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宗教文化 >

亟待抢修的朱氏宗祠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朱亮辉时间:2015-04-10点击:


  朱氏宗祠坐落在邵阳市板桥乡横冲村,邵水河畔,邵板公路旁,离邵阳市区约5公里,为泥湾朱氏族祠。曾是泥湾朱氏族人祭祖和开展重要活动的场所,也是当地的文化教育基地。
 
  一、建筑概况
  朱氏宗祠始建于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集能工巧匠,历五年乃成。距今已160多年。祠院长50米,宽47米,地面建筑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规模壮观,是一座相对独立的三进院落。宗祠前有约3000平方米宽的广场。一进正面中为正大门,飞檐高耸,上书“朱氏宗祠”牌匾,正门两边是“双龙抢宝”石雕,上方是“鲤鱼跳龙门”石塑,正门内向为戏台;左右两偏门,上方分别书有“入孝”“出弟”。正门石柱上的门联为:“传家礼传格言垂宪乃后,为忠臣为孝子追配于前。”左偏门石柱上的门联为:“吉水源深流泽远,枫林本固发枝荣。”右偏门石柱上的门联为:“十八派西南竞爽,两万卷先后争辉。”二进,中为正门,上书“旌直遗风”,两侧门分别书有“聚族”“明伦”;墙体均为三重飞阁,“凤阁”“鸾台”高悬其上。进入二进,为大厅。三进为祭堂,正中为“迁邵始祖”神位,上方为两重牌匾:“永言孝思”“雍睦一堂”,左右书“左昭”“右穆”;后墙为三重飞檐。祠院左右厢房为两层。整个建筑分前后两个院落,前院露天,中轴线左右为花坛。后院为天井式四合院,是厅堂,大柱支撑天面覆盖。建筑风格古朴庄重,廊庑、堂阶、梁柱、楼榭、斗拱等巧夺天工;红泥、青砖、青瓦,石阶、石门、石柱等古香古色。
 
  二、人文价值
  朱氏宗祠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为光大朱氏历代先贤懿德,曾陈列不少先贤遗物,如清建威将军、光禄大夫荣昕公(晴轩)征战时穿过的铠甲,清同治、光绪的圣旨(诰封、敕令等)均陈列其内(惜解放后遭毁)。朱氏宗祠办学历史悠久,抗战时期,1939年春,邵阳市偕进中学迁到燕子岩朱氏宗祠。培养出留美姜逸樵博士、湘大羊春秋教授、“新闻怪杰”严怪愚、作家赵海洲的教育家曾志素先生于1942年到1944年春,在该校教书。抗战胜利后,偕进中学返迁市内,朱氏宗祠继办朱氏族校——植英学校,朱香阶在该校任校长。该校以本族学子为主,兼收他姓青少年。其时,革命前辈朱慕克、朱隆等以教员身份为掩护,以宗祠为据点,从事地下工作,为邵阳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解放后,宗祠收归国有,开办“四村联立燕子岩完小”,朱隆任首任校长。1996年秋,燕子岩完小迁新址,朱氏宗祠无人管理遂荒弃。朱氏宗祠办学长达半个多世纪,名师荟萃,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朱氏宗祠建筑具有很高的文物欣赏价值。其亭台楼阁,雕饰精美,惟妙惟肖;斗拱梁柱,设计精妙,巧夺天工;飞檐翘角,跃跃欲飞,其上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其结构之完整,装饰之巧妙,工艺之精美,足见其建造规格之高,令人叹为观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三、旅游价值
  如今,板桥乡正着力打造“城市的后花园”。据了解板桥乡决心走出一条集农业观光、文化、采摘、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统筹城乡发展新路子。而朱氏宗祠正是这个后花园里的一颗璀璨明珠。朱氏宗祠坐落在邵板路旁,离市区约5公里,交通便利;离燕子岩约一里许,燕子岩壁立于邵水河畔,险峻峭拔,岩底阴河深不可测,有许多优美的传说,是闻名遐迩的景点。现在,厌烦于现代城市喧嚣的人们,多来此地寻找心灵的寄托,一览田园风光,一睹古建筑的风采,其中不乏恋人到朱氏宗祠拍摄婚纱照,同时,朱氏宗祠距离再造共和的名将蔡锷故居4公里许。如将燕子岩——朱氏宗祠——锦龙山庄——蔡锷故居连缀成一条旅游观光线路,则是邵阳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
  朱氏宗祠,昔时的壮观经自然风霜的剥蚀和“文革”及废弃后的人为破环,现在已是残破不堪,芳草萋萋,亟待修复。如不抢修,即将淹没消失。好在近年来,文物古迹——朱氏宗祠的人文旅游价值,在有识之士的奔走下,已经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认识。我们呼吁:拯救朱氏宗祠,保护历史文物,刻不容缓!
 
