鼎和鸡骨白玉环。铜鼎饰夔纹、云雷纹,已破碎不堪,玉环为白色,直径7.7厘米,边厚约1毫米,宽约10毫米,环内有圈足,高约0.8毫米,稍卷口,这是商代较流行的妆饰物。另外,在邵阳境内还出土过一件商代龙首形铜构件,高12.7厘米,重840克,经鉴定为二级文物。
     1995年8月,涟源市桥头河镇水洞村出土了一件商代铜卣,卣为扁圆体,直口,斜肩,宽垂腹,纵向提梁,平底,圈足。盖与身锈死,通体蓝锈,略泛浅绿。器盖由两个兽面组成,纹饰直通盖口,上有四道扉棱,纽顶做六瓣形,每瓣有蝉纹图案,两耳呈纽形,上翘。提梁作绳状,两端为兽首。腹部有四道扉棱,颈部饰四夔龙及两兽面,组成纹饰带一周。腹部饕餮纹为对称的二个大兽面和两个小兽面。圈足部饰八夔龙,两两相对,也有四道扉棱。整件器物均以云雷纹衬底。通高288、腹径187—223、底径132—159厘米,重4250克。根据铜卣的形制与纹饰,为商代晚期遗物②。
      (二)、春秋出土文物
      邵阳境内出土的春秋时期文物主要有:凹字形铜插,刃宽7.8、柄宽5.4、长9厘米,重155克。变形夔龙纹铜鼎,新邵陈家坊窖藏出土,口径18、高20厘米,重1.9千克。镂空纹铜豆,新邵县陈家坊征集,腹围6.2、底径18、上口径27.4厘米。镂空兽面纹铜饰件,新邵县陈家坊征集,稍残,纵11.6、横9、厚0.2厘米。云雷纹铜钺,邵东县征集,刃长8.7、柄宽3.5、长7.5厘米。经鉴定以上均为三级文物。
     另外,1990年5月,湖南省博物馆征集了从新宁县出土的青铜饰件17件,分别为中凸(反)槽板状舆饰2件,V形截面角4件,圆形管状器8件,锥形管状器1件,L状杠形舆饰2件。除圆形管状器素面,锥形管状器近銎部饰云纹一周外,其余构件器表通体饰蟠螭纹,且有几何纹作边饰。器表大部锈蚀,颜色与南方红色土壤接近,呈黄红色,无锈结处泛青光③。
     (三)、战国出土文物
      邵阳境内出土的战国文物主要有:双纽青铜矛,武冈市出土,长22.7厘米、宽3.3厘米。几何云雷纹铜短剑,呈青褐色,通长40厘米,宽4.2厘米,剑柄长13.5厘米,剑身长26.5厘米,新邵县大新乡资江河肖家湾段出土。扁茎短剑,剑柄有套,剑套上饰几何纹、云雷纹等。锋刃多处稍缺,纹饰稍有磨损,器型完整,纹饰精美。以上三件经鉴定为二级文物。弧刃铜斧,新邵县扶锡乡征集,长9.4、宽6.1厘米。几何纹铜铃,武冈市出土,宽2.9、高3.5厘米。双箍铜剑,武冈市出土,长49.3、宽4.5厘米。四环纽铜矛,呈青褐色,长23、宽4厘米,柄口径2.1厘米,新邵县大新乡田冲村出土。矛身中部有脊,光锋,两翼有血槽。器型完整,制作精致。铜铲,武冈市出土,通高6厘米,刃宽4.2厘米、厚0.2厘米,稍残。青铜戈,武冈市出土,长19.7、高9.7厘米。以上六件经鉴定为三级文物。另外,邵东还出了青铜弩机等文物。
三、出土文物特征
      (一)、夏商文物少而精
      从邵阳境内出土的先秦时期文物的情况来看,夏商时期的出土文物比较稀少,仅有邵东出土的青铜钹,新宁出土的青铜瓠壶、三足青铜鼎,涟源出土的青铜提梁卣等。其数量较少,但质量却很精制,无论是纹饰还是造型,都是一流的。据有关专家介绍,邵东出土的四虎青铜钹、新宁出土的夔龙纹歪嘴堕腹瓠壶,其造型之优美,工艺之精湛,在全国都比较少见,均系古代文物之精品。
      (二)、战国兵器较多
      在上述出土文物中,兵器占的比重很大,其中战国时期的8件文物,有6件属兵器,其种类有长剑、短剑、双箍剑、矛、戈、斧、弩机等。这些器具主要是用于战争或渔猎的武器,其种类比较齐全。这些出土文物,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梅山上游人们比较喜欢佩戴武器,究其原因,一是渔猎生活的需要,二是抵抗外族入侵的需要。
四、几点启示
      (一)、夏商时期梅山上游地区已与中原有了联系
