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文化大家谈 > 文艺评论 >

我读隆回本土作家李梦昭的长篇小说巜故人庄》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丁华时间:2019-06-06点击:

  多数人知晓邵阳市隆回县城西北部约63公里处的古镇司门前这个地方,是从历史书上清代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魏源了解到的,司门前那里尚存魏源故居,我原来对司门前的了解也仅限于此。上世纪90年代,我在县城桃花坪求学,一次因文学爱好在岩口乡贤陈球德先生县城寓所,经陈先生引见拜会了前来先生处做客的刘子贤和刘晃两位司门前诗联前辈。后来也多次去司门前游玩,大多上午在司镇子贤老那,下午去距司门前约6公里的石桥铺宝山刘晃老家,有时晚上就宿在晃老家。也就在那时,拜读了陈静兄的散文《石桥铺老街》,也就在那时真正走进石桥铺,也就在那时知道了邵阳党组织的创始人、革命烈士罗卓云生活、教书、从事革命活动在石桥铺,也就在那时晓得了石桥铺富蕴黄金,那里有座金山,金山里有溪水金砂,隆回金矿就设在石桥铺金山。在过去的年代里,司门前石桥铺因罗卓云烈士的事迹而被写入历史,因隆回金矿而家喻户晓。但最近读了隆回本土作家李梦昭的长篇小说《故人庄》后,从他的小说里我进一步了解了司门前、石桥铺的历史和今天。古镇司门前、石桥铺革命老区这些地方不仅古老,有历史文化底蕴,有红色历史,当下那里的扶贫文化、乡村振兴、扶贫攻坚战也进行得红红火火,尤其是司门前一都云峰茶更是扬名湖南省内外。
 
  隆回县作家李梦昭、李凌洁父女俩共同创作的,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全书近50万字的 长篇小说《故人庄》便是在这样一个改革开放筑梦、爱隆回爱家乡新时代乡土背景下展开了它的故事。主笔作者李梦昭是一位隆回司门前石桥铺土生土长的本土作家,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是新时代的追梦人,多年来坚持业余写作、文学码字。我读了长篇小说《故人庄》后,第一个感觉是作者对小说里的生活相当熟悉。深入生活,既要身入又要心入,这个道理许多人都懂得,也常挂在嘴上,但能够静下心、扎下根来却不容易。作为土生土长的隆回石桥铺人,李梦昭熟悉家乡的一草一木,熟悉那里草根老百姓的一言一行,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和农村生活有一种天然的质感和厚重。在当今众多扶贫文化作品中,《故人庄》这部小说具有较高的辨识度,首先在于有这样一个明确的地理方位:在湘西南古梅山(今雪峰山的古称)地区有个四周群山余脉、中间开阔地带的石板街形成的商埠,这个地方就是石桥铺。《故人庄》一书的“引子"中详述了石桥铺“开荒拓土,肇万世之基业,十八颗头颅"开村的历史,文章一开篇就道“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但石桥铺村的先祖迁徙至此时,却上演了一场顷刻间十八颗人头落地的大悲剧。”而大斧头(石桥铺刘家),长篇小说的笔墨集中在他身上挥洒。作品用小人物记录大历史,用平凡生活吟唱时代巨变。以古梅山地区的石桥铺村四家三代的况味人生,真实记叙近30年转型变革的历史浪潮对人性、人情、人心的涤荡、冲刷和激扬,以古梅山独特的民俗文化为背景,演绎谐趣怪诞的现实场景。长篇小说《故人庄》,这是一段令人扼腕的情感传奇。交织在桃花与大斧头、彭石匠之间的爱恨情仇,纠缠在黄桂生与刘二妹、赵小娟之间的是非恩怨,迷失在荷花与钱主任、米老鼠之间的挣扎沉沦,无不令人唏嘘而无奈。这恰是作者在《故人庄》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谈中提到过的“写透一个字:蛮;讲好一个故事:寻常;说好一句话:本色。”从石桥铺村刘家大斧头身上,小说扶贫文化“精准扶贫”的主题十分鲜明。这个主题呼应了当下乡村振兴、扶贫攻坚的国之大事,切中了当下农村题材创作的主题。可以这么说,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既是书写农村的传统主题,也是用文学书写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一位地处偏远的湘西南隆回本土作家能够敏锐抓住时代主题加以表现,显现出一种“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的可贵赤子情怀。
  当然,我看了巜故人庄》这部长篇小说,感到最耐看的还是书中写的石桥铺村刘家大斧头,其关照陈家、金矿打工、事故担责、南下广东、自办工厂、接盘地产、河湾开发等事件中,显现出其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不服输,敢作敢为,诚信守义,不畏强暴,勇于担当,奋进前行。大斧头这个人物不同于以往农村贫困农民。小说中大斧头这个人物发展变化的脉络很清晰,有性格、有命运,这也是小说塑造人物的要诀,作者会之于心,得之于手。
 
