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文化大家谈 > 文艺评论 >

求真务实的佳作——简析熊焰教授的《魏源家世与师友考》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欧阳恩涛时间:2018-03-20点击:

一部求真务实的佳作
——简析熊焰教授的《魏源家世与师友考》
 
  魏源是我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思想家,他一生“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不仅“兼揽众长,各造其极,且能施之于实行,不徒托诸空言”,不愧是鸦片战争后最早踏上探索民族振兴之路的中国现代化之前驱;而这一切与魏源魏氏家族的历史渊源、文化氛围,与魏源同他故乡师友的交往、他对故乡山水的深情以及湖湘文化对他的熏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邵阳学院的熊焰教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推出了《魏源家世与师友考》(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这部求真务实的佳作。细读熊焰教授的《魏源家世与师友考》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作者对魏源的家世、生平、故乡的师友以及对湖湘文化的影响等进行了深入细致、求真务实的的考察研究,内容十分充实,全方位、多角度的再现了魏源的家世与师友,使人读过之后很自然得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魏源之所以能成为那个时代的杰出人物,除了本人天资聪颖和勤奋刻苦等主观因素外,家世家风的熏陶、师友的教导与提携也是必不可少的促成因素。
 
  家世、家风的熏陶
  一个人的成长,首先受到的是家世、家风的熏陶,这些与一个人后来的性格志向及其作风的形成常常有密切的关系。魏源是在怎样的一个家庭及其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呢?
  熊焰教授在《魏源家世与师友考》一书中首先作者从生动地介绍魏姓的源流、魏源先祖迁徙到金潭后数百年的繁衍和发展入手,从书中的记载中可知湖南邵阳金滩魏氏始祖万一公于元末自江西吉安府太和县鹅颈丘徙居长沙善化县东乡,明永乐年间万一公兄弟二人复迁至宝庆府邵阳县隆回一都金滩村,自始祖万一公起到魏源祖父辈时,金滩魏氏已开始由农耕世家向半耕半读以至毕生从事举业的科举世家发展;然后描写魏源出生地金潭的秀丽自然风光:金潭,古时叫金滩,南北长约十里,东西最宽处不过四里,统称魏家塅,这里有诸多的胜迹,如有名“狮象把水口”据说正是这狮、象护卫金潭、把守水口,留住这块风水宝地的福气灵光才使这里人才蔚起,上下魏家塅产生了魏源和魏光焘这“文武二魏”;再如魏源故居的读书楼与笔架山正好遥遥相对,据说魏源少年时就常常凭棂伫望笔架山,翘首问明月,浮想联翩……魏源就是在这样美丽的山川环境中成长的,使他自幼养成了豁达开朗、宁静深邃的性格,而且终生怀着一种对故乡浓浓的恋情,他在成名后为《邵阳魏氏族谱》序中写道:“金滩山水环绕,原隰广平,加以前人德泽所加,非止掇一科一邑之荣已也,将必有忠信材德奇伟之士出乎期间,以亢宗而起家。”而魏源就是这里诞生的“忠信材德奇伟之士”。
  同时,魏源的家风对魏源幼年时代特立独行的性格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魏源的祖上原是当地的大户,财产丰厚。到曾祖父魏大公和祖父孝立公时,在一次饥荒中由于代全乡农民交纳钱粮导致家道中落,魏家也因此得到了县令嘉奖的“邵邑醇良”匾额。魏源是金潭魏家第十五世孙,属“达”字辈,原名远达、字良图、号默深。魏源七岁开始入私塾读书,其刻苦好学远远超过了一般子弟。据说由于他沉醉书中很少出书斋门,白天用功了晚上还要读到深夜,致使父母非常担心他的身体,“每夜定,灭灯令卧”,可他伺二老熟睡后,还要偷偷翻阅。不仅如此,少年魏源的聪慧也非同寻常:九岁到县城应童子试时,县令指着茶碗上的太极图即兴说:“杯中含太极”,怀揣着两个麦饼的魏源灵机一动当即以“腹内孕乾坤”答对,对仗之工整、意境之高远,使县令大为惊异。熊焰教授在书中借金潭人之口点明:“是这里的山川灵秀孕育了一代文化巨人魏源的天资异禀”。
  是的,这里的山川灵秀孕育了魏源的聪慧天资;先辈为人正直、乐善好施的操守品德和儒家经典中讲究道德修养、积极入世的传统文化营养,从小陶铸了魏源非凡的意志、才具和品格,培养了他关心社会、关心民瘼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师友的教导与提携
  师友的教导与提携,也是一个人胜利成长的重要因素。纵观魏源的一生,从发蒙读书起就受到了许多良师的教育与指点,同时友朋之间的切磋琢磨也对他的成就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为此,熊焰教授在《魏源家世与师友考》中用大量的笔墨介绍了魏源的刻苦攻读,叙述了魏源和师友的关系、师友的基本情况、师友对魏源的帮助和评价等等。
