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文化大家谈 > 文艺评论 >

陈白一与滩头年画

来源:新浪邵阳文艺评论博客撰稿:张之一时间:2016-07-25点击:


  陈白一(1926-2014)原名陈倜,湖南邵阳人,自幼从父学书,1946年毕业于华中艺专。优秀人民艺术家,一级美术师,教授,著名工笔人物画家。曾任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执行主席,省美协主席,湖南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副会长、湖南美协名誉主席,省政协常委,并享受国务院颂发的突出贡献者政府特殊津贴。
 
  陈白一是当代工笔画的开拓者,他所主导的湖南工笔画家群,在中国当代工笔画复兴劲旅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他揉合传统绘画、民间艺术、西方艺术于一体,别出心裁,自成一家。他以潇洒明快的线条,典雅含蓄的色彩,明丽优美的形象,表现苗瑶风土人情,而富有现代感和生活味、乡土情。中年兼攻写意人物,以其深厚的线描功底,行笔流畅,韵律周致,有行云流水之妙,尤其是从民间艺术中获得奇思妙法,造型夸张稚拙,近乎抽象之外,形以高扬心志,足见神工。
 
  陈白一的人物画大多铺上了一层喜庆欢快的热烈气氛,其意境和气氛的产生,都承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尤其与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年画有着深刻的关联。例如在色彩分布方面,陈白一常常采用传统年画中的色彩特点,尽情渲染人物的感情色彩和环境氛围,以明快爽朗的色彩激活画面,喜庆热闹,使人物质感先声夺人。如《听壁脚》、《排排坐》、《摸鱼崽》、《喜临门》、《牵红线》、《葡萄熟了》、《普天同庆》等等。这些作品都具备年画的传统基调和风格,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典型的民族氛围。这些都是从生活中采集而来,又从意境中获得艺术涵养。
 
  陈白一从小就生长在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里。在民间美术研究专家左汉中撰写的《陈白一先生的民间美术情结》一文中,记载了陈白一自述家乡宝庆府民间艺术的丰富。他住的邵阳郊区李府桥,一到年关就会有漂乡的年画艺人,挑着担子来销售滩头木版年画。他还能记起,尽管家里光线不怎么好,一贴上色彩鲜艳的滩头年画,就能满屋亮堂、四壁生辉。[ 陈白一. 白 一新作·追溯本源[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4:1]陈白一从小在民间艺术氛围里耳濡目染,产生了对包括滩头年画在内的民间艺术的真情实感,这种融入生命的情感为他一生的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厚的精神储备。
 
  1958年,文化部开展“改造旧年画,创作新年画”的运动,时任省美协副主席的陈白一组织滩头年画调查团,带领画家聂南溪、徐芝麟、张松茂、李光烈等来到滩头,深入年画作坊挖掘古版、临摹老版年画,并组织创作新滩头年画八套,这是根据滩头年画传统的形式创作的一批反映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新年画。其中,陈白一创作的新滩头年画《工农联盟》,参加“中国民间年画展览”在北京的展出,1961年送捷克展览。徐芝麟借鉴滩头木版年画创作的作品《喜丰收迎新春》在当时也极具代表性。[ 王婷. 滩头木版年画对湖南美术创作的影响[D]. [硕士论文]保存单位: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5月]1963年,第二次组织滩头年画调查团,并去到杨柳青、潍坊、桃花坞等地调研参观。此后,陈白一又数次组织画家赴滩头写生调研。1982年,承办并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长沙会议,主持湖南省年画、工笔画创作会议。由于当时专业画家对滩头木版年画的关注和研究,他们创作和指导的很多作品都带着浓浓的滩头文化特色。[ 王婷. 滩头木版年画对湖南美术创作的影响[D]. [硕士论文]保存单位: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5月]陈白一不仅是滩头年画艺术的学习者、实践者,也更滩头年画艺术调查、挖掘、整理的先行者,对滩头年画艺术的早期抢救和保护功不可没。
 
  在1958年组织画家根据滩头年画艺术创作的新门神,由于创作风格上过于传统,还受到美术批评家毕克官先生的批评,被称为“食古不化”,文章发表在当时的《美术》杂志上,给画家们曾经带来一定压力。[ 左汉中关于木版年画的几个话题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98097ec0100p7qf.html?vt=4]其实,这批新年画创作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创作尝试。陈白一说:“对民间的学习刚刚进入,只能老老实实地学,怎么可以把它搞得面目全非呢?”[ 陈白一. 白一新作·追溯本源[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4:2]以陈白一为代表的画家们在压力之下仍然坚持对传统年画艺术的学习和推崇,化压力为动力,继续进行传统民间美术的现代探索,吸取滩头年画造型艺术中宝贵的美学精神和传统要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与表现形式,终于获得美术界和广大群众的认可。陈白一认为,“民间美术,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植根于民,表现人民的情感和愿望。其欢乐、喜庆、理想、乐观的精神和随意、夸张的艺术手法,始终是我学习的榜样。”[ 陈白一. 白一画集[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9:109]
 