  长篇小说《故人庄》,是一幅幽默诙谐的民俗画卷。作者以古梅山独特的民俗文化为背景,用简素的工笔描摹谐趣怪诞的现实生活场景。无论是唱呜哇山歌、民间小调、耍炭花舞,还是吃爬界肉、喝红薯烧酒,既厚重醇香又鲜活纯美。如幻如梦的醉人画境,直抵内心深处无法割舍的精神家园。作者将众多梅山习俗注入长篇小说《故人庄》中,使小说更有活力,例如;入山伐木、狩猎要祭梅山神;竖(修建)屋拆房要“避煞”;过年时节要宰猪、杀鸡、蒸酒、做猪血丸子、舂糯米糍粑;请人做媒时要送猪头肉和猪耳朵;人受惊吓后,晚上要喊魂安魂;遇上喜事或节日要唱大戏(花鼓戏或祁剧)、唱呜哇山歌、跳炭花舞;还有驱赶山鬼、喝红薯酒、吃豆腐干……等梅山习俗。
 
  有一点不能不格外说一下,就是《故人庄》这部长篇小说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远的不说,近年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巜繁花》以苏州方言写就,就为作品添分不少。著名官场小说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王跃文2012年辛勤创作,后来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中篇小说《漫水》,书名用的就是其家乡真实的地名,小说也使用了家乡方言。李梦昭的长篇小说《故人庄》基本上是用湘西南隆回一都方言写成。包括俯拾皆是的民间流传的口头俗语:“金银财宝不如‘实诚’二字好啊。”、“实诚乃为人之本。狗肉上不了酒席"、“是夜猫子叫呢,怕是要出大事了。”、“留着口水养牙齿。”“吃着碗里的还惦着锅里的,不怕涨破肚子皮吗?”“流里流气”、“癞皮狗”、“一棵好苗子被牛牯子踩坏喽”、“山鬼抛沙子”、“响鼓不用重锤”、“吃豆腐”(意为“乱搞男女关系”)、“嫩豆腐"(意为“黄花闺女")、“睡个回笼觉”、“偷懒耍滑”、“发火摔东西”、“沙雪打底,毛雪盖面,不过半月难开天。”、“撩得脚板心发痒”、“有点不对劲”、“这真是丘好田!泥脚深,泥巴又肥又软,比别的水田收的谷子硬是壮实些。”、“蛮法子”、“花花肠子”、“喝醉了出丑弄怪”、“吐口唾沫是个钉”、“投下去的钱不就打水漂了”、“猴年马月”、“涨桃花水”、“火烧眉毛”、“瞎捣乱”、“你这鬼脑壳就是花样多”、“真是个乡巴佬”、“多喝了点儿马牯尿(意为“酒")”、“风风火火”、“打个牙祭”、“丑婆娘家中宝"、“今天有闲空”、“打了鸡血似的来了劲”、“蛮闹热”、“劲火十足”、“凉快”、“歇会儿”、“几百斤重的屋柱子我都能一口气扛十里地”、“大斧头,有山鬼在追你吗?跑得比野狗子还快”……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小说中所有人物的话语,几乎尽是隆回一都石桥铺方言和腔调。作者如果不是对笔下人物非常熟悉和了解,是不可能做到这样运用自如的。这种乡土语言没有雕琢,没有生造,取材于当地老百姓的口语,经过作者他的语言规范和艺术加工后,小说变得“有料”“有味”“有趣”,让人读得兴趣盎然,不忍释卷。置身本土自觉地书写时代的大主题(扶贫文化、乡村振兴),塑造个性鲜活的人物形象,有地域文化底蕴的小说语言,做到这些非常不易。当然《故人庄》这部长篇小说还有许多提升空间,比如:故事的谋篇布局,口头语言向文学语言的升华等,希望作者能够写出更完美的作品。
 
  李梦昭文学创作造诣较深,创作成果颇丰,他的作品已赢得众多读者的高度评价,同时也得到一些文学学者、行家里手的认可。我衷心祝愿李梦昭先生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不断开拓自己的生活视野和艺术境界,努力写出更多接地气正能量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爱隆回爱家乡的作品来,讲好隆回的本土故事。
(编辑曾振华)