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文化大家谈 > 新说文解字 >

标字的本初语意是指做为性回避记号的树枝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贺显群时间:2017-06-19点击:

  标字字音的根源分析:
  标字的原始音根为男女交合时下体发出的撞击声,直接音根为本初语意指女性外生殖器俗称的屄字字音bi , 标字的本初语意为上古人类以树枝制做的性行为回避记号,即与屄相关的树枝记号,通俗而言之就是屄记。
 
  标字字音的形成过程分析:
   男女交合时女性下体发出的撞击声——男女交合时女性下体发出的撞击声之模拟音节bi——本初语意指男女交合时女性下体发出的撞击声之哔字字音bi——本初语意指女性外生殖器俗称的屄字之字音bi——本初语意指与屄相关之树枝的标字之字音biāo。
 
  详解:
  古人认为男女交合时女性下体会发出bibi声,根据以声名物的原则,为女性下体制这一事物制做了一个语音词汇,其发音为bi,后来以汉字记之为屄。
  标字为屄字的转音衍生字,标字字音biāo系由屄字字音bi改变韵母而来,标字的本初语意为上古人类以树枝制做的性行为回避记号,此语意系从屄字字意衍生而来。

  标,本是一种与屄相关的记号,其本初的意义就是提示别人:这里正在做与屄相关的事,请勿打扰。这是一种古代部族中维持正常性秩序,防止互相干扰的古老措施:以折断的树枝在野合处周围摆放一圈,提醒他人回避。说文解字注:木杪末也。杪末、谓末之细者也。说明标就是树枝。 

  以前在中国的南方民族中,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活动普遍,其活动内容主要就是对歌择偶、恋爱、包括发生性关系,婚前性自由是普遍存在的。
 
  光绪《镇安府志·风俗》卷8 :“其父兄有允订丝罗者,亦有私践桑中约者.....”。清人赵翼在他著名的《曕曝杂记》也记载了此种情形:“若两情相悦,歌毕则携手就酒棚,并坐而饮。彼此各购物以定情,订期相会。甚有酒后即潜入山洞中相昵者。其视田间草露之事,不过如内地人看戏赌钱之类,非异事也”。其父兄家族对此类事亦不甚看重,清·严如煜《苗疆风俗考》载:苗族“其处女与人通者,父母知而不禁,反以为人爱其美”。与严如煜同时代的清人吴高增在《乾州小志》中,也记下同样的风俗:“处子犯奸不禁,悦其欢爱有加”。嘉庆《平乐府志·瑶壮》卷33 载:“意相得,则男女伊呜跳跃,负所爱而去。奔入岩洞,插柳避人,遂为夫妇”。“插柳避人”,就是一个关于标字的本初语意之原始模型。
  
  湖南湘中曾经存在一种古俗:男女室合、野合(性交)是千万不可被人撞见的。如果有人撞见了这类事,认为要晦气倒霉,甚至生命有虞,不死也要脱层皮,是最大的不吉利,会造成极大惶恐,必须通过“洗身”来消除灾孽。所谓洗身,即男撞要与被撞的女方发生一次性关系,女撞要与被撞的男方发生一次性关系。洗身后即可万事大吉。这种3P性俗,是一种小范围的乱婚形式,在上世纪早期还被梅山汉人奉行。如何确定第三者是无意撞还是有意撞?如果是野合,那就有一个方法:验标。如果第三者经过的路线确属标记未到的空白地带,则可考虑确定为误撞。
 
  屄标两字存在语音语意上的相关性,反映了标字字意产生的那一个历史时代:对偶婚制度已经建立,但人类性行为的场所仍然处于野外,仍处“野合”状态。标的出现,体现部族内部已建立了一种集体共同遵守的,不干扰他人性行为的性行为规范这史实。这种性风俗的建立,是以对偶野合这种性行为模式为基础的.这是性回避风俗的发端。
  对偶野合的性行为模式,至仍存在于部份少数民族群体中,如湖南隆回的瑶族,云南丽江、迪庆、怒江等地的傈僳族。
  丽江、 迪庆、怒江等地以天堂般的自然景观和安静祥和的生活方式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但在这个被誉为“世外桃源”的香格里拉,最让人感觉神秘的是那里的爱情与习俗,其中的一种,就叫“打野”,即对偶野合行为。
 
  打野:在那充满温情的山野里
   有一个叫做东风的地方,高原的阳光年复一年地照着这一片偏僻而宁静的土地。傈僳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各种节日中的歌舞,为年轻人的谈情说爱提供了机会。在大山里,一年总会有三五个节日,就像汉族的春节、中秋一样隆重而热烈。每逢傈僳族的“阔时节”等重大节日到来的时候,在村子里人烟比较集中的地方,人们往往会选择一个平坦宽敞的地点, 堆上柴禾, 燃起篝火,在夜色降临的时候,跳起舞来。
  在火光中,青年男女们载歌载舞,目光却不时向着人群中的异性飞翔。那些小伙子们,兴奋地在人群里随着音乐起舞,当他们发现了自己中意的姑娘,就从队伍中退出来,等到姑娘跳到自己身边来的时候,就插到姑娘身边去,幸福地牵着她的手, 跟她一起跳舞。假如姑娘对小伙子也很中意,小伙子就会牵着她的手,从跳舞的队伍中再一次退出来, 乘着越来越浓的夜色,向着附近的山沟或者树林走去。在没有人的地方,在那些隐蔽的山沟里、树丛中,小伙子和姑娘亲密地坐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地唱起了祖辈相传的求爱的歌谣。小伙姑娘们一对一对地退出舞蹈的行列,向山野里走来,当他们听到什么地方隐隐约约地传来求爱的歌声,就会自觉地走开,另外寻找自己的“领地”。
  他们的求爱过程,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在狂热地舞蹈着的人群中,当一个小伙子看上了一个姑娘,而他们彼此之间又不是那么熟悉,面对小伙子的邀请,姑娘虽然有些心动,但又觉得难为情,于是她就从舞蹈的人群中跑出来,打着一个自己随身带着的手电筒,径自向着夜色中的山野里跑去。小伙子便紧跟在她的身后,随她跑进夜色里。小伙子在夜色里跟着姑娘,轻轻地唱起了求爱的歌谣。姑娘听到小伙子的歌声,也用歌声来考验小伙子的真情。急切的小伙子一边唱歌,一边用手里的手电筒向着姑娘所在的地方照射。这手电筒的一明一暗,就像海上航船里的信号灯或者旗语,其中包含了许多意思。 几明几暗,都有相应的含义。这含义,通常都是傈僳族青年男女中约定俗成的,一般都是与爱情有关的。如果双方中意了,小伙子就会得到姑娘的允许,向她所在的地方走去,然后熄灭了手电筒,亲亲密密地坐在一起说着甜蜜的情话;如果双方不中意,小伙子就会打着手电筒独自离去。如果日后遇见,彼此也不提那一段往事,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姑娘小伙们一次次地在那些山沟里、树丛中谈情说爱。也许,他们还会在那些地方发生性关系,等到姑娘怀上了孩子,他们就会去禀报父母,领取结婚证,正式结为幸福的夫妻。
  作者简介:
 
  贺显群,网名湖南雪峰山,隆回县金石桥人,隆回北网金石桥论坛管理和专栏写手。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授权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网站转发,编辑曾振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