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民俗与非遗 >

从隆回塘坳化字炉一窥岩口的历史文化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丁华时间:2016-01-30点击:

  题记:字内能存千古事   炉中可化万年书
  家乡岩口镇塘坳村的化字炉(也叫惜字炉)历经一百多年风雨傲然不倒,使我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为此,笔者谈谈对化字炉的认识,从中可以一窥岩口曾经的辉煌历史文化。
 
  一、化字炉的用途
  字,是抽象的。传说汉字是个名叫仓颉的人创造的。因此,人们奉仓颉为“字祖”;并说仓颉“作书功侔造化,启文明而有象,衍圣教于无穷,字之功用大矣”,于是仓颉被尊为“文昌帝君”。在旧时代里,凡不爱惜字纸的人,“悖同侮圣”,“将食瞽目之冥极”。宗教般的神化,使人们对仓颉创造的文字感到神秘、珍贵。不是吗,著书立说,记录历史,靠文字;传经讲道,发明创造,靠文字;特别是统治者进行治理国家,靠文字。如官府告示、判词,无一不用文字书写,文字是显达和特权的工具。对凡夫俗子来说,社会交往、文契字据、求取功名,也要依靠文字,故有“一字值千金”之说。其实,文字比千金还要贵重若干倍,古有云:“只这笔尖上边几个字,断送了多多少少人”。因此,人们也深感文字的尊严、利害,故敬奉如神。
  化字炉,又称惜字炉,或称熄字塔、惜字塔、化字塔、焚字炉、敬字阁等。这是儒家思想的产物,建炉之目的,是为了“敬惜圣贤文字”。大凡文化发达的地方,都要在后山或交通便利的路口建造化字炉,供文人们焚化废旧字纸。它是一种楼阁式建筑,外形象座宝塔,与风水塔相比,显得小巧玲珑。建筑材料多采用方石,少数用青砖或砖石并用。平面多为六角形,八角形的极少。层次以三层的居多,少数为五层或六层,通高5至10米。塔身一般无门窗,第一层或第二层正面开有拱门式炉口,用以焚化字纸,每层有短檐翘角。塔刹置石雕葫芦宝瓶。塔壁上往往铭有修塔题记,炉口上额有塔名,两侧刻有简短的对联。岩口镇塘坳村老村民曾经向我细说化字炉的历史:古时,大凡书院、学馆都有“惜字炉”,先生教导学生要爱惜文字与字纸,说文字是圣人之物,不容在地上踩踏……要收集起来,火化升天……“字借纸传,纸因字贵”。一张白纸值不了几文钱,上有文字就身价倍增,有的则是无价之宝。过去读书人写错了字的纸是不能随便丢弃的,否则就是对文化的亵渎,读书人写错了字都必须拿到“文昌阁”内的“化字炉”里来统一烧毁。谁都没有权利自己随意处理那些写错了字的纸,更不能用脚踩踏,否则是要瞎眼睛的。古人对文化的敬畏由此可见一斑。
 
  二、隆回岩口镇发现的塘坳村化字炉
  隆回岩口镇塘坳村化字炉,位于隆回县岩口镇塘坳村。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青石垒砌,共二层,呈六角形,每层出石檐和翼角。通高约4.5米,底径约0.75米。底层炉门阴刻楷书“惜字炉”及年代。塔顶为四角攒尖石锥体,刹为葫芦形。塔身外表未加粉饰,现塔体向东南稍倾。
  塘坳村化字炉建造年代最早,碑文因历经一百八十多年的风化,字迹已模糊不清,大抵只能看出前面部分捐资者名单和捐款数目及后面建造时间“大清道光已酉年仲秋月”、修建者“石匠蒋顺雲、侄得遑、徐三元仝修”等内容。炉口两侧“羽翼先贤流至泽,昌明后学振斯文”的对联依稀可辨。由此可见,塘坳村化字炉是由当地民众捐资、三名石匠施工、意为纪念先贤、传承后人修建的。
  “砥柱冲天通学海;字塔秉地尉人文”。古塔作为建筑艺术,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媒介,在碧水青山的景致中显得玲珑秀巧,绰约多姿。惜字塔(化字炉),作为一种特别的建筑,更是将秀山丽水带入古色古香的文化情节里,使之更显美丽妖娆。
 
