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民俗与非遗 > 民风民俗 >

粽香竞渡话端午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丁华时间:2017-06-02点击: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一直是中国一个多民族节日。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午节。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过去记日,每个月的上旬都叫初几,如初一,初二,因此“端午”就是“初五”。而按照古代历法,月份以地支记之,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
  在古代,五月俗称“恶月”,“毒月”,五日又称“恶日”、“毒日”。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这是人们最忌讳的。因此,端午节最早一直是作为祛除病疫、躲避兵鬼、驱邪禳灾的节日流传下来的。因而形成了端午节插蒲草、挂(悬)艾叶,喝雄黄酒,拴五色丝线等驱邪避疫的特殊习俗。
 
  对于端午节的由来,各本其源,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其中,在民间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看法,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忠臣屈原。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汨罗江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屈原他的身体。
 
  蒲草、艾叶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剑,以艾作鞭,以蒜作锤,又称“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灭病菌、斩妖除魔、驱毒避邪。
  雄黄其色橙红,有解毒杀虫的功效,可治痛疮肿毒,虫蛇咬伤。
  俗言端午节时有“五毒”之说,所谓“五毒”,指的是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民间认为,饮了雄黄酒便可以杀“五毒”。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因此,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但其实雄黄含有汞,是有毒的。还有一些地方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
  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多雨潮湿,毒虫滋生,人最容易生病。因此,古人在端午节悬挂艾草、菖蒲和蒜头的做法并非完全出于盲目迷信,确实可以避毒虫、消病毒、除恶气。
  五色丝线,古代俗名称避兵缯、朱索等。早在东汉应劭著《风俗演义》中就已经记载,把它系在臂上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疫。因此,每年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上五色丝线。
  吃粽子,端午节的饮食习俗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吃粽子。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是在晋代,它是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诸国。
  据传,屈原五月初五投江以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线粽于水中,以驱蛟龙。
  粽子最初是用作祭祖及神灵。从粽子的古称“角黍”可溯其源。“黍”原为中国北方的一种农作物,五月成熟。古人用菰叶包上黍米,成为类似祭坛上牛头的形状,作为祭品,称“角黍”、“角粽”。东晋范注《祠制》中说:“仲夏荐角黍”。说明当时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灵的习俗。
  粽子作为祭祀用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但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则是在晋代,这一时期,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到了唐代,粽子已成为节日和民间四季出现于市场的美味食品。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元代时,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核桃等,品种更加丰富。
  明清两代,粽子更是作为一种吉祥食品。相传,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前,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的细长像毛笔的粽子,称“笔粽”,取其谐音“必中”,为讨吉言口彩。另一说法,这种“笔粽”吃到肚里,考场答卷,可妙笔生花。
  如今,粽子与正月的元宵、中秋的月饼一起,被称为中国的三大节令食品。每年五月初,很多家庭都要浸泡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繁多。
  划龙船(龙舟),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今天,赛龙舟已成为全国许多地方的文化娱乐、体育比赛项目。
 
  划龙舟,笔者以一首《贺新郎·龙舟竞渡》词记之:

《贺新郎·龙舟竞渡》
嘉节初当暑。更呼应、一江两岸,笑声喧语。云影波光桡频舞,顿起惊涛骤雨。任迅疾、飞腾如许。挥臂驾舟谁落后?正轩昂、豪气盈南浦。举赤帜,击金鼓。
忠魂千古含冤苦。又何寻、平生抱负,万家包黍。天问离骚今能解,百姓当家作主。看赤县、莺歌燕舞。巾帼须眉风流竞,待从容、检点英雄谱。梅恰摘、酒还煮。
  2017年端午丁华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