    
 
  朱氏主要分布在邵阳市郊区板桥乡和石桥乡,而朱家祠堂就坐落在板桥乡横冲村(也就是历史上的东乡泥湾)。
  
  朱家祠堂建筑地面面积约2400余平方米,这是一座相对独立的院落,建筑风格古朴庄重廊柱亭榭红泥、青砖、青瓦,石阶、石门、列架木楼。

  正门石柱上的门联:传家礼传格言垂宪乃后,为忠臣为孝子追配于前;左偏门石柱上的门联:吉水源深流泽远,枫林本固发枝荣;右偏门石柱上的门联:十八派西南竞爽,两万卷先后相辉。
   
  除门基石上刻有“寿”字四周蝙蝠图案外,侧面还有莲、梅、菊图。侧厅前的门额已识别不出内容。

  朱氏宗祠,但做了多年的学校,老祠堂则快要坍塌了。听说常有城里时尚的年轻人,来这里拍婚纱照。
 
  现在的祠堂大院内杂草丛生,房屋成了残垣断壁,原 “朝门”、“厅堂”也不见踪影,但从留存下来的装饰物上看,仍可感到这座“祖堂”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作为祠堂的主屋“正厅”也很破旧,衰败到不能遮骄阳、避风雨,阳光从跌落的瓦片滑过,在墙角的灰尘中形成一道道光柱,面对光明和晦暗、现实和古老的巨大反差,让人茫然,茫然是可望而不可及。
  墙壁的石灰涂层早已被风雨剥落,龇牙咧嘴的暴露着墙壁上的青砖,和滋养着房瓦上鲜活生命那些白森森的树根。在大院的厅堂间,虽然地面和墙壁已显破败,但屋顶上的粗圆木框架、整齐的小瓦、雕有图案的斗拱、雀替、斜撑、花窗等装饰件融会在一起,其完整与精美,足见当年其建造规格之高。穿过土墙瓦顶的门楼,那灰褐色的古老和斑驳模糊的沧桑,感觉恍然置身于明清的某个时分,某个特定的场景。青砖小瓦的建筑不知是什么风格,门楣和窗格上还保留着专属于那个时期的印记。
 
   祠堂大院内长了不少青草,一些房屋成了残垣断壁,原 “朝门”也不见踪影,但从留存下来的装饰物上看,仍可感到这座“庄园”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在大院的厅堂间,虽然地面和墙壁已显破败,但屋顶上的粗圆木框架、雕有图案的斗拱、雀替、斜撑、花窗等装饰件融会在一起,其完整与精美,足见其建造规格之高。

    从祠堂的飞檐翘拱一斑可见昔日的热闹喧哗。站在祠堂的中间,看见满地的杂草,破旧的门窗,空荡荡的房间,一种孤寂慢慢沁入心头,窗外青草萋萋,祠内败叶萧萧。

   祠堂作为旧时代的文化产物,它曾代表着家族、宗法、代表着整个家族的威望和地位,代表着家族的渊源、荣耀、辉煌和鼎盛。在经历过战争和文革之后,还有人关注它吗? 随着时光的流失,它已渐渐逝去所有的的光环,沦落成一片废墟并可能最终被历史的的风尘带走。

    一声叹息之余,探讨未来祠堂整修、保护,关于资金的筹措,乡村规划以及申请文物保护。

     如今,板桥乡正着力打造“城市的后花园”。据了解板桥乡决心走出一条集农业观光、文化、采摘、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统筹城乡发展新路子。去年,全乡接纳了前来休闲观光的市民5万人次。
 
    希望迎接更多的游客来这里观光、休闲,何不重新修葺朱家祠堂。收集相关文物古迹,祠堂功能变革昔日是尊祖敬宗、王权、家族的象征,今日的专题博物馆或展览馆,新的旅游的景点和发扬祖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建立和谐社会的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