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旅游美食 > 特产美食 >

岩口的糯米糍粑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丁华时间:2018-07-22点击:

  隆回岩口人家多居山谷地带,吃的主要是稻米(大米)和杂粮,杂粮有苞谷(玉米)、小米、荞麦、红薯、芋头、洋芋(马铃薯、土豆)等食物。但逢年过节、除夕之夜,岩口山乡村落,家家户户都要烧起一堆旺旺吉祥的火,以追求幸福,欢庆丰年,祝福天天是个好日子;并用打制糯米糍粑预祝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年青力壮体力好的小伙子们举起木槌往石臼中“哐哐”地用力捶打,姑娘们挽起衣袖在撒满糯米粉的团筛里或者门板上忙不赢地压,穿叉叉裤的小伢崽儿围着石臼,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吃糯米糍粑是家乡岩口人民的春节节日生活习惯,很多大中城市居民和大都市市民却无此口福。
 
  糯米糍粑是湘西南隆回的饮食特产,尤其是处于九龙山地域的隆回六都和隆回七都的糯米糍粑为最佳。糯米糍粑它烤熟后颜色金黄,味道香甜。据家乡隆回有关乡土文献资料记载:糯米糍粑,“系糯米饭就石臼中杵如泥,压成团形,形如圆月。大者直径约尺五,寻常者约四寸,厚三分至八分不等”。隆回岩口农家吃糯米糍粑的习惯由来已久,很早以前,封建统治阶级兴碉堡,设营哨,修筑石头墙,用各种残酷的手段来掠夺岩口山乡农家祖辈开垦的田地,并把乡民们由平地逼迁到山脚下,再由山脚下逼迁到高山上。人们要上远山劳动,吃饭不便,为了省时省力,携带方便,便发明了用糯米做的不易霉臭、腐烂,便于保管的糍粑充饥,称为“糯米糍粑”。
  糯米糍粑不仅是味道甜香的可口食物,而且还是传递感情、增强友谊的纽带哩!过春节拜年时,岩口乡村农家人总爱用环保塑料袋装上四个或八个或十个糯米糍粑走乡串村,访亲拜友。岩口乡下有做“寿”酒的,也有用糍粑做贺寿礼物。一般是每二十个小的糯米糍粑配一对大的糯米糍粑,大的糯米糍粑上面醮印有“寿”、“囍”等红字图案,用以孝敬长辈寿星翁或寿星婆;小的糍粑则送给小孩们或平辈的人。据家乡年龄大的长辈说,旧社会时期,农家收亲(接亲)嫁女的夜晚,“伴嫁”姑娘和新娘哭嫁累了休息时,女方的一些“伴嫁”姑娘三三两两地找“摸米”(代表新郎偷听新娘哭嫁的内容和给伴嫁姑娘分发糯米糍粑的人)要哭嫁糍粑。男方须送哭嫁糍粑以为伴嫁姑娘(即“伴娘”)的礼物,参加哭的人都要分到糯米糍粑,否则,借哭嫁糍粑少了为理由,往“摸米”(即“伴郎”)的脸上抺锅底灰。“摸米”若是躲开了,姑娘们就将锅底灰往别的迎亲(接亲)小伙子脸上抺。据说,被姑娘们抺黑的小伙子多,证明被女方姑娘爱上的小伙子也多,新郎新娘就能相敬相爱,白头到老。婚后新郎新娘“回门”(即回娘家),娘家还得送糯米糍粑等礼品。如今,家乡岩口、大观等地逢市逢场时也有糯米糍粑卖,不少人争相购买,特别是每年春节的岩口、大观两地赶场日尤其闹热,蛮喜庆祥和。
 
  说起来,家乡岩口乡村农家吃糍粑还有“规矩”。每当逢年过节,到岩口农家去作客。客人到家,主人将烤好或煨好的糯米糍粑送到客人手中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柴火灰或者炭火灰),要接过糯米糍粑毫不犹豫一口咬去,这时主人就会重新抢回去吹打拍净糍粑上的火灰。蘸上白砂糖或裹上冰糖、蔗糖再递送给你吃,而后接二连三地烤好(煨好)、拍净、蘸糖(裹糖),递给客人。如果不懂岩口乡下农家人作客的规矩,一开始接过来糍粑就只管去“吹拍”火灰,那么,你吃完一个没糖的糯米糍粑就莫想再吃糯米糍粑了,人家主人也不会理睬你了,因为主人他认为你作客的对农耕乡里人不尊重。这种用糯米糍粑待客的方式,令我想到了隆回百里瑶山小沙江山上的花瑶瑶家用黑黝黝的烟熏柴火腊肉待客的方式,好在家乡的这种用糯米糍粑待客的方式现在也潜移默化地改革了。如今,去岩口乡下农家作客,客人进屋,热情、豪爽、好客的乡里人就会马上拿出几个雪白的水浸糯米糍粑去烤烤得两面金黄,破皮开花,或煨得鼓胀胀的似刚出笼的包子,就拿出来几吹几拍,往糍粑里面灌进白砂糖或者裹进蔗糖,双手递到你手上。让你吃起来口里心里都甜滋滋的,温暖幸福着。

(编辑曾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