  魏源一生广交天下朋友,对魏源思想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据李柏荣先生的《魏源师友记》记载,与魏源同时的巨公、长者、魁儒、奇士等师友竟达233人,可谓师友遍天下。在魏源的诸多师友中很多是志同道合的忘年交或终生不渝的笃友,比如说熊焰教授在《魏源家世与师友考》中魏源的师友陶澍,魏源小陶澍l5岁,从年龄辈分上论, 陶澍是长辈,曾溯资江而上拜访过魏源的祖父魏志顺,向魏家借过进京赶考的盘缠。魏源非常崇敬这位长辈,一生深受其影响,他说:“源自弱冠人京师,及来江左,受公知数十载。”道光五年(1825年),陶澍由安徽调江苏巡抚,他“重魏文章经济之学,凡海运,水利诸大政,咸与筹议”,延魏源人幕府,这对于科举失利而又满怀经世之志的魏源来说,自然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此后,直到陶澍去世,二人共事十数载,共同联手为东南三政做出了突出贡献,两人结成的旷世情谊,流传至今、成为美谈。同时,清代实学通经致用是他们思想和行动的基石和指南,他们爱国恤民、重践履、不拘一格擢育人才,在经济思想上崭露近代意识,体现了非凡的识见和胆略;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二人经世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延续,深化和升华。正是这些挚友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共同关注和对魏源旷世奇才的认同,才有后来贺长龄招魏源入幕,请他代为编辑的一部开启晚清一代经世致用学风的皇皇巨著;又有鸦片战争后受林则徐重托而编著的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部巨著《海国图志》。
  魏源在与其师友交往中,切磋学问、研讨学术是其主要的内容;这既取决于魏源的学术志向,又与他仕途坎坷不无关系。比如说熊焰教授在《魏源家世与师友考》中写道魏源与师友邓显鹤相交甚深。道光六年(1826),魏源北上会试,作《北上杂诗》七首,同途者便是邓显鹤。此次北上,魏源虽然文章卓荦,但因其所用“尺布之谣”是汉代民谣,不合八股圣人立言的规格,所以抑制副榜。道光二十五年(1845)七月底,魏源奉派扬州东台知县。邓显鹤对魏源期许殷切,此次邓显鹤为魏源不能入翰林院而深感遗憾。且看魏源的答复:“以不入史馆为源歉,则非源志也。今日史官以蝇头小楷、排律八韵,力报国华,国之极事,源厕其间,何以为情?不若民社隅一,差为近实耳!”邓显鹤钟情文献工作,认为以魏源的才华,应入翰林任修编、修撰之类的史官之职,留名青史。而魏源关心的则是国运安危,民生疾苦,他将才华运用到经国济民,也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邓显鹤曾效黄山谷“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之韵,作诗代柬致魏源称:“吾哀不复振,责望及乡闾;子于乡闾中,及独称相如。窃闻诸先老,待子承明庐;放学一出头,勉旃副时誉。”可见期许之殷厚!魏源也不负前辈重望,取王船山经世致用之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并纂成《圣武记》、《海国图志》等,成为引领近代湖湘文化思想解放潮流的领军人物,为促成湖湘文化精神内涵的转变,最终形成湖湘文化发展的又一高潮,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是的,魏源与师友之间的交往是其思想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巨大动力,同时也是魏源“学问之成”的重要原因。从他编辑《皇朝经世文编》时“善言者古,必有验于今”和“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经世变易思想,到鸦片战争后在《圣武记》中疾呼的“时乎时乎,惟太上能先时,惟智者能不失时”,再前进到在《海国图志》中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划时代的光辉命题,无不充分体现出他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并艰难地“创榛辟莽,前驱先路”的先进文化代表形象。这些名著的诞生,何尝不是对魏源当年所撰“学贵运时策,友交立德人”、“尽交天下士,长读古人书”的最好回应和诠释。
  最后,感谢熊焰教授在百忙之中为我们广大读者创作出这样一部求真务实、研究魏源家世与师友的佳作,这对我们研究魏源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同时,我也热切的期待老师在研究魏源上不断有新成果、新著作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魏源及湘西南文史研究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曾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