  通过实地临习而心追手摩,民间艺术便流淌到他的艺术血液里。从民间美术中学来的东西很好地化合到他的美术创作里,这在他的工笔画、写意画中都有明显的体现。陈白一创作的新滩头年画《工农联盟》,以滩头古版年画的艺术技巧来表现现实生活内容,是一种“旧瓶装新酒”的艺术探索,体现了当时“新年画运动”的特征。[ 滕小松. 中国工笔画的现代转型:陈白一绘画观念与艺术创作研究[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3:64]在之后的创作中,滩头年画对其画作的影响也时常可见,1983年创作的《苗岭欢歌》和1985年创作的《办嫁妆》就借鉴了年画的场景安排处理方法和散点透视特征。到了晚年,陈白一对民间艺术的体悟更为深刻,集中创作了一批民间写意作品。这批作品以民间故事、寓言故事为题材,在风格借鉴上有木版年画、民间剪纸、刺绣、木雕、皮影乃至泥塑面人等多种风格的糅合,既有民间艺术的率真,又有文人画的情操。在接受采访时,陈白一说:“现在年轻一辈很多人都不太熟悉我们这些民间传统文化,我主要是想把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哲理故事,用这种民间的艺术来画,颜色很强烈,老百姓就更容易接受,老百姓自然喜欢看,也可以让更多的人来重温或学习。”[ 范亚湘. 爱动真情的陈白一[N]. 长沙晚报, 2014年4月11日]民间美术研究专家左汉中这样评价这些作品:“难能可贵的是,先生对题材、风格的选择以及造型、色彩的借鉴,绝非表象化的模仿,而是不露痕迹、水乳交融般的融会与和谐,可以说是浑然天成、情生其中、趣生其中。[ 陈白一. 白一新作·追溯本源[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4:4]
 
  在这批画作中有多件民间年画题材作品,如《秦叔宝》、《尉迟恭》、《钟馗》等,在造型程式上大多沿用了年画传统,在笔墨风格上又洒脱不羁,纵笔挥洒,墨彩飞扬,更体现了人物的动感和神韵。作品《六畜兴旺》中,动物造型生动有趣,极具装饰性。其中,用线条巧妙构成类似团花、祥云纹样的图形来刻画“猪”的造型,毫无刻意堆砌的装饰感,却又一眼就能感受到民间艺术的血脉传承。在陈白一《我画民间故事》一文中,阐述了这批画作的创作“采用滩头木版年画的色彩,大红大绿,让画面更单纯、更响亮。”[ 陈白一. 白一新作·追溯本源[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4:207]
 
  陈白一对民间艺术传统的吸纳,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从“寻美”到“动情”再到“摄魂”的由外而内、由物及心的坚固的文化运演过程。[ 滕小松. 中国工笔画的现代转型:陈白一绘画观念与艺术创作研究[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3:65]从扎扎实实地临摹,到“旧瓶装新酒”的艺术探索,再到师其神而舍其迹,深切领悟民间美术的灵魂与真谛,汲取精华来激活自己的艺术创作,民间艺术对他的绘画影响可谓一往情深地贯穿他的一生。
 
  陈白一目光高远清醒,具有极强的文化自觉,对于传统的、民族的、地方特色的艺术极为推崇。“传统像一条洪流,源远流长,是中国民族在中国大地上几千年的生活、智慧的创造,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流,就不能断流,也不可能断流。舍己所长,拜倒西方,等于丢掉万贯家产,拾人牙慧,是没有出息的。”[ 陈白一. 白一画集[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9:109]“艺术走向世界,关键看有无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越是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艺术,越是能走向世界。越有民族性,越具有世界性。”[ 滕小松. 中国工笔画的现代转型:陈白一绘画观念与艺术创作研究[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3:171]
 
  陈白一对于人民、对于民间极富深情:“我为人民而画,画人民的英雄,也画人民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给人们一点美,给人民一点爱,尽我的一点赤子之心。”[ 陈白一. 人民艺术家陈白一[M]. 香港:中国艺术家出版社, 2007:243]陈白一认为,艺术家不能为艺术而艺术,艺术不只是艺术家的事情。艺术不能离开老百姓,而应该以人为本。“老百姓看不懂,那你搞什么呢?艺术是从民众中生根出来的。”陈白一说。他搞创作,一般先画出好多张草稿,在家里拿给孙女和保姆看,她们喜欢哪几张稿子就在背后画一个小圈做上记号,“你莫讲,她们的意见还真的比较准咧!”[ 范亚湘. 爱动真情的陈白一[N]. 长沙晚报, 2014年4月11日]这种民本思想朴实、真切、深刻,在陈白一的示范和带领下,湖南一大批画家深入现实生活,学习传统文化,挖掘民间美术,拓展艺术道路,开创出优秀画家、优秀作品迭出的繁荣局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鲁湘说:“陈白一先生一辈子就是画湘情,这种地域文化立场的坚守,也要有霸蛮精神。”艺术和文化的演进,尤其在民族性、地域性和个性的坚守上,需要某种积极的保守立场。我们说一个艺术家的文化操守,有时就是说的这种文化上的积极的保守立场。所谓积极的保守立场,是指他并不反对革新,他也非常明了所处的文化语境,但并不盲目跟风,而是在革新语境的反作用力下,更加坚定、更加理性、更加执著、更加深化自己原有的文化立场和艺术理念。……陈白一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术界新潮叠起的时候,不仅个人的艺术立场越来越坚定,对生活的沉潜越来越深入,还把自己的立场化为整个湖南工笔画界的群体意志,在中国美术馆集体亮相。[ 王鲁湘. 湘情·乡情·人情·笔情——读陈白一的工笔画[J]. 创作与评论, 2012年第2期:120]
 
  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朝闻如此评价陈白一:“当否定中华文化的嚣声,在美术领域震耳而引起困惑时,你却不怕有故步自封之讽,坚持为人物传神写照,不追随全盘西化的风气,为你的收获感到高兴。”
 
  (本文选自张之一著《滩头年画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版,作者系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艺术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