  三、化字炉与岩口文化
  在岩口境内发现河边惜字塔、塘坳化字炉,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历史上岩口对文化的重视以及由此产生的辉煌文化。于是便想起岩口一地的人文荟萃与惜字塔、化字炉之间的某种隐秘联系。
  岩口历史悠久,古属宝庆府,民国时属邵阳县,今属隆回县。岩口孕育了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彭卿云,中国作协会员、作家蒋能文,中国作协湖南分会会员、“牛背上的诗人”彭建洪,湖南省楹联协会理事陈球德,中国作协会员著名编剧家、作家肖旭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邵阳市民盟作家,隆回县政协委员彭如,邵阳作协会员黄钶,邵阳市作协会员隆回雨山中学校长马立银及漂泊南下广州谋生的文学爱好者,邵阳市诗词协会会员、邵阳市楹联学会会员丁华等文人。这也许是惜字塔、化学炉的庇佑……
  化字炉是历史文物。其建筑的结构、外形、艺术手法和环境反映了当时人们生产、生活、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状况,这些都是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反映和见证。岩口的古村落及其人文历史资源在体现邵阳西部山区风貌的总体特征中,又具有自身别具一格的鲜明特征,其深受湖湘文化、荆楚文化、工商文化、山水生态、宝庆名城历史、农耕文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形式多样性和地域独特性(一脚踩三县),构成了精彩纷呈的文化景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如今,岩口保留的河边惜字塔和塘坳化字炉,是岩口文化的载体,在这些建筑中,我们还依稀闻到百年前的墨香,从中也可看到岩口从清朝中期到民国,甚至当代,其裔孙皆多学有所成或荣进仕途。炉中化书,已成历史。曾经的辉煌,更能激励今人开拓创新的勇气和自信。在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大背景下,岩口有着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岩口理应为此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唯有如此,“中国梦,邵阳梦,岩口梦”才是“美丽梦”,只有这样,岩口方和谐,正能量,岩口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随九龙腾飞……
  我为日新月异的家乡《古镇岩口》献歌:
  九龙山云海茫茫卷晴空
  岩水河碧水映戏波鸭丛
  龙峰晚照暮鼓晨钟
  八宝之地带带玉芙蓉
  金星岩石林峥嵘自成峰
  黄金洞落霞飞红
  岩湖龙潭书声吟诵
  惜字塔翰墨香骨熔
  看姹紫嫣红听夏雨秋风
  你是唱不完的游园惊梦
  繁华似锦佳期相逢
  你是那化不开的情深意浓
  看姹紫嫣红听夏雨秋风
  你是唱不完的游园惊梦
  古镇千年依然从容
  你是那挥毫不尽的山水万重
 
  九龙寨崇文尚武多贤勇
  芹山堂正气浩然铸丰功
  岩口古村习道孔孟
  钟灵毓秀骏马精龙
  中立亭烹茶煮酒暖寒冬
  朴塘桥天涯相送
  魏光焘将军本色英雄
  岩口土纸流百世芳荣
  看姹紫嫣红听夏雨秋风
  你是唱不完的游园惊梦
  繁华似锦佳期相逢
  你是那化不开的情深意浓
  看姹紫嫣红听夏雨秋风
  你是唱不完的游园惊梦
  古镇千年依然从容
  你是那挥毫不尽的山水万重
  注:
  1、八宝之地:岩口镇九龙山山中蕴藏丰富的金、银、铁、锡、硒、锰、铜、锌等矿藏,故九龙山有“八宝之地”美誉。
  2、带玉芙蓉指的是九龙山似一朵盛开的芙蓉。
  3、魏光焘将军:字午庄,邵阳隆回司门前金潭人。清末著名的民族英雄,抗倭将军。曾多次回家省亲路经岩口,因膝头岭古驿道是其从宝庆经新邵龙溪铺过岩口翻长鄄到七江七家铺回金潭的必经之路。
  2016年1月28日  丁华于广州天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