      从出土的商代文物的特征来看,与中原地区出土的同类文物基本上相似,属中原贵族阶层人士所使用的礼器类遗物。因此,它们应是从中原地区流传到梅山上游地区来的,而非本地所生产制造。这就说明,早在夏商时期,梅山上游地区已与中原地区有了较多的联系与交往。上述出土商代文物,可能是中原贵族征伐梅山蛮族时所携带的器物,因某种原因遗落下来了;也可能是中原贵族赠送给梅山蛮族首领的礼物。但不论是哪种原因,都说明当时梅山上游地区与中原地区有了较多的联系。
     (二)、先秦时期这一地区战争频繁
     前面已经说到,先秦时期中原王朝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巩固自己的地盘,曾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动了对南方土著民族的战争。尤其是西周以后,楚国势力的扩张,不断地将被其所灭的国家的贵族迁徙到了南方各地,在这一迁徙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以武力征服了南方土著民族部落,强占了他们的领地,迫使他们不断退守深山老林。这一迁徙与反迁徙的过程,也就是战争频频发生的过程。上述出土文物中的兵器之多,正好映证了这一历史过程。
      (三)、战争促使了梅山蛮王国的形成
     《宋史》卷四九四《蛮夷传·梅山峒》载:“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④。其地域约相当于今安化、新化两县与冷水江市全境,及今连源市、新邵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溆铺县等地各一部分。这一地域,是《宋史》中对梅山王国地域的界定,而梅山王国的形成,则是战争的结果。
      先秦时期的梅山蛮族实际上占领了长江以南广阔的地域,因为中原王朝的入侵,尤其是西周以后楚国势力的扩张⑤,迫使南方蛮族的地域不断缩小,最后,他们资水上游等广阔的地域,退守到具有天然之险的资水中游一个叫做“梅山”的深山老林里。这里山深林密,资水自今邵阳铜柱滩以下险滩不断,号称“七十二险滩”,外界难以深入其中,使他们得以生存下来。并凭借天然险境,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一个小王国——梅山王国。因此,如果没有中原王朝特别是楚国对南方蛮族接连不断的战争,就没有梅山王国。

      参考文献:
① 、吴铭生《邵东县民安村商代铜钹》,见1986年《中国考古学年鉴》第172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
② 、戴小波《涟源市出土一件商代铜卣》,见《文物》杂志1996年第4期85页。
③、熊建华《湖南发现的春秋时期青铜饰件及相关问题》,见《文物》杂志1996年第4期42—46页。
④、见《钱氏藏书》电子版《宋史卷四百九十四·列传第二百五十二·蛮夷二》
⑤、见何光岳《楚灭国考》全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
     作者简介:
     1、刘伟顺, 1956年生,男,汉族,隆回县人,大学本科文化,历史学学位,文博专业副研究馆员,邵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邵阳地方史及梅山文化
     2、申小娟, 1968年生,女,汉族,邵东县人,大学本科学历,文物专业馆员,邵阳市文物局副局长。研究方向:文物考古及梅山文化。
    (来源邵阳文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